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相互需求理论
定义
内容
意义
相互需求理论是由John Stuart Mill 提出的,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具有优势, 但这种产品的生产也依赖于其他国家 的产品。因此,两国之间可以通过相 互需求理论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相互需求理论的核心是相互依赖性。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依赖于其他 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这种相互依赖 关系可以通过贸易得到解决。因此, 两国之间可以通过相互需求理论进行 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卖家和买家都只能接受市场价 格,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市场价格产生实质影响,市 场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这种假设有助于我们分析市场均衡和贸易利益,但在现 实世界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常见,许多市场都存在一 定程度的垄断或竞争不足的情况。
规模报酬不变
01
规模报酬不变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保 持不变。
VS
启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需要不断适应现实经济的发展和变 化。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理论元素、考 虑复杂因素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传 统国际贸易理论。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证 研究,不断检验和完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05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 性
假设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具有简洁明了、逻辑严谨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它强调了国家间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成本等 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背景
0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
越来越紧密。在这个时期,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开始萌芽。
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产策略。
《传统国际服务贸易》课件

总结
国际服务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机遇与挑 战。
1 国际服务贸易的
现状和发展趋势
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 济增长的新引擎
2 如何优化中国的
服务贸易结构
改革开放、提升技术 水平、促进品牌效应 等
3 中国的服务贸易
未来的机遇和挑 战
深化改革、加强国际
合作与竞争优势,应
对挑战
中国的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深化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优 势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 况
中国服务贸易的机遇与 挑战
以出境旅游为主,金融服务、 文化娱乐服务等也有快速发 展
出境旅游市场蓬勃,进口服 务贸易存在结构问题,专业 人才缺乏等
中国服务贸易的前景和 发展模式
如软件开发、技术支持等
工程技术服务如建筑设计来自工程咨询等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
国际服务贸易对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强经济竞争力、 加强文化交流和促进技术创新等。
1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
2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增加出口、改进商业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国际服务贸易阶段、服务产业化阶段和国际服务贸易的转型与变 革阶段。
早期国际服务贸易 的发展
以运输、旅游、电信等 领域为主,发展缓慢
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世界服务业增长缓慢, 但出现了服务公司
国际服务贸易的转 型与变革
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 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 展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PPT课件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目录
cHale Waihona Puke ntents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主要流派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挑战 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服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定义
服务贸易不同于商品贸易,其交易的对象是服务,而不是实物产品。
04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
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以降低贸易壁垒,增加市场准入机会。
自由化政策
主张对国内服务业进行保护,通过设置贸易壁垒来限制外国服务的进入,以保护国内服务产业免受外来竞争压力。
保护性政策
强调政府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本国服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差异性
服务贸易往往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或远程实时交互,对人际交往的依赖程度较高。
高度依赖人际交往
服务贸易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分类,服务贸易被分为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医疗保健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等12大类。
另一常见的分类是将服务贸易分为传统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贸易,其中传统服务贸易包括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则包括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将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服务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区域合作与开放水平提升
中国将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开放水平。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新兴服务贸易比重,提升国际竞争力。
THANKS FOR
【国际服务贸易 精品课件】7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新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

(一)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二)任何两国之间的收入相似程度 (三)经济发展阶段 (四)任何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性 (五)一国的经济规模 (六)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接近程度 (七)国家之间的一体化程度 (八)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程度
H
F
109-124.
劳动:L
直接劳动: D
单个部门: 生产差异性产品
间接劳动: S
Identical?
从一国封闭经济均衡开始分析
10
3.1 封闭经济均衡
经济的供给方:企业 企业的生产由直接生产活动和间接生产活动构成,直接生
产活动因专业化而表现出递增的规模报酬。
现有文献对专业化引致的报酬递增问题的形式化,存在两 种方法。一是Ethier(1982)和Romer(1987)采用的方法。 他们将Spence-Dixit-Stiglitz效用函数用作生产函数,结 果表明,在保持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中的投 入品种类,将导致产出的增加。二是Edwards and
Vaal, (1996)
9
Francois, J.,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XXIII, No. 1, February 1990, pp.
劳动
Dixit-Stiglitz方法
Lancaster模型
垄断竞争 规模报酬递 水平差异 增
Hotelling- Lancaster方法
BranderKrugman模型 (无运输成本和 有运输成本)
第六章-国际服务贸易产业(三)PPT课件

理服务,软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
等业务。业务流程外包(简称BPO)主要包括
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
供应链管理等业务。如人力资源、金融与财
务、采购和运输服务外包等。
9/17/2024
14
(二)发展
2006年,中国IT服务市场的规模达到
了595亿元,相比2005年实现同比增长
17.8%。2007年,IT服务市场将保持20%
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IT咨询服务市场
受益于电信、政府等诸多IT咨询项目的影
响,预计同比达到20%以上的增长;IT外
包有望达到25%的增长速度。赛迪顾问预
计,2007年至2011年,中国IT市场将保
持15.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11年市
场销售额将达1.16亿元。
9/17/2024
10
2007年3月,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 务贸易”,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 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 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 并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定为扩大服 务贸易的重点。
9/17/2024
11
9/17/2024
15
(三)服务离岸外包的动因
1、整合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2、降低成本 3、提高核心竞争力 4、提高专业化水平
9/17/2024
16
• 从服务外包和传统制造中来料加工的对比而言, 二者对国内的贡献差别很大。从增加值角度来讲, 这两个行业的差别有20倍,
• 2005年中国纯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出口只有9 亿美金,而印度05年的时候达到230亿美金左右。 在这样的差别下,如果按20倍来看,印度230亿 美金给印度创造的国内增加值相当于中国4000 亿美金的来料加工出口所创造的价值。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生产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 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生产和市场 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可以面对同类型的更大 规模的国际消费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 易的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说明企业内部规模收 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经济利益来源,但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 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
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
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 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
一国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这是产业竞 争优势不断增强的反映。高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要素也发展起来,不仅服务的国内需求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强,而且本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 增强。政府的直接干预越来越降低,而是鼓励创造更多的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刺激新的产 业领域的形成,保持国内竞争等等。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领域。优越的自然禀赋和 生产条件可降低生产成本,各国都应该生产成本 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在各国之间交换。通过参 与国际分工使自然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生产 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进入财富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富人享受着成功产业和过去的 投资所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许多企业受到各种困扰,失业和潜在失业严重,平 均生活水平下降。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 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国际服务贸易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服务贸易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运输、旅游等领域,还包括了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新兴且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
要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就需要对相关的理论有清晰的认识。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之一。
该理论指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福利的最大化。
在服务贸易领域,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在金融服务方面拥有出色的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在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占据优势。
要素禀赋理论也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其在不同产品或服务上的生产和出口能力。
对于服务贸易来说,拥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国家可能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具有优势,比如软件开发、咨询服务等;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可能在金融服务等资本密集型领域更具竞争力。
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服务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这使得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显著差异。
新贸易理论为解释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服务行业中,常常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例如,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规模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也常见于服务领域,一些服务提供商可能凭借品牌、技术、网络等优势形成垄断或寡头垄断地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理解服务贸易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服务产品也有其生命周期,从初始的创新阶段,到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再到衰退阶段。
在不同阶段,服务的生产和贸易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框架

06
结论和展望
结论回顾
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阶 段,各阶段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模型框架。
古典贸易理论以比较优势为核心,解释了国 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贸易模式。
现代贸易理论
贸易与经济增长
现代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为核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态发展和 多样化贸易模式。
国际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 大航海时代等时期,而现代的国际贸易则是在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
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贸易、保护贸易 和国际商品协定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特点和适 用范围。
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现代 的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
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 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政策 法规、国际政治环境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 法和模型框架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新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模型框架 • 国际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 • 结论和展望
0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 和服务的交换。它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向,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全信息和跨国公司为基础,实证研究显示这些理论能够解释跨国公司的投资和贸易 行为。
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存在的问题
实证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质量和 准确性、模型假设和现实情况的符合程度 、不同理论之间的冲突等。
VS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的实证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时 还需要探索新的贸易现象和模式,发展新 的理论和模型框架,以便更好地解释和预 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RV模型框架下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一种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另一种产品价格 不变)将提高该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降低另一种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 但对流动要素——劳动的实际报酬的影响则不确定。
RV模型框架下的Rybczynski定理:一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另一个部门特定要素 不变)将提高该部门的产出(但小于该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幅度),同时降低另一个 部门的产出。流动要素——劳动禀赋的增加将提高两个部门的产出。
② Stolper-Samuelson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简称SS定理) (1)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将提高该产品的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报酬,同 时降低另一个要素的实际报酬(2)结合H-O,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将因为 贸易而受益,相对稀缺的要素将因为贸易而受损。
③ HOS定理(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m)(又称要素禀赋定 理,factor abundance theorem):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相对丰裕要 素的产品。
外国(F)
产品: 要 素
—
y*1
劳
动
y*2
(
L*
)
L
本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则在产品2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技术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的主因。
8
2. H-O模型及其拓展
本国(H)
2产品:
2要素:
y1(劳动密集
型)
K、L
y2(资本密集
型)
K K* L L* aiL=a*iL aiK=a*iK
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Next?
Grubel, Lloyd (1975) Dixit (1980s), Levinshon (1990s),
Feenstra, Hanson (1980s- 90s)
Bernard, Jensen (1990s2000s)
重商主义 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
?
3
重商主义与古典主义
重商主义学说[The Mercantilist doctrine (1500-1750)]: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Adam Smith (1723-1790): 分工理论、基于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 “剩余产品通道论”( ‘vent for surplus’)
④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简称FPE定 理):假定两国从事自由贸易,技术相同但要素禀赋不同,两国生产两种 产品且不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将要素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势于均等化。
10
特定要素模型( RV模型)
本国(H)
2产品: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外国(F)
2产品:
y*1(劳动密
集型)
2要素:K*、 L*
y*2(资本密
集型)
排除国家间有关技术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集中讨论两国之间 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
9
总结:H-O基本模型的四大定理
① Rybczynski定理(Rybczynski theorem)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提高密 集使用该要素的产业的产出,同时降低另一个产业的产出
流动要素:L 特定要素:K 产品1的特定要素K1 产品2的特定要素K2
外国(F)
K L
K* L*
2产品:
K2
K
* 2
L
K2
L
K
* 2
K1
K1
K1*
K
* 1
L
L
aiL=a*iL aiK=a*iK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流动要素:L*
特定要素:K*
产品1的特定要素K*1 产品2的特定要素K*2
Who?
5
中国 服装 电脑 谁[企业]
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出口、FDI、外包
美国 民用飞机
电脑 谁[企业]
6
二、传统贸易理论 1.李嘉图模型 2.H-O-S模型及其拓展
7
1. 李嘉图模型
—
本国(H)
要 产品: 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劳
y1
动 (
y2
)
a1L a2L
a1*L a2*L
a1L a2L a1*L a2*L
4
理论研究(Theories)
Ricardo (1817) Heckscher, Ohlin (1920s) Samuelson, Rybczynski, Venek (1950-60s) Jones, Bhagwati, Findlay, Deardorff, (1960s-70s)
Either, Lancaster, Krugman, Helpman, Brander, Markusen (1980s); Brander, Spencer, Dixit, Grossman (1980s); Qiu (1994)
Grossman, Helpman (1990s)
Melitz, Antras, Helpman, Eaton (2000s)
Who?
传统贸易理论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经验研究(Empirics)
Leontief (1950s) Leamer (1970s) Trefler, Davis, Weinstein (1990s)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第6章 国际服务贸易: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
1
主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二、传统贸易理论 三、Jones-Ruane服务贸易模型 四、H-O-V模型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2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David Ricardo (1772-1823), James Mill (17731836) and Robert Torrens (1780-1864): 比较优势 法则,但讨论贸易条件的决定
Friedrich List (1789-1846): 挑战自由贸 易的主张、经济发展阶段论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提出相互需求概念(reciprocal demand),以确定均衡贸易条 件(Marshall [1842-1924]在此基础上提出提供曲线[offer curves],以确定贸易条件),分 析贸易条件对一国有利的条件,以及贸易政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