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

合集下载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

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

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1.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

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

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

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

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对策研究》范文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对策研究》范文

《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鄂尔多斯市依托其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曾一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鄂尔多斯市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新常态下鄂尔多斯市的转型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鄂尔多斯市发展现状及挑战鄂尔多斯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国际国内对环保、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鄂尔多斯市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资源依赖度高,经济结构单一。

过度依赖资源开采导致经济波动大,一旦资源市场出现波动,将对整个城市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紧迫性增强。

为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求,鄂尔多斯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三、新常态下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转型发展对策: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鄂尔多斯市应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鄂尔多斯市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严格落实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同时,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鄂尔多斯市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高度依赖资源的特性,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转型。

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以某一资源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将面临巨大压力。

2. 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资源型城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发展滞后,资源型城市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这导致城市缺乏创新动力和活力,制约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4.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这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对策研究1. 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其他产业的发展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包括发展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

同时,应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型城市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改善生态环境。

这包括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应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3. 吸引和培养人才为了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这包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人才;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

4. 加强政策支持为了解决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探讨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探讨

成长期, 20%
成熟期, 68%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图3.中国矿业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及其构成
4.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管理体制的计划特色: • 条块分割,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权责利划分不清晰 • 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制约导致政企职责不分、思想观念
陈旧,资源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创新能力得 不到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 • 大中型国有企业与资源型城市政府责权利关系界定不清 导致的矛盾 • 资源区域分配机制不科学和资源产品价值扭曲 • 资源型城市政府官员考核机制的僵化
1.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属于资源型、粗放型
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难点之一在于因特定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产业单 一性、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和不合理性。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部分以资 源产业为主导。
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分布及其规模分类(个)
特大 大 中 小城 合 城市 城 等 市 计
白银 12.47 石嘴 7.24

54.25 64.88
33.27 27.87
铜陵 2.90 大冶 11.85 大庆 3.13 鞍山 5.37 阜新 20.72 鸡西 30.64
66.96 53.24 85.64 54.80 37.87 29.90
30.14 34.91 11.22 39.83 41.40 39.46
2001年不同规模矿业城市经济效益比较
人均GDP 百元产值利税 万元GDP耗水 万元GDP耗电
(元)
(元)
(吨)
(千瓦时)
9348 9940 12312
12.4 14.1 17.1
—— 107.7 82.4
—— 2383.7 2450.8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范文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范文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乌海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乌海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乌海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乌海市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乌海市以其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而著称,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一直是该市的主导产业。

然而,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乌海市在资源枯竭、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乌海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乌海市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首先,转型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转型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模式,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乌海市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乌海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包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人才短缺,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三是资金短缺,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四是环境治理压力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

五、乌海市转型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及挑战,乌海市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2. 引进和培养人才。

通过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和技能。

3. 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曾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消耗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这些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大挑战。

如何有效地进行经济转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及必要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往往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资源开采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结构使得城市在面对经济波动时显得脆弱。

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挑战1. 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转型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

2. 人才短缺: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而资源型城市往往缺乏这些人才。

3. 政策支持不足:虽然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这些支持往往不足以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

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1. 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应通过引进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

2.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

3.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帮助城市度过转型期。

4. 绿色发展:在转型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五、案例分析以某资源型城市为例,该市在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下,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再次,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有力保障;最后,注重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但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实现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1. 资源枯竭与经济增长压力资源型城市的主要产业以资源开采为主,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压力加大。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进行产业转型。

2.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资源开采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需要积极进行生态修复,转变发展方式。

3. 提高城市竞争力与生活质量通过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可以引进新的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同时,转型过程中还可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及问题1. 转型模式多样,但存在同质化现象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转型模式。

然而,部分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

2.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但难度较大。

同时,新的产业培育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

3. 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长期治理。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生态环境治理仍任重道远。

四、对策建议1. 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

规划应明确转型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转型过程有序进行。

2. 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应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型城市应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开采、加工、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路径依赖”等效应的作用下,使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

此外,“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矿产资源进口依赖下资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城市自身经济模式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本文以山东省微山县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合理转型有所裨益。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分析(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微山县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辖十五个乡镇街道,人口70万,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

人均GDP达到3.4万元(约合5 200美元),年均增长15.6%。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24.39%。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投资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32.3%,五年累计完成345亿元。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年均增长21.6%,五年累计达到220亿元。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微山经济结构存在很大隐忧,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情况非常突出,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时接近80%,发展基础十分脆弱,如不能及早转型,就摆脱不了“煤竭城衰”的命运。

由于煤炭的集中连片开采,全县采煤塌陷地已形成4.3万多亩,每年还在以2 000~3 000亩的速度扩大,最终将达到13~15万亩,全县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温饱警戒线的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论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开采、加工、贸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在“路径依赖”等效应的作用下,使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

此外,“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矿产资源进口依赖下资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城市自身经济模式的低碳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本文以山东省微山县为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合理转型有所裨益。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分析(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微山县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辖十五个乡镇街道,人口70万,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

人均GDP达到3.4万元(约合5 200美元),年均增长15.6%。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年均增长24.39%。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投资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32.3%,五年累计完成345亿元。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年均增长21.6%,五年累计达到220亿元。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微山经济结构存在很大隐忧,煤炭产业“一业独大”的情况非常突出,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高时接近80%,发展基础十分脆弱,如不能及早转型,就摆脱不了“煤竭城衰”的命运。

由于煤炭的集中连片开采,全县采煤塌陷地已形成4.3万多亩,每年还在以2 000~3 000亩的速度扩大,最终将达到13~15万亩,全县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温饱警戒线的1/2。

大量的塌陷地积水和矸石压占土地,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地下水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道路、桥涵、堤坝、通讯线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微山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加之塌陷地复垦工作滞后,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没有接续产业,生活无着落,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时,微山地处南水北调沿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传统资源型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微山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其他优势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结构比例优化调整为10.8∶51.7∶37.5。

农业基础地位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粮食总产量34万吨,连续5年增产。

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家,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7万亩。

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27万亩。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51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72.9%。

第二产业扩量提质,带动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58家,比2005年底增加243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6%。

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业潜力强劲释放。

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近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8. 2亿元,分别增长26.7%和26.3%。

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业加速推进,拥有各类营运性货车1.2万辆,大型运输船只3 000多艘,各类港口码头70余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场、超市、连锁店餐饮企业近300家。

金融地产、居民服务、教育培训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县最具优势的稀土深加工、渔湖产品深加工、旅游、现代物流、港口经济和煤化工、煤焦电等特色、优势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壮大,拳头产品不硬,特色品牌不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群众得到实惠的不多,与我县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不相称。

二、山东省微山县经济转型的战略分析针对这种独特的县情特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才能保持发展的持久动力,只有先试先行新兴产业才能抢占跨越发展制高点,只有创造科技发展新优势才能赢得区域发展竞争主动权。

这既是微山现实所迫,更是长远发展所需。

(一)坚持统筹并举,实现“多层联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多种经济联动中才能实现。

微山县要积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治理上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不能抛弃原有的资源禀赋而另起炉灶,为此首先要加快实施煤焦电一体化生产,拓展煤焦化系列产品。

微山湖矿业集团先后成立了焦电厂、热电厂,新上了不锈钢、粉煤灰加砼砖等非煤项目,2009年接续产业产值占到集团总产值的53%。

并且要加快永胜煤矿建设进度,力争2011年达产4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7 000万元。

促进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煤炭产业链条延伸,推进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华润微山湖电厂一期2×600MW机组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投产,实现年发电量66亿度,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5亿元。

加快山水水泥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建成投产,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1亿元。

微山县和枣庄矿业集团合资建设的同泰焦化厂,建成机制焦生产线一条,年产机制焦70万吨,年产8万吨甲醇项目已竣工投产,每年可实现利税1.5亿元。

此外,以煤矸石为基础材料的烧结砖项目累计可达到5亿块的生产能力。

(二)加快步伐大力发展渔湖产品加工业微山县湖区水产资源门类比较齐全,现有鱼类78种,以鲤鱼为主,经济鱼类有鲫鱼、黄颡、乌鳢、长春鳊、鲤鱼等,资源总量十分可观。

全县水禽养殖量已发展到1 500余万只,其中麻鸭在300~400万只,水禽蛋年产量5.3余万吨。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34.53万亩,渔业总产量17.54万吨,总产值21.64亿元。

截至2009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渔湖产品加工企业5家,渔湖产品总产值2.02亿元,销售收入1.98亿元,利税2700万元。

渔湖产品加工业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带动湖区15万渔湖民从事渔湖产品的生产、捕捞、运输、加工、销售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9月,微山湖产品加工业被评为山东省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也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产品加工基地。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微山湖丰富的渔湖产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渔湖产品加工基地,通过企业重组、要素整合等形式培植一批渔湖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鸭、蛋、鱼、虾、藕、贝、水生蔬菜系列产品,开发适销对路的营养保健品。

扶持县湖产品经贸实业有限公司、县金湖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县营养食品厂等渔湖产品加工企业,扩规模、上水平,新上宰杀千万只的肉鸭生产线,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加大对“微山湖”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实施政府推动战略;制定“微山湖”品牌的产品标准,严格准入制度。

相关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实行联合经营、联销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统一以“微山湖”品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三)培植壮大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际国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重点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大领域,加快形成光伏材料、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稀土深加工、碳纤维、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新能源产业。

以微山经济开发区光电产业项目为基础,打造微山“光电新城”。

依托山东润峰集团,做大做强动力电池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以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应用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特种电动车及电动大巴等关联项目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链条。

争取到“十二五”末,将微山光电新城打造成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步伐,推进马坡30MW生物质能发电站、国电电力200MW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并网发电。

2.新材料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探明县内稀土资源储量,扩大稀土矿井开采规模,尽快立项建设稀土新材料加工基地,争取“十二五”末形成15亿元产值规模。

尽快开工新目标纺织续建工程,力争三年达产50万锭,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

同时大力发展医用包装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木塑建材等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机构,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尽快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3.新医药产业。

以昊福医药为主导,加快基于水蛭等水生动植物提取物为原材料的新型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制、开发,改造制药工艺,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医药产业新优势。

(四)打造山东省内河船舶制造基地抓住山东打造制造业强省和构筑内河航运造船平台的有利契机,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这一目标,立足我县地域优势和已经形成的船舶制造工业基础,把造船业作为“工业强县”的重要抓手,坚持促强扶优、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产业集聚,着重培育夏镇航宇、韩庄微湖、昭阳新建、留庄银河四大造船园区。

采取市场和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打破地域限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投资、参股、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实施重组,培育形成结构优化、主业突出、机制灵活、分工协作的区域企业群体。

引导小型造船企业向以船用设备配套加工为主的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小企业进驻船舶基地加工区,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链。

进一步拓展细分市场,重点开发、建造高性能内河货运船、拖船和新型旅游船三个主导产品。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利用大运河水系的辐射优势,建成全省一流的内河船舶设计、研发、制造基地。

(五)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县创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重点,也是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

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整合微山湖旅游资源,围绕加快推进以“三岛”(微山岛、南阳岛、独山岛)、“两区”(南部以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微山岛旅游区,北部以展现运河名镇风貌、体验北方渔乡民俗风情为主的南阳古镇旅游区)、“一街”(微山湖渔家水街)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完善旅游规划布局,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突出抓好南阳古镇河湖生态游开发建设。

按照“一环两轴、三团五片区”结构布局,凸显古镇特色、运河特色、渔乡特色、湿地特色,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统筹运作,打造与全国同类景区的差异点,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南阳古镇打造成南北文化兼容、独具渔乡特色的北方旅游热点地区。

高标准建设微山岛、微湖专用旅游码头和县城驻地及南阳镇红色旅游码头,加快建设微山岛、南阳岛环岛旅游公路,打通湖西入湖旅游通道。

逐步完善配套景区景点的供电、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实现文化娱乐、商贸购物、特色餐饮等服务设施同步发展,早日把微山湖建成全国重要的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胜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