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实与清末国粹主义
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
对 民族 危 机 的独 特 思 考
三、 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对于 中国民族危机 的深重 , 国粹派有着 切肤之痛 。 在刘师培 适应排满革命 的需要 ,应该说是 国粹派兴起和 国粹思潮广 的《 中国民族志》 这本书 中, 就有“ 白种之入侵” 的专章 。 他在详细 泛传播 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当时 , 国学保存会成员大多是江浙一 叙述 了德 、 、 、 、 英 俄 法 日各列强在 中国纷纷强 占租界港 湾 、 自 带精通经史 的人 ,江浙又是历史上抗清斗争最为激烈而损失也 私 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得各处铁路修筑权的事实之后 ,痛切地 提醒 最 为惨 烈 的地 区 , 炎 武 等 人 的 反 清 思想 影 响尤 为 深 远 。国粹 派 顾 国人 , 瓜 分惨祸 悬于 眉睫 ” “ “ , 今后 之 中 国又 将为 欧种之 奴隶 既然大多生长于江浙地 区 , 又通 晓历 史掌故 , 耳濡 目染 , 自然从 矣”l国粹派之所 以为国粹派 , l l 。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 民族危机与文 小 受“ 华夷 之别” 传统种 族观念的影响 , 在心 中潜 藏下 了反满 的 化危机有着一致性 , 他们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 、 更深刻 的民族 种 子。 国粹派是 当时鼓吹排满革命最激烈 的革命派 , 刘师培和章 危机。他们认为 , 一个 国家之所 以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不仅在 太 炎 是 他 们 的代 表性 人 物 。 师 培易 名 “ 刘 刘光 汉 ”其 激 烈 程度 不 , 于武力 , 更重要 的还在于有赖 以自立的民族“ 元气 ”这就是各 国 难想见 。同样 , , 章太炎被公认为是排满“ 巨子” 《 , 民报》 在他 的主 固有的“ 文化 ” 。一旦 文化澌灭 , 民族“ 元气 ” 尽消 , 中国所面 临的 持下 , 排满革命的宣传更加激烈 。10 9 5年国粹派兴起正值 同盟 将不仅是亡 国, 而且是亡天下 , 即将是万劫不复 的灭种之灾 。所 会成立前后排满革命 风潮 一 日千里 之时 , 所以说到底 , 国粹派和 以, 他们 强调 文化 救亡是民族救亡 的根本 , 出了“ 提 保种 、 国、 国粹思潮的出现 , 爱 又是革命思 潮高涨 的产物 。 存 学 ” 口号 。 的 毫无 疑 问 , 国粹 派 的此 种见 解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 分 过 地夸大 了文化的作用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 附? 大难 当头 , 不先奋起 四 、 清 今 古 文 之 争 的 激 动 晚 反抗 侵略 , 争取 民族 、 国家 的独立 , 所谓保存 国学 、 国粹 , 际上 实 国粹派的兴起与晚清今古文之争也有密切关系。 就章太炎、 也无从谈起。但是他们毕竟看到 了文化危机与 民族危机的一致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等主要代表人物 而言 , 国粹派不仅有排 满革 性, 揭示 出在 民族救亡过程 中复兴 中国文化重大 的历史课 题。 所 命共同的政 治基础 , 而且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即都继承 了清代以 以, 当承认 , 应 不管 国粹派的认识 中包含着 多少失误 , 但其最初 戴震为代表 的皖派朴学 的绪余 。具体说 , 国粹派是集扬州学派 、 的崛起 , 不仅基于民族 的危机感 , 而且出 自振兴中国文化崇高的 浙江学派 、 岭南学派 的绪余 于一 体 , 以朴学为基础 , 以古 文经学 历 史 使 命感 , 实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确 为 中坚 的学 术 派 别 。 清 代 今 文 经 学初 兴 于乾 嘉 之 际 , 康 有 为 而 至 集其大成 。 今文经学成 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 一时如 日中 二、 宣传 国学 , 提倡 国粹 , 免西方资本主 义 天。 避 但维新变法失败后 , 文经学又成 了康有为立 宪派藉 以反对 今 制 度 的 弊 端 革命 的理论依据 。因此 , 反驳康有 为等人鼓 吹的今文经学 , 成了 国粹派认为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 西方 的道路 革命派为要消除立宪派的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不能不完成 的任 不是解决 中国问题 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 中国古代传统 中寻找解 务 。 可以说 , 这个 使命正是 由国粹派完成 的。 章太炎、 刘师培高举 救时弊的“ 灵丹妙药” O 纪初 , 。2 世 西方资本 主义的狰狞面 目 E 古文经学的大旗 , t 不仅有力地开拓 了朴学的学术天地 , 而且花费 对今古文之争作重新考虑 。 例如 , 刘师培 的《 古 益暴露 。 正如列宁所言 :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 , “ 从头到脚 了相 当多的精力 , 都沾满 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 的鲜血 ,而是为 了进步和文 文今考》论 孔子无改制之事》 春秋平义》 原经》 《 《 《 等文 , 都发表在 明在罢工 中被枪杀 的工人们的鲜血 。” 帝 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 《 [ 国粹学报》 , 申“ 上 重 六经 皆史 ” 的观点 , 力斥 “L 孑 子改制” 的荒 说 权而毫无平等可言 的世界 , 经济割据 、 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 谬 。这些论著对 于打破康有为诸人藉 以反对革命 的今文经学的 家利益是帝 国主义的生存原则 , 资本 主义社会并非乐土 , 其劳资 理论依 据 , 促成共和革命 思想的传播 , 了重要作用 。国粹派苦 起 对立 、 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统治 、 资产者之横暴 、 武人之跋扈 , 已成 心孤诣 , 以经史 助益革命 , 归根结底就是“ 国粹激动种姓 , 用 增进
学衡派的错位与比较分析-基于学衡派与国粹派、西方保守主义比较

【摘要】学衡派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上提出了他们“道德救国”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受到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有关。
他们所主张学习、保存的“中西文明”,大多是前现代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变成一种反现代性思想。
这就与中国现实社会强烈要求发展现代性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
而且国粹派和学衡派是20世纪初先后出现的同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个派别。
从两派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保守主义有它始终不变的特质,又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定位。
【关键词】学衡派国粹派文化保守主义一、学衡派所处的历史环境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要对某一历史现象做到尽可能深入地把握和了解,必须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考察。
学衡派的发生、存在与其历史命运,无一不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
他们的思想,固然成一家之言,更多的则是时代大潮冲击的产物,同时在更深的层面反映着那个时代普遍的观念和意识。
西方势力的入侵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对文化思想的演变影响尤其剧烈。
自晚清以降,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抗拒列强,将中国尽快地从民族危机中解放出来。
他们在痛恨李强对中国的侵凌的同时,又对列强的强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向西方学习便是绝大多数思考救国救世方案的知识分子自然所得出的结论。
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20世纪前期胡适等人提出“金盘西化”,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历史演变。
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失落的过程,传统价值、信仰越来越难以维持。
这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中国知识分子置于一个其尴尬的境地:要拯救民族的危亡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而向西方学习有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失落。
通过艰难的选择,知识分子阵营发生了分裂。
大多数人投身于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中上演的证据表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这条道路实际上就是现代花的道路。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李洪岩邓实与国粹派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
国粹派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国学保存会;有专门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图书馆,等等,可以说是有声有色,颇为热闹。
它是一个组织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流派。
国粹派的行政首脑是邓实,文字主帅是刘师培,精神领袖是章太炎。
其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黄节、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柳亚子等,后来王国维也曾经积极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邓实(1877-1948),字秋枚,广东顺德人。
近代知名诗人邓方(秋门)的兄长,著名学者黄节的同学。
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政治通论》、《民史总叙》、《古学复兴论》、《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等。
邓实出生在上海,早年就想着靠学问来报效国家。
他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问走出书斋,对国家和社会发挥实际效用。
为此,他曾经创办过一个叫做“湖海有用文会”的组织,专门“讲求有用之文”。
要想使学问对国家有用,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所以,邓实早年买了很多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在父亲教导下,每日抄写。
抄书的过程中,他渐渐懂了一个道理:要想革除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弊病,就必须“大采西政西艺之良者”,仅仅修修补补,是不行的。
但是,他又发现,尽管西方国家目前非常强盛,但也存在许多毛病。
所以,在采用西方列国“富强”之术、“与天下人士共奋于新政新艺之理”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本国传统,并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他说,15世纪是欧洲古学复兴之世,20世纪则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研究综述

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研究综述作者:马艳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8期摘要:晚清国粹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文化派别。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对晚清国粹派的研究,对其文化观的研究尤为重视,在文化决定论、区分国学与君学以及中西文化观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晚清;国粹派;文化观;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一、文化决定论国粹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认为文化是“立国元气”,许守微在《论国粹无阻于欧化》一文中说道:“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
郑师渠在《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一文中系统地论证了晚清国粹派的文化决定论。
他认为受斯宾塞的影响,国粹派形成了文化决定论。
“斯宾塞把所有现存的地理、生物与社会现象,溯源到一个始原的同质的起点,变的方向是往异质推进,其动力则被视为总的物理现象”,由此得出结论,“国粹派正是把文化看成是与人群进化同步发展的生命有机体,生物所以能发育成长,有赖其内在的生命本源的涌动,生命不止,生物不灭。
”并以邓实为例,说明“一种文化也是本于一种民族‘种性’的涌动:‘本其心灵之所蕴积而为理想,发而为言语,摘而为文字’,从而学术、政教、伦理、工艺起焉,若人体之发舒,‘五官强,百体昌易,神人洽’”。
喻大华在《论晚清国粹派与国粹思潮》一文中,从“国学兴则国兴”的角度论证了国粹派的文化决定论思想。
他以邓实为例,指出国粹派主张复兴国学,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日本的王政复古一样,“其实质都不是复古,而是一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思想解放运动”,并认为“国粹派是有很强的现实作用的”,即“国学兴”是为“国兴”服务的。
邓建华在《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与实践》中认为“国粹派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其国学兴则国兴的‘文化决定论’”,并指出复兴国学是国粹派“选择的介入时代、现实的方式,有极强的入世意图”。
二、区分国学与君学国粹派提出了“国学”与“君学”的概念。
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

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章开沅二十二年以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深刻阐明“腐朽的大的力量要让位给新生的小的力量”这一历史辩证法时,曾经指出:“清朝,早被推翻了。
什么人推?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
”(《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二八九页。
)这里提到的“孙中山领导的党”,指的就是一九○五年夏天成立的同盟会。
同盟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团体?怎样理解它的内部分歧?同盟会里面有没有路线斗争?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研究整个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一)过去,我们曾经把同盟会称作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急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到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松懈联盟。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因为,“松懈联盟”一词只能说明同盟会的阶级“结构形式”的特点,即它是由哪些社会力量组成的,结合得是否紧密等等。
它没有回答,至少没有明确回答同盟会的性质到底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还是几个阶级联盟的政党?抑或仅仅是几个阶级的反清联合战线?我认为,同盟会不是几个被压迫阶级联盟的政党。
它和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国民党不同,加入它的各种社会力量并没有在会外保存自己单独的政党。
姑且不论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是否代表不同的阶级,至少兴中会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就不再保存自己原来的组织。
华兴会在加入同盟会的前夕,虽然有“精神上仍存吾团体”的说法,但实际上以后也没有保留自己的组织。
光复会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始终保留着自己的团体。
有些光复会员从来没有参加过同盟会,不少人则是加入而又退出,而且一九一○年还在东京成立了光复会总部,公开与同盟会分裂。
但认真考察起来,它也不是作为一个特定阶级的政党加入同盟会的,而且即使在它与同盟会分家以后,也并不妨碍两者在某些地区(如上海、浙江、潮汕)共同进行反清斗争。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现代启示与反思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有 批判地继承,既要弘扬优 秀传统,又要摒弃陈腐过 时的内容。
促进文化交流
应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 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 。
文化与社会相结合
文化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关注现实民生,推 动文化为社会进步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知识分子的反思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衰落的背景 下,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国粹主义 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同 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 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矛盾。
慧。
推崇经学
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被国 粹主义者视为重要的学术体系, 他们主张通过经学来研究和理解
中华文化。
反对盲目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盲目追随西方 学术会削弱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 ,主张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同时,
不忘传统学术的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礼仪
国粹主义者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积极提倡恢复和传承传统礼仪。
推崇传统艺术
国粹主义者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书法等 ,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维护民间习俗
国粹主义者重视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他们积极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习俗,并倡导人们传承和实践。
反对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
01
批判过度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过度追求西化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沦丧,他们主张在吸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评述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思潮。
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首要职志和根本特征。
因此,越是在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的民族、国度,其表现就越强烈。
从时间序列及思想流变上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流派。
清末民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
代表人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粹派。
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故此,他们致力于经传的章句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订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欲从复兴中国的古学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意识。
他们区分中国文化为国学和君学,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民主自由的内容;君学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功名利禄和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和国粹派一样,康有为也主要是把他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孔教,作为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加以认同的,他力图通过设儒学为国教,立孔子为教主,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借此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为代表。
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
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实与清末国粹主义思潮2009年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题主观题部分考了一个32分的大题,接连引用了邓实的三段话,然后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三段话全部都是文言文,邓实何许人也?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是什么思潮?学生并不得而知,教材中也没有介绍过。
此题把学生考得晕头转向,考下来后都说太难了。
我们拿到试卷后初步一看,也觉得此题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
此题真正体现了材料题的特点: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
如果学生不注意看材料中提供的两个时间(1902、1905年),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两件历史大事不是很熟悉,不具备一定的比较能力的话,要想答好此题是不容易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答好此题,以及为以后的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下面对邓实和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作一简单介绍。
一、邓实简介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
1877年生于上海。
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
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
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
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19岁南归,游广东经学名家简朝亮草堂。
庚子后,痛感亡国无日,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则欲决植民权,以排斥专制,为变政之根本。
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宣传排满革命,虽抗师命而不止。
邓实发表的学术文章并不多,擅长政论,《国涟保存论》、《国学真论》、《古学复兴论》诸文,使之成就为国粹理论的主要构造者之一。
邓实以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而闻名于时,柳亚子称誉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邓实给"国学"下定义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二、清末国粹主义思潮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注:章太炎:《演说录》,原载《民报》1906年7月第6期,参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446~455页,三联书店,1977。
)”。
他们提倡国粹的目的,一是“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良意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一)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作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中国,其中包括以传教、办学、开报馆为名的文化侵略。
中国思想界由于长期封闭,对西方文明因缺乏深入了解而表现出极大兴趣,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情勃然兴起。
19世纪60年代开始,沿海各城市译风大盛,时人举凡西书皆读。
19世纪末,了解和传播西学、“大购西书以归”蔚然成风。
20世纪初,大批知识分子留学域外,学习西方之风愈炽。
此时西方诸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加紧掠夺弱小民族,并污蔑东方民族愚昧和野蛮。
对此,国粹派指出,这种西方文化输入,实质是帝国主义文化入侵。
章太炎说:“外人所……者,莫黄人自觉若,而欲绝其种姓,必先废其国学。
”(注: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475页,中华书局,1977。
)其时,西方列强。
在中国办学堂,竟使山西等地士子“专崇欧语,几有不识汉文者”(注: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参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475页,中华书局,1977。
)。
为抵制帝国主义文化入侵,国粹派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
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
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
”(注: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国粹学报》1期,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廿日。
)同时,针对帝国主义分子滥用“进化论”,散布“先进民族应统治落后民族”、“西方应统治东方”等谬论,国粹派亦撰文批判。
章太炎斥责基督教是侵略武器,认为当时流传于中国的基督教义是帝国主义侵略思想,并非宗教信条,人们所信奉的并非真正的基督,不过是“西帝”罢了(注: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273页。
)。
与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相呼应,此时国内出现了宣扬中国文化落后,“黄种注定被剿灭”的思想倾向。
对这种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鲁迅批判说:“时势既迁,活身之术随变……制维新之良,用蔽其自私之体……倘其游行欧土,遍学制女子束腰道具之术以归,则再拜贞虫而谓之文明,且昌言不束腰者为野蛮矣。
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花)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挑剔,以动物之定理,断神农为必无。
”(注:鲁迅:《破恶声论》,原载《河南》第8期,1908年12月;参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370~374页,三联书店,1977)马叙伦批判说:“国有学而不能明,而转掇拾异域之学,使代统而为尸,此其罪俦于卖国。
”(注:马叙伦:《天庐古政通志•申意》,《国粹学报》7期,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日)值得注意的是,国粹派主张“保存国学”,反对“学奴”,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他们把“新学”视为资产阶级新思想的组成部分,提出“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注: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216页,中华书局,1977。
),主张“学无论中西,只要适宜且可行于国中者,皆当保存之”(注:黄维熙:《国粹保存主义》,《政艺通报》壬寅22期)。
其次,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狰狞面目日益暴露。
正如列宁所言:“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从头到脚都沾满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的鲜血,而是为了进步和文明在罢工中被枪杀的工人们的鲜血。
”(注:列宁:《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18卷,151~157页,人民出版社,1959。
)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引起国粹派的深刻反思。
邓实在《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十九世纪为民族主义之时代,二十世纪为民族帝国主义之时代。
”(注:邓实:《帝国主义》,《政艺通报》壬寅3期。
)帝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权而毫无平等可言的世界,经济割据、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是帝国主义的生存原则,资本主义社会并非乐土,其劳资对立、少数人以多数人的统治、资产者之横暴、武人之跋扈,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积重难返的弊病。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
但是目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惑。
邓实就谈到:“二十世纪之欧洲有不可避者两大革命。
一曰女权革命,一曰生计革命。
此两大革命不行,则世界之进化仍未达于极点,何也?盖现今世界上唯男子对于女子,资本家对于劳工犹占莫大之势力。
使二者不变,则人类全体之幸福犹不可期,而世界之前途,终将复黑暗可也。
”(注:邓实:《论社会主义》,《政艺通报》癸卯2期。
)国粹派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它是造成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
那么,如何修补这些弊端呢?国粹派主张:“方今华夏凋瘁,国故沧胥,西来殊学,荡灭旧贯,怀古君子,徒用旧伤......,岂诚无故。
老聘有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然则持老不衰者,当复丁壮矣。
”(注:章绛:《国故论衡三卷》,《国粹学报》66期,宣统二年四月廿日。
)其言表明,国粹派寄希望于中国古代文明,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寻找救时的药方。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20世纪初,国粹派成员纷纷撰文,宣传“复兴古学”的重要意义。
他们引经据典,从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入手,鼓吹学习其成功经验,把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精华发扬光大。
邓实指出:“昔欧洲十字军东征,载东方文物以归,意大利古学复兴,建泰氏以国文著述。
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三宅雄次郎,倡国粹保全主义。
顾东西人士,无不知爱其国者,爱其国者无不知爱其学者。
”(注:邓实:《国学保存论》,《政艺通报》甲辰3期。
)章太炎宣称:“彼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已。
”(注:章太炎:《革命之道德》,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310页。
)国粹派极力强调“古学”的重要性,指出“今日欧洲文明,由中世纪倡古学之复兴”(注: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7期,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廿日。
),从而将“复兴古学”与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投身资产阶级革命的热切愿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之情。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不是仅复兴孔学,而是“复兴诸子学”,即重新宣传先秦诸子思想。
诚如章太炎所言:“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
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
”(注: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参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285页。
)故复兴“古学”,首先便是还历史“本真”,恢复诸子百家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学从“至尊”宝座上拉下来。
国粹派批判和否定孔学独尊的用意有二:一是指出孔学是专制积弊、国家落后的根源,为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清除思想障碍;二是通过对孔子“至尊”地位的否定,使诸子百家获得平等学术地位,由此全面挖掘中国古代文化学术精华,达到对“古学”的全面复兴。
在“复兴古学”口号下,国粹派热情从事国粹主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