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的影 响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心血管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心率下降、 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体温降低可引起呼吸频率 加快,增加呼吸肌负担。
神经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手术难度
体温降低可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 难度。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 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以降低体温降低的风险。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 预防体温降低,如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血管收缩剂。
治疗措施
复温措施
在手术后,采取适当的复温措 施,如使用加温床、加温毯等 设备,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液体治疗
对于因体温降低而导致循环血 量不足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 的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
案例二:长时间手术导致的轻度体温降低
总结词
手术时间过长,热量流失增加
VS
详细描述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身体长时间暴露 在手术台上,热量流失增加,进而引起轻 度体温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手术或 复杂手术。
案例三
总结词
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详细描述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导致轻度体温降低。此外,麻醉药物还可能 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流失。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使患者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降低。
麻醉药影响产热和散热平衡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使患者更容易出现 体温下降。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

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笔者特整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有关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为患者提供具体保温措施等方面相关知识,做如下分享。

一、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

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单一因素会增加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围术期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及是否采取干预措施是复合形成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投票赞成率:100%。

二、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

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

本专家共识明确了患者体温监测的时机、频率和常用监测方法。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具有快速、精确、舒适的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测量部位,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术期体温监测更实时、准确。

推荐意见: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有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术中需应用准确度高、成本低、创伤小且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核心体温的体温测量方法与部位。

投票赞成率:100%。

三、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体温管理目标:目前根据既往研究和临床指南,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目标依旧定义为不低于36℃。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物理保温措施,主要分为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增加环境温度。

2、药物干预措施推荐意见:结合患者热舒适度,手术患者的体温维持目标为36℃。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发生率
围手术期低体温在手术患者中的 发生率较高,根据不同的研究报 道,其发生率在20%-60%之间。
风险因素
包括手术时间过长、年龄较大、 体型消瘦、环境温度低、大量失 血、大量输液等。
02 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 营养状况等进行评估,了 解是否存在低体温的风险。
液体加温
对输入患者的液体进行加 温处理,如输血、输液等, 以保持患者体温稳定。
术后预防
监测体温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低体温情况并进行处理。
保暖护理
对患者进行保暖护理,如使用保温 毯、加盖被子等,防止热量散失。
调整病房温度
将病房温度调整到适宜的温度,提 供一个温暖的环境,有利于患者恢 复体温。
保暖措施
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保 暖处理,如加盖被子、使 用保温毯等,以减少热量 的散失。
调整手术室温度
在手术开始前,将手术室 的温度适当调高,创造一 个温暖的环境,减少患者 体温的下降。
术中预防
保持手术室温度
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 室的温度稳定,防止温度 突然变化引起患者体温下 降。
减少暴露部位
尽量减少患者暴露在外的 部位,如使用保温毯遮盖 非手术部位,减少散热。
并发症处理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低体温,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预防并发症
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凝血障碍、感染等,应采取措施预防。
04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管理策 略
提升医护人员意识
培训医护人员
定期组织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低体 温的认知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

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

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

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

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

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

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

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行业特制]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行业特制]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专家资料
1
前言
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 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临床将体核温度 在34~36℃认定为低体温。低体温可引起麻醉药 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增 加术后渗血和感染机会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关 注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专家资料
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 进入肺部→带走体内大量热量→体温下降
专家资料
19
* 区域阻滞麻醉
* 硬膜外阻滞后,阻滞区皮肤温度明显增加,而非阻
滞皮肤温度下降, 通过未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增 加产热及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恒定。
* 提示硬膜外麻醉后寒战与中心体温降低有密切关
系。
专家资料
25
增加切口感染率
* 即使轻度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
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
* 低温可减少皮肤血液和氧供,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 围术期低温还与蛋白质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相关性
专家资料
26
苏醒延迟
* 低温时,儿茶酚胺产生减少,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
应激反应减弱,从而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
20
* 肌松药 * 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也消除了肌紧张及
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专家资料
21
机体散热因素
* 皮肤消毒:
消毒液温度低,消毒待干后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消 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
* 大手术胸腔、腹腔暴露时间长,使用冷液体冲洗体
腔,都是使体温下降的重要因素
专家资料
专家资料
8
对流: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和液体来交换热 量的一种方式。人体周围总是绕着一薄层同 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 气,由于空气不断地流动(对流),便将体 热散发到空间。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外科手术患者,约50~70%的患者会发 生低体温症。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二、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 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 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 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 下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分级: 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4~35 ℃,患
者自我感觉不舒服,当寒颤出现时加速氧 消耗使病情不稳定而进入危险状态;
中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0~34 ℃,患 者生理功能下降,然而早期在数小时内, 通过某些干预因素可使体温恢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重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0 ℃,此 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只能被 动的接受或丢失热量,是一种对生命极具 威胁的状态。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出血增加 低温使血小板减少,功能抑制,复温
后4h仍未恢复正常。低温降低凝血物质 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 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 可导致DIC。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3. 心血管功能异常 有学者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
的高危心血管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体 温较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 件发生率增加了300%,这是由于引发了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增加10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 。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激惹明显 ;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 死亡。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三、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
1. 伤口感染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 ,轻 度低温时由于直接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和 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组织的氧供, 同时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 成的抑制,这些均可使患者对手术伤口感 染的抵抗力降低。有报道在择期大肠手术 期间发生低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 ,住院时间延长20%左右。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PPT医学课件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PPT医学课件

Carli et al 12 1.5
尿液中氮质 728±254
Heier et al 20 2.0
维库溴铵作用时间 28±4分
Leslie et al 6 3.0
阿曲库铵作用时间 44±4分
Just et al 14 2.3
术后寒战+ 141±24
Lenhardt et al 150 1.9
术后恢复时间 53±36分
20
全麻影响体温的特点小结
中枢性的体热再分布 ●第一小时 体温下降1~1.5℃ 核心室 外周室 ●第二小时 体温下降缓慢 90%热量丧失经皮肤
以辐射和对流方式 ●三小时后 核心体温停止下降,但平均体温继续下降
很少产生寒颤
21
区域麻醉的影响
局部麻醉同时损害中枢和外周温度调节, 结果,在脊髓或硬膜外麻醉中,病人经常 出现体温降低。当体温低至一定程度时, 病人就发生寒战—一个经常困扰病人和医 护人员的问题。
Frank et al 74 1.5
肾上腺素能活性++ 330±182
Kurz et al 74 2.6
温度不适§
50±10mm
低体温病人 14.7±6.5天
19% 2.2±0.5天 8单位
6%
8% 1240±558
62±8分 68±7分 269±159 94±65分 480±425 18±9mm
P值 <0.01 <0.01 <0.001 <0.05 <0.05 <0.05 <0.05 <0.001
典型情况下,血管收缩和寒战阈值大约降低0.5℃, 出汗阈值大约升高0.3℃。这种变化导致内部阈值 区间增大到正常值的3—4倍。
24
虽然局麻常引起核心体温降低,但麻醉后 的病人常有温暖的感觉。 由于温度调节系统对阻滞区皮肤温度错误 判断,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时医务人员 很少检测核心体温,以及病人通常不感觉 发冷,因而,局麻时体温降低不被察觉是 很常见的。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

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

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

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

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

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

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

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

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

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

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

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

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

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

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

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

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

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

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

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

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

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

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

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

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菌的能力。

细菌感染后的2~3小时是最重要的阶段,这时给予抗生素并维持组织灌注均有助于限制感染。

低体温还加重术后蛋白消耗,使愈合受到抑制。

药物代谢依赖于温度,这是因为调节器官功能和药物代谢的酶对温度相当敏感。

核心体温降低2℃后,肌松药的作用时间会延长一倍[2]。

肌松作用时间延长是药物代谢改变的结果,而药物效应基本不受影响。

低体温会增加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度。

在血浆分压一定时,低于正常的体温会增加体内的麻醉药含量,使恢复延迟,因为机体需要将更多的麻醉药排出体外。

低体温还降低静脉麻醉药的清除率。

持续泵注异丙酚期间,体温降低3℃的病人血浆浓度比正常体温病人高约30%。

轻度低体温可明显延长成人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也可引起术后明显的不适。

低体温会显著增加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

低体温与轻度低钾血症有关,还对体感诱发电位有轻度影响。

血管收缩到一定程度(通常由低体温和血容量过少共同引起)会减弱氧饱和度信号,局部加温或手指神经阻滞会使信号恢复,头部的氧饱和度监测不受低温的影响[3]。

3. 体温保护
3. 1. 预先加温
住院病人体温较低很常见,病人进入手术室时的核心-外周温差很大。

减小温差的办法是在麻醉诱导前为病人主动加温。

其好处是可以使病人温暖舒适;血管扩张有助于静脉和桡动脉置管;减少硬膜外麻醉后的低体温。

有研究显示预先加温1~2h可以减少因全麻诱导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