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汶川地震灾区和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和建议

合集下载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及分析_李长军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及分析_李长军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及分析李长军(总后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6)摘要:笔者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目睹了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大量的地质灾害。

本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原因及诱发地质灾害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质构造 地质次生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1 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八级特大地震。

地震波传遍了大半个中国,震憾了全世界。

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总后基建营房部组成工程技术专家服务队,我院共29名同志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笔者以岩土工程专家的身份参加了这支队伍。

在灾区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涉足都江堰、映秀、什邡、彭州、汉旺、江油、绵竹、绵阳、北川、平武,南至乐山,北至广元,西至雅安,足迹几乎踏遍了重灾区的每一个角落,除亲眼目睹了地震发生后的大量地质灾害惨状,也重点以专业者的眼光对地质灾害进行了考察。

2 震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主要为山区,以四川省北部的龙门山脉为中心,山高路险。

国道213线是通往风景名胜九寨沟的必经之路,沿线遍布着大量的风景区。

这里曾是最适合人居的地区,是避暑胜地、人间的天堂。

大地震过后却是满目疮痍,成了人间炼狱。

大地震引发了极其严重的地质次生灾害。

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几乎连续下了三天三夜,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崩塌、山体滑坡、泥石流随处可见。

国道213线从都江堰市至汶川县城路段全线中断数日,地震一个半月后仍有二十余公里路段尚未打通,就是在部分打通的路段也因为余震不断,经常是临时中断。

映秀镇的百花大桥以及附近在建的高速公路彻底毁于岩体崩塌和山体的大面积滑坡。

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在震区形成了多达上百处的堰塞湖,其中尤以唐家山堰塞湖和文家坝堰塞湖最为庞大,给下游的城镇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下面列举几个笔者亲眼目睹的典型的地质灾害实例。

汶川地震灾区汛期地质灾害督导与地质灾害防治

汶川地震灾区汛期地质灾害督导与地质灾害防治
2 1 0I 24 3 16 0 8 15 6 3 71 3 2 5 9 6 39 4
3 督导 工作与地质灾 害防治工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系
31督 导 工作 是地 质 灾 害防治 工作 有 效落 实 的必要 保 障 .
收稿 日期 :2 1 - 2 2 0 2 0— 1
作者 简 介 :李 冬林 ( 96 ) 1 7一 ,男 ,四川省 德 阳人 ,工 程师 ,长 期从 事水 文地 质 、工 程地 质和 环境 地质 调查 研 究工作 3 47
21 02年 9月第 3 第 3期 2卷
四川地 质学 报
V 12 N . Sp,2 1 o. o e . 0 2 3 3
汶川地 震灾 区汛期地质 灾害督导 与地质 灾害防治
李冬林 ,肖智林 ,梁 明,王晓冬
( 四川省地质 环境 监测总站 ,成都 6 0 8 ) 10 1 摘要 :“ .2 51 ”汶川特 大地 震发 生后 ,灾区防灾形势异 常严峻 ,为增强 灾区各级政府 应急抢险技 术力量 ,省 主 利 害部 门积 极 协调 组 织 多 支 专 业 队伍 开展 灾 区 汛期 地 质 灾 害 督 导 、 排 查 、巡 查 、应 急 抢 险调 查及 防 治 知 识 宣
DOl 03 6  ̄ i n 1 0 - 9 5 0 2 3 2 :1 .9 9 .s . 6 0 9 . 1 . . 2 s 0 2 0 0
“.2 51 ”汶川 特 大地 震 ,引发 了大量 崩塌 、滑坡 、泥石 流 等各类 地质 灾 害隐 患 ,尤 其 是汛期 地 质灾 害 高 发频 发 态势 严 峻 ,隐患重 重 ,严 重 威胁 抢 险救 灾 队伍 及 灾 区群 众 的生命 财产 安全 和 灾后 恢复 重建 的顺 利 开展 。 四川 省 国土资 源厅 急 灾 区之 所急 ,积极 协 调组 织 汛期 地质 灾 害 防治督 导工 作 组及 应急 抢 险小分 队 ,协 助各 级 地方 政府 做好 汛 期地 质灾 害 防治 工作 。

汶川地震报告

汶川地震报告
救援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确保救援物资的充足和快速调配,满足救援工作的需要。
社区防灾教育
防灾知识普及
加强社区居民的防灾知识普及,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亿元人民币。
基础设施破坏
总结词
汶川地震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地震对基础设施的破坏非常严重,许多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被堵塞或毁坏,通讯设施也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通讯中断。此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STEP 02
资金筹措
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对受 损的房屋、道路、桥梁等 进行修复和重建。
STEP 03
居民安置
为受灾居民提供临时住所, 并逐步进行永久性住房建 设。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筹措 资金,为灾后重建提供必 要的财力支持。
社会援助与捐助
民间力量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后援助 工作,包括志愿者、慈善组织等。
震级与烈度
震级
里氏8.0级,矩震级8.3级
烈度
11度,极重灾区
地震影响范围
影响范围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部分 地区
受灾人数
约8.7万人死亡, 37万人受伤, 1.84万 人失踪
Part
03
地震造成的损失
人员伤亡
总结词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数以万计的居民失去了生命 或家园。
详细描述
提供汶川地震的详细记录和影响 评估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1、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的解决方案(3篇)

汶川地震的解决方案(3篇)

第1篇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从地震预警、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社会心理援助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汶川地震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我国地震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一、引言汶川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地震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汶川地震的解决方案。

二、地震预警1. 建立全国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提高监测密度,确保对地震波的快速捕捉和传递。

同时,加强地震监测数据分析,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

2. 推进地震预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地震预警技术研发投入,提高预警技术水平和覆盖范围。

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应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实时发布,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完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信息发布流程和责任主体。

同时,加强与媒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社会各界。

三、应急响应1.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根据地震灾害特点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实战水平。

3. 优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物资的充足、可靠。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调配物资,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4. 强化交通、通信保障加强灾区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确保灾区信息畅通、交通畅通。

同时,制定交通、通信保障预案,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快速抵达灾区。

四、灾后重建1. 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确保灾区重建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灾区及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建议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盛昌明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当前对人类生命财产最为直接的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除外)等地质灾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必然增加了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减弱,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在增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由以往效率优先发展模式转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平衡和和谐发展要求。

关注地质环境问题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人实地调研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北川旧城特大山体崩塌、绵竹清坪乡文家沟与走马岭特大山洪泥石流、汶川映秀镇红椿沟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雅安地质灾害监测网等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与省国土厅、国土资源基层管理部门及其地质灾害防治施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座谈。

并研究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希望问题具普遍性,建设具可操作性。

一、四川省地质灾害概况四川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省份之一,并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广大山区特别是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加之近年来局地强降雨和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以及该区域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高发势态。

据统计(见附表),2010年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63起(滑坡1493起,崩塌261起,泥石流345起,其它63起),造成77人死亡,44人失踪,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0195.11万元。

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9起。

与2009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是去年总数2.31倍,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下降了23.9%。

其中,5月至9月,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35起(滑坡1475起,崩塌253起,泥石流344起,其它63起),占总数的98.80%,并造成75人死亡,44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9412.61万元。

造成有人员伤亡的灾害点达57起,占有人员伤亡地质灾害总数的96.61%。

2010年四川省实现成功避险183起,搬迁避让48902人,成功避免39932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6279.9万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达3.4万处,威胁170余万人的生命和500亿元资产的安全。

根据四川省气候中心预测,四川省2011年5~9月川西高原南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区、盆地南部、东北部及北部总降水量正常偏多,省内其余地区正常偏少。

今年的防治工作形势更加严峻,防范风险巨大,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二、地质灾害防治成效1、通过反复巡查、排查和详细调查,基本摸清了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基本特征、威胁对象和危险性状况并纳入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管理,逐点编制了防灾预案,做到了对一定时期内的已有地质灾害的全面掌控,为灾后恢复重建及未来时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2、通过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和运行,2008年以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47起,在灾害来临之前,各级政府沉着应对,紧张有序组织撤离,避免了4.67万人因灾伤亡。

尤其是2010年,四川省又经受了历史罕见的多次强降雨袭击,地震灾区与强降雨区相互重叠,原有地质灾害隐患与地震破坏因素相互交织,致使四川省范围内产生了群发、多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特别是8月13日,地震极重灾区绵竹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虹口乡发生了群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对灾害范围内的群众房屋以及交通、河道等造成巨大损失和重大影响。

2010年四川省发生地质灾害2160余起,超过2009年全年总数2倍以上。

但由于四川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切实有效的组织开展防灾避灾工作,全省实现成功避险182起,避免了3.9万人因灾伤亡,其中“8·13”期间成功避险83起,避免了2.5万余人的因灾伤亡,出色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恢复重建成果,创造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奇迹。

3、在地震灾区组织实施的避让搬迁工程,使受2416处地质灾害威胁的27473户农户、10万余人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使他们的地质安全得以保障。

4、实施的排危除险工程,解除了1128处地质灾害对1万户近10万人的威胁。

5、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334处,可使46万群众的地质安全得以保障。

6、由于采取了综合防范措施,无论是救灾阶段的抢险救援人员,还是恢复重建阶段的临时安置区、过渡安置区和恢复重建工地,包括“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在内,均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如期完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近些年来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的应急处置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无论从机构及队伍建设、应急设备装备、信息集成与综合分析、经费保障等方面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不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机构尚不健全,目前,全省173个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县(市、区)还有114个未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往往一旦出现临灾,临时调人、调车,严重影响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政府决策。

2、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匮缺当前,四川省已建各级基层监测站编制标准不统一、人员不落实,普遍缺乏懂专业、精业务、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行业与地区条件等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制定了专门措施,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效果还不明显,特别是市(州)及县(市、区)基层监测站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使正常监测、防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各地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3、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目前,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四川省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起步状态,信息化建设还不能达到自动化、高速化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卫星应急通讯系统、无人机遥测等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手段还未充分应用到实践中,缺少有效模型来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4、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欠缺在地震、极端降雨以及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四川省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威胁。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四川省已建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在装备配置上离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等基层监测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应急抢险及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地质灾害本身一般发生在山区、沟谷地带,交通、通讯困难,基层监测站普遍缺乏越野车及卫星电话,基本不能满足应急调查与处置快速、及时的要求,影响地方政府决策。

因此,急需加强应急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武装省、市(州)与县(市、区)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以迅速提高四川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响应、救援处置能力。

5、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保障落实差地质环境监测是公益性工作,工作条件艰苦,虽然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均为本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但经费保障差别较大,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站,既有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的,甚至还有县(市、区)级站未明确经费来源,且已占到已建站的20%,同时,受地方财力影响,目前四川省大部分县(市、区)级政府未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有关建议一是深化防灾机制。

强化工程监管机制,认真执行工程建设领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公示、告知、承诺、督查、除险等5项监管制度的落实,强化对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力度。

深化预防避让机制,大力推广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工作,使广大群众在较大强度降雨来临前能够临时避让安置在安全场所。

建立预防避让补助经费制度,对主动避让的群众适当给予生产、生活补助,提高其积极主动参与预防避让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刚性管理机制,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推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刚性规划要求。

从乡、县、市、到省,由下至上开展地质灾害风险专项评估工作。

按照刚性评估的要求,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论,将地域分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三类区域,并通过政府审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形式予以审批后,未经有权部门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区域类型和属性。

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认真落实这种刚性评估、刚性规划和刚性要求,巩固和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律约束力,从根本上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深化防灾手段。

推进群专结合查灾向专业化普查转变。

推进当前以群众报灾、专业单位核灾为手段的地质灾害调查方式,向专业化的网格大比例尺普查方式转变,尽快开展精度更高、专业化工作量投入更大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

推进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模式向专业化监测预警模式转变。

针对地质灾害的降雨敏感性,尽快部署开展雨量计等简易雨量监测仪器的大规模布设活动,辅以雨情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预警自动化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深细度,由广义的区域性概率预测向局部乃至单点的险情预警转变。

推进重点治理向全面整治拓展。

在进一步强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的同时,立足于统筹兼顾、全面防治的原则,加大中小型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实施力度,通过多灾种联防、多手段并用的方式,突出地质灾害综合防灾效益。

三是深化防灾保障。

在基层执行层面,要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参与力度。

建立监测经费补助和奖励制度,建立汛期全职监测员队伍,提高汛期地质灾害监测实效。

探索“以补代奖”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经费补助制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技术保障层面,建议国土资源部尽快完善出台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明确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标准。

同时,建议国土资源部尽快联合有关部委出台地质灾害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相关定额标准,以利于全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财力保障层面。

要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各级政府常规预算中的来源和比例。

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模式,拓展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渠道,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具有长期性、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还十分繁重。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将切实强化防灾工作主体责任,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加强地质灾害动态调查制度,狠抓操作层面防范,落实部门联动防灾职责,坚持果断预防避让机制,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长效防治,充分发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扎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