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及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介绍
哈克贝利历险记故事梗概

哈克贝利历险记故事梗概《哈克贝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哈克贝利在19世纪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畔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和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哈克贝利历险记》主要情节的梗概。
小男孩哈克贝利是一个孤儿,由酗酒好吹牛的爸爸和偏执宗教的继母抚养。
哈克贝利喜欢自由,不爱学习,更不喜欢被束缚。
一天,他的爸爸为了几个酒钱将他卖给了一个陌生人。
哈克贝利被这个人带到一所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破旧小屋里,但他不愿当别人的奴隶,于是逃离了小屋。
哈克贝利误打误撞地结识了一个逃亡奴隶吉姆,两人决定一同逃离。
他们乘坐一个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漂流,途中经历了许多冒险和困难。
他们遇到了一群盗墓贼,隐藏起来偷听到了他们的邪恶计划。
为了阻止盗墓贼伤害其他人,哈克贝利和吉姆想出了一个计划,偷走了他们的船只才得以逃脱。
在继续漂流的过程中,哈克贝利和吉姆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哈克贝利开始逐渐理解并认同吉姆的人性和他们身为奴隶的困境。
他们一起面对了自然的磨难,遭遇了严重的暴风雨和河流的急流。
他们的船只被分离,但哈克贝利幸运地被一个富人的家庭救起。
为了不让富人揭穿他的身份,哈克贝利假扮成一个女孩,并融入了这个家庭。
在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一些礼貌和社交技巧,同时也目睹了社会上的假善和虚伪。
哈克贝利最终再次逃脱,并决定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他们被追捕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成功躲过了追捕者,抵达了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
然而,在拿到解放证明后,哈克贝利犹豫不决,他考虑到吉姆的感受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决定放弃报酬,宣布吉姆是他的朋友。
小说最后,哈克贝利解释了他的行为,并表示自己决不会再被拘束住。
他说服了自己的良心,选择了自由与道义,离开了小镇,准备去西部寻找新的冒险。
《哈克贝利历险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哈克贝利成长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小说通过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社会虚伪,批判了奴隶制度并提倡平等和人性的尊重。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1. 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此小说的中文译本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2. 小说概述2.1 小说背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受到严重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小说通过哈克的冒险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2.2 小说情节小说以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开,他是一名年轻的黑人少年。
故事开始时,哈克逃离了他残酷的父亲的家庭,与一位逃奴吉姆展开了一段冒险之旅。
两人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
在旅途中,哈克逐渐意识到黑人与白人平等的重要性,并对当时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2.3 小说主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之一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展示了种族歧视和贫穷的问题,以及黑人的自由和人权的呼声。
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个人成长与自由意志的探索。
哈克在旅途中逐渐成熟起来,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作出自己的决策。
3. 中文译本3.1 译者简介黑布林是知名的文学及翻译家,曾翻译过许多经典的英文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通常准确传神,语言流畅,深受读者的喜爱。
3.2 翻译风格在黑布林的译本中,他保留了原文中的幽默和生动感。
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他进行了一些适当的注释和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同时,他也力求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小说的深刻意义。
3.3 读者反馈中文译本的发布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读者们对于黑布林的翻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许多读者表示,通过阅读中文译本,他们更好地了解了美国历史和文化,并对种族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4. 对读者的影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译本的出版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经典之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900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884年出版。
小说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以主人公哈克为视角,展示了一个不羁的少年在美国南部河流上的冒险经历。
小说反映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特点和风貌,揭示了奴隶制度的黑暗面,深受读者喜爱。
一、哈克的成长历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哈克·费恩,他在一个小镇上被虐待,逃离家庭,和另一个受奴役的孩子吉姆一同逃亡。
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险之旅。
哈克在这段旅程中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1. 哈克的逃亡之路哈克逃离家庭后,他遇到了吉姆,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同逃亡。
他们沿着密西西比河一路向南,历经坎卜船夫、假扮女孩等种种艰险,却始终不离不弃。
2. 吉姆的人性之美吉姆是一个被奴役的黑人,他和哈克有着不同的出身和地位,但他在逃亡过程中对哈克关爱有加,充满了对人性的美好和真诚。
3. 哈克的成长在逃亡的过程中,哈克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他开始关心他人,懂得体谅和宽恕,也学会了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一切都在他与吉姆的友情和旅程中得到体现。
二、小说的社会写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一部描写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特点。
1. 奴隶制度的黑暗在小说中,奴隶制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吉姆是一个黑人奴隶,他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无法获得平等的对待。
小说中通过吉姆的形象,揭露了奴隶制度的不公和黑暗。
2. 南部社会的伦理观小说中展现了当时南部社会的伦理观念,封建迂腐的风俗和习惯,以及种族歧视的现象。
通过哈克和吉姆两个角色在逃亡过程中的遭遇,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3. 人性的光辉尽管小说中描绘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和社会的陋习,但在哈克和吉姆的友情之中,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
作者通过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呼吁人们要关爱他人,追求平等和公正,改造社会。
三、小说的文学价值《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写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200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梗概200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所著的一部长
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哈克·费恩
为视角,讲述了他与逃亡黑奴吉姆一同漂流密西西比河的故事,展现
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哈克·费恩是一个家境贫困但心灵自由的男孩,他与父亲同住在
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他的酗酒父亲打算将他送到富有
的一家去生活,哈克经过一番犹豫后,决定逃离小镇,远走他乡。
在
逃亡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逃亡黑奴吉姆,并与他一同踏上了漂流密西
西比河的旅程。
在河上的历险中,哈克与吉姆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在其
中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先后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贪
婪的小偷、圣经狂热者、善良的夫妇等,同时也意识到了南部社会的
黑暗面,比如奴隶制度之下黑奴的悲惨遭遇,社会道德的虚伪等等。
最后,在一次意外中,哈克救了一个人,却被人误认为已经死亡。
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他回到了小镇,发现自己的老朋友吉姆已经被人
拘禁。
哈克冒险去解救了吉姆,两人最终一起重新向大江东去,追求
更美好的生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极富有启发性的小说,它既展现
了一个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又批判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哈克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情节,感受到
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美国社会的观
察和揭露,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呐喊。
它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部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美国的《奥德赛》”。
这部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描绘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并通过主人公哈克的冒险经历展示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
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一个名叫哈克的小男孩因为厌倦了家庭的束缚和学校的教育,决定离家出走。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两人结伴而行,共同经历了各种危险和困难。
他们一起航行在密西西比河上,逃避奴隶猎人的追捕,遭遇了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还见识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和风俗习惯。
最终,他们在一场大雾中迷失方向,但又幸运地被救起,回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部作品通过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揭示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种族歧视、奴隶制度、教育体制等。
哈克作为一个白人小男孩,与吉姆这个黑奴成为了朋友,这种跨越种族的友情体现了作者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同时,哈克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个人对于权威和传统的挑战,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作品,它的主题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是一本经典的儿童读物,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huckleberry finn的梗概

huckleberry finn的梗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智慧聪明、独立自主的年轻人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社会的虚伪。
小说以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憨厚善良的青少年,被一个没有良好教养的父亲照顾。
哈克的父亲是个酗酒且心地恶劣的人,他为了骗取哈克的奴隶遗产将哈克贝利关在一个狭小的小屋中。
幸运的是,哈克的父亲迅速消失了,使得哈克可以逃出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
哈克在自然中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享受了自由的味道,但他很快就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哈克的守财奴的养父想让他接受束缚,并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然而,哈克没有被束缚的意愿,他决定和另一个逃避束缚的人,吉姆,一起逃离这残酷的现实。
吉姆是一个奴隶,他因为听到了主人打算将他卖给一个不合格的买家的谈话而决定逃跑。
哈克感到吉姆的孤独和追求自由的渴望,于是决定和吉姆一起去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
他们的冒险旅程开始了,两个逃避束缚的人驾着木筏顺流而下,沿着密西西比河航行。
在他们的旅行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包括一对骗子、山贼以及一位善良的女士,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小说中,哈克和吉姆不仅与自然和大自然的力量对抗,还面临着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威胁。
哈克学到了如何面对这些困境,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帮助吉姆达到自由。
尽管这个行动违反了当时的法律,但哈克和吉姆都相信这是正确的事情。
通过描绘哈克和吉姆的冒险,吐温对奴隶制度的残酷以及南方社会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小说中的角色展示了社会一方面的腐败和黑暗,另一方面的友谊、互相帮助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在小说的结尾,哈克面临一个道德上的抉择。
当他得知吉姆被某个人接住并将被送回奴隶主那里时,哈克决定拯救吉姆。
这场救援行动在哈克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最终,哈克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声音,决定冒险去拯救吉姆,无论代价如何。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内容概括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内容概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
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
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两个人历经种种奇遇。
这部小说从思想到技巧都有许多创新。
小说赞扬了男孩哈克贝利的机智和善良,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信徒的愚昧,同时,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
它是马克吐温作品精选中最杰出的一部。
海明威曾评价道:“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哈克贝利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突然做了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成天穿挺括的衣服,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实在令人难熬。
一天,哈克贝利的失踪了一年多的酒鬼父亲突然出现,强迫儿子乘小船到一个避远林子小屋与他同住。
结束循规蹈矩的生活,到林子里捉鱼打猎,自由自在,哈克贝利当然高兴。
但是父亲逼他交出与汤姆平分的那笔钱财,喝醉发起酒疯时又常常打他,实在令人无法忍受。
于是他趁父亲上镇卖木材的机会,先安排了一个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后就偷了小划子,逃到了杰克逊岛上躲了起来。
小岛本荒无人烟,可是他却发现了华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
吉姆听说小姐要卖他出去,就逃了出来。
哈克贝利知道帮助逃奴是违法行为。
可是两人都是逃亡者,也就同病相怜了成了患难之交。
他们知道小岛并不安全,就立即动身,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希望逃离蓄奴州。
为了逃避追捕,他们白天躲进岸边的树林,只在夜间出来活动。
几经磨难,他们终于漂到一个大河湾,以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反而越来越深入蓄奴区。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本揭示美国社会矛盾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作品,于1884年首次出版。
在这部小说中,吐温以孩子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现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人性的矛盾、种族歧视、社会等方面来论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揭示的美国社会矛盾。
人性的矛盾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善良、邪恶与正直的对立。
哈克贝利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但他却展现出善良的天性。
在小说中,哈克贝利与叛逆青少年汤姆·索亚合伙冒险,他们为自由而战,为正义而奋斗。
然而,与此同时,哈克贝利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道德挣扎。
他面临着违背自己良知的选择,例如是否揭露逃亡奴隶吉姆的藏身之处。
这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奴隶制度的争议。
种族歧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角色吉姆是一个逃亡的奴隶,他与哈克贝利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通过描述吉姆的形象和经历,作者揭示了奴隶制度下的不公与苦难。
吉姆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从内心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小说中描述吉姆一路上的辛苦旅程,以及他面对的种种歧视和困难,引起了读者对奴隶制度的反思。
通过描绘吉姆与哈克贝利的友谊,小说呼吁人们要超越种族界限,看待每个人的内在价值。
除了人性矛盾和种族歧视,社会问题也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揭示的另一方面。
小说中描述了南部社会的赌博、贫穷、贫富差距等问题。
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视角,揭示了南部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
小说中具有财富和权力的角色多次展现出不道德和利己主义的行为,而贫穷的人们却常常受到压迫和虐待。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小说呼吁人们思考社会的公正与良知。
总的来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小说,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部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物塑造
吉姆的形象:吉姆是一个忠厚能干而且敢 于反抗不幸命运的黑人。
他的不幸命运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 写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斯托夫人 笔下的汤姆叔叔那样,面对迫害逆来顺受, 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
吉姆的形象
吉姆还是一个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富有“人性” 的人。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实行蓄奴制的南方 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是不把奴隶当“人”看的, 只是当作可以驱使的毫无情感的活的工具。小说 真则有意识的表现了吉姆对妻子女儿的深深思念。
2、逃跑是这部小说中另一个主题。在蓄 奴制猖獗的时代,自由并不是和文明社会 联系在一起,而是和逃离文明社会联系在 一起的。
3、人物塑造
哈克的形象:哈克是美国“文明社会”的小叛逆者。 他天真、纯朴、善良、正直。
①他厌恶“文明社会”规范,向往自由自在的社会。 “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说是要给我受点
哈克天真无邪,教养不够,正直坦诚,经验不足, 凭直觉办事,好冲动、爱冒险,喜欢各种新奇的 事物,对前景充满好奇心,四处流动,忙忙碌碌, 总想到别处去碰碰运气。
哈克的意义
哈克是一个现代流浪儿典型。哈克在密西 西比河上流浪,他是一个现代流浪儿,和 传统流浪汉不同的是,他的旅行冒险不是 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是为了追求自由, 表现出文明的倾向。他不愿做虚伪的“文 明人”,宁愿下地狱。他帮助黑奴隶吉姆 逃跑,反对种族歧视。
3、人物塑造
③哈克克服社会偏见,否定奴隶制度,帮 助吉姆获得自由。
哈克从小接受奴隶制的道德教育,对黑人 偏见很深,但在同吉姆相依为命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吉姆勤劳、善良、诚实,是一 个好人,终于克服偏见,千方百计帮助吉 姆恢复自由。
3、人物塑造
哈克代表了美国人的性格。他奉行的行为准则是 边行动边决策,凭直觉行动,而不是凭理智判断, 凭一时的冲动,而不是事先拟好计划。离开法律 成规,根据直觉对是非下判断,这是哈克的突出 特点,也是最具特色的美国人性格。
3、人物塑的父亲泼普是专制的化身。通过哈克对父亲的不
满和反抗,影射了当时的专制制度,通过“国王” 和“公爵”的恶行,进一步暴露了南方奴隶制的腐 朽。 吉姆说:“我们的国王是地地道道的骗子。”哈克 说:“我对你说过,国王差不多都是骗子,这是明 摆着的。” 格兰纪福和谢伯逊两大家族的残忍仇杀,说明了南 方奴隶主的凶残。哈克通过历险,悟出道理:“人 对人可真能狠得下心啊!”
道格拉斯寡妇 华森小姐 ”国王“与”公爵 “ 莎莉姨妈
小说描述了哈克与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 漂流历险经历。
哈克与吉姆
2、主题思想
1、反对蓄奴制度,追求民主自由是小说 的基本主题。小说以南北战争之后的密西 西比河沿岸为背景,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和 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追求自 由故事,表达了反蓄奴制的思想和对民主、 自由的真诚向往。
二、幽默风格
其次,幽默故事应该有一种庞大的插曲式 的结构形式。作家应该获得最大限度的自 由,随心所欲地向读者描绘五光十色的社 会生活。
他说:“幽默故事可以拉得很长很长,只 要它喜欢,愿绕多么远就绕多么远,并不 要达到什么特定的目的。幽默故事一路讲, 一路轻轻松松地冒泡。”
幽默的正义感
马克·吐温的幽默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1910年11月23日,他在纽约 发表《我也是义和团》的著名演说,谴责帝国主义 列强侵略中国。他以惯常的幽默风格谈道:
幽默不仅起着调节生活、渲泄忧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 是,透过这层幽默,使我们能深刻地去看现实、看人生、 看社会。上流社会的尔虞我诈、道德败坏、贪污受贿, 以及假民主、假自由的闹剧,经济繁荣后面的失业、贫 困与饥饿,都在他的幽默中得到无情的揭露。底层社会 的各种怪现状也遭到他的善意的嘲讽。
他的幽默之中,也有悲哀的一面,他的作品一半轻快, 一半阴沉。如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 为了生活,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 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
二、幽默风格
马克·吐温的幽默,“他的幽默流动在全 书的字里行间,不断地涌现和更新,给人 丰富的感受,如同血液的循环流动,既不 炫耀也不喧嚣。”
幽默,是马克·吐温创作的灵魂,是他最 显著的艺术特色和最杰出的艺术才能。在 他看来,“谁能讲笑话谁就能得到尊重”。
二、幽默风格
首先,幽默作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发读者的笑声,而 又不仅仅是笑声而已。
“我在报上读到一段新闻,一开头便说:‘俄国准 备实行节约’。我倒是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事。我 当即想,要是俄国实行了节约,能把眼下派到满洲 去的三万军队召回国。让他们在和平生活中安居乐 业,那对俄国来说是多大的好事。”“义和团主张 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因为我 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
“全部现在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的 一本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 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里最好的一本。 所有的美国作品都从它而来,在它之前什 么也没有,自它以来也没有像它那样的作 品出现。” ——海明威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插图
1、人物情节
哈克贝利·费恩 汤姆 吉姆
哈克是一个逃离的人。他的整个旅行是不 断的“逃离”,从家中逃离,从文明社会 逃离,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前逃离。
哈克的意义
哈克具有世界意义。T•S•艾略特说:“哈克 是那些永恒的小说象征性人物形象中的一个, 把他拿来与尤利西斯、浮士德、堂吉诃德、 唐璜、哈姆莱特以及许许多多经典的人物形 象相提并论,也绝不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