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
2023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1案例分析: 加州大学聘走浙江大学下岗博士(教材P83案例)1.你认为郭某被辞退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答: 郭某被C医院辞退的因素并不是医院所说的科室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 而是由于C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所导致的。
从表面上看, 郭某是由于他不愿与科室的不正之风同流合污, 而遭到了科室的打击报复。
而医院的领导也只是听一面之辞, 不去了解真实的情况, 最后导致了郭某被医院辞退。
他的考核表中, “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责任能力”、“劳动纪律”、“结协作”等项评分均为最低分, 特别是“团结协作”的分数最低。
但从案例中所举的事实来看, 当科室里人人都为了钱滥用药物时, 只有郭某不愿这样做, 并把情况报告了上级;另因科主任的因素发生了一起医疗纠纷, 导致脑外科一个月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科主任认为是郭某向病人透露了病历资料等情况都表白, 郭某所在科室在科主任的领导下, 没有起码的医德, 业务水平除郭某外也比较低, 一切向钱看, 不顾病人的安危。
郭某看不惯这一切, 也不愿同流合污, 并且他的个性较强, 所以科室认为他不“团结协作”, “职业道德”、“劳动纪律”都有问题, 遭到了打击报复。
而事实上是由于医院的人才生态环境很不完善, 以错误的环境为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还很滞后, 所导致的。
就“履行岗位责任能力”这一点来看, 科室完全不实事求是。
郭某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
郭某是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 在当时也是唯一的一位脑外科博士。
在攻读博士期间, 他还获得了研究生的最高奖学金, 说明他在读书期间成绩是非常优异的。
在C医院工作的两年多时间, 他研究的课题都是国内外首创, 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此外, 他长期担任B大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勤恳, 也历来没有出过医疗事故, 后来郭某不久被美国的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聘用, 可以看出, 郭某并不像吴院长所说的业务能力一般, 吴院长对他的情况并不很清楚, 但由于落后的人才管理观念, 根据科室的反映和评价, 医院把郭某辞退了。
领导用人的艺术

4.聚才之艺
聚才之艺,就是领导者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像磁铁一
样把各类人才吸引聚集到自己的身旁来。
2021/7/19
第二节 领导识别选拔人才的艺 术
一、古今领导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
(一)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与艺术
1、李悝识人“五视”
“马太”指的是《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的故事 结尾:“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所
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多的越来越多,少的越来越少, 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的“马太效应”。 当前社会上纷杂的人才现象, “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的 惯性。
2021/7/19
7.克服“戴维现象”(效应)的选人误 区
4、领导者发现和识别人才比较方 法
⑴从顺境与逆境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一般来说,逆境 更能考验和看出人才的才华。
⑵从平时与关键时刻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看关键时刻 是否理智,能否经受住考验。
⑶从对下对上的态度行为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对上态 度好易,对下就不容易了。
⑷从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工作很 努力但缺少能力不是人才。
于郎署”。三垂不遇,老于郎署,我们且不说颜驷有多大才
华,有多能干,而单凭领导的好恶取人,该埋没了多少人才
!时才不为时世所用,这无疑延缓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021/7/19
三、领导者要克服选人上的认识误区
1.克服“首因效应”的选人误区 2.克服“晕轮效应”的选人误区 3.克服“近因效应”的选人误区 4.克服“成见效应”的选人误区 5.克服“月光效应”的选人误区 6.克服“马太效应”的选人误区
4.克服“成见效应”的选人误 区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四讲

第十二章 公共部门人力激励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力激励的内 涵、激励理论、激励类型与形式;理解人 力激励的功能、原则以及公共部门人力激 励的特殊性;掌握人力激励的基本类型与 方法。
第一节 人力激励概述
人力激励的含义 人力激励的功能 人力激励的类型及基本形式 公共部门人力激励的特殊性
内部晋升的优点
4、对张先生而言,他当初可能认为自己有被提拔的可能, 才加倍努力工作;此外,他被提拔,也为公司内其他员工 树立了先例,激励基层员工努力工作。 5、员工的业绩越难被证实的岗位,内部提拔的优越性越 大。因为观察是否有人被提拔要比观察每个员工的业绩要 容易得多,企业兑现承诺的积极性比兑现业绩工资大得多。 6、内部提拔可以降低对权力有特殊偏好的员工的激励成 本。因为内部提拔不仅是工资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拥有 更大的权力。对于那些对权力比金钱更敏感的人而言,内 部提拔不仅可以起到货币无法达到的激励效果,而且可以 相对降低激励的货币成本。
内部晋升的缺点
1、内部提拔一般根据的不是员工的绝对业绩,而 是相对表现。如果一人得到提拔,其他人不动,其 他人预期自己没有提拔的机会,可能就会放弃努力。 而且除了第一名和其他人有区别,第二名、第三名 等,和其他人都没有区别。所以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只能在业绩考核很难的组织中得到体现。 2、内部提拔受工作性质的制约。例如,一个优秀 的劳动模范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经理。所以,内部提 拔只能在工作性质对员工能力要求类似的岗位之间 进行。
(1)直接晋升制
即每位员工按照其目前职位(例如班组 长),可晋升其直属主管的职位(例如科长), 而且需要对其直辖的下属职位(例如办事员) 给予工作指导。这种方式的员工晋升路径明确, 发展空间却相当有限,可以培养专家,但难以 培养多能手和通training System)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足智多谋的策士智慧

《六韬》、《三略》可称是最高级的古代谋略书,也是一本谈论中国人处人处事秘诀的智慧之书。
战争是一门学问,处人处事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因此,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中国古人深邃的智慧,学到许多中国古人处人处世的秘诀,进而指导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实践。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编者将我国古代的这两部最富代表怀的谋略书用白话的形式加以编写,取名为《足智多谋的策士智慧》,希望能为古代深奥智慧的通俗化做一点工作。
第一章文韬——择人用人的艺术大人物钓天下,小人物只钓鱼——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身为社会楷模的大人物,亦即古人所谓的君子,是以建立万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而凡事斤斤计较、整日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则以获得眼前利益为乐趣。
这种情形和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有关“礼”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内容的《礼记》所记载的“君子得道为乐,小人得欲为乐”有相同的含义。
据说这句话为姜太公所说,其实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并不重要。
姜太公是被孔子尊为圣王的周文王的老师,有关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现今横贯陕西中部、由西向东流的渭水的北岸,有位一面欣赏著鸟鸣,一面悠然垂钓的老人,仔细一看,他的双眼竟是闭著的。
有这么一天,从远处传来一阵马车的声音,马车越来越近,但是垂钓的老人却没有回头看。
“老先生钓到鱼了吗?”坐在车上的文王问。
状似假寐的老人,其实并没有睡觉,他脸孔朝向河面,用似乎不太高兴的口吻回答说:“什么?有没有钓到?你问的未免太无聊了,我是在想国家大事呀!钓一条小鱼就得意忘形,那只是小人的行径,而我所要钓的鱼和他们大不相同。
”由於回答得太出人意料,文王甚为吃惊,便从马车上下来。
“呵!先生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老师。
”随即便在他的背後深深地鞠躬。
其实我们也常常去钓鱼,有时只钓到一条小鱼就会得意忘形,好像已经称霸天下一样,总是摆脱不了小人的情趣。
如果我们能够像姜太公那样沉著冷静,处之泰然,就是钓不了天下,也能多钓几条很大很大的鱼。
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作者:————————————————————————————————日期: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新闻学谈领导者的用人艺术郑玉生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
古往今来,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都深知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
如今,面对大量的优秀人才,领导者往往难以取舍,同时求进欲望并渴望得到有限的职务,也是构成一个矛盾体。
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牢牢掌握用人的艺术,广泛发掘和培养人才,力争选准才,用好才,做到知人善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领导者必须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和接班人提供平台。
一、领导者要慧眼识才,必须具有正确的用人态度从普通员工升迁到领导岗位,每个人的表现千差万别,有的言听计从,左右逢源,把追求职务看作高于一切的东西,认为有了职务就有了一切,当前的付出和奉献是为了将来的位子做铺垫;有的内秀外拙,埋头苦干,不大引人注意等。
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正确的用人态度。
一个领导者,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要超过所有的人,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来说,他必须具备正确的用人态度。
中国古时候十分讲究用人之道,从而使一些有学识、有才干的人能一心一意地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刘备“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家江山的建立和巩固,谋求奋斗了一生,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训练、统领的汉军军纪严明,所向披靡,终于使刘邦击败了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了东汉王朝,封建的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利益,尚能如此,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更应该具有正确的用人态度,具备会用人、善用人的用人之能。
正确的用人态度,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基础。
任何一项工作或事业,都要靠人来完成,一个称职的领导者,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
选拔重用那些思想解放、肯钻研、业务精、党性强、守纪律、倾听群众意见、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实干精神、很强的创新意识的人才。
徽商用人之道

徽商的用人之道和公关艺术卞利徽商是指明清时期由徽州一府六县商人所组成的地域性商人集团。
作为活跃于明清商业舞台上一支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他们依靠灵活的经营方略和熟练的营销技巧,在与其他地域性商帮的竞争中驾轻驭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那么,徽商取得成功的奥秘何在?除了灵活的经营方略和熟练的营销技巧以外,善于用人、决策和良好的公关艺术,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引言:徽商是儒商,“贾而好儒”最终成就了一代徽商徽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儒商,所谓“贾而好儒”,这是其他商帮所不具备的素质。
南宋以来,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为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精明的徽州人实际上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是科举,即通过读书科举的渠道进入仕途;一是经商,即依靠外出经营获得商业利润。
徽州人重视读书,重视子弟教育,在很多山区地区,甚至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
可以说,读书做官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但是,以科举渠道进入仕途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徽州子弟在参加科举失败以后,往往弃儒从商,并努力在茫茫商海中,以自己所掌握的文化和知识,拼搏进取,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徽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徽商重视读书、重视教育、重视科举,但他们并不拘泥于此,而是面对现实,注重实效,这才是徽商的一贯做法。
黟县西递一幅对联很能说明问题,“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因此,与其他地域性商帮不同的是,大多数徽商是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他们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传统的商业经也很下工夫进行阅读和体会,如《史记》的《货殖列传》、范蠡的《生意经》等等。
就这一点而言,徽商的确不愧是一代儒商。
作为儒商的表现,徽商在经营中还善于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写成专书,诸如各种《路程图》、《生意经》、《商贾便览》、《客商规略》等等,都是徽商在经商实践中总结出来宝贵经验汇编。
我们可以把“徽商精神”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即“仁心为质,以义为利,以礼接物;择地趋时,以智求赢,以诚为本。
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雄争霸的局面,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
二 、 操 的 用 人 之 术 曹
读罢《 国演义》我们不能不为其 中统 治者 三 , 的用人思想而折服 , 尤其是曹操 的用人艺术 , 更是
令人赞叹不已。曹操用人方略可概括为 “ 唯才是
举” 以德用人 ” 和“ 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
() _ 知人善任用人才 一 曹操深悟用人要根据人的优点和特点 ,授 以 适 当的职务之理。 在实践中曹操充分注意这一点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黑 河
学
- T 4
J12 0 u. 0 6 ,
S r l . 2 . ei a No 1 4 No4
总第 14期 第 4期 2
Heh o r a ie J u n l
唯才是举
— —
以德用才
试论《 三国演义》 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王” 。因此 , 曹操争取天下的唯一途径便是招揽英 才 , 己所用。建安 十五年春 , 为 曹操发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第一道《 求贤令》令 中说 : 自古受命及 , “ 中兴之君 , 曷尝不得 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量 , 当时许多统治者难以企及 的。正是藉此 , 是 曹 操帐下“ 猛将如云, 臣如雨”形成了一支生气勃 谋 , 勃 的政治力量 。 曹操就是凭借这支力量 , 了群 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摘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要学会如何用人。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用人的重要,在发掘人才的智慧,调动人才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用人艺术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关键字:中国传统;用人艺术;用人之道;人才“功以才成,业以人广。
”。
人才是领导者成就事业的关键,如何吸收并使用好人才资源是每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基本工作和考虑的基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探讨治国理政之路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用人思想与用人经验。
1 人才的辨识――知人用人,辨识有方“得人之道,在于知人”,为治以知人为先。
任用人才要以识别人才为基础条件,这是用人的根本,如何正确的识别人才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总结了大量识人辨人的方法,为统治者识别良才提供了借鉴。
(一)听言观行,知人良法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总是可知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某人的实际行为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表象看本质,总可以正确认识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一系列识人之法,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原则。
如孔子的听观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庄子的“九征法”,都强调从一个人言行来判断他的德行,以此来彰显其内心的性格特点,将言行作为判断人才的最基本标准。
清朝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善于识别人才,拥有一套独特的识人方法,曾国藩运用其独特的识人方法,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观察,发现了刘铭传这位大将之才。
同时,曾国藩吐尽毕生心血,总结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编写了一本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名著――《冰鉴》。
对后世识人鉴人具有极强的启迪性与实用性。
(二)广其听民,野无遗贤“人君之所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此所谓与仇选使,令囚择吏也”。
百姓是人才的伯乐,君主选用人才,要广泛听取和检验广大民众的意见,不能偏听偏信,专断不明。
这样才能使人才得到更好的挖掘,不至于埋没人才。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也谈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由之可见,百姓的评价与肯定,是鉴别良才的重要标准。
2 人才的选拔――德才标准,制度保证(一)选贤任能,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德才兼备”。
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尚贤”思想,“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
”。
任人皆以贤能作为主要标准,也因此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对官僚体制的束缚。
墨子不仅要求天子要任用贤才,更直接希望太子应该由“贤于天下”者出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对于人才的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各有主张,但在德才兼备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要求“志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荀子在《荀子?王霸》中主张“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礼记?礼运》中也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由此可见,德才兼备已成为判断人才必不可少的标准。
(二)但问功能,不拘资格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那么又应该如何做到任人唯贤?对此,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主张不论私仇,不限年资,不拘贵贱,不拘常格,一视同仁。
如《墨子?尚贤》中“不便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荀子?王制》中“贤不能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都主张不分家庭贫穷、身份贵贱、关系亲疏远近,只要是贤能人才就举用他,不用按照级别次序而课破格提拔;而对于无德无才的人则要立即罢免他们。
以免造成廉耻不分,好坏混淆。
(三)选贤举能,制度保证1、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地方或九卿考察贤才并举荐给中央。
这一制度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在西汉成为定制,察举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在东汉与察举同行的还有征辟制,它是指不经郡国荐举的程序,直接任用的用人制度。
察举征辟制相对于“世禄世卿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与优越性,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体制扩张的需要,为统治阶级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还打开了社会底层的士子入仕的通道,符合人民群众的呼声。
2、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传统的察举征辟制已经很难实行,九品中正制就应运而生。
其大致内容如下:在各州、郡、县置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地的士人,品评侧重于“家世”、“行状”,然后确定品级,品级共分九等;然后逐级上报,最后由吏部按品级斟酌授职。
晋至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要制度。
但同时察举制依然存在。
九品中正制虽然顺应了动乱时代的特点,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但由于其一出身门第作为品评的主要依据,而品评的结果又是授职的主要参考,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导致门阀控制政权;压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3、科举制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吏治,首创了科举制,设“秀才、明经”两科。
即使是寒门子弟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入仕做官,符合了广大寒门才的呼声,打击了世族门阀的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满足了朝廷对人才的需求。
后来隋炀帝加设“进士”科,后来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使科举制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隋朝科举选官,有效的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逐步促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
3 人才的任用――善任有为,量才使能量才使用是一种领导艺术,是按照人的德、才具体情况,给予其适当的职务,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
知人善任体现领导者应有的修养与品质,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能知人后就要善用。
作为领导者应该区别人才,灵活用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如何用人、怎样发挥人的才能有着比较深刻的见解。
(二)不拘一格,用长避短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对于领导者而言应该“用贤去邪,用长避短”。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
“明君之举其下也,尽知其短长,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
贤人之臣其主也,尽其短长与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
”。
用长避短首先要了解下属的优势长处,熟悉其缺点不足;然后就可以因能授官,使人得其位;然后就要合理配置组织内部的人才分配,这样既可以使人才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还可以规避、克制某些缺点。
(二)量才授官,录德定位“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
”,德行浅薄而居于高位,才能不足而谋划大事,力量弱小却担负重任,将会惹出不少事端,导致众官不合,政事杂乱。
因此,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量才授官,录德定位,克服“大材小用”与“小材大用”的现象,使人才各得其职,各得其所。
“君子量才而授任,量任而授爵,则君无虚授,臣无虚任。
故无负山之累,折足之忧也。
”。
治理国家的关键是用人,用人的关键是任官。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房玄龄善于处理政事,不知疲倦、鞠躬尽瘁,所以太宗让他做了中书令,负责全国政事;魏征总是关心诤谏之事,常常直言不讳,太宗就让他做了谏议大夫,专司谏议;李靖文武双全,太宗任命他做检校中书令。
他们三人各得其位,相得益彰。
在他们的辅助下,开创了贞观盛世。
(三)用人不疑,虚怀纳谏曹操主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虽然他本人生性多疑,但他对自己任用的人才却很有信心。
“用人之术,任之比专,信之比笃,然后可以尽其才,而可共成事”。
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执政者给予下属以充分的权力未必换来下属的死心塌地。
将能而君不御,从理论上说是很容易的,但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实行。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才都因为担心君主的猜忌而逃亡他国,造成“晋才楚用”,甚至法家认为“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这也说明给予下属适当的信任对组织很重要,而且贤明的君主都会选择相信臣下。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主动倡导谏诤,不因人废言、不计较言辞态度,奖励直言、保护诤臣,重视谏官,知过能改,在太宗的鼓励倡导下,君臣之间开诚布公,谏臣盈庭,讽谏蔚然成风。
领导者虚怀纳谏是需要一定的自知之明以及度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况且其精力也是有限的,事必躬亲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集思广益;而如果没有容人的雅量,也很难得到正直的谏言。
(四)赏罚并用,灵活用人国君赏罚不分,无法令人信服,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国家就会陷于混乱,所以古人把赏罚看作为管理人才的关键。
“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
赏者政之大德,罚者政之大威也。
”。
怎样使用好这治国二柄,首先,赏罚必须起到劝诫的作用,赏要能够为人信服,激发人们的积极性;罚要给人以警惕,“杀一儆百”。
其次,赏罚必须公平,不能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最后,赏罚力度必须得当,不能滥赏滥罚,也不能起不到激励作用。
赏罚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一定要用好,不然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除了赏罚并用,赏罚有度外,领导者还要审时度势、灵活用人。
人才的品性不同,才识不同,而社会环境也不同,必须把社会条件和人才综合考虑,灵活使用人才。
在战乱年代,本就人才凋零,如果此时仍然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恐怕会错失很多人才。
曹操生当乱世深知其中道理,所以对人才从不苛求,他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广开才路,建立了最为庞大有效的智囊团队,助他成就霸业。
而在和平时期,取士还是一个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不断优化官僚队伍,还要保证人才的新老更替使不匮乏。
4 人才的考核――立政之道,?死粑?先在用人之后一定要对所任用的官员加以考核,以及时进行“赏善罚恶”。
这样才能保持官员的廉洁清正,最大的发挥官僚队伍的治国理政作用。
(一)行政体系,监察考核为维护统治秩序,对人才团体即所谓的官僚机构进行监督考核,我国古代官僚机构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官员绩效考核制度,这是一项极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如周朝以“三宅三俊”作为考核官吏绩效的标准,秦朝与汉朝的“上计”,将考核内容更加完善、细化,唐宋的“善最”考课,考核制度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考核制度对官吏的政绩、道德品质、治世才能进行评价,使能者晋升,得到重用,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传统的官吏考核制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以贤察贤,询之众人除了正常的吏部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外,还有一些综合的考评方法。
以贤察贤就是指让已经被考评为“贤人”的人去考察其他人,或者用他们的标准去考察其他人。
询之众人就是指让大家一起评价某人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考评。
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考核,也可以用来发掘新的人才。
诸葛亮就是通过以贤察贤的方式被刘备请出山的,如果没有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也不会有后来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访到人才后,不知如何任用也可以用“询之众人”的方法,“明主之选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