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简答题参考资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简答题参考资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简答题参考资料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总复习

T1、19世纪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及其主要内容,引发的物理危机的分析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 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过去的理论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就这样我们展开了对过去保守的经典的质疑,以及在怀疑中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地位为新发现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机遇。

19世纪末三大物理学实验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诱发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三大实验发现打开了经典物理学的缺口。原来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质点现在从原子里发现了电子、X射线和γ射线;原来认为元素是固定不变的,但放射现象表明一种元素可蜕变为另一种元素;原来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运动无关,现今电子的质量随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质量似乎不守恒了;原来认为能量守恒只存在于机械能、热能和电能相互转化之中,现在一块静止的放射物质本身就是热源,即便没有外力作用,能量也源源不断地向外界释放,能量好像也不守恒了;原来认为质量和能量不搭界,现在放射性物质因能量不断释放,质量也不断减小。等等的一系列现象的发现,用过去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很难给予解释和证明这些现象到底是什么回事,就这样在人们开始质疑过去所坚持的经典,开始往不同的方向探索,展开不同的研究,其中当然有对有错。三大实验发现猛烈地冲击着牛顿力学的物质质量、能量、动量等基本概念,经典物理学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运动定律等基本定律也面临严峻考验。面对物理学危机,一些抱残守缺的物理学家悲观失望,唯心主义趁虚而入;但更多的是科学家对经典物理的突破和打破原有束缚的创新。

在科技的发展浪潮之中,我们和多时候会遇到类似20世纪初的那种新的发现而引起新的理论革命,而带来一系列的经典物理学危机,这一系列的危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挑战就是在我们已有的理论之下很难去解释新出现的问题,这样我们必须去向传统发出挑战,但在当时的形势之下既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去支持新的理论,而且在经典物理学理论长期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使到当遇到不敢轻易去涉足下去,被经典物理学绑住了思维的发散,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思考,用原有的缺陷去研究

心有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出新的理论体系去解释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机遇,但当我们要去打破经典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经典崇拜者的质疑时我们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这使得科学家很难鼓起勇气去,但当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很难去阻止科学家对真理的追寻。

对于经典物理学危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经典物理学体系是由前人在理论和实验体系不完整的前提下产生的,它是基于局限的研究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正确,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发现和理论体系,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实验条件的进步我们就在想有更多的了解,更想去寻求真相。第二,在物理学危机之下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还有更多的发现这对科学的发展绝对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科学是发展的没绝对的静止不前,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在学会辨识真伪,当面临到挑战的时候要勇于发现问题和挑战真理的可信性,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就是异类,而是对真理的探求和实事求是的坚实探讨,这是英中勇气的表现,当面对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是这使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和需求,有事后研究就是需要这样的挑战,以及机遇来产生问题以及自身对问题的执着。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束缚而且开创了一个新的物理学时代,这个理论完全颠覆了过去对质量、运动学、粒子的传统认识,显示出一个全新的物理学大发现的时代。对论的提出可谓是对现代物理的一个跨时代的认识,但当这些理论成就了爱因斯坦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是自他面临经典是的态度,是面对经典的挑战时的对自己的坚持以及敢去对经典提出质疑的,当经典物理遇到质疑时,也就是说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的时候到来了。我们要么就是创造出新的理论体系去拟补缺失,就这样爱因斯坦选择了开辟新路的历程,这使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可以制作一个时代,也可以造就一个天才。当然最后的事实是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他不仅提出了核弹的理论公式mc2,还解释了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新理论,使得他成功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爱因斯坦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面对经典的质疑是我们要勇于怀疑以及寻找答案,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知道现在经典物理学还用很多指引的声音这个就需要我们现在的抑或是以后的科学家去解释,和面临新的挑战,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一旦当机危机到来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尊重经典因为毕竟那是我们发现新理论的基础和质疑的对象。因为这样才会在发现的同时也不会过于的偏离研究的方向。

所以在我们面对经典物理的挑战是不要过分的坚信经典的绝对性而忽略了科学的局限性,要勇于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在面对挑战是就是在选择机遇的时候,要把握好方向探索出机会。

T2、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上古天文学巴比伦文明:苏美人已能从月相来订出历法,并已知润月的观念。巴比伦人更改进并统一了历法,且订出了黄道十二宫。亚述人则更认识了黄道和白道,也订出了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随后的迦勒底人更可预测日月食,对于天文的观测也是有名的详实,对于五大行星的纪录更是如此。总言之,巴比伦文化为日后承接的希腊文化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埃及文明:埃及的天文学是僧侣祭司的特权,埃及的天文学,在早期第三到第六王朝间发展最为快速,金字塔,太阳历的订定都是在这个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埃及人将一天分为昼夜,各分为十二小时,但由于随季节日夜长短会有变化,所以古埃及一小时的长度不是一定的。

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发源虽早,但发展较慢,后期天文发展还有受到希腊的影响。印度使用二十七星宿,他们将一个朔望月分为白月和黑月,又以月圆时月亮所在的星座命名该月份,是比较特殊的。

西方古典天文体系的形成---- 希腊时代首先登场的是地处小亚细亚,和埃及以及巴比伦最为接近的爱奥尼亚,泰勒斯(Thales)是爱奥尼亚学派的始祖,他曾预言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制止了两个种族的战争。但后来波斯攻陷爱奥尼亚,此学派便渐趋没落。

随后而起的是意大利南希腊端民地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毕达哥拉斯曾用船的桅杆,星星的高度,月食时的地球影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后来此学派因分裂和政治压迫而告没落。

爱奥尼亚学派没落之后,仅寻的学者移居雅典继续工作,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也渐聚集在雅典,两派学者在雅典的聚集造成了雅典学派的兴起。柏拉图(Plato)便是此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此学派的欧多克斯(Eudoxus)用许多复杂同心球壳的套迭来证明行星的运动。亚理士多德(Aristotle)不仅支持此学说,并用恒星不动的理由来说明天动说的可信性。贺拉客利特(Heraclides)则由观测水,金星,认为内行星绕日运动,这点对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具有启发作用。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兴起,公元前338年,整个希腊被纳入马其顿统治,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更建立了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他的大将托勒密占领埃及,由于他曾为亚理士多德的学生,故重视学术发展,在亚历山大城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研究教学机构,还有一间五十万卷书的图书馆,直接造成了亚历山大学派的产生。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在那时首先提出日心说,但此想法超前时代太多,不为人接受。后来阿基米得记录下了这个看法,为一千多年后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阿利斯塔克也是第一个测量日月地距离,地球直径,黄赤交角的人。

托勒密王朝后来也脱离不了衰亡的命运,逐渐沦为罗马附庸,学术中心渐转移至罗德斯岛和爱琴诸岛,喜帕恰斯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最大贡献是在观测天文学上,他的发现十分多,其中他编篡的星表,更在1800年之后,帮助哈雷发现了恒星的自行。曾被人称为「天文学之父」。

喜帕恰斯的传人是托勒枚(Claudius Ptolemy),他的主要著作【大综合论】(Megale Syhtaxis)涵盖了希腊化时期所有的天文学成就。拖勒枚承认,行星的运动可以用地球运动来说明,但当时还不了解万有引力,所以他否定了这个说法。

后来的罗马人对于科学研究并不醉心,他们只学到了希腊人的科学知识。但并没学到希腊的研究精神,所以,罗马时代天文学的进展是很缓慢的。罗马本来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到了儒略、凯萨(Julius Caesar)的时代,已经和实际的时间差了三个月,于是废除了阴阳合历,采用太阳历,新修改后的历称为儒略历,现今的七月就是Julius的变形。后来的奥古斯都(Augustus)把八月用自己的名字代替,也就是August的由来。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传统的希腊知识被基督教义取代,天文学发展停滞。加上阿拉伯人入侵,毁掉了东方希腊文化的几个中心。希腊文化就此成为教科书名词,长达一千年的黑暗时代开始。

日心体系和古典天文学的诞生罗马帝国衰亡,随后文化中心的没落,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基督教兴起。一直到十一世纪,希腊科学和所有的新科学思想被教会以圣经的内容加以压制。欧洲直到十字军东征,才又接触到古希腊和阿拉伯的天文学。远洋航行技术的进步,造成天体导航的需求,和新航路的开拓,以及资本主义的发生。哥伦布和麦哲伦随后完成了他们的伟大航行。教会的枷锁渐渐被打破了。

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到了哥白尼时代托勒玫地心体系中的圆不断增加至八十个之谱。如此复杂的系统,已使一些科学家感到不满。在十三世纪时,知晓天文的西班牙国王阿耳丰索就开了个玩笑,结果连王位都不保。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分析了托勒玫体系的行星运动,发现如果把三种共同的运动(周日旋转,周年运动,岁差)用地球在运动来表示,则复杂的系统变得简洁明暸。他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反复证明自己的论点无误,最后在临终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人们的视野。

之后的布鲁诺,本为牧师,但一生为科学奋斗。他延伸哥白尼的学说,创造出了和我们如今认同的宇宙观相当的思想。但在这种宇宙中,没有上帝的存在,于是他被教会视为公敌,于1592年被教会逮捕,八年后烧死在罗马。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幼年时在神学院接触哥白尼学说,后来在弟谷(Tycho Brache)麾下与其合作,最后继承了弟谷的观测数据,创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首先,他发现观测的资料和前人推算的值有8'左右的误差,而在一千条的火星观测数据中,都有相同的误差,他开始试着找出原因。归纳出了第一条行星运动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在其中一个焦点上。随后又发现了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平方和半长轴立方成正比,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道路。

和开普勒同时期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则是第一位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的天文

学家。他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的表面,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这些都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最后他被教会逮捕下狱,屈打成招,签下悔过书,软禁终生。

稍后的牛顿(Issac Newton)生在教会控制较少的英国。他发现了统治行星运动的定律。古典天文学,至此趋于完备。

18,19世纪天文学的进展

首先登场的是哈雷(Edmond Halley),他二十二岁时就因出版了一份南天星表而享有盛名,1705年,他计算出了二十四颗彗星的轨道,发现有一颗是1681-1682出现过的,而且和1607,1531年彗星出现的轨道也相近,于是他预言,下一次将会在1758年回归。到了1758年,哈雷彗星果然回来了,计算所依据的牛顿定律被大众完全接受,彗星是大气现象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布拉德雷(J.Bradley)在误打误撞的情形下则发现了光行差,求得了更精确的光速数值。他晚年编制了一份庞大的星表,被誉为十八世纪最精密的星表,对近代研究恒星自行有伟大的价值。

十八世纪发现了一条行星位置的规律,将日地距离取为1,则已发现的行星位置都符合0.4+0.3*2^n的规律,称为提丢斯(Titius)定则,或称波德守则,于是人们在发现到了天王星后,又在火星和木星间找到了小行星带,根据天王星的轨道摄

动,又找到了海王星。值得一提的,最先计算出海王星位置的是一名英国的大学生亚当斯(J.C.Adams),这是人们用牛顿力学发现的第一枚星体。

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东方的中国正处于积弱不振,科学衰落的时期。教会利用这个机会藉传扬科学知识为传教活动服务。当时许多派来中国的传教士都是欧洲一流的天文学家,但由于教规的约束,起初他们传扬的多半是中古世纪的古老科学思想。开始传扬日心说,已是十八世纪中叶之后的事了,那时日心说在欧洲已取得绝对的胜利。这些耶稣会教士对于介绍西方数学,天文学到中国,以及将东方古老天文学数据介绍至西方,有着相当的贡献。

如果说哥白尼创立了行星天文学,则恒星天文学之父应该是威廉、赫歇耳(W.Herschel),他发现了太阳的自行(太阳朝武仙座方向运动),又发现了互绕的双星系统,他在估计银河的距离时,也开始了恒星统计学的工作。

贝赛耳(F.W.Bessel)则完成了之前许多天文学家想证明的恒星视差,证明了哥白尼地动说唯一未被证明的部份。人类也开始了可测定恒星距离的时代。

此时,分光仪,光度学,照相术也在天文上展露头角。分光仪使我们得到遥远星球的温度,化学组成,甚至视速度。光度学使我们精确地分析行星光度,照相术则使我们能摄取微弱天象。在1850年代,天体物理学诞生了。

1888年,在天体物理学终于厘清星云星团的面目后,德雷耶耳(J.L.E.Dreyer)发表了星云星团【新总星表】(简称N.G.C.),一直至今,这个星表还经常使用。

二十世纪的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在二十世纪才利用于行星的观测上,南加州威尔逊天文台发现火星大气的成份不适于生物生存。金星上的红外线吸收带,表示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木星表面存在甲烷和氨分子。使得天文学家开始建立行星表面构造的理论。

1930年,靠着照相术,汤鲍(C.Tombaugh)发现了预言中的冥王星。

莫理(A.C.Maury)则靠着十九世纪哈佛大学的观测数据,将恒星分成O~S数类。最后罗素(H.N.Russel)发表了绝对星等对光谱型的统计图,世称赫罗图。

勒维特(H.S.Leavitt)则利用已知绝对星等的造父变星求出两个麦哲伦云的距离,利用这种方法,很多球状星团的距离也被求出了。

1931年,无线电工程师杨斯基(K.G.Jansky)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开始了无线电天文学,在无线电干涉仪发明以后,无线电狭着不受天候限制以及观测波谱广的优点,为天文研究方法造成了革命性的跃进。

1924年,哈柏(E.Hubble)确定了仙女座星系是河外银河,开辟了河外星系的研究。二战后,星系集团的研究,更发现了本星系群,甚至超星系群。有人也发现,许多星系的运动方向都远离我们,再加上宇宙背景辐射的证据,于是,大霹雳宇宙学兴起。

T3、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政治原因:①近代中国的统治制度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根本原因)。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确立了统治地位并繁荣发展,相反的,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抑制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也严重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阻碍维,进而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了达到奴役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目的,它们遏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即使是后来大清朝廷中出现“西学”之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它们也没有把真正的技术传授给中国的进步人士。

经济原因: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①薄弱的小农经济仅限于自给自足,无法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②清朝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

于小农的发展,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灭亡。

思想文化原因:①大多数中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以为是中,盲目排外,不思进取,他们拒绝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进则退。这一现象在官僚阶层和人民大众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当英国的军舰开到渤海湾时,中国人仍旧在摇橹,当敌人的大炮击倒城门是,中国人还在挥刺刀舞长矛。②前清的某些思想文化政策遗留了下来,尤其是教育考试政策,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八股取士”的做法把学子禁锢在封建社会的牢笼中,无法革新陈旧的观点;“文字狱”则打击了学子们创新的积极性。

历史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近代中国封闭的环境削弱了国人的创新思维,导致国人创新思维减少的环境因素主要指“闭关锁国”国策等。“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人与外界的接触,还阻碍了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其次,我们在来看看外因方面,如:国内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

国内社会环境原因:①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使统治者无力顾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其不断衰落。内忧,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在亡国危机下觉醒,开始寻找救国强国的道路,并试图推翻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的统治;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土地,其中以沙皇俄国为最,并且逐渐由经济入侵转变为政治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封建统治下的牺牲品,但是,维护统治终究没有成功,科学技术也没有得到发展,不断落后。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连年战乱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混乱局面。在战乱中,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国际环境: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使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原材料市场短缺和销售市场狭小的难题,导致殖民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他们的侵略之路,而中国成为了第一选择。这决定了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悲惨命运。②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为侵略战争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船只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仅是由内因和外因构成,还是历史的必然。现在,只要我们认清原因,扬长避短,就可以在新的世纪里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也许正因为我们上一代的忍辱负重和我们这一代的奋力拚搏,我们的孩子们才再有机会生活在世界第一强国中!当然,我们必需提醒他们是,不进则退,未来不要再重蹈覆辙,要永远让我们的祖

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关系?

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称为自然科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称为社会科学。技术是依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或改造的人类活动。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涵盖的内容?历史年代的划分,各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与成就?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向人们展示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则突出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部分,从史、论、传相结合的角度粗线条地概括了自原始社会至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内容通俗易懂,并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对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都大有裨益,是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

企业管理干部及大专院校学生乃至中小学教师学习科技史的理想读物。《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的编排结构及基本框架是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顺序写成的。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是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展开。其内容包括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建立、现代高科技。古代是指人类诞生到15世纪中叶,其中又分为上古、中古和下古,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上古,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要在巴比伦(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与欧洲相比,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却独领风骚。近代是指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已从东方转移到了欧洲。一般认为,现代自然科学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不仅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出现了横断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新学科。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促成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3、人类发展的历史及演变过程?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级的生物,人类历史只有地球历史的两千分之一(即约230万年),这是一般公认的人类起源年龄。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劳动使猿变成了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不仅会使用工具,而且会创造工具。火的使用和取火方法发明,使人和动物彻底的分开。

4、数学的应用?数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成就?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大哉数学之为用》,在其中,他用这样一段精辟的话来阐述数学的广泛应用。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创造了古代科学最高峰,即欧几里德的几何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数学的突出成就有法国的笛卡儿等创立的解析几何及牛顿和莱布尼兹开创的微积分。现代数学发展的成就中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泛函分析、突变理论、数理逻辑、模糊数学、非标准分析。

5、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存在的观点、研究的内容及新发现?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天文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实践证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正确的。现代天文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天体怎样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对宇宙的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出现了爱因斯坦的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存在着大爆炸理论,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中宇宙的年龄为141亿岁。

6、物理学的发展成就、各个时期人与事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和扛杆原理。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此外,近代科学技术的前期,物理学上还发现了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次综合。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物理学革命的发端是X射线、元素放射线和电子发现。相对论物理学的创立是物理学革命性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在这次物理学革命中,爱因斯坦是革命的先锋和主将。核物理的突出成就在于原子核人工蜕变的实现、中子的发现及原子核组成的确认,重核裂变及其应用、轻核聚变及其应用、基本粒子的发现,寻找制造反物质及揭示“中微子丢失”之谜。

7、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的年代及标志?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近代前期的18世纪30年代-18世纪末。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织布

机的改进为发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时代被称为蒸汽时代。

8、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的年代及标志?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近代后期,及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

9、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年代及标志?

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的相继出现,拉开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序幕。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

10、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

11、现代高科技术的三大支柱指什么?

现代高科技术的三大支柱:材料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

12、地质学中存在的争论?

地质学中存在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论。

13、横断科学的定义及领域?

横断科学是渗透性、交叉性、综合化、整体化很强的科学,其中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4、地球的历史?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及成就?

地球距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地球科学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大气、地壳、地幔、地核四个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是存在重力场、地电场、地磁场、地热场,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化学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9种元素,约占元素总量的98.13%。关于大陆构造理论的假说有多个,其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当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有地磁场起因的发动机理论、地球南北极无地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当年恐龙何以独霸地球。

15、环境科学的发展背景及定义?环境问题的定义?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内容?环境保护的新课题和新举措?

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益严重。所谓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机农药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盲目开荒、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捕野生动物、建筑高水坝、围湖造田等造成的环境破坏,严重可使自然资源枯竭。针对环境问题,要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的新课题和新举措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控制二恶英的污染源、用光催化技术净化空气。针对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环境研究从零里的、不系统的工作,逐渐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即兴起了环境科学。通常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及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就形成和发展过程而言,它是在生物学、地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和工程技术学科探索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16、空间技术的定义?航天和航空的区别?航天飞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航空是在大气层中的飞行,航天则是冲出大气层进入太阳系范围内的航行。航天飞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必须达到第一、二宇宙速度。中国是航天器的摇篮,又是火箭的故乡。从原理上讲,中国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航天技术首先表现在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上。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已有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在航天方面得到发展,我国是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

本之后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21世纪初,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能自主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中国已先后将6位宇航员送入太空。探月工程中“绕”、“落”、“回”已于2007—2008由“常娥”一号完成了绕月工程。“嫦娥”二号落月卫星已于在2010年底前发射。中国将于2014年建成继酒泉、太原、西昌外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17、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纳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在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纳米技术在延生以来,已经迅速地被应用到材料、电子信息、加工、军事、化工、医学、建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纳米时代正在到来。

18、激光的定义?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激光是一种人造光,它除了具有反射、折射、干涉等一般光的特性外,还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等独特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激光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通信、国防、农业等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意义、特点及其应用?

机器延长人的手,电子计算机延长人的脑。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辉煌的技术成果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它具有存贮数据、记忆、逻辑推理、判断等功能,以及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科研直至家庭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20、信息技术的定义?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信息传输技术的主体?

通常认为,凡是一切涉及信息的产生、处理、流通以及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相关技术都属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储存、使用等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技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各国都把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高新技术,它是由许多单项技术组合起来的,其基础技术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和信息利用等方面。信息传输技术的主体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

21、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层次、发展方向、研究成就?

20世纪以来,生物学有了巨大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来,由于化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被应用于生物学之后,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日益从整体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人们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成为现代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导致了遗传工程等生物改造技术的勃起。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就有基因理论的建立、遗传之谜的破译、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生物改造技术的兴起、现代生物研究的新进展。

22、能源的定义及地位?能源技术的定义?能源的分类?

所谓能源就是指一定条件下能够提供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某种形式的自然资源。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它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建设及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能源技术就是关于研究能源开发、生产、转换、传输、分配及综合利用的技术。能源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按照能源的地位来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常规能源包括:水能、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核能、挤压水流发电、垃圾发电。

23、材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材料技术的地位?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人类历史是一部以材料划分进步时代的历史。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能源技术被称为现代高科技领域的三大支柱。所谓材料,就是指能够直接用来制造各种产品的物质,如钢铁、水泥、木材、陶瓷、塑料等。按照它们的化学成分基本上划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

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四大类;对发展中的新材料又按照它们的功能不同,分为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特殊条件下使用的材料三大类。各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工农业、交通运输、国防、科研、医疗及日常生活。

24、海洋的地位?海洋开发的定义?海洋开发技术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中国在海洋开发方面的成就?

海洋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将大规模向海洋转移,21世纪海洋将是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谁拥有海洋开发技术、谁就有更多的发言权。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则是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所采取的手段,它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目前,各项海洋开发技术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中国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斜拉索大桥——苏通大桥,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香港青马大桥。中国在建的珠港澳跨海大桥将再次刷新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的记录。

25、简述化学的发展成就及影响。

与数学、物理、地质、天文等学科相比,化学是发展较晚的学科。在近代科技化学史上,氧化燃烧理论取代燃素说;原子-分子论的建立;有机化学的兴起;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现代科学史上,现代化学在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以及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20世纪以来,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化学相关。

26、论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影响及前景。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竞争实力?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与欧洲相比,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却独领风骚。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农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地学,还是在物理学方面都有骄人的成就。中国古代在冶金、制陶、纺织、建筑、水利、火药、造纸、印刷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就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今天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在水利建设方面,21世纪初,建成了世界第一的水利发电站——长江三峡水利发电站。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空间技术方面,至2008年,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自主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中国已先后将6位宇航员送入太空。中国探月工程中“绕”、“落”、“回”已于2007—2008由“常娥”一号完成了绕月工程。“嫦娥”二号落月卫星已于2010年底前发射。中国将于2014年建成继酒泉、太原、西昌外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海洋技术方面,至2010年,中国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斜拉索大桥——苏通大桥,建成了世界第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香港青马大桥。中国在建的珠港澳跨海大桥将再次刷新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的记录。

以上这些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目前还只是发展中国家,要增强竞争实力,则要继续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少年强则中国强。故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牢记邓小平说的,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国力位于世界前列。……[温家宝在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1年5月28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作报告。他强调,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

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新华社)]

28、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有何不同?

1)第一次技术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则由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们一跃而起,后来者居上,美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2)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了遥远的过去。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而第二次技术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的。这种大工业内部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渐进的冲击也足以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3)第一次技术革命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使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跃而跨入工业文明的全新时代。而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兴起的许多工业部门都植根于第一次技术革命,但它们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不过是刚刚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生产状态,与第二次技术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导致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4)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而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29、学习《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的方法,一是要读书;二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史论关系;古今关系;内外关系;虚实关系;东西关系;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专通关系;事人关系。

30、《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的学习,对提高你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有何帮助?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为三,但他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因为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离开了人文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科学也要以人为本,科学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在校学习的文科、理科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小学教师,都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否则就会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失去发言权,甚至被淘汰。科学技术发展史集科技知识之精华于一身,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是一部读来省时、省力的好教材,它将把你带入科技知识的海洋,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还可以从科学家的身上学到很多高尚的情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基本定义: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

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带答案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中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时期是【B 】 A.远古时期 B.春秋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书籍形态的物质构成因素是【D 】 A.纸张 B.粘合剂 C.材料 D.裁切 3.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他必须具有【A 】 A.广告性 B.特殊工艺性 C.特殊材料性 D.主观性 4.通过测试证明最佳行宽是【B 】 A.70—80毫米 B. 80—100毫米 C. 80—90毫米 D. 90—100毫米 5.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的书刊纸适宜作【B 】p123 A.凹印印刷 B. 凸印印刷 C. 拼印印刷 D. 胶印印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中的插图具有从属性,没有书籍的文字内容就没有插图可言。 7. 胶印印刷彩色图片,分红、黄、蓝、黑四个版印刷,制版是对图片的色彩分解,印刷时吧分解的色彩组合起来。 8. 书籍页面与页面的转换要保持视觉元素的连续性, 就需书籍本身的版面语汇来完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9. 精装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0.如何对全书版面进行整体控制?P43 1)通过黑白\色彩\空与满\图与文的节奏变化来控制 2)由网格分割来实施风格统一性. 3)由开本制约版面 11. 挑选书籍的纸张应注意哪些方面?p123

(1)纸张表面 (2)纸张厚薄 (3)纸张纤维结构方向 (4)纸张规格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东汉以后,书籍装帧形成卷轴的艺术形式是由于【B 】 A.印刷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木活字的发明 D.铅活字的发明 2.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是【D 】 A.纸张 B.设计 C.工艺 D.阅读 3.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部分是【D 】 A.色彩设计 B.文字设计 C.图形设计 D.版面设计 4.一般性读物与版心在版面面积中的比例为【A】 A.2:3 B. 3:2 C.1:3 D. 3:1 5.书籍物态是有什么构成的【A 】 A.材料和工艺 B. 文字和插图 C. 版面和色彩 D. 平印和凹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导入插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书籍的形式美,增加读者兴趣,二是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p43 7. 凹印是极不普通的印刷工艺,因其造价高,一般用于艺术品和票证的印刷。 8. 书籍封面、环衬、扉页等可以根据书稿主题对文字排列的上下左右位置、色彩跳动关系以及纸张 材料 的穿插,营造与书稿相宜的气氛。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电子政务期末参考资料

电子政务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一、判断题 1.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 进步() 2.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3.国家层面的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 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4.政府机构职能不同,必须各自开展独立的电子政务工程() 5.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一般应成立由软件专家、网络技术专家组成的系统 建设领导小组,并组成由相关领导和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工作小组() 6.数字签名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私钥对信息加以处理() 7.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应安装病毒在线侦测或防毒软件() 8.脚本语言是一种描述语言,能够被浏览器解释执行() 9.政府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 量。() 10.电子政务就是电子政府,他们没有本质区别。() 11.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12.电子公文流转系统不能传递涉密文件。() 13.用户可以随时将共享设为不共享。() 14.门户网站与政府办公系统相连,可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15.电子政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政府各级领导的真正重视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将会是积极有力的支持与推动。() 16.因为不能看见对方,网上税收申报、费用缴纳不可行。() 17.信息没有时效性。() 18.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19.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20.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应安装病毒在线侦测或防毒软件。() 二、单选题 1、相对于传统的垂直化层次结构,电子政府体现的是:() A.集中化结构 B.扁平化辐射结构 C.块状结构 D.条形结构 2.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向_________模式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格与企业与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 A.条状结构 B.块状结构 C.网状结构 D.树状结构 3.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自主开发 B.提出需求、进行管理 C.购买硬件设备 D.项目监理 4.解决现有组织结构和电子政务对流程重组的要求这一对矛盾,不正确的策略是() A.应采用“先易后难”,“能改的先改”的策略。 B.先以业务流程化、网络化为起点,实现政务电子化。 C.应采用“先难后易”,“先改革机构,重组流程”的策略。 D.须应用螺旋式系统方法论的指导。 5.副省级以上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应该() A.互联互通 B.相对隔离 C.物理隔离 D.逻辑隔离 6.HTML是指() A.可扩展标记语言 B.超文本标记语言 C.高级语言 D.管理者 7.金关工程不涉及的单位是() A.银行 B. 外汇管理局 C.海关 D.工商局 8.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列哪个论述是错误的() A.缺乏强有力的安全支撑体系 B.资源没有实现很好的整合和共享 C.目前采用的技术非常落后 D.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9.以下不属于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的是() A.工商登记 B.税务登记 C.电子财政管理 D.纳税申报 10.G2C(Government-society)表示() A.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B.政府对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

[最新]电大《电子政务》期末考试题

多选题 1.电子政务用户层次分为()。 A、核心层 B、受众层 C、连接层 D、网络层 2.政府信息化中建设中“三网一库”是指() A、政府信息内网 B、政府信息公众网 C、政府信息内联网 D、信息资源数据库 3.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包括()。 A、金桥工程 B、金关工程 C、金路工程 D、金卡工程 4.电子政务具有的作用包括()。 A、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B、便于廉政建设 C、更好地为民服务 D、降低办公费用 5.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包含有()。 A、人员 B、系统 C、软件 D、维护与管理 6.电子政务系统的“三网一库”是指()。 A、政务内网 B、政务外网 C、政务专网 D、信息资源数据库 7.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 A、非对称加密 B、公开加密 C、非公开加密 D、对称密钥 8.电子政务系统的层次模型包括()。 A、网络系统层 B、信息资源管理层 C、应用服务支撑层 D、应用业务层 9.防火墙技术的核心有()。 A、包过滤技术 B、安全网关技术 C、数据维护技术 D、代理技术10.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层次 上分为()三级。 A、中央级网络平台 B、省市级网络平台 C、地市级网络平台 D、部门级网络平台 11.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证体系包 括()。 A、技术保障体系 B、运行管理体系 C、安全基础服务体系 D、数据安全体系 12.在电子政务的影响下,政府决 策在以下哪些方面有了创新()。 A、决策主体多元化 B、决策手段更 科学。 C、决策机制得到创新 D、决策方法 更多样 13.电子政务技术安全框架由() 部分构成。 A、物理层 B、网络安全层 C、系统层 D、应用层 14.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是建立并运 行在()上。 A、计算机系统 B、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C、计算机网络 D、互联网 15.在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网络信息 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设立负责地 区政府电子政务的专业机构,其作 用()。 A、加强统一规划 B、统一协调与统一规范 C、替代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 D、给予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给 予专业指导和监督,避免浪费 16.计算机数据管理已经历了() 等多个阶段。 A、人工管理 B、文件系统管理 C、数据库管理 D、数据仓库管理 17.电子政府给政府管理职能的发 展带来的变化主要包括()。 A、促进了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B、改变着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主要 方式 C、降低了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成本 D、提高了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的成本 18.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的过程主要 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工作。 A、运行环境的搭建 B、政务网站的设计、 C、政务网站的制作 D、维护和运行 19.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 包含了()结构的计算模式。 A、客户机/服务器 B、浏览器/服务器 C、云计算 D、分布式 20.在政府部门间实行电子政务的 一个巨大变化是()。 A、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 间文件传递的繁琐性 B、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 间职责权利的界限 C、可以用最快捷的电子方式在政府 以及部门之间传递信息 D、解决了部分共用信息的共享问题 21.电子政务网站的导航系统可以 使以()方式出现。 A、导航条 B、框架结构 C、菜单 D、其它方式 22.数据库模型主要有()。 A、关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分布模型 23.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形式主要 表现在()。 A、公布政府职能 B、机构设置 C、办事程序 D、新闻发布 24.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在办公手 段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A、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B、信息交换的网络化 C、信息资源少 D、信息交换安全性好 25.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的利 用缺陷包括()。

东师2018年秋季《电子政务》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电子政务》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填“√”,错的添“╳”(每题2分,共20分) (√)1.个人决策因为做决策的只有一个人,所以是不科学的。 (√)2.通过信息的扁平化组织与管理,间接地实现了实体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从而打破了层级式的政府管理结构。 (√)3.业务流程改进是以原有流程为基础,进行流程改造 (√)4.行政决策程序情报活动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5.广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信息生产者以及信息技术的集合。 (╳)6.电子签名具有与指纹同等的效力 (√)7.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步骤包括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原则包括艺术性的原则。 (√)9.政务流程再造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 (√)10.电子政务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具有独立性。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目前各国电子政务法制环境建设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2.关于惩治信息犯罪与信息安全的维护 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 4.关于电子商务 5.关于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义包含哪三个方面的信息? 正确答案: 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研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权有关的公开事物,除了包括政府机关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实务,如检务(例如公司执照车辆年检)、审务、社区服务等。 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管理事物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流

书籍装帧:书籍装帧设计系列理论

书籍装帧:书籍装帧设计系列理论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书籍装帧设计需要象其它装潢设计一样.经过调查研究到检查校对的设计程序。首先向知识的企业主——作者,或者文字编辑.了解原著的内容实质。并且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加深对自己所要装帧对象的内容、性质、特点和读者对象等等作出正确的判断。作为一名编辑需要对书籍的形态拟出方案。解决开本的大、小、精装、平装、用纸和印刷等问题。对于一个设计者而言。所关心的更应是如何在既定的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条件下。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设计才能.并使其艺术上的美学追求与书籍“文化形态”的内蕴相呼应。不只是停留在政治书籍要庄重大方.文艺书籍强调形式多样.儿童图书追求天真活泼。更要求进一步深入.达到对书稿理解尺度与艺术表现尺度在创作中的充分的和谐性表现。以丰富的表现手法、丰富的表现内容.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视觉生理)与视觉思维的推理认识(视觉心理)获得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审美的多方面要求。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 1.文字 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丰富画面.可重复书名、加上拼音或外文书名.或目录和适量的广告语。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封面上也可以不安排作者名有出版社名.让它们出现在书脊和扉页上.封面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则根据设计需要安排在勒口、封底和内页上。充满活力的字体何尝不是根据书籍的体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同样象广告设计构图中所讲述的.把它们视为点、线、面来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2.图形 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体的写实手法应用在少儿的知识读物、通俗读物和某些文艺、科技读物的封面设计中较多。因为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对于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而科技读物和一些建筑、生活用品之类一画册封面运用具象图片,就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 有些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封面设计.有时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提炼表现.可以运用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 在文学的封面上大量使用“写意”的手法.不只是象具象和抽象形式那样提炼原著内容的“写意”。而是似象非象的形式去表现。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手法,着重于抓住形和神的表现.以简练的手法获得具有气韵的情调和感人的联想。有人把自然图案的变化方法也称为“写意变化”,在简练的自然形式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追求形式美的表现。进行夸张、变化和组合。而运用写意手法作为封面的形象,会使封面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的趣味性。如《少年文艺》封面“少”字的大特写,好似飘扬的红领巾,给人一种联想.从构思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少年文艺》的个性。而变形的儿童读物封面,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最新电大【电子政务】期末考试答案全

1.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动作模式,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 电子政务系统:是面向政府机构的流程优化和服务扩展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 3.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是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系统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 4. 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也叫做政府电子化服务,电子化的政府服务等,是指政府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公共服务。 5. 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公民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6. 政务信息定位服务(GILS):是一种支持公众搜寻、获取和使用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分布式信息资源及利用体系。 7. 公钥基础设施(PKI):是一个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来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通用性的安全基础设施。 8. 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 9. 电子政务系统:指面向政府机构的流程优化和服务扩展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 10. 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决策系统。 11. 数字鸿沟:是指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占据的资源(信息、基础设施等)、享受的权利之间的差距拉大的现象。 12. 信息资源管理:是分配和监控系统资源的使用状态,有效地对这些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提高政府机关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节约行政成本。 13.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政府部门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 14. G to B:也就是政府企对业的服务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商务机构间的,以政府输出服务为核心内容的电子政务应用模式。 15. G TO C: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16. 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服务。 1. 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空间范围可以将信息源划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 2. 发达国家开展电子政务的经验,也是我国的必由之路是(“标准先行、制度保障”。) 3. 国际上政府门户网站组织服务项目的通用方法是(客户+主题) 4. 坚持公平理念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基本发展策略是(“雪中送炭”优先“锦上添花”。) 5. 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基本形成了由(政务涉密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公众网)构成的三网结构。 6. 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是整合相关政府机关的信息和服务,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7. 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方式是(信息发布)。 8. 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以公众需要为目标)。 9.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必须遵循(总体规划)、(小步快走)、(分步实施)的战略原则。 10. 电子政务的基本目的是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发展)。 11. (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国家最大的信息资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发布者。 12. 标准先行、(制度保障)是发达国家开展电子政务的经验,也是我国政府推进公共服务电子化的发必由之路。

自学考试-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

20XX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中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时期是【B 】 A.远古时期 B.春秋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书籍形态的物质构成因素是【D 】 A.纸张 B.粘合剂 C.材料 D.裁切 3.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他必须具有【A 】 A.广告性 B.特殊工艺性 C.特殊材料性 D.主观性 4.通过测试证明最佳行宽是【B 】 A.70—80毫米 B. 80—100毫米 C. 80—90毫米 D. 90—100毫米 5.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的书刊纸适宜作【B 】p123 A.凹印印刷 B. 凸印印刷 C. 拼印印刷 D. 胶印印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中的插图具有从属性,没有书籍的文字内容就没有插图可言。 7. 胶印印刷彩色图片,分红、黄、蓝、黑四个版印刷,制版是对图片的色彩分解,印刷时吧分解的色彩组合起来。 8. 书籍页面与页面的转换要保持视觉元素的连续性, 就需书籍本身的版面语汇来完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9. 精装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0.如何对全书版面进行整体控制?P43 1)通过黑白\色彩\空与满\图与文的节奏变化来控制 2)由网格分割来实施风格统一性. 3)由开本制约版面 11. 挑选书籍的纸张应注意哪些方面?p123 (1)纸张表面 (2)纸张厚薄

(3)纸张纤维结构方向 (4)纸张规格 20XX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东汉以后,书籍装帧形成卷轴的艺术形式是由于【B 】 A.印刷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木活字的发明 D.铅活字的发明 2.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是【D 】 A.纸张 B.设计 C.工艺 D.阅读 3.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部分是【D 】 A.色彩设计 B.文字设计 C.图形设计 D.版面设计 4.一般性读物与版心在版面面积中的比例为【A】 A.2:3 B. 3:2 C.1:3 D. 3:1 5.书籍物态是有什么构成的【A 】 A.材料和工艺 B. 文字和插图 C. 版面和色彩 D. 平印和凹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导入插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书籍的形式美,增加读者兴趣,二是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p43 7. 凹印是极不普通的印刷工艺,因其造价高,一般用于艺术品和票证的印刷。 8. 书籍封面、环衬、扉页等可以根据书稿主题对文字排列的上下左右位置、色彩跳动关系以及纸张 材料 的穿插,营造与书稿相宜的气氛。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9. 半精装书p17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0.请简要回答书籍封面的设计形式?p31 两大类型: 一种以纯粹文字编排,它靠字体、字号,经营位置和色彩、纸张工艺来完成(2分) 另一种以图

电子政务期末考试

1.P 2.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 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的区别 传统政府理论基础——韦伯科层制的特点:组织结构是高度集权、层级制、垂直的金字塔结构。 特点(1)上级对下级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下级对上级负责(2)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位和职责,掌握有限的信息;(3)政府垄断信息(80%以上),而基层政府与公众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4)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困难,矛盾加深: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 电子政务特点: (1)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区别与传统的组织形态:完全开放的矩阵式的的组织结构;(2)管理体系的变化:集权式过渡到交互式、网络式的扁平管理体系; (3)信息流通渠道的变化:单一的信息流通渠道(至上而下,至下而上)过渡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跨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渠道; (4)上下级信息趋于对等,下级工作更有积极性;政府信息逐渐走向公开,便民,阳光行政成为可能,社会监督更有力。 3.转变政府职能目标: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积极构建服务性政府; 管理型政府:大政府,小社会。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 服务性政府:小政府,大社会。倡导公民自治,社会自治,“官民关系”过渡到“委托代理”的关系。 电子政务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的具体表现: (1)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获取与政府对等的信息资源;

(2)一站式服务越来越成为可能; (3)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可以直接通过电脑与政府机关沟通,实现更快捷方便的服务。 4.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特点发展目标: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出发点: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在经济事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发展的主要特点:(1)领导人的意愿与具体现实的结合;2)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3)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念 5.未来的发展趋势 .基本发展理念: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2)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服务质量提高(3)整合服务,实现“单一服务”和“一站到底”(4)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5)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6.电子政务的基本前提 (1)政府信息的公开(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3)政府信息与通信网络的发展 (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5)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特质:建设服务性政府的取向。)(6)电子政务与政府“再造”(网络型组织:改变传统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架构;无缝隙政府: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得服务的政府。)(7)电子政务的法律与制度(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9)公务员的教育与培训 7.基于CRM理念的电子政务策略(1)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2)要实施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的策略(3)个性化的服务策略对信息和服务进行细分,要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公众。(4)根据客户与政府打交道的整个生命周期实施动态的管理和服务策略(5)要及时提供交互渠道创新与整合的策略(6)实施主动提供服务的策略(7)要实施连接“信息孤岛”,整合系统后台的策略(8)要实施数据挖掘提升政府服务能级的策略(9)要借鉴市场营销的应用推广策略(10)要实

南开2020年9月考试《电子政务》期末“作业考核(线上)”参考答案非免费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9)《电子政务概论》 主讲教师:徐晓日 咨询答案或者D做请看昵称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我国电子政务的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4.智慧城市试点效果评价 5.面向需求的农村电子政务市场建设问题研究 6.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障碍及策略 7.电子政务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8.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9.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及其防控问题研究 10.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11.互联网+政务服务问题初探 12.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问题研究 13.数字政府中APP应用问题研究 14.公安(交通、金融、社保、教育、卫生等皆可)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电子政务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16.协同治理视角下的跨部门信息服务问题研究 17.网络舆情信息的部门共享问题研究 18.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问题研究 19.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20.数字鸿沟与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自学考试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模拟

自学考试系列书籍装帧设计真题

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中国书籍装帧的萌芽时期是【B 】 A.远古时期 B.春秋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2.以下不属于书籍形态的物质构成因素是【D 】 A.纸张 B.粘合剂 C.材料 D.裁切 3.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她必须具有【A 】 A.广告性 B.特殊工艺性 C.特殊材料性 D.主观性 4.经过测试证明最佳行宽是【B 】 A.70—80毫米 B. 80—100毫米 C. 80—90毫米 D. 90—100毫米 5.纤维结构疏松,表面无光泽的书刊纸适宜作【B 】p123 A.凹印印刷 B. 凸印印刷 C. 拼印印刷 D. 胶印印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中的插图具有从属性,没有书籍的文字内容就没有插图可言。 7. 胶印印刷彩色图片,分红、黄、蓝、黑四个版印刷,制版是对图片的色彩分解,印刷时吧分解的色彩组合起来。 8. 书籍页面与页面的转换要保持视觉元素的连续性, 就需书籍本身的版面语汇来完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9. 精装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0.如何对全书版面进行整体控制?P43 1)经过黑白\色彩\空与满\图与文的节奏变化来控制 2)由网格分割来实施风格统一性. 3)由开本制约版面 11. 挑选书籍的纸张应注意哪些方面?p123

(1)纸张表面 (2)纸张厚薄 (3)纸张纤维结构方向 (4)纸张规格 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世纪装帧设计试卷 (课程代码0554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4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没题1分,共5分) 1.东汉以后,书籍装帧形成卷轴的艺术形式是由于【B 】 A.印刷术的创造 B.造纸术的创造 C.木活字的创造 D.铅活字的创造 2.书籍装帧艺术的出发点和终点是【D 】 A.纸张 B.设计 C.工艺 D.阅读 3.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部分是【D 】 A.色彩设计 B.文字设计 C.图形设计 D.版面设计 4.一般性读物与版心在版面面积中的比例为【A】 A.2:3 B. 3:2 C.1:3 D. 3:1 5.书籍物态是有什么构成的【A 】 A.材料和工艺 B. 文字和插图 C. 版面和色彩 D. 平印和凹印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空,每空2分,共12分) 6. 书籍装帧导入插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书籍的形式美,增加读者兴趣,二是弥补文字表示的不足,帮助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p43 7. 凹印是极不普通的印刷工艺,因其造价高,一般用于艺术品和票证的印刷。 8. 书籍封面、环衬、扉页等能够根据书稿主题对文字排列的上下左右位置、色彩跳动关系以及纸张 材料 的穿插,营造与书稿相宜的气氛。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3分)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课程考试说明 (课程代码05546) 一、考试标准和原则 1、考试标准 坚持质量标准,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试合格者能达到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的回答,并有适当的时间检查答案。 2、考试依据 大纲——大纲名称: 公布时间: 指定教材——教材名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编者:何其庆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年7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05年2月第7次印刷 3、本课程考核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根据其课程的特点,考核不仅针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强调知识能力的转化;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基于知识基础上的应用能力的考查。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题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分值比例较大,一般章节的分值比例适当。单章考核分数最高不超过30 %。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24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重点考核的章节(试题的分数比例不低于60%)是: 三、五 不考章节是:六 一、二、四章为一般考核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本课程试卷考核的能力层次结构比例约为: 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20:30:30:20 4、试卷难度结构 本课程试卷考核的难度结构比例约为: 较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较难=30:40:20:10 5、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及分值:题型及分值:单项选择题(4分),多项选择题(4分),名词解释题(8分),简答题(12分),论述题(12分),综合运用题(60分)6、本门课程有无特殊要求(包括考生可携带的绘图工具、计算器等) 考方备:150克八开素描纸一张 考生备:颜料、铅笔、橡皮、尺子、圆规等相关工具。

南开期末考试《电子政务》期末“作业考核(线上)【仅供参考】49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电子政务概论》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依赖已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在那个时代,使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官僚机构包含大量政府信息。但仅包括国家机密文件,但是,如果未授权被许可人(尤其是反对者)对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的文件仍然可以向公众公开。随着电子政务结构,传统防火墙,入侵检测和一些防病毒系统的飞速发展,安全和社会保障已不能再保证电子政务网络的整体安全。危险正在升级。 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 (一)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一是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创建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仍然具有以下一般概念:“关注技术,忽略管理,关注业务和忽略安全”许多工人认为安装防病毒和防火墙软件是可以抵抗的所有外部攻击第二是执行薄弱的安全系统和程序。自从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以来,公开程度一直没有太高,重要和机密文件还没有通过Internet进行处理,这促使政府官员和公众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足。而且他们的数据安全意识薄弱,某些安全系统和安全流程只是一种形式。第三,领导的重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负责人注重工作流程的顺畅性,而忽略了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在增强信息安全性的关键环节中,需要加强其思想意识。 (二)IT产品及通信网络漏洞导致的风险 一方面是IT产品单一性带来安全隐患。由于政府统一采购IT产品,造成信息系统中软硬件产品单一性,如同一版本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这样攻击者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攻击过程的自动化,从而导致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是通信网络存在多方面的威胁。电子政务网络绝大多数是基于TcP/P、NetBEUI,Ⅲx/sPX等网络协议的通信网络,并非专为安全通讯而设计,本身就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威胁,因而会造成物理通道被干扰、数据信息被拦截和窃听、数据库服务器和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很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以及信息被泄露、篡改、抵赖、假冒等问题。 (三)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 要发展电子政务,安全技术是基础平台,法律保障和创新管理则是必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实践指导书

课程实践考核指导书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本科(环境/平面方向)课程名称: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课程代码: 考试方式:实践考核 撰写人:

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 A Series of Book Design ) 书籍装帧设计是平面设计艺术、字体设计艺术、版面设计艺术、插图设计艺术、印刷装订设计艺术的综合体。书籍装帧设计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侧面、多因素、立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是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它包括书籍的开本、封面、护封、封底、背脊、扉页、环衬、插图、字体、版式、装订、印刷、纸张等一系列设计,是由书稿到装订成书所做的一系列整体的策划和设计。系列书籍的装帧设计,既要重视全套书籍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又要保证充分体现单本图书内容形式的个性特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系列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与形式,熟悉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制作过程和包装材料的种类、质地、性能。在初步认识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材质、风格后,能够对书籍进行整体效果的设计。通过深入学习使学生具备书籍整体设计的创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2.教学要求: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与技术的综合。要求书籍装帧设计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底,通晓色彩、文字以及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印刷油墨、纸张、印刷工艺、装订工艺等知识,并掌握相关计算机设计软件的使用技术。本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选择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结合设计理论和创作观念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修养及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就实例进行制作上的分解与示意,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每一个案例的工艺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技术性工作技能的把握能力,使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很快进入设计技术执行的角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书籍的基本设计要素和分类,掌握书籍的开本及工艺制作过程,能把握好书籍中的图形、文字、编排以及书籍的整体性结构设计。 2. 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实例全面分析讲解书籍装帧设计案例,在教师的指导、审定和帮助下进行实战化训练,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书籍内容确定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培养学生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新意识以及整体结构的构思。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30学时) 1. 书籍装帧概述了解4学时 1.1 书籍装帧的概念了解 1 1.2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了解 1 1.3 外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了解 1 1.4 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方向了解 1 2. 书籍整体创意理念掌握6学时 2.1 书籍的形式与内容掌握 1 2.2 书籍的开本与装本掌握 1 2.3 整体创意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掌握 1 2.4 形式美法则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掌握 1 2.5 布置期中课程作业-市场调研实践 2 3.书籍外观设计掌握4学时

东师2018年秋季《电子政务》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 期末作业考核 《电子政务》 满分100分(东师2018秋离线)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共25分) 1.什么叫电子政务? [答案]: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首先,电子政务是领导人的一种政治意愿与具体现实的结合。其次,“一切以客户为主”是 21 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再次,随着电子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渠道越来越多,公众获得的跨行业服务也越来越多。最后,政府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3.什么是目标管理? [答案]:目标管理是由企业最高层领导制定一定时期内整个企业期望达到的总目标,然后由各部门和全体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制定各自的分目标,并积极主动地设法实现这些目标的管理方法。 4. 科学决策的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案]:施行科学的决策程序,使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5.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到 2010 年,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减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书籍装帧设计复习资料

2009、10系列书籍装帧设计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中的卷轴装始于 ①羊皮纸书②简牍③帛书④手抄书 2.下列哪种不属于印刷的要素之一: ①原稿②色彩③油墨④印版 3.下列哪种不属于书籍的外观构成元素: ①勒口②开本③扉页④书脊 4.在印好的封面纸上喷上一层薄薄的塑料,称为:: ①上光②过塑③压印④精装 5.平版印刷主要是指: ①单色印刷②套色印刷③四色印刷④胶印 6.经过印前处理的图像文字,必须经过复制做出印版才能上印刷机印刷,这一过程称为: ①制版过程②印刷过程③设计过程④装订过程 7.将下列印刷工艺按正确流程顺序排列是 A装订,B印刷,C制版,D印前图文信息处理,E原稿 ①ABCDE ②ECDBA ③ECBDA ④EDCBA 8.Adobe公司开发的Photoshop软件属于: ①图像编辑软件②文字编辑软件③排版软件④矢量软件 9.印刷的工艺流程正确的顺序是下列哪种:() A装订,B印刷,C制版,D印前图文信息处理,E原稿 ①ABCDE ②ECDBA ③ECBDA ④EDCBA 10.桌上出版系统不包括:() ①设计②排版③分色④出片 11.Grayscale(灰度)模式用显示图像的灰色等级是( ①256个②365个③720个④200个 12.下列哪种不属于RGB模式的颜色。() ①黑色②红色③绿色④蓝色 13.在计算机图象处理时过度放大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的因素是:() ①分辩率②显示器③色彩④设计水平 14.所谓“五彩彰施,必有主色,它色附之”主要讲的是色彩运用中的:() ①主次原则②呼应原则③对比原则④强弱原则 15.下列哪种方式不属于计算机设计的部分:() ①处理②输入③印刷④输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题)1分,共10分) 1.书籍的腰封又称环套。 2.目前常见的印刷字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黑圆体、综艺体等。 3.书籍的色彩运用要根据书的内容、图形,意境以及表现方式来分主次。。 4.封面是书籍的最外层,可以称为是书籍的外貌整体形象。

电子政务期末复习·考点版

【信息安全的定义】: 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应包括两方面, 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 【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 免于破坏、丢失等。 【逻辑安全】包括信息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完整性指信息不会被非授权修改及信息保持一致性等; 保密性是指在授权情况下高级别信息能够流向低级别的客体与主体; 可用性指合法用户的正常请求能及时、正确、安全地得到服务或回应。 【网络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经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信息被非法使用。 【信息安全】是指提供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和抗抵赖性, 从而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免遭未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干预、修改、重放和破坏, 并保证使用和操作信息以及信息系统的任何实体的身份不被假冒或欺骗, 实体的来源与行为可被唯一跟踪和不可抵赖。 【信息安全的属性】 1、可用性 2、机密性 3、完整性 4、可靠性 5、不可抵赖性 【信息安全威胁】安全威胁是对安全的一种潜在的侵害。威胁的实施称为攻击。 【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 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威胁的种类】: 危害计算机

网络安全的因素分自然和人为两类。 【威胁的表现形式及攻击手段】当前中国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 1、不良信息的入侵和污染; 2、黑客和计算机犯罪; 信息间谍的潜入; 信息战; 3、计算机病毒; 4、机要信息的扩散; 5、信息网络的脆弱性; 6、信息系统装备过分依赖国外产品; 【威胁评估】在设计一个安全系统之前, 应该明确哪些具体威胁需要保护措施来对付, 称为威胁评估。【威胁评估的范围包括】1、该系统的薄弱环节2、利用这些薄弱环节进行威胁的可能性3、评估每种威胁实施成功的后果4、评估每种攻击的代价5、估算可能的应付措施的费用; 6、选取恰当的安全机制(使用价值效益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1、数据加密技术 2、数字签名技术3、数字证书技术4、防火墙技术5、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6入侵检测技术 【密码学基础】保证信息的私密性、完整性、真实性, 必须使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 ·私密性:对信息处理后, 保证让她人不能读懂。·真实性:对信息处理后, 保证她人不能篡改信息( 改了之后会被接收者发觉) 。·完整性:对信息处理后, 保证她人不能从原始信息中删除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