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目录
• 药物外渗概述 •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 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 药物外渗的护理建议
01
药物外渗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周围组 织,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坏死等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渗透时间,可分为急性外渗和慢性外 渗。
对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以减少药物对外周血 管的刺激;对于一般性药物,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
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糖尿病、பைடு நூலகம்管疾病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输注方式,并注意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
加强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 对药物外渗的认知和操作技能。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规处理方法
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出针头前,尽量不移动针头,以免增加外 渗范围。
抬高肢体
局部冰敷
将发生外渗的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疼 痛和肿胀。
局部封闭和湿敷治疗
局部封闭
对外渗部位进行封闭注射,以抑制药液的扩散和促进药液的吸收。
湿敷治疗
使用药物外渗湿敷剂或硫酸镁湿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抬高肢体和早期活动
01
抬高肢体:抬高发生外渗的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02
早期活动:外渗处理后,可适当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外渗药 物的吸收和代谢。
03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课件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化 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取得 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共同防范化疗药物外渗
的发生。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及意义
制定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规范
通过本次项目,中华护理学会成功制定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的团体标准,为临床医 护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加强化疗药物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分类、作用机制及副作用,提高对化疗药物外渗 潜在风险的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规范操作技能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配制、输注 及更换等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准 确。
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工具,避免在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穿刺,减少机械性刺激;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造 成的血管损伤;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静脉炎处理策略
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局部外敷药物,如硫酸镁湿热敷、中药外敷等,以消肿止痛;加强局 部护理,避免感染。
组织坏死的评估与处理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化疗药 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和注意 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 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帮 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及时反馈
鼓励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及时反馈 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以便医护 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等
加强科研力度
鼓励医护人员开展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的科研工作,探索新的预防 和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PPT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PPT

冷敷或热敷应用
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初期,可收缩 局部血管,减轻疼痛和肿胀。
热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后期,可促进 需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
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液吸收和消散。
烫伤或冻伤。
抬高肢体促进回流
化疗药物外渗后,应抬高受累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 胀和疼痛。
抬高肢体时需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牵拉和受压。
选择不当的血管通路或器具,如使用 较细的针头、脆弱的血管等,也会增 加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某些化疗药物具有强刺激性、高渗透 压等特点,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等, 这些药物外渗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外渗后,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肿胀、红斑等症状。严重时可出 现水疱、皮肤坏死、溃疡等。
05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
本次事件经验教训
1 2 3
化疗药物性质了解不足
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渗透压等特性了解 不够,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其潜在风 险。
操作不规范
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 行,如未选择合适的静脉、未进行充分的冲管等 ,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教育不足
未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告知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如药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等,导致患者配 合度不高。
明确外渗药液的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解毒剂和治疗措施。
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针眼,避免出血和药液外渗加重。
局部封闭治疗
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 的封闭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常用封闭剂包括普鲁卡因、地塞 米松等,可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 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

封闭治疗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 免感染。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危害
01
02
03
局部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 红肿、疼痛、炎症等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全身影响
某些药物外渗后,可引起 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过敏 反应、中毒症状等。
治疗延误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治疗延 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康复。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因素
血管弹性差、血管硬化、血管 痉挛等血管病变,可增加药物
案例三:静脉留置针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静脉留置针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 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VS
详细描述
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固定不牢 、患者活动过度、血管条件差等。预防措 施包括加强固定、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技 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处理方法包括 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等, 若出现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
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药物的渗透压、酸碱度、浓度 等理化性质,以及药物的输注 速度和温度,都可能影响药物 外渗的发生。
技术因素
输液操作技术不熟练、穿刺技 术不佳、固定不牢固等,也可 能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活动 程度以及配合度等个体差异, 也可能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03
立即停止注射
01
立即停止给药,并保留针头,避 免拔出,以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
02
通知医生,评估外渗程度,确定 后续处理措施。
评估外渗程度
轻度外渗
外渗面积小,皮肤颜色正 常或略红,温度正常,疼 痛轻微。
中度外渗
外渗面积较大,皮肤红肿 明显,温度略高,疼痛较 重。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ppt课件
16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病危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及反复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脆弱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等
ppt课件
17
3. 药理学因素
用于治疗的药物刺激强、浓度高、局部与 药物、接触时间长。
ppt课件
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常见的药物如下: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氨基 酸、脂肪乳、50%葡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渗透压、 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 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35
4.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染,可用碘 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 皮,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创面应按外科换 药处理
ppt课件
36
5.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设法吸出或去除渗出液,如果保守治 疗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考虑早 期手术切除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 痛。
ppt课件
33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患者用酚妥拉 明10mg、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茛菪 碱针剂外敷效果良好
ppt课件
34
3.化疗药物、TPN、20%甘露醇及5%碳酸氢钠渗漏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③应用拮抗剂 ④局部封闭
ppt课件
ppt课件
15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西医治疗
总结词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等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肿胀。
VS
详细描述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治疗,如地塞米松、布洛芬等,可以 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5
化疗药外渗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01
02
处理措施的改进
对于已经发生化疗药外渗的患者,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如及时停止输液、局部冰敷、抬高肢体、口服或外用药 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展望
01
更加科学的预防措施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化疗药外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更加科学
、全面的预防措施,降低化疗药外渗的发生率。
02 03
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外渗可发生在任何给药途径, 如静脉注射、动脉灌注和局部组织注 射等。
化疗药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外渗可导致皮下组织坏死、溃疡、感染、血栓形成和 静脉炎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外渗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疗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化疗药外渗可分为轻度、中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药物的 作用和副作用,让其了解预防化
疗药外渗的重要性。
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疼 痛、肿胀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告
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保护血管,如避免长时间压
02
化疗药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 过程中渗漏到皮下组织,可能导 致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甚至引 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 PPT课件
#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置
前言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从静脉外渗出,产生药物的浪费和 损失。
这种现象不仅会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 不良影响。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 药物浓度下降
细胞外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会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药物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控制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输注导致药物外渗。
药物输注方式选择
选用合适的输注方式,如静脉灌注、注射泵等,有助于减少化疗药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总结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物外渗会导致疗效降低、治疗效果变差,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
直接注射药物
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而不是通 过输注器进行输注,可以减少 药物外渗。
特定剂量药物输注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调整药物的输注剂量,避免药 物外渗。
辅助性治疗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使用药 物稀释剂等辅助性措施,可帮 助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治疗前的准备
在开始化疗治疗之前,做好针对性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
直接注射药物、特定剂量药物输注和辅助性治疗 可帮助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药物浓度下降、有效药物浓度下降和体内药物代 谢加速是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治疗前的准备、药物剂量控制、药物输注方式选 择和病人情况的监测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重要 措施。
2 有效药物浓度下降
有效药物浓度下降会降低药物的疗效,使治疗效果变差。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 力。
皮肤护理与观察
皮肤保护
避免在输注化疗药物时热敷,减少对 血管的刺激。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智能化输液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输液系统将逐步应用于 临床,能够实时监测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等问题。
新型敷料的研发和应用
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吸收性和透气性,能够有效 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损伤。
3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
未来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将更加注重多学 科协作,包括肿瘤科、药剂科、护理部等多个部 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汇报内容回顾
化疗药物外渗的定义和危害
01
明确了化疗药物外渗的概念,以及其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
02
详细阐述了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输
液工具、正确的穿刺方法、合理的药物稀释等。
处理方法
03
介绍了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液、局部
封闭、外敷药物等。
生长因子类药物
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子等,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加 速组织修复。
维生素类药物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 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局部损 伤。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外渗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改善生活环境和不良习惯 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查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
放线菌素D(ACTD) 等
卡氮芥(BCNU) 氮烯咪胺(DTIC) 鬼臼乙叉甙(VP-16) 鬼臼噻吩甙VM-26 紫杉醇
丙脒腙
氟脲嘧啶(5-FU)等
博莱霉素(BLM) 顺铂(DDP) 甲氨喋呤(MTX) 环磷酰胺(CTX) 噻替哌(TSPA) 阿糖胞绀(CA)等
输液静脉选择
应认真选择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 背侧向内侧,两臂交替使用,选择弹性好, 管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开关 节处。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不宜采用下 肢静脉。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血液回流欠佳, 不宜采用患侧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肿瘤内科 初丽妍
化学治疗的发展史
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方法之一,因强调全 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治疗局部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放射 治疗。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药物种类的增加和化学治疗临床 研究的不断深入,癌症化疗已经从姑息性的目的向根治性 目标迈进。
近20年来发现,在手术后用化疗(辅助性化疗)由于控制 了亚临床的微小病灶,以使部分癌症如乳腺癌、骨肉瘤、 结肠癌和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5) 顺铂: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 总之,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方法得当是减少肿瘤药 物渗漏引发皮肤、组织损伤的重要措施。
药物 MMC
ADM
HN2 BCNU 植物碱类
解毒剂
50-99%二甲亚砜外 敷一次,10%硫代 硫酸钠4ml+6ml注
射用水 8.4%碳酸氢钠5ml, 50-99%二甲亚砜外 敷6次/天,持续2
常用输液途径
双侧上肢 锁骨下静脉 经外周静脉入中心Fra bibliotek脉(PICC)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评估所给化疗药物的 性质
评估病人情况 局部静脉状况评估及
选择
处理原则
停药、留针、速回抽; 注药、拔针、勿按压; 解毒、抬高、止疼痛。
常用药物渗漏后的处理
(1) 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冰 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 30分钟;解毒剂可考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 用,但应注意有无毒性加重情况,皮质类固醇能加重 皮肤的毒性,不宜使用。
肿瘤化疗的种类
根治性化疗 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 姑息性化疗 研究性化疗
化疗局部毒副反应
局部毒副反应占抗癌药物所致各种反应的2-5%, 是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的病发症之一。目前大多 数化疗药物均由静脉给药,但是具有刺激性的抗 癌药物可致皮肤毒副反应,其表现可因化疗药物 特性、浓度、外渗剂量等因素而造成损伤程度的 不同,如静脉炎或严重的组织坏死等不同的表现。 因此用药前熟悉各种药物刺激性反应,采取相应 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法,可减 轻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静脉炎 外渗反应
化疗药物分类
发疱性化疗药物
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 组织坏死的药物
刺激性化疗药物
药物渗出后可以引 起局部灼伤或轻度 炎症。
非发疱性化疗药 物
作用在药物外渗 时无明显发疱或 刺激
阿霉素(ADM) 表阿霉素(E-ADM) 丝裂霉素(MMC) 柔红霉素(DNR) 氮芥(HN2) 长春新碱(VCR) 长春花碱(VLB) 长春花碱酰胺(VDS) 去甲长春花碱(NVB)
周 10%硫代硫酸钠 4ml+6ml注射用水 8.4%碳酸氢钠5ml
透明脂酸霉,热敷 4次/天持续24小时
剂量 5ml
5ml 150-900U
作用
加速局部外渗药物 的清除与外渗药物 结合,失去活性
减低与DNA的结合, 加速局部外渗药物
的清除
与外渗药物结合, 失去活性
减低与DNA的结合
促进药物吸收
肿瘤预防三点建议
药物渗漏的原因
药物渗漏机理
穿➢ 刺穿刺性性损损伤伤
生➢ 理生理因因素素
药理因素
药物渗漏的临床分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见于早期,局部肿胀, 红斑、持续刺痛;
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脉 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引流淋巴结肿大、疼痛,可 出现发热;
Ⅲ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累及皮 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2) 丝裂霉素:无论冷敷或热敷效果均不好,可 在局部皮下注射VitB6;据报道局部外用DMSO,也可 减低丝裂霉素的局部毒性。
(3) 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一般用法为:10% 的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 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4)植物碱类(长春新碱/诺维本):处理原则为 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为:①透明 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②局部热敷 促使血管扩张,加速抗癌药物的吸收。冷敷和皮质类 固醇激素能增加皮肤毒性反应,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