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中国书法简史下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

中国书法历史简介中国书法历史简介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
古代篆书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书时期。
篆书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书写形式,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每个字都有明确的形状和结构。
篆书的代表作品包括《尚书》、《周礼》等。
隶书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
隶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规整,适合大规模的书写。
隶书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等。
隶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楷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明确的形状和结构。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论语》、《道德经》等。
行书的创新在楷书的基础上,行书逐渐兴起。
行书是一种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宽松,给人一种自由、舒展的感觉。
行书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行书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草书的独特魅力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个性和独特魅力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结构松散,给人一种奔放、豪放的感觉。
草书的代表作品有《自叙帖》、《九成宫醴泉铭》等。
草书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
现代书法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书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现代书法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元素。
总结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和草书,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

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法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和演变历程。
一、六朝隶书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最早的书法形式是甲骨文、金文、篆文和隶书。
而六朝隶书,则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六朝隶书是指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形成的一种书法形式。
它采用细长的笔锋、瘦劲的笔画、结构紧凑、构思精细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被誉为“书中之圣”。
二、唐楷书唐朝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唐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书法形式——楷书,唐楷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唐楷书与六朝隶书相比,其风格更加圆润大气,注重笔墨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三、宋欧体书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具有文采华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欧体书就是在此时期中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它的代表人物是苏轼。
宋欧体书的特点是笔法凝练、线条流畅、构图和谐,重视意境的表现和艺术效果的营造。
四、元、明、清的发展元代的书法特点是气韵凌厉、雄浑大气,代表人物有赵孟頫、李邦华等人;明代的书法则更加注重笔墨的训练和技术的创新,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征明等人;清代的书法则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正、行、草、隶四种书体并行不悖的书法风格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王铎、尚稷等人。
五、当代书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当代书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些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草书等,展现出了中国书法的无限潜力和创造力。
中国书法简史(PPT)

礼 器 碑
曹 全 碑
❖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一个分水岭,是汉字形体演变过 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 书法从东汉开始进入了繁荣期。东汉时期的几个特 殊现象,为书法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纸 的发明完成。第二,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第三, 出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第四,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 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 势》。此外,还孕育出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 也是著名学者、文学家,他著有《笔赋》、《笔 论》、《篆势》、《九势》等。
❖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人,魏 书法家。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他 的《受禅表》雄伟冠时(魏隶典范)。
❖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现象是:师承风尚和 家族关系。两晋时代最为突出,出现了几大 书法世族,比如,陆氏(陆机)、卫氏(卫 瓘、卫恒)、索氏(索靖)和王、谢、郗、 庚四大家等。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学艺术上 往往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 世代传承。这里只讲“二王”。王氏家族 (东晋)书法家最多,最著名的当数书圣王 羲之、其子王献之。
❖ 周代金文风格各异,有凝练厚重、雄奇挺拔 的,如《大保簋》、《大盂鼎》等;有圆润 工整、柔和健美的,如《静簋》、《墙盘》 等;有质朴端庄、遒健舒展的,如《大克 鼎》、《毛公鼎》等。金文中,有的字是凹 下的,有的字是凸出的。凹下的阴文叫 “款”,凸出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也 统称为钟鼎款识。
散 氏 盘
❖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 书体,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才被楷书所取 代。
❖ 汉初承用秦隶,后来经过两汉文化人的不断加工、 美化,才逐渐形成一种结字讲究,波磔特别雄健, 体势超拔挺秀的独特字体,称为汉隶。东汉石刻盛 行,“碑碣云起”,遗留至今的200多种汉碑书迹, 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礼器 碑》、《乙瑛碑》、《张迁碑》、《史晨碑》、 《石门颂》、《曹全碑》、《杨淮表记》等,风格 各异。康有为把汉碑分为八类:骏爽、疏宕、高浑、 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等,颇有见地。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展历程: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尽管甲骨文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但其图案和线条的书写形式也具有艺术性和装饰性。
金文和篆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3世纪):金文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篆书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字体。
篆书由古印章文字演变而来,具有方正的笔画和独特的印韵,被广泛用于铭文和印章。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为统一文字规范而发展起来。
隶书的笔画简洁明快,具有稳重大气的特点,成为官方和行政文书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也被称为正书。
楷书具有规范的笔画结构和端庄的风格,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此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被尊为楷书的代表人物。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现在):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形式,筆劃连貫而富有流動感。
草书则是一种流畅而激进的书写风格,字体扭曲而不拘一格,富有个性和艺术表现力。
草书在唐代达到巅峰,张旭和怀素是该时期的代表人物。
现代书法:自20世纪以来,中国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许多书法家致力于将传统的技法和精神融入到当代艺术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书法风格和流派。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传承,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的传递工具。
至今,中国书法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和赞赏。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古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金文是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不同的体系。
篆书是最早的字体,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具有古朴、方正的特点。
隶书是汉朝时期的文字,为行书的前身,字形规整,笔画整齐。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为清代以来正式的书法字体,笔画平稳、骨韵清晰。
草书是楷书的隶变体,笔画激越、书写快速,富有变化和个性。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字形虽然模糊,但仍保留了楷书的规整性。
中国书法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首先,中国书法注重“气韵生动”,追求笔画的生动有力和字体的韵味。
其次,中国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注重字形的美感和意境的表达。
再次,中国书法强调“笔墨相生”,重视墨的运用和纸的质感,通过墨色和纸质的变化来表达意境。
最后,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境相融”,追求笔墨与意境的融合,通过书法作品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字体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的简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棍牢调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书法简史(PPT)

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传统
01
明清书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书法
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代表人物
03
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是明清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体
现了明清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特点。
07
近现代书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是 宋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 们的作品体现了宋代书法 的尚意与创新精神。
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
复古潮流
元代书法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注重对传 统书法的继承和发扬。
个性表现
元代书家在追求复古的同时,也注重表现自己的 个性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
赵孟頫、鲜于枢等是元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们 的作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复古与个性特点。
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代隶书的成熟与草书、楷书的形成
隶书的成熟
汉代是隶书成熟和鼎盛的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 及。汉隶的笔法丰富多变,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草书、楷书的形成
在隶书的基础上,汉代还出现了草书和楷书两种新的书体。 草书笔画连绵、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楷书则 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书法艺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魅力,研究中国书法简 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和艺术修养。
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可 以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创新和 发展,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 力和内涵。
02
先秦书法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笔画瘦硬,字形大小不一,结构随意自然,具有古朴率真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帖结构严谨,笔 画遒媚,存风骨于肥 厚之内。
黄庭坚称赞曰: “出群拨萃,肥而不 剩肉,如世间美女丰 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3
编辑ppt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 《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 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 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 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的书法思想、 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 中期书法的发展。
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 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志铭》、《归去来 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 《汲黯传》、《道德经》等等。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 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 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 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 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 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 书中所不多见。”
5
编辑ppt
黄庭坚 ,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江西修 水人。后世称他黄山 谷。《宋史·文苑传》 称他:“庭坚学问文 章,天成性得,陈师 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 成一家。与张耒、晁 补之、秦观俱游苏轼 门,天下称为四学 士。” 书法博采众 长,结体中宫紧凑而 外围宽博,用笔左右 纵横,如摇双橹,代 表作有《书李白忆旧 游诗帖》、《诸上座 帖》、《松风阁诗 卷》、《花气熏人帖》 等。
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多景楼 诗》《虹县诗》《研山铭》《论书帖》 《元日帖》等。
《蜀素帖》 此帖用笔多变, 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 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 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 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 感。
8
编辑ppt
《论草书帖》,草书。纸本。随笔一则。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取法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 风格。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 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 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4
编辑ppt
《洞庭春色赋》
笔意雄劲,姿态闲雅, 潇洒飘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字极紧,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 体短肥”的特点。
12
编辑ppt
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
墨迹纸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该帖深 得米芾之神,行笔结体,皆极类米字, 气韵也蕴藉可观。现藏美国。
13
编辑ppt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纵高51.9厘米,
横长69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书法笔 力遒劲,大气磅礴,自然生动,功力非凡。
11
编辑ppt
2 辽金时期的书法
辽代书法,作品流传较少,一般来看,主要受晚唐书风影 响较深,后来也间受北宋诸家的影响,但无名家闻世。
金代接纳了几位中原旧人,如蔡松年、蔡珪父子、吴激 等,带来了中原书法的风气和传统。另金章宗朝的王庭筠、 赵秉文等成为金代的代表书家。书法受到北宋苏、米的影 响,又兼向唐人,如颜鲁公等取法参用,虽然没有很大的 开创,但在金代的文化氛围内,已经可以说是极其难得了。
中国书法简史 (下)
1
编辑ppt
六、帖学大行的宋辽金书法
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 胜,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 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澄心堂帖》 全文以行楷写成, 結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 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 容,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10
编辑ppt
蔡襄《扈从帖》,纸 本行书,纵23.3厘米, 横21.4厘米。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
《扈从帖》为治平三 年(公元1066年)蔡襄 五十五岁时作,用笔 一笔不苟,疏朗婉健, 雍容大度,颇具晋唐 遗风。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 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7
编辑ppt
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 襄阳漫仕。襄阳人。在书法方面,他 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 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 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 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 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 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蜀
6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 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 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编辑ppt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 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 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 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2
编辑ppt
1 宋代书法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 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 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4
编辑ppt
七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八 九 十 十一
元代书法特征: 一、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二、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 三、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
15
编辑ppt
1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 “赵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 人,后人称“赵吴兴”。
9
编辑ppt
蔡襄(1012-1067年),字 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省 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 士,世称蔡端明。蔡襄楷、 行、草书皆能。 蔡襄书法宋 人皆奉为第一,尤为欧阳修、 苏东坡所推崇,苏东坡认为 他本朝第一。传世书迹很多, 楷书有《万安桥记》、《昼 锦堂记》等,行书有《澄心 堂帖》、《自书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