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综述
广州供电局配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设计技术原则

广州供电局配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设计技术原则二〇〇六年八月广州供电局工程部目录1 总则 (3)2 引用文件 (3)3 内容和要求 (3)3.1 开关房(开闭所) (3)3.2 综合房、公变房、高低压配电房 (7)3.3 户外变配电设备 (11)3.4 10kV电缆配电线路 (16)3.5 10kV架空配电线路 (17)3.6 低压线路 (21)3.7 设计深度的要求 (22)4 相关文件 (24)1 总则1.1 为进一步加强广州供电局的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管理工作,缩短工程建设周期,规范和统一配网工程实施的方案,配合广州市配网工程典型设计的颁布与推行,特制定本原则。
1.2 本技术原则适用于广州供电局管辖范围内由广东电网公司投资的配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1.3 本技术原则由广州供电局工程部组织编写,并负责解释。
2 引用文件原能源部、建设部[1993]228号文颁发的《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电力行业标准《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国电安运[1998]418号文印发《关于加快城市电力网改造的若干意见》;1998年国家电力公司城网工作会议关于《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原则》的实施情况及补充意见。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3 内容和要求3.1 开关房(开闭所)3.1.1 广州地区通常将开闭所称为开关房,一般采用单列、双列和U型布置形式。
3.1.2 单元式环网开关柜3.1.2.1 SF6负荷开关使用进口开关,开关机构同样采用进口弹簧储能手动机构。
3.1.2.2 SF6负荷开关使用三工位开关,负荷开关分合闸、接地刀分合使用同一个操作插孔。
3.1.2.3 每个开关柜都应该配置一个湿度控制器和发热管。
3.1.2.4 进出线柜额定电流为630A,带熔断器出线开关柜的额定电流为200A。
3.1.2.5 熔断器额定电流根据变压器的额定容量选取。
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2017年8月一、编制目的为落实公司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有效指导低压电网建设改造方案编制及后续项目管理,保证低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依据国网公司《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运检三〔2016〕25号)、《北京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智能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细则》,制定本技术原则。
二、建设目标逐步实现低压线路标准化、设备监测智能化、消除异常台区,提升低压设备状态监测和运维管控水平,建成坚强可靠智能的低压配电网。
具体目标:1.低压线路标准化。
全面提升低压线路供电能力,切实满足低压线路负荷需求;消除裸露、破损及老旧等问题低压线路,实现低压线路全绝缘化;完成接户线标准化改造,淘汰影响安全运行的低压设备,优化低压接线方式,建立低压联络。
2.设备监测智能化。
以智能配电终端为核心,通过与智能电表、无功补偿装置、低压监测单元等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提升台区及低压配电网的可观可测水平,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分析与判断。
3.消除异常台区。
有效满足台区负荷需求,消除配电变压器重过载、低电压、三相不平衡。
对低压线路以台区为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确保改造后的台区达到标准化要求。
以“建设坚强可靠低压配网”为目标,以提升“供电能力、健康水平”为重点,开展低压配网的建设改造工作。
1.紧密结合地区电网规划。
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应实行分区供电的原则,与上级高压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相结合,与市政工程、业扩工程相结合,与拆迁改造计划紧密联系。
2.改造后为电动汽车接入等预留充足的容量和间隔。
3.低压通信以电力线宽带载波为主要通信手段,成熟地区、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可采用光纤通信。
4.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
依据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严格核查配电变压器、低压开关柜、低压电缆、低压架空线等主要设备的运行年限、运行状态,合理界定是否需要改造,防止发生“搭车改造”、不合理拆建情况。
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发布版)

Q/ZD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技术标准Q/ZDJ04—1999 —————————————————————————————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2000-02-14发布2000-02-14实施————————————————————————————浙江省电力公司发布前言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是电力网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
为满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电能的需求,指导和规范我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使之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电力部DL/J599-1996《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及我省城市配电网现状,特编制浙江省电力公司技术标准《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作为当地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各市(地)应以本标准制订或修订适合本地区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实施细则。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发输电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杭州市电力局起草。
参与本标准研讨的单位有浙江省电力公司有关部室、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杭州市电力局、宁波电业局、温州电业局、嘉兴电力局、绍兴电力局、金华电业局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姚鹤翀、林元绩、马益民、毛秀钢、史兴华。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负责解释。
Q/ZDJ04-1999目次前言1 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总则 (5)4 中压配电网 (6)5 小区公用变电所 (11)6 低压配电网 (12)7 对用户供电的有关规定 (14)8 路灯供电 (16)9 配电管理系统和配网自动化 (17)附录A(标准的附录) (19)附录B(标准的附图) (25)附录C(提示的附录) (29)编制说明 (30)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技术标准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Q/ZDJ04—1999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enhancement of urban medium and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of ZHEJIANG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适用于浙江省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1.安全可靠性原则:在配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必须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施工计划,考虑到电网的负荷需求、用户用电特点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进行系统设备的优化选型,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2.经济性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需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
即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设备和技术,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
同时,还需要考虑工程的运行维护成本,对长远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
3.灵活性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需要考虑未来电网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即在建设初期,应考虑电网的扩容能力,为未来的供电需求做好准备。
此外,还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适应不同的用电需求和应对电网故障的处理。
4.环境可持续性原则:在配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采用环保的技术和设备。
比如,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能耗、低排放的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5.绿色能源利用原则: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配电网建设改造需要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利用。
比如,在设计电网时,要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利用方式,提高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的并网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力储能技术,提高电网的能源利用效率。
6.智能化原则:在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时,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
例如,采用远程监控、自动调节和智能配电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和解决潜在问题。
总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灵活可扩展,绿色能源利用和智能化管理。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推动配电网的现代化发展。
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南方电网公司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5]1899号)(简称“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家电力[2015]290号)(简称“行动计划”)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工作部署,为落实好公司《关于印发<南方电网公司加快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南方电网计[2015]91号文)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相关要求,抓住机遇,建设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配电网络,特制定本技术原则。
一、工作思路根据公司加快配电网(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公司优化主网、做强配网、升级农网的总体原则,结合公司配电网现有网架和装备水平,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客户全方位服务水平为中心,完善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配电网网架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配电自动化覆盖度、减少低电压台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为主要措施,逐步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结构合理、适度超前、智能环保的现代化智能配电网。
实行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户性质和环境要求等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合理满足区域发展和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提升最后一公里供电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表1 配电网建设改造关键指标表指标单位2014年2017年2020年1.供电可靠率% 99.35 99.75 99.86其中:中心城市(区)% 99.95 99.98 99.99 城镇% 99.80 99.90 99.93乡村% 99.16 99.71 99.85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小时57.0 22 12其中:中心城市(区)小时 4.4 2 0.8 城镇小时17.5 9 6.4乡村小时73.6 25.5 13.53.综合电压合格率% 98.50 98.85 99.20其中:中心城市(区)% 99.94 99.96 99.97 城镇% 96.92 97.95 98.79乡村% 96.50 96.80 97.304.110kV及以下线损率% 6.25.05 5.005.乡村户均配变容量kVA 1.55 1.9 2.06.配电自动化覆盖率% 20 50 90三、重点方向(一)完善公司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供电可靠性需求,整合和优化已有标准化成果,对公司现有配电网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及时修订完善,补充新能源、微电网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完备的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2020年前完成公司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修订。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

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配电网是指从输电网分出的干线向各个用户供电的电力系统。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改善供电可靠性和能效,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配电网建设和改造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技术原则。
首先,基于用户需求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应该以用户的用电需求为中心,根据不同用户的用电类型、负荷特点和用电特点来确定电力设备的规模和功能。
例如,对于高能耗行业,应该考虑增加变电站和设备容量,以满足其大负荷的需求;对于居民区和商业区,应该采用低压供电方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节能效果。
其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的目的是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
因此,在选择配电设备和技术时,应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例如,可以采用新型的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能效和稳定性。
第三,灵活可调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应具备灵活可调的性能,能够适应未来电力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电力设备和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另外,应考虑到技术更新的可能性,选择具备可升级和扩展的设备和技术。
第四,安全可靠的原则。
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必须注重安全第一原则,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选择设备和技术时,应考虑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采用自动化设备和保护装置,实现对供电系统的智能监控和故障定位,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节能环保的原则。
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应注重节能和环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
同时,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考虑节约能源和减少能量损失的措施,例如合理布局和优化线损。
综上所述,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应遵循用户需求、经济效益、灵活可调、安全可靠和节能环保等技术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附件1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一、工作思路配电网建设改造以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配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提升技术规范、优化设备选型、提高建设标准,规范项目需求,全面提升配网设备质量,全面提升设备耐用性,在网架建设、线路走廊规划、配变布点等方面全方位超前谋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改造、重复投资,确保建设好的网架和改造后的设备30内不大拆大换。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三、总体原则配网建设改造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落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的要求,全面执行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配网标准化物料,逐步实现目标网架,采用坚固耐用、技术成熟、免(少)维护、节能环保的通用设备,按照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四、技术原则(一)配网标准化网架建设1.建设改造目标1.1按照标准化、差异化、可升级的原则规划建设配网网架。
1.2架空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3分段3联络。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装设具备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为缩短故障停电范围,根据用户数量或线路长度在分段内可适度增加手动操作分段开关;规划D、E类供电区域装设手动分段开关。
1.3架空线路联络点的数量根据周边电源情况和线路负载大小确定,一般不超过3个联络点,联络点应设置于主干线上,且每个分段一般设置1个联络点。
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建设原则

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建设原则一、总体原则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建设需满足以下十大总体原则: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宜以提升配网生产管理水平和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目标,以配电配网调度和配电网的生产指挥为应用主体,以挖掘资源和整合信息为重要手段,以强化配电自动化项目管理和实用化应用为抓手,提升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水平,实现对配电网的监视和控制,满足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共享和综合应用需求。
2)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满足相关国际、行业、企业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按照“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析现状、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信息共享、增强效益、充分利用、适当改造、上级重视、专业协作”的总体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3)配网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必须针对具体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完全套用单一模式,应在全面评估实施区域的供电可靠性指标、配电网架特点、配电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简易型、实用型、标准型、集成型和智能型等不同类型的配电自动化实现方式;不同实现方式可以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并存。
4)配电自动化宜结合配电网一次网架的建设与改造进行,避免仅为实施配电自动化而对配电一次网架进行大规模改造;配电自动化改造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应选择模块化、少维护、低功耗的设备,通过继承或适当改造,充分利用原有一次设备、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通道等资源,对新上系统和设备应考虑先进、可靠、经济、实用的方针,注重性价比;配电网规划应考虑配电自动化建设和改造需求。
5)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尤其应注重实用化要求,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信息交互与服务共享,实现功能扩展和综合应用;应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功能要求以降低运维的难度和工作量,尽量扩大覆盖范围以实现规模效益;应根据实施区域特点和相关应用系统的实际情况,分步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
6)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扩展性、延伸性、兼容性和可靠性要求,首先是要做好规划,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摸清本企业配网的信息资源,重点设计和解决好DMS/SCADA和GIS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在系统对外接口、信息交换机制、图/模/库建立及转换上要考虑周密,解决好实时应用和管理应用的关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系统数据信息的交互、集成、共享和综合应用,减少功能交叉和冗余,避免重复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1.2.3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变电站馈出至中压开关站的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300mm2,馈出的双环、双射、单环网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240mm2,在满足动、热稳定要求下,亦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其他材质电缆,并满足GB 50217的相关要求。
1.2.4
表5中压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
2.3.10
(三)
(四)
5.
6.
1.13
1.14
1.1.1
1.1.2
表4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mm2
区域
主干线导线截面(含联络线)
分支线导线截面
A+、A、B
240或185
≥95
C、D
≥120
≥70
E
≥95
≥50
1.1.3
1.1.4
1.15
1.16
1.2.1电缆建设改造应适应市政规划发展,在A+、A类供电区域及B、C类重要供电区域、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并具备条件的经济开发区、经过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根据配电网结构或运行安全的特殊需要,宜安排电缆线路建设改造。
2.1.3
2.1.4
表3中压配电站所单一母线馈供用户数
区域
开关站、配电室单一母线馈供数
环网室(箱)单一母线馈供数
A+、A
≤4户
≤2户
B、C
≤5户
≤3户
D、E
≤5户
≤4户
2.1.5
2.1.6
2.3
2.4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2.10
四、技术原则
(一)
(二)
1.
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表1 各供电区域线路接线方式选择推荐表
供电区域
架空线路
电缆线路
A+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A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B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C
多分段适度联络
单环网
D
多分段单联络
2.2.11
2.2.12
2.2.13
2.2.14
2.5
2.6
2.3.1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其中电缆线段没有联络电源,多用户集中接入环网箱。在电缆化改造时,应按照环网接线形式进行规划建设及通道预留。
2.3.2
2.3.3相邻变电站供电范围相互交织,供电边界不清晰;相邻变电站、同一变电站主变间负载率不均衡。应通过新建改造线路,对区域配网网架进行调整,以地理边界划分变电站供电范围。
1.2.6
表6 各类城市及供电区域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对照表
城市等级
供电区域
电压等级
(kV)
通道选型原则
—
E
多分段单辐射
—
1.9
1.10
1.11
1.12
3.
4.
2.1
2.2
2.1.1
2.1.2
表2中压架空线路分段内用户数及分段线路长度推荐表
区域
分段内用户数(包括)
分段线路长度(km)
A+、A
≤6户
≤1km
B、C
≤10户
≤2km
D、E
≤15户
≤3km
注:架空线路分段统计为分段开关间主干线线路段,其中分段开关包括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和手动操作分段开关。
附件1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一、工作思路
配电网建设改造以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配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提升技术规范、优化设备选型、提高建设标准,规范项目需求,全面提升配网设备质量,全面提升设备耐用性,在网架建设、线路走廊规划、配变布点等方面全方位超前谋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改造、重复投资,确保建设好的网架和改造后的设备30内不大拆大换。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2.3.8
2.3.9部分地区受通道条件限制,多回路架空线路同杆架设,同通道电缆回路过多,检修时同杆架设陪停线路较多或电缆通道故障时停电影响范围过大。根据负荷密度及供电可靠性要求,完善区域内架空及电缆线路通道规划,控制同一路径内线路回路数,不宜采用架空线路三回路及以上同杆架设,次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宜超过12回,主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应超过24回,变电站出线电缆应通过多路径与站外电缆通道接驳。
2.3.4
2.3.5受负荷发展或线路通道条件影响,配电线路逐步延伸、迂回供电,导致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电压损耗过大。应优化线路路径,缩短供电距离。
2.3.6
2.3.7部分双电源用户从同杆架设的两回线路接入,线路检修或故障时易导致双路电源全停;电缆方式进线的重要用户,进线电缆为同通道敷设,存在电缆通道外力破坏时双路电源全停的隐患。应优化双路电源用户供电方式和进户方式,杜绝同杆架设双回线路接入,必要时对重要用户供电电缆路径进行调整。
供电区域类型
10kV电缆变电站出线截面
10kV电缆主干线截面
10kV电缆分支线截面
A+、A、B、C类
≥300
≥240
≥150
D、E类
≥300
≥150
≥120
注1: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
1.2.5电缆通道的建设应坚持“立足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原则,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按照终期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结合公路、市政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与规划的地下铁道、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根据负荷密度、路径状况和运行要求,选用隧道、排管、沟槽或直埋方式建设电缆通道。规划A+、A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或隧道方式;规划B、C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直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