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富营养化预测和评价的模型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盐的浓度过高而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中国逐渐加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水体中藻类繁殖过盛。

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人工手段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减少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水量控制、人工漂浮物清理、湖底泥沉积清理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阻断富营养化的发展。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来调节湖泊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草鱼放养、溶解性氧化物喷施等。

通过添加草鱼等消耗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和浮游生物,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

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降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湖泊生态修复、生态调控等。

湖泊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提高湖泊生态功能,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生态调控是指利用生物相互作用调控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常用的生态调控方法包括种植水生植物、鱼虾饲养等。

综合利用上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效果。

目前,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在物理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增加湖泊出流水量,减少湖泊水体中营养盐的积累。

对湖底泥沉积进行清理,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化学方法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溶解性氧化物喷施、草鱼放养等方式,降低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湖泊水体中藻类的繁殖,改善水质。

中国在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操作和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Absr c Re e l e p e a o n h rd h v ad mo e at n in o e to h c to fl k s Eu r ph — ta t c nt p o l r u d t ewo l a e p i r te t st u r p ia in o e y o a to i
关键 词 湖泊 富营养化 X 2 54 模型 进展 A 文章编号 10 . 4 ( 0 6 0 -0 40 0 89 1 20 )60 2 -7’ 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dv nc s i t d e n l k u r p c t0 o e s a e n s u i s o a e e t 0 hi a i n m d l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6期
2Hale Waihona Puke 0 6年 6月 环 境 污染 治 理 技 术 与 设 备
Te hn q e n c i u s a d Equpme o v r n ntlPol i n Co r l i ntf rEn io me a luto nto
的重 要决 策 工 具 。按 研 究 的侧 重 点 不 同 , 湖 泊 富营 养 化 模 型 分 为 简 单 回 归 模 型 、 质 模 型 、 态 模 型 和 生 态 . 动 力 水 质 将 水 生 水 模 型 , 分 别 回顾 了 四类 模 型 的研 究 进 展 。 最 后 指 出湖 泊 富营 养 化 模 型 的 发 展 趋 势 , 调不 确 定 理 论 、s技 术 、 合 模 型 是 并 强 3 耦 今 后湖 泊 富 营 养 化 模 型 研 究 的 重 点 , 在 此 基 础 上 建 立 通 用 的 模 拟 、 测 、 价 和 优 化 模 型 ,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管 理 提 供 科 学 应 预 评 为 依据 。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的湖泊数量众多,占世界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我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湖泊的水质、生态和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不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富含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繁殖异常,水质变浑浊,光合作用减弱,水生生物死亡。

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湖泊景观和人类健康。

因此,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之一。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态三大类。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手段,如机械取水、吸泥器、网箱等,清除底泥和富营养物质,达到减轻富营养化的效果。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药剂,如氯化铜、硫酸铜、过氧化氢等,杀灭藻类和水生植物,清除富营养物质,达到快速治理富营养化的效果。

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如物理方法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化学方法会导致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对湖泊生态和人类健康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生态方法是一种更为综合和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其主要思路是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维持湖泊水质的良好状态。

因此,生态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水生植物控制技术。

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抑制蓝藻和绿藻等富营养化的微生物,同时也有一定的美化和景观效果。

二、微生物治理技术。

通过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培养入湖泊,使其在湖泊中繁殖和生长,降解湖泊中的有机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提高湖泊水质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性。

三、湖泊生态补偿技术。

采用湖泊生态补偿技术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和防护林带等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来避免快速水流对湖泊的冲刷和污染,进而达到提高湖泊水质、生态和景观的目的。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

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预测研究一、引言湖泊和水库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工农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湖库富营养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湖库富营养化是指湖库水体中的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不断积累,导致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和水生植被过度生长的现象。

湖库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质,还会导致水体富氧和贫氧交替,引发溶解氧的剧烈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湖库富营养化进行准确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湖库富营养化评价是评估湖库水体中有机营养物质富集程度和水质状态的过程。

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湖泊或水库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例如,根据湖泊或水库中的浮游藻类的主要组成以及水生植被的密度和种类,可以初步判断湖库水体是否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定量评价方法则是借助于测量和分析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的浓度,来准确评估湖库富营养化程度。

例如,可以通过取样并使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量湖库水体中的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浓度,进一步确定富营养化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营养盐比值(如氮-磷比)来判断水体中养分的比例是否合理。

当氮-磷比例小于某个阈值时,即表明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三、湖库富营养化预测方法湖库富营养化的预测是为了预测和评估湖库未来的富营养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水体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方法主要分为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两个方面。

统计模型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回归历史数据,建立与湖库富营养化相关的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程,进而预测未来富营养化的趋势。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湖库水体中的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浓度。

通过统计模型可以较为简单地预测湖库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但对于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来说,单独的统计模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度,水质变差,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如何进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成为了当前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探索和尝试着各种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介绍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物理生态治理技术物理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水动力学调控、藻类生物学控制、水生植物修复等。

水生植物修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引入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养分的能力和生物群落的固氮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在物理生态治理技术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

混凝土屋顶花园,在城市区域内关键高处喷射清洗雨水中的颗粒和业务性水污染物。

清水池方式用于城市区域雨水水污染物处理,在居民区安装工业级过滤器以帮助降低地面水污染,等等。

这些实践为减少城市区域水污染上都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

化学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化学絮凝、微电解、臭氧氧化、高级氧化等。

在化学生态治理技术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

利用高级氧化技术来清除水体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在化学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中,中国科研工作者也不断针对不同水体状况和治理需求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力求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微生物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包括生物除磷、微生物修复等。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水华爆发、底泥积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介绍。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释放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自然因素则包括湖泊自身营养循环和气候等因素。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通常会出现水华、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方面。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将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从而达到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湖泊湿地修复是通过修建湖泊周边的湿地,使湿地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水生植物修复是通过引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湖泊水体。

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湖泊水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生物滤料技术、增氧技术、曝气技术等。

生物滤料技术是将一定量的人工填料投放到湖泊中,利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等营养物质。

增氧技术是通过投放增氧设备,提高湖泊水体的氧含量,促进水中的微生物代谢,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含量。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中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质中的氮、磷等养分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产资源减少,水质恶化,甚至造成水生态系统崩溃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大量输入,其中磷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湖泊水体中的循环和去除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湖泊水体中的磷主要来自于底泥和外源输入,磷的去除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三个环节入手。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限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减少外源输入;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截流、过滤和沉淀;终端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泥的处理,使湖泊水体中的磷浓度降低。

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和治理目标,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技术研究,如沉淀沟、人工湿地等。

二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不仅要降低水质中的养分浓度,还需要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现湖泊水质的持续改善。

为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如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湖泊环境容量恢复等。

三是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作用,促进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和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

随着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菱角、藻类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湖泊水体中的养分物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通过生物转化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使富营养化水体得到净化。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湖水中的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其中,蓝藻是一类常见的藻类,其水华往往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于湖泊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人类活动中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过程会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如化肥、废水排放等,从而提高湖泊的营养物质含量。

而自然因素中,湖泊本身的特点,如面积、水深、流动性等,也会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多种危害。

首先,大量的藻类繁殖会使湖水变得浑浊,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蓝藻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湖水中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危害水生生物的呼吸。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三、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预测方法为了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监测和采样技术,收集湖泊水体中的水样,并对其中的营养物质和藻类进行分析。

通过对多个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判断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

另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获取湖泊的水质信息,如透明度、叶绿素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预测指标,为湖泊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四、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管理与治理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是湖泊管理和治理的重要一环。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风险和蓝藻水华的发生。

首先,在源头上控制营养物质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对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监管,减少化肥和废水的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的营养物质含量。

其次,采用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化学控制等手段,对湖泊中的藻类进行控制和消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绪论
2.1 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及分类 通常,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1]是指湖泊水库等水体接纳过量的氮、磷 等营养物质,使藻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发生变化, 造成水体水质恶化, 加速湖泊水库等水体的老化,从而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功 能受到损害。 严重的会发生水华和赤潮, 给水资源的利用如: 饮用, 工农业供水, [2] 水产养殖、旅游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种定义方法 (Cooke等提出)是由于 过量的营养物质、 有机物质和淤泥的进入,导致的湖泊水库生物产量增加而体积 缩小的过程。该定义除了营养盐以外,还强调了有机物质和底泥的输入。因为有 机物质也可以导致水体体积缩小,溶解氧消耗,并通过矿化作用从沉积物中释放 营养物质;淤泥的输入也可使水体面积缩小,深度降低,并能吸附营养盐和有机 物质沉积到水底部,成为潜在污染源。释放后必然会促进水体生物的大量繁殖, 当水体内大量的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大量藻类死亡后,释放的有机 物和营养物会进一步加剧水体的营养程度。 根据水体营养物质的污染程度, 通常分成贫营养、 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种水平。 实际上, 湖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自然条件下也是存在的, 不过进程非常缓慢, 这就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富营养化。然而一旦水体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转变 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特别是在平原区域,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大量污水进入 水体,带入大量的营养物质,极大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人们通常所说的富 营养化是指这种在人为条件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湖泊水库,出现水体有生 产能力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能力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变的现象。 这种富营养化通 常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也是逐步进行的。水体在营养盐浓度较低,藻类和其它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的时期,称为响应阶段,这 类湖泊水库称为响应型水体, 表明富营养化处于发展阶段;当营养盐浓度超过一 定的限度,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反而下降或者持平,称为非响应阶段,表明水体的 富营养化过程已趋于极限。此时,营养盐浓度达到饱和,生物生产导致水体内部 溶解氧浓度急剧减少, 限制了生物生产过程。 作为富营养化控制因子的氮、 磷等, 只有在富营养化的响应阶段才起作用。 2.2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概况 从上个世纪初以来,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生活污水、工 业污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湖泊、水库,大大增加了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含量。同 时,农业中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也加快了湖泊、水库等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富 营养化不仅使水体丧失应有的功能, 而且使水体生态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演 变, 最终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因而富营养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 关注和重视。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 [3] 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影响 。世界上大部分湖泊、水库像:贝尔加湖、 苏必利湖、马拉维湖、大熊湖、大奴湖等影响较小,水质较好,而在气候干旱地 区,水源以人工和半人工方式蓄积起来的水体,富营养现象十分严重[4]。西班牙
Jone 和Bachmann计算了16个Iowa湖和127个其它湖7-8月份的资料,得出: Log[chla] = log[p] - 1.9 (4-3)
由于各湖泊、 水库所处的位置不同, 各自的光照、 气温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 也导致很多类似的公式的出现,如我国的东湖模型: log[chla] = 1.061og[p] - 0.53 (4-4)
5
为更好的描述营养物质在水体内的空间分布, 更好的反映水体内部各区域的 营养状态,利用对流和扩散方程,将浓度场和流场耦合,得出学多营养物质的时 空分布的新模型[17] [18],但在我国应用很少。 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域不同,富营养化发生的决定因 子和影响因子就不同, 其研究预测模型也就不尽相同。只有对具体的水体富营养 化发生机理、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认识,选取得模型才会更精确。在对我国水体进 行研究时, 应针对我国不同的湖泊水库的具体水文情况, 可选取其中的合适模型。 3.2 富营养化评价 3.2.1 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富营养化评价是根据水的使用功能,按照一定的评价因子、质量标准和评价 方法,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某一状态进行定量或定性描述[19] [20]。它 是水质科学管理的基本手段, 也是人类认识水环境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 过对某一具体的湖泊或水库的代表性指标的调查, 判断该水体所处的富营养化进 程以及其发展趋势,为湖泊水库的水质管理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3.2.2 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的 进行富营养化的评价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如进行水质规划、水质管理等。评 价的目的不同,则评价参数、标准、方法就不会相同,具体水域具体分析。 (2)监测点和监测数据的有效化 进行富营养化评价, 要根据水体评价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 使其最大程度上的代表要评价的水体,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适当的统计处理, 使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提高。 所以,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统计方法的合理性是 决定评价精度的重要条件。 (3)确定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是根据评价目的决定的, 不同的水质要求采用不同的水质评价标准。 (4)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水质评价的方法有两大类:定性描述评价法、定量计算评价法。前者主 要是针对某些如色、味、臭等难于定量化的感官性的指标的评价,后者主要针对 能定量表示指标的评价,应用最多的是指数评价法。 3.2.3 评价模型进展概况 多年来, 针对具体水域, 各国科学家通过对各种导致其发生富营养化的限制 因子和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像:特征法、参数法、
这些模型受具体水体的实际水文限制,在其它的水域的适用性低,并且研究 所需数据较多,计算过程复杂,应用不广泛。 b.质量平衡模型(箱式模型) 为更好的描述水体内的污染物总量变化,开发了质量平衡模型(单或多层箱 式模型)[6] [7] [8]。该类模型是基于动态的物质守恒基础,相对统计模型有很大的 时间和空间信息,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绝大部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因子为磷, 所以模型大多以水体中磷元素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为基础进行虑水体的分层状况和水体的对流和扩 散情况, 虽然单层箱体模型(Vollenweider模型)简单考虑因素较少,但经多次使 用,证明可靠实用性强,应用比较广泛。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寻找模型参数与湖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绪论„„„„„„„„„„„„„„„„ 2.1 2.2 湖泊富营养化的概念及分类„„„„„„„„„„ 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概况„„„„„„„„
3 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内容„„„„„„„„„„„„ 3.1 富营养化预测„„„„„„„„„„ 3.1.1 预测的目的及内容„„„„„„ 3.1.2 预测模型进展概况„„„„„„ 3.2 富营养化评价„„„„„„„„ 3.2.1 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3.2.2 评价的基本步骤„„„„„„„„„„ 3.2.3 评价模型进展概况„„„„„„„„ 3.3 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3.3.1 评分模型„„„„ 3.3.2 营养状态指数模型„„„„ 3.3.3 改进的营养状态指数模型„„„„„„ 3.3.4 生物多样性评价„„„„ 3.3.5 灰色理论评价模型„„„„„„„„ 3.3.6 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相关模型„„„„„„„„„„ 3.3.7 生态动力学模型„„„„„„ 4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4
泊水文条件的相互关系, 对该模型进行改进,得出另外几种常用的湖水总磷浓度 模型[13] [14],常见的见下表4-1:
以上模型没有考虑到水体和底泥的磷交换以及水体分层等情况, 对于监测资 料较为全面的水体, 其应用的局限性就很明显。 由此, Larsen,Welch, Lorenzen, Lung, Steven等人对Vollenweider公式进行修改,开发出一系列模型(表4-2) [9] [10] [11] [12] ,已经成功应用于世界各地水体。
2
的800座水库中,至少有1/3的湖泊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在南美、南非、墨西哥 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均有水体重富营养化的报道。加拿大湖泊众多,发生富营养化 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南部人口稠密的地区。美国环保总局在1972-1974年期间对全 国大多数湖泊、水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在调查 的574个湖泊和水库中, 按营养状态分类有77.8%水体属于富营养化,贫营养水体 仅占4.5,其它17. 7%的为中营养水体。这次调查结果使美国政府对富营养化问 题更加关心和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水质富营养化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在欧洲 统计的96个湖泊水库当中仅有19个处于贫营养状态,80%的水已经处于富营养化 状态,美国五大湖中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己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形势十分严峻。 亚洲湖泊污染比欧洲湖泊严重, 仅日本的琵琶湖、台湾的日月潭和韩国的八堂湖 污染较轻,其余湖泊一特别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湖泊污染较重[5]。亚洲大部分 尤其是南部水体的氮磷浓度偏高,受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影响,存在着富营养化 的隐患。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地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并且有逐年 加剧趋势,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表现尤为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 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近20年来,我国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污染状况发展相当迅速,形势严峻,湖 泊、水库富营养化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多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富营养化 湖泊的个数占调查湖泊总数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末一80年代后期的54%上升到 90年代初期的61%, 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达到77%。在26个国家重点控制的湖 泊中, 氮、 磷含量严重超标, 水质大多低于五类水水质, 相当一部分(像东平湖、 巢湖、太湖、洪泽湖、玄武湖、西湖、滇池等)己经发生水华[4]. 80年代后期至 今, 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湖泊己经呈现出中营养或中富营养以上水平,并且有进一 步加剧趋势。 水库富营养化也相对严重, 全国39个大中小型水库的调查结果表明, 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调查水库的30.8%和11.2%, 处于中营 养状态的水库占调查水库个数的43.6%和83.1%。 总体来说, 水库的水质是良好的, 但是濒临城市的水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像北京的官厅水库、天津的于桥水 库、石河子的蘑菇水库等。同时,我国水体的营养化分布区域不同,我国东部和 南部水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分布较广,而在东北、蒙新和青藏高原地区,水体 的营养水平相对较低。 总体来说,湖泊、水库环境非常脆弱,水体富营养化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 尽管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还不太明了, 但是一些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 治理工作己经初见成效,如:在中国滇池、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己经有成功的经 验。 3 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内容 3.1 富营养化预测 3.1.1 预测的目的及内容 湖泊、 水库富营养化通常是由其生态系统在各种内部和外部因子综合作用下 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引起。任何一个水体特定的生态系统,总存在生态因子(生 物量、 水质参数)与内、 外部变量(水量、 营养盐和能量的输入)之间的响应关系。 通过适当的数学模型描述这种响应的影响, 从而推断出在外部变量改变时湖库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