[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1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下图所示。这类课程是()。[统考2013研]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核心课程是一种课程设计。在此设计中,儿童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以学科为核心,即以分科、相关、融合或广域课程为核心;二是以活动为核心,作为联络各种教学内容的手段;三是以社会生活领域或社会问题为核心,上图正是第三种类型的核心课程。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四川师范大学2014研]

A.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同生活相结合

C.教育同娱乐活动相结合

D.改造旧式劳动分工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所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答案选A。

3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①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②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③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④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题干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属于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4“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人类的教育来自于本能的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该理论忽视了人类教育的社会性。

5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是()。[统考2014研]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性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它的历史发展也有独特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独立性是相对的,由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所决定,即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能片面理解为教育的绝对独立性。

6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统考2014研]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可见个人本位主义的主张与题中帕克的说法最为吻合。7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统考2015研]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目标中心取向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

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教育与教育学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日常用法

“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

(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

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

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

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