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一、简介生物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生物体大量繁殖、突变、迁移或扩散,对人类、动植物、环境和经济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
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为有效应对生物灾害,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是必需的。
二、预防与监测1. 加强防疫力量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2. 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建立完善的动植物疫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定期进行动植物疫病调查和采样,及时发现和监测疫情,加强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3.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生物安全评估机制,规范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操作,确保病毒和病原体的安全存放和使用。
加强对生物材料的运输和销毁管理,防止泄漏和扩散。
三、应急响应流程1. 灾害预警与预测监测机构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范围、影响程度和可能的应对措施。
2. 紧急动员与抢险救援依据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动员和抢险救援。
各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指挥体系,统一协调各方力量,迅速部署救援队伍和物资。
3. 召开紧急会商与协调各级政府应召开紧急会商与协调会议,汇集专家学者,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并明确责任分工。
会商会议还应与媒体沟通,发布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4. 应急资源调度与供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物资调运、人员调动和应急设备的分配。
加强相关资源的储备与配置,确保应急物资和救援人员的及时供应。
5. 疫情防控与病害治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切断病毒或病原体传播途径,避免疫情扩散。
对受灾地区进行病害治理,加强对受感染物的清理和消毒。
四、组织体系与协作机制1. 建立指挥中心与工作组各级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和工作组,负责统筹灾害应急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资源高效利用。
2.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确保应对措施的无缝衔接。
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概述生物灾害是指由于各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危害,例如寄生虫、细菌、真菌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因此,防治生物灾害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物灾害防治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生物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生物灾害的防治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建议。
第二章生物灾害的分类生物灾害可以分为植物生物灾害和动物生物灾害两类。
2.1 植物生物灾害植物生物灾害主要针对各种植物病毒、真菌、昆虫、有害草等。
这些灾害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减少。
目前,对于植物生物灾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2.1.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喷洒或注射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品来杀灭或控制有害生物。
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的化学农药滥用已经导致了农产品中的残留物增多,并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化学防治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手段。
2.1.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益生物来控制或减轻人畜植物遭受生物灾害的损失。
生物防治技术将生物对生物灾害的控制力量转化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同时也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例如,利用昆虫、寄生菌等天敌防治多种病虫害已经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
2.1.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采用物理方法,例如高温、低温、辐射、电击等,对有害生物进行杀灭和控制。
由于其安全、环保、卫生和效果稳定等特点,物理防治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2.2 动物生物灾害动物生物灾害包括对人和动物的威胁,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病原真菌以及昆虫、蜱等寄生虫。
近年来,传染病防治重视疫苗的广泛普及,人们对动物疫情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对于动物生物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2.1 疫苗研发疫苗是控制疾病爆发的重要工具。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简介生物灾害是指由于生物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入侵或扩散引发的灾害。
生物灾害具有迅速传播、高度破坏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生物灾害,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核心内容和相关措施。
重要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减轻和避免生物灾害的损失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阻断疫情的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还能够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增强社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性。
核心内容1. 机构组织与职责分工生物灾害应急预案需要明确相关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其中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公安机关、军队等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各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联动合作,共同应对生物灾害的挑战。
2. 信息收集与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收集和监测预警是应对生物灾害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包括对疫情、传播途径、病原体特征和扩散趋势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预案中需要明确监测预警的责任机构和方法,以及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3. 应急响应与处置措施应急响应与处置是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各阶段的响应策略和措施。
包括尽早发现、迅速报告和隔离病例,建立医疗救治体系,调动援助力量,启动紧急物资保障等。
预案中还应包括人员疏散、交通管控、社会动员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4. 恢复重建与长效机制生物灾害的应急预案还应考虑到灾后的恢复重建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及时评估灾害损失和影响,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恢复生产、修复设施和社会秩序。
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
相关措施1. 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国家应加强对生物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体系。
自然灾害经济学6章生物灾害

根据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计 划,包括预防措施、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鼓 励人们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控制策略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减 少灾害发生。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但需注意环境保护和食品安 全。
生物灾害可能对农业、林业、畜 牧业等相关行业的就业造成影响 ,导致社会就业率下降。
社会负担增加
生物灾害可能增加政府和社会对 灾害应对和救助的负担,包括应 急处置、灾后重建等费用。
05
CHAPTER
生物灾害的应对策略
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快速反应团队
组建专业的应急团队,负责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生物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合理配置资源, 确保有效应对。
THANKS
谢谢
生物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例如 ,一些病虫害的爆发可能导致农产品出口受阻,影响国 家经济发展;一些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需要长期治理和 恢复,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生物灾害的经济影响
生物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直接经济损失,即由于生物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森林退化、动物疫病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间 接经济损失,即由于生物灾害导致的交通中断、物流 受阻、旅游受损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三是长期治理 和恢复费用,即为了治理和恢复被生物灾害破坏的自 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
生物灾害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其影响对象的不同进行划 分,如影响农作物的称为农业生物灾害,影响森林、 草原等生态系统的称为林业生物灾害等。
《生物灾害》 作业设计方案

《生物灾害》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生物灾害是指由于生物的异常活动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对人类、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造成的危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加剧。
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应对生物灾害的能力,特设计本作业方案。
二、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灾害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生物灾害相关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生物灾害防治的关注和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了解生物灾害的定义、分类(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并制作成思维导图。
2、让学生总结不同类型生物灾害的特点,包括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传播方式等。
(二)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典型的生物灾害案例,如蝗灾、松材线虫病、非洲猪瘟等。
2、学生需要分析这些案例中生物灾害的发生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3、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三)实地调查1、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森林或养殖场等地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当地可能存在的生物灾害隐患。
2、学生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树木的健康状况等,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四)防治方案设计1、假设某地区发生了一种特定的生物灾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设计一份防治方案。
2、防治方案应包括灾害监测、预防措施、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五)科普宣传1、让学生以“生物灾害防治”为主题,制作一份科普宣传海报或小视频。
2、海报或视频的内容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能够向公众普及生物灾害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方法。
四、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思维导图、案例分析报告、防治方案等。
2、实践作业:实地调查记录。
3、创意作业:科普宣传海报或小视频。
五、作业评估1、知识掌握:通过对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案例分析报告和防治方案的评估,考查学生对生物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物灾害与应对策略

生物灾害与应对策略生物灾害是指由于生物种群过度增长或者侵入性物种的过度繁衍而导致的对生态系统、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威胁的现象。
生物灾害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减缓其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物灾害的分类以及应对策略。
一、生物灾害的分类1. 过度增长的入侵物种:这类生物灾害指生物种群过度增长和扩散,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问题,如外来植物物种的过度繁衍导致本地植物资源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
2. 疾病和病毒:生物灾害还包括各种疾病和病毒的传播。
疾病如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 害虫和病虫害:这类生物灾害主要指农作物上的害虫和病虫害的爆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完全损失。
常见的害虫和病虫害包括蚜虫、螨虫、飞虱等。
二、应对策略1. 科学监测与预警:建立高效的监测网络,早期发现生物灾害迹象并进行预警。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生态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生物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模,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生物防治: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杀虫菌以及利用生物物种多样性来调节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例如,在农业中,可以利用昆虫等自然敌害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3. 防控措施:对于已经爆发的生物灾害,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物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
例如,对于入侵物种过度增长的情况,可以采取物理阻隔、生物灭除等措施来控制其扩散。
4. 减少生物灾害的潜在风险: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加强国境检疫和植物查验,减少外来物种的输入。
加强监管和管理,严格控制高风险物种的引入和扩散,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
5. 提高公众意识和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个人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为预防和应对生物灾害提供保障。
生物灾害防控:病虫害、鼠疫等灾害的预警与治理

生物灾害防控:病虫害、鼠疫等灾害的预警与治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复杂化,生物灾害如病虫害、鼠疫等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供科学防控与治理措施,并分析生物灾害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1. 病虫害监测预警- 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
- 建立病虫害数据库,记录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等信息。
-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
2. 鼠疫监测预警- 加强对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监测,及时发现鼠疫杆菌的携带者。
- 建立鼠疫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采样检测。
-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鼠疫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
二、生物灾害的防控与治理措施1. 病虫害防控-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推广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自我保护能力。
-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鼠疫治理- 实施严格的野生动物管理和家畜防疫措施,减少鼠疫的传播源。
-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疫情的扩散。
- 加强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三、生物灾害后的生态修复与重建1. 生态修复- 对受病虫害影响的农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 采取措施保护受鼠疫影响的野生动物种群,维持生态平衡。
2. 长期防灾规划- 制定和完善生物灾害防治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 加强对生物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预警和防控技术水平。
- 建立长期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结语生物灾害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生物灾害的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和长期防灾规划,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物灾害

• (5)防治: • 物理防治 化学 防治 生物防治 综合防治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
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 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 •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 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 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 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 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等。
外来物种入侵渠道
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
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 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 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 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 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有意引进: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 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 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自然入侵
美洲斑潜蝇 薇 甘 菊
紫茎泽兰
薇甘菊的大量繁殖
无意引进
松材线虫
有意引进
水花生 大米草
美国白娥
福寿螺
生物入侵的危害
•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 绝。 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 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 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 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 甚至被灭绝。 • 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 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 的生态平衡。 •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 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 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又如40年前传入我国的 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 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灾害
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
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
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
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使老鼠等害虫横行!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使害虫更加猖狂。
生物直接使人致命的案例比较少见,但生物灾难间接危害人类生命,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战争。
一场大的蝗灾,病虫害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百万公顷庄稼减产绝收,导致几十万人饥饿死亡。
全世界农林作物被瘟病,害虫,老鼠,杂草等毁掉的产量约占1/3.动物,微生物传播的瘟疫,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畜牧业带来惨重的损失!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生物灾害的含义
生物灾害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其分类大致为: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二、生物灾害危及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
1.它直接导致人畜伤亡,据统计,1907年印度的一只老虎在被击毙前共吃掉当地人436名。
20世纪最大的动物吃人案发生在1945年,缅甸兰里岛沼泽的鳄鱼,在一天内吞吃900人。
1993年2月5日上午10点,我国内蒙突泉县某村遭群狼袭击,咬伤17人,咬死牲畜数十只.
2.它间接危害人畜如鼠疫,自纪元以来共造成数亿人死亡.
3.它危害农牧林业生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5.8%,病虫草害可夺去农作物产量的30%。
具体以农业生物灾害为例,可发现生物灾害常会造成如下毁灭性灾害,即造成农作物面积减产绝收;导致农作物大批量变质;加剧经济损失及灾害扩大趋势。
三、中国的生物灾害
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小麦锈病主要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在我国各麦区均有发生,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①我国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
②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主要分布区。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①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
②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有棉铃虫、棉红铃虫、棉蚜虫和棉红蜘蛛。
其中棉铃虫是中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在我国三大主产棉区均有发生。
③棉铃虫灾害损失巨大。
(二)、森林病虫害
说明:我国幅员广阔,但森林面积相对较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天然林地面积更少。
而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且危害严重,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①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
②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
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外)没有。
马尾松毛虫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分布在暖温带,溶叶松毛虫分布在热带、亚热带。
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
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
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飞蝗的三个主要亚种和危害地区,其中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治理方法:我国灭蝗主要采用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
鼠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
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
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
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
小家鼠
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
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
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小家鼠、
黄鼠等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四、生物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策
生态灾害是制约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危及国家安全、企业生存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瓶颈。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减灾就是保护及发展生产力。
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对策之基本含义:从大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应联系和人类对社会经济生产及发展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抑害减灾作用,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必要的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避免或减轻灾变,以获得综合的生态效益。
即开展以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设计、产业生态学及环境未来学研究为中心的生物减灾工程实践。
我们应该科学地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以改进我们的生活。
在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监测,预防生物灾害的发生;在正常时期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处理机制,以便在其发生以后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积极惊醒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以预见和防止以为生产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生物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