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中风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的,因此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和临床价值。
一、研究背景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患者在脑血管意外后所遗留下来的一些症状和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负担。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传统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必须从阳气入手来进行调理。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1.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具有补阳祛邪的中药方剂,它由黄芪、人参、防风、白术、茯苓五味中药组成。
这些中药具有益气健脾、祛风通络、益肾固精等功效,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中风后遗症。
2. 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常用的针灸疗法,通过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
这种针刺法适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症状。
三、临床观察为了验证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
选取了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言语功能改善情况等。
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有27例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完全恢复,对照组仅有15例;治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的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我们得出了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较好的结论。
这表明,这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法是一种通过针刺来恢复脑窍及其连属组织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治疗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使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针刺手法是醒脑开窍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关穴的针刺深度为1.0~1.5寸,操作时需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人中穴的针刺方向是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使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穴的针刺方向是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穴的针刺方向是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使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穴的针刺方向是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的针刺方向是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使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舌根1.5~2.0寸,使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穴的针刺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穴的针刺方法是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在操作醒脑开窍针法时,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等工具,必要时还需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包括备齐用物、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感觉、消毒进针部位后选取合适的毫针,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癃闭2例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癃闭2例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癃闭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取穴的针刺方法[1]。
尿潴留为中风病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学癃闭范畴,癃闭病名源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之“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临床治疗2例中风后癃闭患者,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病例1:患者,男,80岁,主诉:小便困难1周。
现病史:脑出血病史1个月,因左侧肢体运动障碍入院,进1周出现小便困难,1次/日,尿量700~1000ml,伴小腹坠胀。
查体:精神疲惫,面容痛苦,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少腹膨隆,有压痛,舌淡,苔白,脉细。
实验室检查泌尿系B超提示:前列腺肥大增生。
西医诊断:尿潴留。
中医诊断:癃闭。
治疗原则:调神通闭,利尿。
针灸取穴: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百会、水分、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归来。
治疗方法:内关、三阴交直刺,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人中,针刺向鼻中隔方向斜刺,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百会穴从前向后15°角平刺。
进针后捻转,有酸麻胀感后留针,其他腧穴均直刺,提插泻法,令针感向前阴部放射。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治疗结果:治疗15天,1~13天治疗未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内关、人中。
后严格执行上述手法量学,2天后,小便通畅如常。
病例2:患者,男,49岁,主诉:小便困难10余天。
现病史:脑出血病史16天,因右侧肢体运动障碍入院,伴神志谵妄,运动性失语,排尿困难,留置间歇导尿,尿量1500ml/日。
查体:精神谵妄,面容痛苦,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少腹膨隆,有压痛,舌红,苔黄,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泌尿系B超提示:前列腺未见异常。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f7f9cf49649b6648d74794.png)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牛宝宝文章网> 醒脑开窍> 中医诊断学“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
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1.1 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学理论。
但是,现代医家对“辨证施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临床中的缺陷。
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1.2 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辨证施治”理论。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经证中共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8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
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同样抓住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麻黄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充分体现了将疾病共性病机和个性病机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
1.3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1.4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该法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化学”新理论,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适应症脑梗死的各个时期,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禁忌症脑出血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220/120mmHg以上者)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一、针刺法则的确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二、针刺输穴的选择:选择有开窍启闭的脑穴,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
主方1一、腧穴组成: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1 -配穴:根据合并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
吞咽障碍:双侧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眩晕:双侧天柱二、操作: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抽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副穴:极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
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 2 -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研究

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研究中风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主病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其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治疗中风源远流长,对脑血管病的针灸治疗越发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其中尤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引起了国内外极大反响,并且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石学敏院士通过对《内经》中“神”的独特见解及对现代医学的综合分析,形成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病诊疗观念,不但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而且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理论,使针刺手法从经验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醒脑开窍针法理论基础1.1“神”的概念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 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明代·李时珍曰: “脑为元神之府。
”元者,气始也。
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
中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脑神经细胞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证。
因此,中风病病机中之“神”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院士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脑开窍”。
1.2“醒脑开窍”的理解石学敏院士结合几十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遵《灵枢》“粗守形,上守神”的重要诊疗思想,结合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从针刺角度,创造性的提出“神”的改变在中风病各期病理机制中的主导地位而区别于脏腑气血的层面; 他对“神”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对神的生理、病理及诊治加以概括: 神之所在—脑为元神之腑; 神之所主—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神之所病—百病始生皆本于神; 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调神。
因此他明确提出,中风病以脑府立论,其它脏腑阴阳失调皆为发病的病理基础。
发病关键是各种病理机制在诱因下,上犯于脑或阻闭脑脉或损伤脑络,血溢脉外,最终造成元神之府脑窍闭阻,脑神不能支配人体各种正常的功能活动发为中风,即“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为中风病的总病机。
中风病非药物疗法

中风病非药物疗法中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赛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
相当于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
现将中风病的非药物疗法及护理调摄论述如下:针灸疗法一般在中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给予针灸治疗。
运用以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基本针法的针灸三联法,辅以常规毫针刺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补益肝肾。
昏迷病人要进行针灸促醒,用30号针以雀啄手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操作方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一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穴辅穴均不留针。
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常规毫针刺法)中经络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八邪等。
下肢:环跳、承扶、风市、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委中、太冲、足三里、丰隆等。
操作:弛缓期手法以补为主,痉挛期手法平补平泻。
若病人肌张力低下、肌力为0级,可配合背三针刺法。
若出现肌张力增高或患者躁动不安,可选醒脑开窍针配合头皮针(头皮针取患肢对侧运动区)。
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内翻加丘墟、照海。
中脏腑脱证取穴:关元、足三里、施大艾柱隔姜灸,神阙隔盐灸。
闭证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等。
语言功能障碍的治疗醒脑开窍针配合头皮针、舌针。
头皮针分别取言语1区(运动性失语)、言语2区(命名性失语)、言语3区(感觉性失语);舌针取金津、玉液、哑门,海泉点刺放血,上廉泉、夹廉泉(电针)。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鸠尾在剑突下,针前检查肝脏,是否有肿大,双手抱头,肝脏 往上提起,深吸气进针,进到1.5寸,此时患者可以呼气了,行大幅度低频捻转泻法,鸠尾 不留针(若不留针则即便刺到亦只有一孔无妨,否则肝乃脆性组织,针的创伤随呼吸反复刺 激造成更大损伤)、内关、风池; 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观察13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 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95%;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 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96.69%。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调神开窍法治疗百合病 女性,其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百合病的 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 机能障碍方面病证。
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水沟。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 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治疗此病症的疗效如何,不但取穴要合理而且直接取决于针 刺的手法,针感和刺激量。治疗重在首次治疗效果
(5)安神法治疗小遗尿
代医家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 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 而据石学敏院士观察,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 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治理无权”,故立法 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水沟、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 益志之穴,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醒脑开窍法的作用
一.此法临床疗效显著,适应症也多,除中风后遗症和并发症外,还可用于老年性痴呆; 二.因操作手法量化,可重复,便于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本法时应辅以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西 药及支持疗法。 三.有手术指征的脑出血者,宜手术和针刺相结合。 四.“醒脑开窍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从而保住患者未来的疗效 ,使萎缩变性的脑细胞 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