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ml慢性髓系白血病汇总

合集下载

白血病的分类

白血病的分类

白血病的分类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它源于骨髓内的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液中恶性白细胞的大量增加。

根据其发展过程、临床特点以及细胞学特征,白血病可以被分为多个亚型。

以下将介绍常见的白血病分类。

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最为常见的白血病亚型之一,其特点是骨髓内髓系细胞异常增殖,以及髓母细胞的明显增加。

AML包括不同亚型,如M0~M7,具体的鉴定依据是遗传异常及免疫分型。

该亚型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以淋巴母细胞的异常增殖为特征的白血病亚型。

ALL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身上,但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不同年龄段的病人的病情表现、治疗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ALL又可以细分为B细胞和T细胞亚型,根据病情及遗传学特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髓系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的慢性疾病。

CML的特点是慢性期、加速期和末期三个阶段的血液学和骨髓学改变。

该亚型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且在中年人中更为常见。

伴有染色体易位(Ph染色体)是CML的典型遗传学特征。

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淋巴细胞恶性肿瘤。

CLL的特点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异常克隆性增多,既可在血液中存在,也可弥漫性浸润淋巴结及其他组织器官。

女性和年长者更容易患上CLL。

通过精确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5. 髓增多症性纤维化(MF):髓增多症性纤维化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和骨髓纤维化的疾病。

MF的特点是骨髓增生异常,以及骨髓环境的纤维化。

其临床表现包括贫血、骨痛、脾脏肿大等。

MF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但有时也会在年轻人中发生。

根据病情的轻重,MF可以分为初级骨髓增生性纤维化和继发骨髓增生性纤维化。

总结起来,白血病的分类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增多症性纤维化等。

白血病的分型及治疗原则

白血病的分型及治疗原则

白血病的分型及治疗原则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由于骨髓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体内白血细胞数量过多,阻碍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病情日益恶化。

鉴于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在医学领域,人们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四种类型。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白血病,占固体肿瘤的7%左右。

该类型的白血病多发于幼儿和青少年,成年人罹患率相对较低,约占所有白血病的25%。

ALL通常会表现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射治疗、骨髓移植等。

2.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髓母细胞的白血病,占固体肿瘤的5%左右。

该类型的白血病多发于成年人,老年人罹患率较高,约占所有白血病的30%。

AML通常会表现出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骨髓移植等。

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成熟淋巴细胞的白血病,占固体肿瘤的35%左右。

该类型的白血病多发于老年人,成年人罹患率较低,约占所有白血病的25%。

CLL通常会表现出淋巴结肿大、嗜睡、乏力等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免疫治疗等。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干细胞的白血病,占固体肿瘤的25%左右。

该类型的白血病多发于中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罹患率较低,约占所有白血病的10%。

CML通常会表现出败血症、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要点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由体细胞染色体易位引起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近年来,CML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编写了《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版),对CML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1.诊断:根据骨髓和外周血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可以确诊CML。

2.分子遗传学检测:白血病干细胞具有BCR-ABL1融合基因,通过定量RT-PCR可以检测到这一融合基因的存在。

3.分子遗传学监测:通过定量RT-PCR可以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4. 初诊治疗:对于慢性期CML患者,推荐使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imatinib)进行治疗,剂量为400mg/d。

对于加速期和急变期CML患者,推荐使用更强效的TKI,如诺拉替尼(nilotinib)或达沙替尼(dasatinib)等。

5.治疗监测:在开始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BCR-ABL1转录水平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BCR-ABL1的转录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时未达到1%IEs或更低水平,应调整治疗方案。

6.治疗失败和耐药:如果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后,BCR-ABL1的转录水平始终较高,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白血病克隆突变,表明治疗失败或耐药。

对于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TKI进行治疗。

7.移植治疗:对于年龄较轻、患病时间较短、治疗效果差或具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骨髓移植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8.临床试验:对于治疗失败或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参与相关的临床试验,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以上是《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要点。

这些指南的出台将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CM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白血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法

白血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法

白血病的分类与治疗方法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由于骨髓或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

它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并且会对身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白血病可以被分为四类: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治疗计划可能包括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不同方法。

一、白血病的分类1.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白血病类型。

它起源于骨髓中的未成熟粒细胞。

AML通常发生在年轻人和中老年人身上,且更常见于男性。

标志性的临床表现有发现异常增多的幼稚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状。

AML的治疗计划一般包括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2.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在CML中,骨髓中的干细胞产生了异常的染色体(称为Philadelphia染色体),导致造血功能异常。

CML通常进展缓慢,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CML可以逐渐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形式。

针对CML的治疗主要是采用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等,这些药物可干扰白血病细胞生长所需的信号传导通路。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源于骨髓或淋巴组织中未成熟淋巴样细胞的异常增殖。

这种类型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

ALL患者常常出现骨痛、贫血、淋巴结肿大和疲倦等症状。

治疗需要包括放化疗、靶向药物(如抗CD20抗体)以及免疫治疗,通过提高患者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达到控制白血病的目标。

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成人白血病类型。

这种类型通常进展缓慢,许多患者在早期阶段无明显表现。

慢髓细胞白血病CML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

慢髓细胞白血病CML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
空泡 3.骨髓改变不大,接近成熟的幼稚细胞增多 4.ph’染色体隐性 5.NAP显著增高
骨髓纤维化:
1.血象可见幼红幼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成 熟红细胞异型性,可见泪滴样红细胞,白 细胞往往<3万
2.NAP增高 3.骨髓表现干抽,活检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 4.脾穿刺显示髓外造血
其他原因引起脾肿大如肝硬化,疟疾,脾 亢等
显著增高10-50:1 2.各个阶段都有,主要中幼以后,原始细胞<10% 3.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红系相对减少 4.可见Gaucher样细胞(噬血细胞) 5.NAP下降:急变时升高
PH’染色体: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因→P210→酪氨酸激酶活 性约90%阳性,阳性预后好,阴性预后差, 可以出现于其他细胞(幼红,巨核),也 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骨纤,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
五、治疗(中位生存期40个月)
羟基脲:2~4g/d 白细胞<2万则减半 <1 万则维持量0.5~1.0g/d(副作用小,作用于S期, 抑制DNA合成,起效快,持续时间短)
干扰素a:300万~900万U/d皮下或肌肉注射,每 周3-7次,持续数月~2年
格列卫(STI571,伊马替尼):酪氨酸蛋白激酶抑 制剂→逆转bcr/abl基因→ph‘转阴(疗效:慢性期> 加速期>急变期,剂量:300mg~800mg/d)
实验室检查
一、外周血象 国际工作组(IWCLL)标准:淋巴细胞
≥5*109/L,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 白血病细胞形态特征为小的成熟淋巴细胞,
偶见原始淋巴细胞,少量幼稚或不典型细 胞,幼稚淋巴细胞最高可占淋巴细胞55%, 若>55%,则诊断B细胞PLL(B-PLL)

慢髓细胞白血病CML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

慢髓细胞白血病CMLChronicmyelocyticleukemiaCML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IWCLL标准 1、CLL时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且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
具有CLL免疫表型特征 2、虽然外周血淋巴细胞<5*109/L,但有典型骨髓浸润引起的
血细胞减少及典型的CLL免疫表型特征
二鉴别诊断 1.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2.淋巴瘤白血病 3.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 4.毛细胞白血病(HCL)
有慢粒血小板增多) 骨髓:1.粒系极度度增生,最显著(血液病中):粒/红比
显著增高10-50:1 2.各个阶段都有,主要中幼以后,原始细胞<10% 3.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红系相对减少 4.可见Gaucher样细胞(噬血细胞) 5.NAP下降:急变时升高
PH’染色体: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因→P210→酪氨酸激酶活 性约90%阳性,阳性预后好,阴性预后差, 可以出现于其他细胞(幼红,巨核),也 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骨纤,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
临床分期
分期 标准
Binet 分期
A
Hb≥100g/L,Plt≥100*109/L
受累淋巴结区<3个
B
Hb≥100g/L,Plt≥100*109/L
受累淋巴结区≥3个
C
Hb<100g/L或Plt<100*109/L
不考虑受累淋巴结区的数目
中位存活期(年) >10 7
2~5
Rai分期
分期
标准
危险 中位存 分级 活(年)
0
淋巴细胞增多,外周血淋 低危 >10
巴细胞>5*109/L,骨髓淋
巴细胞>40%
I
0期伴淋巴结肿大

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

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血液病诊疗指南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CML)为获得性染色体异常并呈克隆性增生的骨髓增殖病,是一种以粒细胞系,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过度增生,并导致明显脾大和白细胞升高的疾病。

95%以上患者骨髓细胞出现细胞遗传学异常,即费城染色体(Phl)阳性。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开始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有乏力、低热、多汗、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随后因脾脏肿大出现左上腹坠胀。

2.肝脾肿大,胸骨下段压痛。

3.加速期和急变期可以出现急性白血病样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一般超过50×109/L,血片中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幼粒及以下阶段细胞增加为主,原始细胞比例不超过10%嗜酸和嗜碱细胞比例升高,早期血小板可以增高。

加速期和/或急变期可以出现原始细胞比例快速升高,和进行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

病情进展到加速期可以出现骨髓纤维化及急性白血病样改变。

3.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 90%CML患者Ph染色体阳性,95%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若病情进展到加速期或者急变期可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诊断要点】:1.慢性期:(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脾大。

(2)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主要为粒系,原始细胞<5~10%。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为主,原始细胞<10%。

(4)染色体:有Phl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

(5)CFU一GM培养:集落数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备下列二者可诊断)(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血和/或骨髓中原始细胞>10%。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骨髓活检示明显的胶原纤维增生。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第十三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高春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s)是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增殖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表现为骨髓内一系或多系的髓系细胞有效性增生,外周血表现为粒细胞、红细胞和(或)血小板的增多。

另外,所有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都可能发展为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所谓的加速期(原始细胞10%~19%)、急性白血病(原始细胞≥20%)。

根据2001年WHO分型标准,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和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所谓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型均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由于覆盖的面较广,本章重点阐述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一些治疗进展,关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见第十二章。

第一节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虽然目前大多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并未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改变,从现有的资料也不能明确其发病机制,但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系统的激活被认为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BCR/ABL基因,可导致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增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RAS基因等通过多种形式可异常激活酪氨酸激酶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等。

另外,骨髓网硬蛋白增多被定为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纤维化期,在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被认为疾病进展。

目前认为,纤维组织增多的机制不是纤维母细胞的恶性增殖,而是由巨核细胞和其他骨髓细胞异常的生成和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等造成,这些因子可以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网硬蛋白的生成。

一、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髓系白血病是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约1.4:1。

Ph1染色体出现为其特征性的改变,在初诊的患者中,有90%~95%表现为阳性。

t(9;22)(q34;q11)染色体的异位导致BCR/ABL基因的形成,该基因编码的BCR/ABL融合蛋白使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失控,从而导致慢粒白血病细胞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唯一能根治CML的手段
移植适应症:TKI耐药, abl/bcr激酶结构 区基因点突变T315I
慢性期异基因骨髓移植5年生存率6080%,复发率20%。
(五)、加速期、急变期治疗 加速期治疗:
1 TKI :伊马替尼600-800mg/d,30% CR , 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3 联合化疗
2 伊马替尼适应症:慢性期、加速期的病人, 药物治疗最佳选择
3用药方法:口服,400~800mg ,疗程:一 直服药。
定期检测血象、染色体、 bcr/abl基因 80%长期无病生存 耐药:bcr/abl激酶结构区基因点突变 second-generation TKIs:尼洛替尼和达沙替
尼,T315I突变的患者不适合TKI治疗。
(3)化疗---白细胞可下降,脾回缩, ---维持治疗,病情稳定。
加速期: ①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及出血加重,伴骨 痛,脾迅速肿大,原治疗方案无效 ②血或骨髓原始细胞≥10% ③外周血嗜碱细胞≥ 20% ④血小板↓或↑ ⑤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急变期: (1) 骨髓或血中原始细胞≥20% (2)骨髓原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幼粒>50% (3)髓外原始细胞浸润的临床表现
〔治疗〕
(一)TKI (二)化疗 (三) α干扰素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五)加速期、急变期治疗
(一)、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1 治疗靶点: 特异性作用于bcr/abl蛋白(酪 氨酸激酶活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 first-generation TKI:伊马替尼(imatini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严重感染、恶性 肿瘤。 ①有原发病 ②WBC一般<50×109/L ③嗜酸、嗜硷不高 ④NAP反应强阳性 ⑤ph染色体阴性
3、骨髓纤维化 ①WBC<30×109/L ②血象出现幼红(幼粒)细胞及泪滴样 红细胞,无嗜酸、嗜硷↑ ③NAP↑ ④ph、BCR/ABL阴性,JAK2突变(+) ⑤干抽,骨髓活检有助于诊断
cml慢性髓系白血病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1)WBC↑,>20×109/L,常>100×109/L 。 (2)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为主 (3) 原粒<10%。 (4)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5)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6)PLT正常或↑(早期),晚期↓。 (7)Hb正常或↓,晚期↓。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脾大、血象、骨髓、Ph染色体及 bcr/abl融合基因可确诊。
鉴别诊断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 2、类白血病反应 3、骨髓纤维化
1、其他原因脾大:
肝硬化、脾功亢进、血吸虫、黑热病 及慢性疟疾,均有原发病临床特点, 无CML血象,骨髓改变,ph染色体 及bcr/abl融合基因阴性。
(二)、化疗
1.羟基脲:3g/日 分2次口服,WBC降至 20×109/L,改1.5g/日,WBC降至 10×109/L 维持量,0.5~1.0g/日。
用药2、3天WBC↓,但停药后很快回升,需 长期维持。
2.白消安(马利兰busulfan):
有效率95%↑,4~8mg/d ,WBC降至 20×109/L暂停药,稳定后改小量2mg/每1-3天, 使WBC维持在7~10×109/L,维持2-3个月。 用药2-3周WBC开始下降(作用于祖细胞)。停 药后血象抑制达2-4周。
3、其他药物:Ara-c、高三尖杉酯硷、砷剂
(三)、α干扰素
50~ 70%CHR,10~20% MCR 300~500万μ肌注或皮下注射2-3/W, WBC高可先用1-2周hydroxyurea或 busulfan。
副作用:发热、疲倦、食欲不振、恶 心、肌肉及骨骼疼痛、血小板↓,肝功 异常。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 3)急变可出现:+8、双ph及其他畸形
2%AML、5%儿童ALL及20%成人ALL ph可阳 性。
〔分期〕
慢性期(chronic phase,CP) 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 急变期(blastic phase,BP)
慢性期:
(1)脾大
(2)白细胞高,以中、晚幼粒细胞 及杆状核为主,原粒<10%。
(二)、骨髓
(1)Ⅰ~Ⅱ级 (2)粒系增多,以中晚幼为主,原粒<10% (3)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4)粒:红↑(10~50),红系相对↓ (5)巨核↑或正常 (6)NAP↓
(三)、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改变:
(1)ph染色体阳性,t(9:22)(q34: q11)。
( 2)分子生物学检查,bcr/abl融合基因(+)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BCR ) on chromosome 22
急变期治疗 1 TKI (达沙替尼) :疗效有限 ,维持
时间短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3 按急性白血病治疗,但疗效差
〔预后〕
化疗后平均3~4年进展,5年生存率25~50% TKI 80%左右长期无病生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无病生存率60-
80%
【思考题】
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治疗有何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