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派”史学

“国粹派”史学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是其出现的最重要标志,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国粹派思想繁杂,品流不一,就其主流而言,其所谓国粹(即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
其主张,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即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二是提出“国学、君学对立论”,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颇大。
20世纪80年代后,史学界对国粹派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问题有:一、清末国粹派出现的原因分析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郑师渠认为国粹派是庚子以后,国人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产物,也是革命思潮涌动的结果。
具体归结为(一)对民族危机的独立思考,指出“国粹派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二)欲藉中国文化的智慧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三)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四)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晚清今古文之争之激励。
(六)日本国粹思潮影响。
其中在今古文之争之激励一点上,认为古文经学是国粹学派的中间派别,而清代今文经学初兴于乾嘉之际,至康有为集其大成。
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时如日中天。
但变法失败后,今文经学又成了立宪派藉以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
因此,反驳康有为等人鼓吹的今文经学,成了革命派要消除立宪派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国粹派高举起古文经学大旗,撰写考辩今古文之争的大量论著,对于打破康有为等人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促进共和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
对 民族 危 机 的独 特 思 考
三、 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对于 中国民族危机 的深重 , 国粹派有着 切肤之痛 。 在刘师培 适应排满革命 的需要 ,应该说是 国粹派兴起和 国粹思潮广 的《 中国民族志》 这本书 中, 就有“ 白种之入侵” 的专章 。 他在详细 泛传播 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当时 , 国学保存会成员大多是江浙一 叙述 了德 、 、 、 、 英 俄 法 日各列强在 中国纷纷强 占租界港 湾 、 自 带精通经史 的人 ,江浙又是历史上抗清斗争最为激烈而损失也 私 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得各处铁路修筑权的事实之后 ,痛切地 提醒 最 为惨 烈 的地 区 , 炎 武 等 人 的 反 清 思想 影 响尤 为 深 远 。国粹 派 顾 国人 , 瓜 分惨祸 悬于 眉睫 ” “ “ , 今后 之 中 国又 将为 欧种之 奴隶 既然大多生长于江浙地 区 , 又通 晓历 史掌故 , 耳濡 目染 , 自然从 矣”l国粹派之所 以为国粹派 , l l 。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 民族危机与文 小 受“ 华夷 之别” 传统种 族观念的影响 , 在心 中潜 藏下 了反满 的 化危机有着一致性 , 他们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 、 更深刻 的民族 种 子。 国粹派是 当时鼓吹排满革命最激烈 的革命派 , 刘师培和章 危机。他们认为 , 一个 国家之所 以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不仅在 太 炎 是 他 们 的代 表性 人 物 。 师 培易 名 “ 刘 刘光 汉 ”其 激 烈 程度 不 , 于武力 , 更重要 的还在于有赖 以自立的民族“ 元气 ”这就是各 国 难想见 。同样 , , 章太炎被公认为是排满“ 巨子” 《 , 民报》 在他 的主 固有的“ 文化 ” 。一旦 文化澌灭 , 民族“ 元气 ” 尽消 , 中国所面 临的 持下 , 排满革命的宣传更加激烈 。10 9 5年国粹派兴起正值 同盟 将不仅是亡 国, 而且是亡天下 , 即将是万劫不复 的灭种之灾 。所 会成立前后排满革命 风潮 一 日千里 之时 , 所以说到底 , 国粹派和 以, 他们 强调 文化 救亡是民族救亡 的根本 , 出了“ 提 保种 、 国、 国粹思潮的出现 , 爱 又是革命思 潮高涨 的产物 。 存 学 ” 口号 。 的 毫无 疑 问 , 国粹 派 的此 种见 解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 分 过 地夸大 了文化的作用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 附? 大难 当头 , 不先奋起 四 、 清 今 古 文 之 争 的 激 动 晚 反抗 侵略 , 争取 民族 、 国家 的独立 , 所谓保存 国学 、 国粹 , 际上 实 国粹派的兴起与晚清今古文之争也有密切关系。 就章太炎、 也无从谈起。但是他们毕竟看到 了文化危机与 民族危机的一致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等主要代表人物 而言 , 国粹派不仅有排 满革 性, 揭示 出在 民族救亡过程 中复兴 中国文化重大 的历史课 题。 所 命共同的政 治基础 , 而且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即都继承 了清代以 以, 当承认 , 应 不管 国粹派的认识 中包含着 多少失误 , 但其最初 戴震为代表 的皖派朴学 的绪余 。具体说 , 国粹派是集扬州学派 、 的崛起 , 不仅基于民族 的危机感 , 而且出 自振兴中国文化崇高的 浙江学派 、 岭南学派 的绪余 于一 体 , 以朴学为基础 , 以古 文经学 历 史 使 命感 , 实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确 为 中坚 的学 术 派 别 。 清 代 今 文 经 学初 兴 于乾 嘉 之 际 , 康 有 为 而 至 集其大成 。 今文经学成 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 一时如 日中 二、 宣传 国学 , 提倡 国粹 , 免西方资本主 义 天。 避 但维新变法失败后 , 文经学又成 了康有为立 宪派藉 以反对 今 制 度 的 弊 端 革命 的理论依据 。因此 , 反驳康有 为等人鼓 吹的今文经学 , 成了 国粹派认为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 西方 的道路 革命派为要消除立宪派的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不能不完成 的任 不是解决 中国问题 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 中国古代传统 中寻找解 务 。 可以说 , 这个 使命正是 由国粹派完成 的。 章太炎、 刘师培高举 救时弊的“ 灵丹妙药” O 纪初 , 。2 世 西方资本 主义的狰狞面 目 E 古文经学的大旗 , t 不仅有力地开拓 了朴学的学术天地 , 而且花费 对今古文之争作重新考虑 。 例如 , 刘师培 的《 古 益暴露 。 正如列宁所言 :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 , “ 从头到脚 了相 当多的精力 , 都沾满 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 的鲜血 ,而是为 了进步和文 文今考》论 孔子无改制之事》 春秋平义》 原经》 《 《 《 等文 , 都发表在 明在罢工 中被枪杀 的工人们的鲜血 。” 帝 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 《 [ 国粹学报》 , 申“ 上 重 六经 皆史 ” 的观点 , 力斥 “L 孑 子改制” 的荒 说 权而毫无平等可言 的世界 , 经济割据 、 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 谬 。这些论著对 于打破康有为诸人藉 以反对革命 的今文经学的 家利益是帝 国主义的生存原则 , 资本 主义社会并非乐土 , 其劳资 理论依 据 , 促成共和革命 思想的传播 , 了重要作用 。国粹派苦 起 对立 、 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统治 、 资产者之横暴 、 武人之跋扈 , 已成 心孤诣 , 以经史 助益革命 , 归根结底就是“ 国粹激动种姓 , 用 增进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在“革命排满”声浪中崛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复兴古学”来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它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辛亥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国粹派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赖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即固有的“文化”。
因此,外国侵略者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侵略中国,更可畏的是力图从文化上亡我中国,大肆贩卖奴化思想。
而20世纪初,伴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冲出家门,留学国外,进一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声中,又出现了所谓“全盘欧化”的主张,甚至只要是西方的习俗、风尚都推崇备至。
这一切都引起了国粹派深深的忧虑。
他们认为一旦中国的文化澌灭,中国所面临的将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万劫不复的灭种之灾。
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共鸣,对一些保守、复古人士也有一定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它又是反清革命运动兴起的产物。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傀儡,成了洋人的朝廷,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满清政府是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就无法独立和富强,就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因此,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的声浪不断高涨。
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通史课堂作业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读《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开端,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中国更是屡次的失败,“天朝大国”的迷梦被毫不留情的彻底打破。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的士大夫盲目自大的“坐井观天”的思想状态会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这种“国粹主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是我在读萧功秦先生的《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一书之后,总结懂得的。
我认为,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有着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形成特点。
首先,追其根源来说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先天不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原因和经济原因。
一,华夏文化是在远离希腊、罗马、埃及与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即便是与古代中国文明最近的印度文明之间,也有横断山脉的险峻地势以及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横亘在其中,使得这两个古老文明难以进行接触和交流。
因此,华夏先民活动的范围处于相对独立,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难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起先进文明进行双向的文化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黄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是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往往不像古老的商业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那样,把走向遥远的外部世界视为谋生的必由之路。
尽管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着一条漫长而充满险阻的丝绸之路,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始了古代中国与中亚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联系,但这并不能改变华夏文明相对闭塞的先天不足的特点。
而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马文化,南岸的尼罗河文化,以及离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古巴比伦文化,这三个古老文明都可以通过海路交通而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彼此交流、影响的密切度和深度,往往使他们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地步。
清末国粹思潮与“美术”之兴起

清 末 十 年 间 ,西 方 文化 经 日本转 口大 规模 涌
人 ,许 多新 学科 在此 间得 以迅 速发 展 。“ 美术 ”便 是其 中之 一典 型 。“ 美术 ”一 词 自在 日本 诞生 之 日
学 ,将 目光转 向新学 ,呼 吁 开 民智 ,探 寻 民族 振 兴 的道 路成 为知识 分子努 力 的方 向。 作 为 此 阶段 的重 要 历史 人 物 ,梁 启 超 的 民族 竞争 意识在 此时 已显端倪 ,可见于 1 9 0 2年 《 论 民 族竞 争之 大势 》一 文 。“ 篇 中取材 多本 于美人 灵绶
美 恬 俗 ,且 以绳 墨 拘 牵 ,没 其 自由性 ,而数 千 年
“ 美 术 ” 何 以成 为 民族 竞 争 的 内容 ? 这 与 时 人对 “ 美 术 ” 的认 识 分 不 开 的 。受 斯 宾 塞 的学 说
影响 ,时人意识 到 “ 美术”的重要 ,是 “ 文明之 花” 。1 9 0 3年 ,吴治恭见斯宾塞 的哲学理论 已悄
起 ,便 与 近代 赛 会结 下至 深 因缘 , 由于追 求 实利 实效 ,“ 美 术 ”成 了殖产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其 时 中
国为发 展实业 ,仿照 日本模式 ,大力 发展 “ 美 术” 。“ 美术”殖产成为美术学科在近代 中国兴起
的动 力 之一 。此外 ,“ 美 术 ” 的兴 起还 得 益 于 国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一 o 4
基金 项 目: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 近代 ‘ 美术教育 ’之兴起及对 岭东美术界的影响 ”( Q D 2 0 1 1 0 3 2 9) ;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概念与学科 :‘ 美术 ’在近代 中国的进程 ”( G D1 1 X L S 0 2 )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先进于中 国,向西方学 习是历史的必 然
是侵略和被侵 略的关系,包 括文化上的侵 略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来自1国粹思潮已有投向社会文化与学术变革建设的意愿
国粹派始终坚持必须立足于民族特性去思考如何摆 脱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国粹派对于某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是一种强烈 的拒斥。 国粹派在对民族文化近代化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很 大的局限和摇摆性
2
3
4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文化建设进路上的强调传
统与现实联系;
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极力维护
民族特性;
政治上的主张近代民主和反
对封建专制倾向;
与文化建设前景,有力激发起人们的民族爱国之心。
“国粹”是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入世致用精神和注重伦理道德的传 统。 国粹派不独不一概排斥西学,实际上 “国粹”还夹杂
着不少西学成份。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一面主张吸取西学,一面又对西学影响急遽扩 大表示疑虑?
第四章 政治变革与思想启蒙
第四节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一、国粹主义和国粹派
一 国粹主义:具有近代意识的文化思潮
二 国粹思潮:贯穿着强烈的民族主义
三 国粹派:倡导民族主义
宣扬保国粹、 讲国学的目的
唤起人们的 民族自强信 念,以救国 家民族于危 亡之中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认为:
只有深入了解并弘扬国史,方能正确把握日后之政治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现代启示与反思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有 批判地继承,既要弘扬优 秀传统,又要摒弃陈腐过 时的内容。
促进文化交流
应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 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 。
文化与社会相结合
文化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关注现实民生,推 动文化为社会进步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知识分子的反思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衰落的背景 下,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国粹主义 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同 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 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矛盾。
慧。
推崇经学
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被国 粹主义者视为重要的学术体系, 他们主张通过经学来研究和理解
中华文化。
反对盲目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盲目追随西方 学术会削弱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 ,主张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同时,
不忘传统学术的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礼仪
国粹主义者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积极提倡恢复和传承传统礼仪。
推崇传统艺术
国粹主义者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书法等 ,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维护民间习俗
国粹主义者重视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他们积极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习俗,并倡导人们传承和实践。
反对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
01
批判过度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过度追求西化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沦丧,他们主张在吸
第四章_国粹主义思潮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创刊, 是国粹派形成和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标 志。 1906年夏,国粹派还在日本东京成立国学振 起社,开办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任国学振起 社社长,以“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 发行国学讲义,宣传国学。
二、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何谓“国粹”? 章太炎认为,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 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 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许守微说:“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 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 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
第四章 国粹主义 思潮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年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 思潮。代表人物为章太炎、邓实、黄节、刘 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一批具有近代民主 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发明国学,保存国 粹”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民族文化 深层危机日趋严重的某种自觉。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原因Fra bibliotek
原因 1.国粹主义是对帝国主义和国内某些奴化思想的 抗议。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引起部分知识分子的 反思,他们回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法。 3.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粹派想仿效欧洲的文艺复 兴,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活动,通过古学 复兴来振兴祖国。
然而,他们对中西文化并非等量齐观,而是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有选择地汲取西方文化 之长为我所用。
三、国粹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1.国粹派的反满思想反映了民族民主革命的 时代主题,起到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 潮发展的积极作用。 2.国粹派在宣扬国粹时注意划清了几种思想 界限:国家与朝廷,国学与君学,真儒之学 与伪儒之学。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主义性 质。
3.国粹主义思潮在打破封建文化专制和孔学 独尊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许多有 价值的贡献,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作了 又一次有益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一、词义源流“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
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
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
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
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共鸣①。
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
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
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
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
《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
黄节在该文中肯定了日本“国粹”说的同时,指出“输入本国宜为我用者,也是国粹”,使该文章成为国粹派倡言国粹的第一篇重要的文论。
而且,该刊物还为国粹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和人事基础。
1905年1月,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人以“研求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这标志着晚清国粹派的正式形成。
之后不久,于2月23日,邓实、黄节在上海又发行了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还创立了国学讲习会,虽然这两个会社并无组织上的关联,但在舆论上对“关注国粹”已经形成了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内愈演愈烈,在这晚清时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二、国粹主义思潮中国粹派的界定尽管晚清主张保存国粹的人比比皆是,使得“国粹”一词风靡一时,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国粹派,并不是每个人都倡导国粹主义。
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朝大吏虽然主张“保存国粹”,但此“国粹”非彼国粹。
1907年,张之洞改湖北经心书院为存古学堂,倡导“存古学堂重在保存国粹”。
但“正学既衰,人伦亦废。
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
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⑥。
虽然有助于国粹的发扬、推动了国粹思潮的兴起,但清政府的“国粹”与国粹派的国粹有本质区别,清朝大吏是为了排斥新学、抗拒革命才给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尊孔读经加了“国粹”这个帽子。
毕竟国粹派实际上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派别,是由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在重新整理和研究传统学术、推动其近代化的基础上进行激烈的排满革命。
所以清政府的“国粹”实质上是站在国粹思潮的对立面,不能称他们为当时较为进步的国粹派。
另外,虽然国学保存会的建立标志着国粹派的形成,其会章也规定:“入会毋须捐金,惟须以著述,或自撰,或搜求古人遗籍,或抄寄近人新著,见赠于本会者,即为会员”⑦,可实际上它依然是有正式的入会手续和固定成员的。
“1907年第26期《国学保存会报告》第6号上有《会员姓氏录》,共录会员19人。
但是,统计其时的撰述者,已有44名;1907年第32期《附启》说,国学保存会发展缓慢,‘乃开会至今,会员不过二十一人’,而其时的撰述者,已增至约60余人。
”⑧因此,能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国学保存会的会员,而是否加入该会也并不是判断其是否为国粹派的唯一标准。
总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是真正所谓的国粹派:(一)有相对稳定的以保存国粹为共同旨趣的团体和刊物。
(二)要具有排满革命派的品格。
(三)有在自己国粹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国学的实践。
(四)积极向上的时代使命感、文化使命感和文化保守的思想倾向。
⑨三、兴起原因(一)从客观原因看: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陷入了遭受西方侵略的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危机。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国粹主义的出现使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达到了最高峰。
1.国粹主义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加深、民族危机深化的结果。
自从甲午战争后,欧化浪潮席卷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革命从19世纪中期的经济层面波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层面,同时向思想层面也迅速蔓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
而梁启超在1896年就预感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⑩。
而章太炎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也深感忧虑:“道敝文丧,由来已久,而今世尤为岌岌”,由于受到西学的压制,“国学之昏暗,较之科举时代,而尤倍”⑾。
再者,此次面临的亡国之祸不同于历史上蒙古族和满族的入主中原。
之前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武力上要强于汉族,但文化却是落后的游牧文明,无法战胜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
但是现在西方不仅在武力上完全压制我们,而且文明也是比我们先进的工业文明。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他们都有全面的优势,我们不得不感到危机的严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急迫性。
世界近代史上,欧美列强为了吞并瓜分弱小国家,往往采取“变易其国语,扰乱其国文,无声无臭,不战而已堙人国家圮人中”⑿之法。
在这国势衰微,瓜分危机迫在眉睫,欧化浪潮奔涌而来,亡国灭种危机逐渐逼近的时候,国人纷纷重视起本国传统文化,不想重蹈他国覆辙而兴起国粹主义思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国粹思潮的形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威胁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密不可分的。
2.国粹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中国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和中国近代化潮流。
当时国民面临帝国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推翻这两座大山和实现现代化是国民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要实现这些目标也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走法,导致大家意见不一。
国粹派主张用国粹来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⒀。
章太炎还指出:“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
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
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⒁。
一些反清革命者也通过宣传国学来激励人们的反清斗志,积极融入革命浪潮之中。
国粹派又认为“古学复兴”是各国实现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想效法13、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来振兴祖国。
“彼欧洲文明进化之阶级,其径路奚若?则所谓有古典兴复时代者发其先;彼日本改革之次序,其径路奚若?则又所谓王政复古时代者当其首。
夫由黑暗时代而进入文明而必经由此一阶级者”⒂。
所以他们想借鉴国粹、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来避免从西学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使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实现富强。
(二)从主观原因看:1.倡导国粹主义的国粹派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高,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想要改变社会现状。
刘师培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瓜分惨祸悬于眉睫”,“今后之中国又将为欧种之奴隶矣”⒃,表达了他们迫切的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2.国粹派成员出生于书香门第,封建传统教育让他们国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他们受到大量的西方书籍影响,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近代意识。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立足于最擅长的国学,“爱国以学,读书保国,匹夫之贱有责焉”⒄,来救亡图存。
另外,他们又吸纳先进的西学糅合进中学,希望在救亡图存的同时借中国文化的智慧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建立中国共和新政制。
“虽起欧西硕辅,而使理于华土,其必不能尽弃其固俗”,马叙伦也强调,中国古代的政治虽不能行于今,但古人“依民性而制礼,为人性而作乐”,他们缔造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四、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一)提倡“国学”,反对“君学”,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国学是国粹的重要组分也是其载体,是与西学和君学相对立的。
邓实为我们解释了这样区分的必要性:“近人于政治之界说,既知国家与朝廷之分矣,而言学术则不知有国学、君学之辨,以故混国学于君学之内,以事君即为爱国,以攻令利禄之学即为国学,其乌知乎国学之自有其真哉”⒅。
他认为国学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学术,带有民主性和排异性,能够指导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而君学却是不断发展,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造成世风日下,学术衰微,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因此,国学有益于国,君学有害于国。
(二)仿效西方文艺复兴,提倡“古学复兴”。
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走向近代化,而且18世纪日本的崛起也经历了“王政复兴”。
于是国粹派认为“古学复兴”是世界各国文化复兴的普遍性规律,东西方文化演进轨迹也不谋而合。
“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⒆,1905年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古学复兴论》则是有关“古学复兴”最具有代表性的著述,说明了复兴古学的必然性、意义和途径。
于是,他们想要复兴先秦诸子学来重新振兴中国文化。
(三)以“发扬人性”为号召,宣传“人权民主”思想。
“发扬人性”是对“人欲”合理性的肯定,反对统治阶级利用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来钳制国民思想。
国粹派发挥上古原始民主和先秦诸子“保民”、“贵民”说,继承并发展了明末以来进步思想家的民主观念。
他们撰文记述明代思想家李贽讲学的情形,称赞他的人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反对中国传统的“人性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性由后天学习决定,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等日常生活。
国粹派继承了王夫之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对其进行更新,把“性”和“情”结合起来,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财产自由”、“父子平等”、“男女平等”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