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川东南灯影组沉积相划分与研究

川东南灯影组沉积相划分与研究黄华;陈晓东;胡贺伟【摘要】自1964年四川盆地在威远构造上震旦统灯影组地层中钻获威远气田以来,后经近半个世纪的勘探,至今尚无明显突破。
本文以川东南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实测剖面和钻井岩芯观察为基础,结合岩石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等方法,对该地区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其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过程。
研究区灯影组的亚相以局限台地相潮坪-泻湖相为主,夹台内滩相,微相则发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泻湖、鲕粒滩和砂屑滩的沉积类型。
通过单井相划分和联井剖面查明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变化,利用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分析了研究区各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
微相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微相物性分析结果表明台内滩相储集物性最好,潮坪相次之,为今后寻找油气藏的优选部位。
%Since weiyuan gas field was found in Uppe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which is in weiyuan structure of Sichuan basin in 1964, it hasn't been apparent breakthrough after exploration in semicentury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measured sections and drilling cores observation of Uppe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combined with methods of petrology, sedimentary and structure geology, to analyse facies, microfacies and other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ary system comprehensively, and analyses fa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evolution process further. The primary subfacies of dengying formation in study area is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and tidal-lagoon facies, with intra-platform shoal. Sedimentary type like Supratidal zone, intertidal zone, subtidal zone, lagoon, oolitic beach and sandy beach is developed in microfacies.Longitudinal changes in microfacies can be observed in single well and united well section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microfacies is analysed by using microfa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analysis in property of microfacie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property of intra- platform shoal is the best, and the tidal zone takes the second place. These will be the prior position in reservoir.【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2(031)01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灯影组;白云岩;沉积相;有利储层【作者】黄华;陈晓东;胡贺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当前,海相碳酸盐岩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是中国目前继陆相碎屑岩之后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1] 。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高产井地震模式新认识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气藏高产井地震模式新认识肖富森;陈康;冉崎;张旋;谢冰;刘兴刚;徐伟;罗文军【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翼的高石梯潜伏构造区灯四段进行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气井测井、测试资料确定储层组合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了不同储层组合类型典型井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高产井地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灯四段可划分为3种储层组合类型,对应于3类地震模式:①Ⅰ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双亮点”或“宽波谷+复波”地震响应特征,缝洞发育,为开发阶段首选的高产井地震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工艺;②Ⅱ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地震响应特征,缝洞较发育,为中产井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工艺;③Ⅲ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亮点”地震响应特征,缝洞欠发育,为较低产能井模式,可实施水平井工艺.该地震模式新认识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储层钻遇率超过60%,已完成的8口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高达75.34×104m3/d.结论认为,基于地震相、缝洞预测及靶体设计一体化的高产井地震模式,支撑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和钻井轨迹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总页数】8页(P8-15)【作者】肖富森;陈康;冉崎;张旋;谢冰;刘兴刚;徐伟;罗文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硅质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J], 罗文军; 徐伟; 朱正平; 刘曦翔; 王强; 申艳; 朱讯2.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J], 夏青松;黄成刚;杨雨然;彭军;陶艳忠;周翔3.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气藏水平井精准分段酸压技术——以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例 [J], 乐宏;刘飞;张华礼;周长林;陈伟华;肖振华4.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大型气藏特征与聚集模式 [J], 魏国齐;杜金虎;徐春春;邹才能;杨威;沈平;谢增业;张健5.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证据 [J], 冯明友;强子同;沈平;张健;陶艳忠;夏茂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不同古地理环境下丘滩储集体的差异性

Abstract ThemoundbankdepositsoftheDengyingFormationoftheSinianSystem arewelldevel opedinSichuanBasin, withgoodreservoirvalue.Basedonoutcropandcoreobservation, thinsectionob servation, porosityandpermeabilityofsamplestest, weanalyzedthereservoirqualityofdifferentmound bankcomplexes.DuringtheterminalofSinianPeriod, developmentoftheMianyangChangningriftaffect eddistributionofsedimentaryfaciesofthe2ndandthe4thMembersofDengyingFormation, formingdif ferentpalaeogeographicunits.Thehighenergyenvironment, transitionenvironmentandlowenergyenvi ronmentofthemoundbankcomplexrocktypesareidentified, andtheirreservoirqualityisdifferent.The keepupplatform marginmoundbankcomplex,whichisrepresentedbyHujiabasectioninthe4thMem beroftheDengyingFormationmainlydepositedhighenergyzonerocktypes.Thecatchupplatform margin moundbankcomplex, whichisrepresentedbyYangbasectioninthe2ndMemberoftheDengyingForma tion, mainlydepositedtransform zonerocktypes.Thegiveupplatform interiormoundbankcomplex, whichisrepresentedbyFuchengsectioninthe4thMemberoftheDengyingFormationmainlydeposited lowenergyzonerocktypes.Bycomparingreservoircharacteristicsofthreetypesofmoundbankcomplex, itisfoundthatthekeepupplatform marginmoundbankcomplexisthe‘SweetspotsoftheDengying FormationintheSichuanBasin.Theabovestudiesareconducivetofindthe‘SweetspotsoftheSinian DengyingFormationintheSichuanBasin.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岩溶储层特征及溶蚀作用证据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岩溶储层特征及溶蚀作用证据单秀琴;张静;张宝民;刘静江;周慧;王拥军;傅卓文【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2016(37)1【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广泛发育,是重要的天然气储产层。
对其进行储层岩石学与沉积学、储集空间类型和成岩作用及演化序列的综合研究,尤其是薄片、扫描电镜鉴定和元素、碳氧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获得了溶蚀作用的微观岩石学与流体包裹体盐度资料新证据。
认为储层成因具有相控型白云岩岩溶储层的典型特点,发育主控因素为特殊的沉积、成岩环境与多期多类溶蚀及破裂作用。
特殊的沉积环境突出表现为干热/干燥古气候背景控制下的大型微生物礁滩体、丘滩体,这些沉积具有造架成孔特点与早期(海底)硬化功能,从而造就了原生基质空隙型储层;特殊的成岩环境则为干热/干燥古气候背景下水-岩相互作用弱、矿物稳定化进程慢和渗流豆粒、文石及高镁方解石的完好保存,尤其是有利于空隙的保存;同生—准同生期溶蚀尤其是3幕桐湾运动所导致的3期风化壳岩溶作用,致使空隙进一步溶扩,且沿断裂、裂缝还形成了大量非组构选择性的溶缝和溶洞,由此从根本上决定了储层的形成;多期裂缝尤其是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缝,沟通孔隙、孔洞和溶洞而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连通性。
【总页数】13页(P17-29)【关键词】白云岩;岩溶储层;溶蚀作用;灯影组;震旦系;四川盆地【作者】单秀琴;张静;张宝民;刘静江;周慧;王拥军;傅卓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相关文献】1.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J], 陈娅娜;沈安江;潘立银;张杰;王小芳2.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储层特征及展布 [J], 杨威;魏国齐;赵蓉蓉;刘满仓;金惠;赵佐安;沈珏红3.川东南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与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储层特征 [J], 刘若冰;田景春;黄勇;魏志宏;万贤莉4.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多级次岩溶储层叠合发育特征及机制 [J], 朱东亚;金之钧;张荣强;张殿伟;何治亮;李双建5.川中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岩溶储层特征与储渗体分类评价 [J], 朱讯;谷一凡;蒋裕强;唐廷科;徐伟;李开鸿;邓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沉积相变对岩溶储层发育影响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四段沉积相变对岩溶储层发育影响朱讯;徐伟;李菡韵;刘义成;鲁杰;陶夏妍;申艳;张旋【摘要】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受风化壳古地貌控制的大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气藏,丘、滩相主要发育于台缘带,地震预测储层大面积连片发育.但是近期部署在磨溪区块台缘带的几口探井相继失利,为寻找其失利原因,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重点刻画灯四段沉积相相变,分析相变对后期风化壳岩溶及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受桐湾Ⅰ幕形成的剥蚀面影响,台缘带内存在丘滩体与滩间海沉积的相变;②在相对隆起区域灯四段丘滩体继承性发育;在相对低洼区域,灯四段以填平补齐沉积为主,主要为滩间海沉积微相,不利于丘滩体发育.结论认为:沉积微相变化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岩溶储层展布,在滩间海沉积微相区域,岩性致密,裂缝欠发育,不利于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在丘滩体发育区域的相对隆起部位,裂缝发育,有利于后期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同时岩性主要为富藻白云岩,有利于表生岩溶溶蚀孔洞保存(岩溶储层厚度介于25~50 m).【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8(041)003【总页数】7页(P51-57)【关键词】白云岩;相变;丘滩体;岩溶储层;晚震旦世;四川盆地【作者】朱讯;徐伟;李菡韵;刘义成;鲁杰;陶夏妍;申艳;张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四川盆地中部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大型地层—岩性复合圈闭气藏 [1-3],已提交各级储量8 000h108 m3,具有巨大的资源基础。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储集相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储集相蒋裕强;谷一凡;朱讯;徐伟;肖尧;李俊良【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7(037)003【摘要】四川盆地中部(简称川中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是近几年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尤其是表生岩溶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储渗空间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为此,以岩心、岩屑样品的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结合相关微量元素、同位素和阴极发光等实验分析结果,证实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有基质重结晶白云岩、充填状鞍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78.5℃、高Fe、Mn含量、87Sr/86Sr 值偏高)和热液矿物组合(包括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等).进而提出该区灯影组白云岩中存在热液白云岩储集相的认识,即指由热液流体对致密基质白云岩改造而形成的由热液溶蚀孔隙、热液成因晶间孔、热液溶洞、热液扩溶缝4种储集空间构成的白云岩储集体.为有效地认识和鉴别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储集相,从岩相学和地球化学两方面建立了鉴别标志.结论认为,该区热液白云岩储集相发育的控制因素为:①深大基底断裂作用;②热液作用强度.【总页数】8页(P17-24)【作者】蒋裕强;谷一凡;朱讯;徐伟;肖尧;李俊良【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 [J], 李凌;谭秀成;曾伟;周涛;杨雨;洪海涛;罗冰;边立曾2.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地震识别及其分段特征 [J], 曾富英;杨威;孙爱;金惠;谢武仁;马石玉;苏楠3.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J], 姚根顺;郝毅;周进高;蒋伟雄;文龙;倪超;潘立银;张建勇4.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与中二叠统热液作用对比研究 [J], 张旺;彭博;毛志5.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证据 [J], 冯明友;强子同;沈平;张健;陶艳忠;夏茂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硅质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_施泽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2期: 317 ~ 328 中文引用格式: 施泽进, 王勇, 田亚铭, 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 43: 317–328英文引用格式: Shi Z J, Wang Y, Tian Y M, et al. Cementation and diagenetic fluid of algal dolomites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SichuanBas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 2013, 56: 192–202, doi: 10.1007/s11430-012-4541-x《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论 文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 及其成岩流体分析施泽进①②, 王勇③*, 田亚铭④, 王长城②①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 ②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成都 610059;③ 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地球化学系, 成都 610059; ④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 * 联系人, E-mail: wangyong10@ 收稿日期: 2012-02-08; 接受日期: 2012-07-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739903)资助摘要 中国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气储层之一, 在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成岩演化之后, 储层的优劣性主要取决于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的相对强弱. 灯影组大量的藻白云岩中不乏溶蚀孔洞, 但绝大多数溶蚀孔洞均被不同形态的白云石胶结物所占据, 了解这些白云石的形成环境, 对分析储层的保存机制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以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微量元素及C, O 和Sr 同位素等测试分析为手段, 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中的5类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其成岩流体的性质. 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为典型的海底成岩环境产物,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基岩(泥晶、微晶云岩)相似, 可能反映了当时海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的成岩流体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的成岩流体具有继承性, 形成于浅埋藏的“囚禁”海水中;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桐湾运动引起的构造抬升时期, 具有较高的Sr 同位素比值和较低的C 和O 同位素值, 其成岩流体以淡水为主;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具有较高的Mn 含量和非常低的Fe 和Sr 含量且C 同位素值强烈向负偏移, 与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时大量的烃类成熟运移有关, 同时, 烃类的成熟及运移引起的硫酸盐热还原反应对其流体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是一种热液成因的白云石, 形成于高温卤水中, 并且这种卤水流经了富含放射性Sr 同位素的区域.关键词 震旦系 灯影组地球化学特征 成岩流体白云石胶结作用震旦系灯影组是中国南方元古宙最末的一个地层单位, 它是一套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的地层. 地层中藻云岩大量发育, 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具藻粘结结构的云岩和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的叠层石. 这些成因与藻类密切相关的岩石, 由于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环境和生物的演化, 因此是地球上古老生命活动的证据[1,2], 也使它们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的重要选择[3,4], 同时,施泽进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318由于前寒武纪藻云岩本身就与很多前寒武纪之谜密切相关, 如叠层石的形成机制[5]、前寒武纪白云岩问题[6]等, 从而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7,8]. 近年来, 有学者利用叠层石生长的规律性来研究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之间的空间演化关系,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9~11]. 相对而言, 在油气勘探领域中, 由于前寒武纪地层通常都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成岩作用改造, 使得储层的分布规律难以掌握, 而在世界范围内鲜有研究.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四川盆地发现了震旦系灯影组气藏, 使得灯影组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然气储层之一, 从而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 本世纪初, 在川东南开钻的丁山1井钻至震旦系灯影组后, 钻遇了良好的气显示层, 揭开了这一地区震旦系的勘探序幕, 同时也掀起了对灯影组研究的热潮[12,13]. 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灯影组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条件[14~16], 因此对于灯影组的勘探来说关键是储层, 能否找到优质储层是决定灯影组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尽管灯影组可划分出若干个不同的沉积相带, 但经过了长达5亿多年的成岩改造之后, 沉积相带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已经变得不是特别明显(表1), 对储层影响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成岩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 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建设性成岩作用, 对通常认为是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的胶结作用关注不够. 实际上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在流体来源[17~20]、流体演化[21,22]、流体运移途径[23]、胶结物形成温度[24]及形成相对时间[25,26]等问题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人们去理解和预测地下胶结物的分布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27].灯影组藻云岩中发育了大量的窗状孔和溶蚀孔洞, 但绝大多数都被多期的亮晶白云石胶结物所充填, 胶结作用的发育情况直接决定着储层孔隙的保存状况[28,29]. 通过流体地球化学分析, 结合成岩作用、储层研究, 开展对灯影组藻云岩胶结物的分析, 对加深灯影组储层形成机制的认识、理解储层致密化过程及指导有效优质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1 地质背景川东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中低缓构造带(图1), 该区下组合(震旦系- 志留系)是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新层系、新领域, 其纵向上发育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30~34]. 震旦系灯影组是这一地区下组合的主要储层段之一, 为一套局限台地相沉积物, 可进一步划分为潮上、潮间、潮下、泻湖及碎屑滩等几个亚相沉积. 该套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四段[35~37](图2). 灯一段主要为深灰色、灰色厚层块状含膏微晶白云岩及少量浅灰、浅灰-灰、灰色中-厚层块状藻叠层白云岩、含藻纹层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藻凝块石白云岩、藻屑及藻砂屑白云岩, 偶夹泥岩及硅质薄层; 灯二段地层藻类十分发育, 可见雪花状、花边状、结核状及纹层状等生长形态的藻类化石, 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层状藻纹层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凝块石白云岩及粉晶白云岩, 局部见角砾岩; 灯三段地层总体颜色较浅, 以浅灰色、浅灰-灰色、灰色、灰白色为主, 局部见黄灰色及深灰色, 岩性主要为厚层块状、中-厚层状藻粘结及藻纹层白云岩、粉-微晶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 局部夹少量硅化硅质白云岩或硅质岩; 灯四段岩石颜色总体较浅, 以浅灰色、浅灰-灰色为主, 岩性以厚层状晶粒白云岩及藻白云岩为主, 局部层间偶夹灰黑色碳质页岩、泥质白云岩及磷块岩, 白云岩一般为粉- 细晶结构, 部分晶粒更粗, 常见白云石晶斑, 局部白云岩风化后呈砂糖状.灯影组沉积之后, 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 前后经历了七次构造运动, 多达十余次升降. 总体而言, 灯影组的构造演化可分四个阶段, 寒武纪-志留纪的埋藏阶段, 泥盆纪-石炭纪的抬升剥蚀阶段, 二叠纪-晚侏罗世的埋藏阶段和晚第三纪-现今的大幅度抬升阶段[15,38]. 这些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成为了后期成岩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表1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不同微相孔隙度沉积微相 潮间 潮上 潮下 浅滩 泻湖最小值至最大值(%) 0.59~8.35 0.7~5.59 0.58~3.52 1.34~1.77 1.06~4.58平均值(%) 1.72 2.01 1.91 1.74 2.4 均值相对误差 0.045 0.071 0.063 0.177 0.19 样品数(件) 126 40 37 3 7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2期319图1 研究区构造简图2 白云石胶结物的岩石学特征震旦系灯影组藻白云岩胶结物按其晶形大小及形态主要可分为5类.2.1 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马鞍状白云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研究区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较强烈的丁山构造和林滩场构造中. 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多单独存在于某一溶蚀孔洞或构造缝中, 几乎不与其他胶结物在同一溶蚀孔洞中出现, 其晶形粗大, 在偏光显微镜下具波状消光特征(图3(a)), 具有典型的马鞍状形态, 阴极射线下发暗褐色光(图3(b)).2.2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粗晶白云石也是研究区灯影组藻白云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胶结物, 这类白云石胶结物多出现在较大的溶蚀孔隙中, 晶体明亮粗大(图3(c)), 以半自形-自形为主, 阴极射线下呈红色或红色-褐色环带(图3(d)). 常单独出现或与少量的细-中晶白云石共生.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中常残存较多的有效孔隙, 孔隙中常见沥青充填(图3(e)).2.3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是研究区灯影组藻白云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胶结物, 胶结物晶体干净明亮, 以他形为主, 阴极射线下发红褐色光(图3(f), (g)), 多出现在次生的溶蚀孔隙中, 局部出现在岩溶角砾岩中(图3(h)), 表明其形成于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之后.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常单独出现在孔隙中, 胶结物外围几乎看不到其他类型的胶结物, 在中心部位偶尔可见晶形更粗大的胶结物. 这类胶结物占据了次生孔隙的50%~80%, 有效孔隙以晶间孔和胶结剩余孔隙为主.2.4 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常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同时出现, 沿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向孔隙内充施泽进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320图2 灯影组岩性柱状简图填, 晶体明显大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而呈叶片状, 并且晶体较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干净明亮(图3(i)), 在阴极射线下通常发暗橙色光(图3(j)). 这类胶结物占据了绝大多数剩余原生孔隙, 使原生孔隙几乎损失殆尽, 并且晶体颗粒之间接触较紧密, 孔隙极不发育.2.5 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是灯影组藻白云岩中非常常见的一类胶结物, 其常以薄层环边的形式出现在藻粘结的窗状孔中, 尽管很常见, 但整体数量并不大. 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晶体颜色多为深色, 呈纤状围绕孔隙或颗粒生长, 长轴垂直于孔隙壁或颗粒表面(图3(i)), 层厚通常在0.2~0.5 mm 之间, 在阴极射线下通常不发光或发暗褐色光(图3(j)). 晶体间紧密接触, 几乎不存在有效的孔隙.3 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成岩流体分析3.1 样品和实验方法样品主要取自贵州遵义松林剖面和重庆石柱的太原剖面, 另外有少量样品取自丁山1井和林1井, 取样位置见图1.样品的岩性及产出状况直接影响着对数据结果的解释. 因此, 选样送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野外通过放大镜及5%的盐酸初步确定样品的岩性, 在室内通过染色及薄片鉴定, 进一步确定岩性, 确保样品岩性认识的准确性. 之后选取了普通薄片上的46个点送至中国国土资源部西南矿产资源监督监测中心进行电子探针分析, 试验所用仪器为日本岛津EPMA-1600, 检测环境温度20℃, 湿度58%, 检测结果见表2. 选取了27件样品送至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试验室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 测试仪器为MAT-252型质谱仪, 在实验温度为22℃、湿度为50%所得数值的千分差以PDB 标准计算, 分析精度优于0.2‰. 分析中使用的碳酸盐岩参考标准为GBW04417方解石标准, 其δ13C 和δ18O 值分别为-6.10‰和-24.12‰, 测试结果列于表3. 锶同位素测试完成于成都理工大学同位素室, 样品经溶样, 铷、锶经装有AG50WX8树脂交换柱分离和纯化后, 在MAT-261型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 对锶标准样NBS987重复测定, 得到87Sr/86Sr 值为(0.710283±0.000045), 对标准样的测定误差小于0.02%. 全流程空白本底<5×10-10 g, 实验室温度20℃, 湿度50%, 测试结果见表4.3.2 讨论3.2.1 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常出现在藻云岩原始结构保存非常完好的窗状孔内壁或藻团块周围, 与窗状孔内壁或藻团块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胶结物, 据此判断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应是灯影组藻云岩沉积之后的最早的第一期胶结物. 这类胶结物中, Na 含量0~78 ppm, 平均44.7 ppm; Sr 含量59~406 ppm, 平均为197.3 ppm; Mn 含量66~97 ppm, 平均80.05 ppm; Fe 含量665~2046 ppm, 平均1254.8 ppm. 与其他胶结物相比(表2), 其Na 和Sr 的含量偏高, 表明其成岩流体的盐度较高, 但总体而言, 纤状环边白云石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2期321图3 研究区胶结物岩石学及阴极发光特征(a) 林1井, 马鞍状白云石岩石学特征, 正交偏光; (b) 与(a)同一视域, 马鞍状白云石阴极发光特征; (c) 松林剖面, 粗晶白云石和细-中晶白云石岩石学特征, 单偏光; (d) 与(c)同一视域, 粗晶白云石和细-中晶白云石阴极发光特征; (e) 松林剖面, 粗晶白云石中的孔隙及沥青(铸体薄片), 单偏光; (f) 松林剖面, 细-中晶白云石岩石学特征, 单偏光; (g) 与(f)同一视域, 细-中晶白云石阴极发光特征; (h) 松林剖面, 岩溶角砾与细-中晶白云石, 单偏光; (i) 石柱剖面, 纤状白云石和叶片状白云石岩石学特征, 单偏光; (j) 与(i)同一视域, 纤状白云石和叶片状白云石阴极发光特征胶结物的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与基岩(微晶云岩)的含量非常接近, 而基岩(微晶云岩)的微量元素往往反映了当时海水的地球化学性质, 因此, 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海水的流体环境中, 应当为早期的海底胶结物.3.2.2 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一样, 叶片状白云石施泽进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322表2 研究区白云石胶结物及基岩微量元素测试结果a)类型MgO(%) CaO(%) Na(ppm) Mn(ppm) Fe(ppm) Sr(ppm) 样品数(件)马鞍状白云石21.3~21.7 30.4~30.6 0~85 0~271 0~194 0~97 421.6(0.004) 30.5(0.003) 31.5(0.644) 168.5(0.359) 66(0.693) 63.3(0.340)粗晶白云石21.2~21.9 30.3~30.7 0~156 132~767 8~486 0~491 821.6(0.003) 30.5(0.003) 23.8(0.810) 282.6(0.255) 191(0.337) 115(0.558)细-中晶白云石21.1~22.0 30.4~30.7 0~11 85~453 19~1676 0~368 1121.6(0.004) 30.5(0.001) 1.6(0.037) 255(0.168) 744(0.265) 167(0.204)叶片状白云石21.34~21.51 30.47~30.58 0~67 58~267 719~2392 0~465 321.4(0.002) 30.5(0.001) 23.7(0.917) 142(0.448) 1424(0.351) 173(0.847)纤状白云石21.25~21.56 30.42~30.51 0~78 66~97 665~2046 59~406 321.44(0.004) 30.5(0.001) 44.7(0.519) 80(0.113) 1255(0.327) 197.3(0.538)基岩21.3~21.8 30.3~30.6 0~326 0~461 121~1769 0~516 1721.5(0.001) 30.5(0.001) 48.4(0.384) 76.4(0.363) 816(0.146) 211.5(0.150)a) 表中数值第1行为最小值到最大值, 第2行为平均值, 括号中为均值相对误差. 下表同表3 研究区白云石胶结物及基岩C和O同位素测试结果类型δ13C PDB(‰) δ18O PDB(‰) 样品数(件) 马鞍状白云石 1.99~2.7 (-14.28)~(-13.5) 32.32(0.089) -13.94(0.016)粗晶白云石0.74~2.23 (-14.43)~(-11.42) 81.49(0.129) -13.23(0.031)细-中晶白云石 1.51~3.15 (-12.61)~(-8.1) 62.13(0.128) -10.57(0.060)叶片状白云石 2.66~5.29 (-8.38)~(3.62) 44.05(0.154) -6.15(0.159)基岩 3.45~4.24 (-8.36)~(-4.9) 53.77(0.037) -6.15(0.097)表4 研究区白云石胶结物及基岩Sr同位素测试结果样品编号87Sr/86Sr 备注TZ-3 0.713892±0.000348马鞍状白云石SL-7 0.714033±0.000731马鞍状白云石SL-3 0.707917±0.000185粗晶白云石SL-4 0.708557±0.000248粗晶白云石TZ-1 0.710014±0.000339细-中晶白云石 SL-2 0.710546±0.000206细-中晶白云石 SL-1 0.707554±0.000349叶片状白云石 TZ-2 0.704745±0.000058 基岩SL-5 0.706543±0.000093 基岩SL-6 0.705095±0.000066 基岩胶结物也常出现在原始结构保存非常完好的藻云岩中, 并且多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共生, 占据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充填后的剩余空间, 是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形成后的另一期胶结物. 其Na含量为0~67 ppm, 平均23.7 ppm; Mn含量为58~267 ppm, 平均142.02 ppm; Fe含量为719~2392 ppm, 平均1424 ppm; Sr含量为0~465 ppm, 平均173 ppm. 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相比(表2), 其Na和Sr含量有所降低, 表明成岩流体的盐度变小. Mn和Fe含量明显上升. 由于Fe和Mn作为类质同象离子置换白云石晶格中的钙、镁离子主要是低价离子(Mn2+和Fe2+), 因此, 只有在还原环境中生成的白云石, 才可能具有较高的Fe2+和Mn2+含量. 白云石中Mn和Fe质量分数往往反映成岩强度和埋藏深度, 埋藏越深, 成岩强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2期323度越高, Mn 和Fe 的质量分数就越高, 反之Mn 和Fe 的质量分数就越低[39~42]. Mn 和Fe 含量的增加表明该类胶结物形成的时候, 其成岩流体应具有了一定的埋深, 处于封闭的还原环境之中.很多学者对震旦纪海水的Sr 同位素比值进行过测试[43], 其分布范围比任何时代的海水Sr 同位素比值要宽, 分布范围大约在0.7050~0.7076之间(图4), 与本次基岩所测的Sr 同位素比值(0.7047~0.7065)基本吻合. 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的Sr 同位素比值为0.7075, 处于震旦纪海水的Sr 同位素比值区间之中, 表明其成岩流体为海水. 此外, C 和O 同位素的分布范围也表明(表3), 其成岩流体与基岩的形成环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Na 和Sr 含量降低则是由于在成岩过程中损耗了部分Na 和Sr 而缺乏补给, 是封闭的还原环境的体现. 因此, 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的成岩流体应当为封存于地层中的海水.3.2.3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这类白云石胶结物的Na 含量0~11 ppm, 平均1.6 ppm; Sr 含量0~368 ppm, 平均167 ppm; Mn 含量85~453 ppm, 平均255.28 ppm; Fe 含量19~1676 ppm, 平均744.19 ppm. 与基岩和前两类胶结物相比(表2), 其Na 和Sr 含量明显降低, Mn 含量则增加明显, 远高于围岩值. 同时, Sr 同位素比值(表4)和C 同位素值(图5)也明显地偏离了海水的同位素值区. 以上结果表明, 这一期胶结物的成岩流体明显地受到了外来流体的影响.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多出现在次生溶蚀孔隙中(图3(c), (d)). 据前人研究[29,55,56], 灯影组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次生孔隙发育期, 一次为灯影组沉积不久,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 灯影组整体抬升暴露地表, 地表淡水和大气降水溶蚀引起的次生孔隙发育期, 另一次为灯影组深埋之后, 有机质成熟早期排出的有机酸对灯影组的溶蚀引起的又一次次生孔隙发育期. 由于溶蚀和胶结沉淀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因此形成胶结物的流体化学性质往往与产生溶蚀作用的流体性质具有一致性或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这种流体的影响. 据此可以推断,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必然会受到淡水或有机质的影响. 从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数据来看, 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与淡水关系更密切. 反映成岩流体盐度的Na 和Sr 含量明显低于基岩(表2), 表明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一种低盐度的流体中; 同时, 其Mn 含量明显高于围岩值, 这是因为相对于海水, 地表淡水是一种富含Mn 的流体, 地表淡水的Mn 含量可达海水的50倍以 上[57]; C 同位素值和Sr 同位素比值特征也与其淡水成因具有一致性, 相对于基岩, C 同位素值明显向负偏移(图5)而Sr 同位素比值则明显高于基岩(表4). 对于海相碳酸盐岩而言, 大量淡水的注入会引起C 同位素向负偏移[32], 同时由于地表淡水的Sr 同位素比值(约为0.7119[58])远高于正常海水或正常的海相碳酸盐岩的Sr 同位素比值(约为0.708[59]), 因此在地表淡水作用下形成的白云石胶结物也就具有了较高的Sr 同位素比值.因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灯影组构造抬升之后, 多赋存于次生溶蚀孔隙中, 并且这些次生孔隙图4 不同地质年代海水Sr 同位素比值(据文献[43])施泽进等: 四川盆地东南部震旦系灯影组藻云岩胶结作用及其成岩流体分析324图5 白云石胶结物C 和O 同位素散点图已经明显地破坏了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和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赖以存在的窗状孔和藻团块结构, 显然这类白云石胶结物应该形成于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和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之后, 为第三期胶结物.3.2.4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粗晶白云石是次生孔隙中另一类普遍发育的胶结物, 此类胶结物中晶间孔及胶结残余孔隙较发育, 孔隙中常见少量沥青充填(图3(e)), 表明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可能形成于深埋藏期有机质的成熟-运移阶段, 它的形成应该会受到埋藏溶蚀期的有机质的影响.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的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特征也印证了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烃类的影响.粗晶白云石胶结物中的Na 含量0~156 ppm, 平均23.8 ppm; Sr 含量0~491 ppm, 平均115.29 ppm; Mn 含量132~767 ppm, 平均282.6 ppm; Fe 含量8~486 ppm, 平均191 ppm. 两个Sr 同位素比值分别为0.7079和0.7086. 其显著特征是具有较高的Mn 含量和非常低的Fe 和Sr 含量, C 和O 同位素值强烈向负偏移(图5).由于灯影组的烃类可能来源于其上覆的寒武系烃源岩[15,60], 说明在寒武系烃类成熟-运移的过程中, 灯影组与上覆寒武系地层是连通的, 它们处于同一流体单元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粗晶白云石必然会受到来自寒武系地层流体的影响, 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的Sr 同位素比值正好印证了这一过程. 从目前所公布的全球范围内的寒武系地层Sr 同位素比值来看, 其数值主要介于0.7087~0.7092之间[61], 所测得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的Sr 同位素比值(表4)与寒武系地层的Sr 同位素比值很接近但又略低于其值, 表明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上覆寒武系地层, 而值略低则可能是受灯影组围岩(低Sr 同位素物质)“混染”的结果. 对于C 同位素而言, 由于自然界碳基本上储藏在有机碳(还原碳)和无机碳(氧化碳)两大碳库内, 有机碳拥有较低的δ13C 而无机碳则拥有较高的δ13C 值, 两者的δ13C 平均值大约相差25‰[62], 当有大量烃类(有机碳)注入时, 其流体的δ13C 值就会向负偏移, 同位素结果与“粗晶白云石形成于埋藏环境中, 且受到有机质的影响”这一论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其Mn 和Fe 的含量似乎与这一论断相矛盾. 通常情况下, 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大, 成岩作用的增强, Mn 和Fe 的含量会同时增大, 但在这里, Mn 含量增加了而Fe 的含量反而大大降低. 事实上, 由于烃类的大量注入, 引起了另外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 灯影组底部拥有大量的石膏, 由于埋深大而拥有高温条件, 加上烃类的注入, 满足了TSR 所必需的三个条件[28], 从而引起了TSR 的进行, TSR 所产生的H 2S 气体, 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活动性, 容易与Fe 2+结合形成黄铁矿, 从而消耗其中大量的Fe 2+. 灯影组白云岩中常见大量的次生黄铁矿, 并且有些黄铁矿直接与沥青共生(图6(a), (b)). 大量黄铁矿的形成必然引起流体中Fe 2+含量的大幅下降, 造成粗晶白云石胶结物的Fe 的含量较低, 因此较低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2期325图6 灯影组中的次生黄铁矿(a) 丁山1井岩芯中与沥青共生的次生黄铁矿; (b) 丁山1井薄片中的黄铁矿条带, 单偏光的Fe 含量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受到了烃类的影响.因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灯影组被抬升再次深埋之后, 显然它的形成时间应该晚于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 为第四期胶结物.3.2.5 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研究区丁山构造和林滩场构造中发现了大量的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 刘树根等[63]及宋光永等[13]通过构造、马鞍状白云石的岩石学特征及热液矿物组合等分析, 认为马鞍状白云石为热液白云石.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的Na 含量0~85 ppm, 平均31.53 ppm; Sr 含量0~97 ppm, 平均63.3 ppm; Mn 含量0~271 ppm, 平均168.49 ppm; Fe 含量0~194 ppm, 平均66.11 ppm. 两个Sr 同位素比值的测试结果显示, 其成岩流体具有异常高的87Sr/86Sr 值. 其Na, Sr, Mn 和Fe 含量与其他胶结物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 表明这类白云石胶结物的成岩流体拥有完全不同的流体来源或受到了外来流体的影响. 拥有高异常Sr 同位素比值(表4)表明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放射性Sr 污染. 热液白云石中富集放射性Sr 同位素被归因于两种机理: 来自含泥或长石的硅质碎屑岩层或来自基底[64]. 从本地区的沉积记录来看, 灯影组下伏地层缺少硅质碎屑沉积, 热液中丰富的放射性Sr 同位素更可能来自于盆地基底[13]. 因此, 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应该是受到盆地基底热液卤水影响而形成的一类白云石胶结物.据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及马鞍状白云石与沥青的产出关系推测, 形成震旦系热液白云石的热液可能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的早期侵入灯影组, 即马鞍状白云石形成的时间应该是早二叠世[13], 而在早二叠世时, 灯影组早已完成了第一期的有机质成熟、排烃到油气充注的过程, 已经进入了第二期的有机质成熟阶 段[15], 因此总体而言, 马鞍状白云石的形成时间应晚于埋藏溶蚀期形成的细-中晶白云石, 为第五期胶结物.3.2.6 综合讨论综上所述, 五类胶结物实际上为五个不同期次的胶结物, 第一期为形成于开放海水流体环境中的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 第二期为形成于浅埋藏囚禁海水环境的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 第三期为形成于地表淡水环境的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 第四期为形成于深埋藏有机质成熟运移环境的粗晶白云石胶结物; 第五期为形成于基底热液的马鞍状白云石胶结物.纤状环边白云石胶结物和叶片状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于沉积物沉积后不久, 它们的形成与海水关系密切, 是两种非常普遍的胶结物, 它们的存在占据了大量的原生粒间孔, 是原生孔隙消失的主要原因, 对储层的存在不具有指示意义.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引起的抬升暴露有关, 主要形成于渗流带的底部或潜流带中, 因此, 这种胶结物的出现可指示淡水溶蚀作用的存在, 尤其是在大量细-中晶白云石胶结物的上部可能存在的渗流带, 是优质储层可能存在的有利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周进高1,2 张建勇1,2 邓红婴1 陈娅娜1 郝毅1 李文正1 谷明峰1 罗宪婴1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摘要:为指导四川盆地安岳古老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从构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入手,结合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重建了该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沉积模式,取得了4项研究成果:①盆地及其周缘震旦纪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强烈的伸展作用导致德阳—安岳台内裂陷的形成,其最终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两隆”演化为台地,“四凹”演化成斜坡—盆地环境;②灯二期发育大陆边缘丘滩、裂陷边缘丘滩及台内丘滩等有利储集相带,裂陷边缘丘滩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③灯四期继承了灯二期的岩相古地理特点,但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裂陷边缘台缘带演化成东西2条,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④建立了灯影组“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德阳—安岳台内裂陷岩相古地理沉积模式台缘带裂陷边缘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的产层之一,前人对灯影组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储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8]。
近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灯影组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旺苍、南江、峨边、绵竹等地识别出灯影组大陆边缘型台缘,并在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东侧的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西侧的威远—资阳地区发现了裂陷边缘台缘带,提出台内裂陷控制了裂陷边缘台缘带的发育和展布的认识,建立了“双台缘”镶边台地沉积模式,指导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预测,不仅支撑了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高效勘探,而且还对我国其他地区古老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灯影组构造—古地理背景1.1 构造背景震旦纪,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理由如下:①从全球构造看,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作用持续到震旦纪甚至到早寒武世早期[9-10]。
②从区域构造看,四川盆地及周边震旦纪—早寒武世处于区域拉张构造环境[11],罗志立将这时期的伸展作用称为兴凯地裂运动[12]。
③近期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以下简称高磨地区)发现了震旦纪伸展断裂,据地震资料解释结果,伸展断裂有3期(图1):①第1期位于德阳—安岳裂陷内部,控制了灯二期台缘带的展布;②第2期断裂向裂陷两侧迁移,控制了灯四期台缘带的展布;③第3期断裂进一步向两侧迁移,控制早寒武世裂陷边界。
随着裂陷边界断裂的迁移,裂陷逐渐变宽并向南延伸,最后与南部大陆边缘沟通,3期断裂迁移在裂陷北部反映较明显,而在高磨地区则表现为3期断裂的叠加,即同一断裂持续活动的特点,这一活动可以追索至南华纪,显示裂陷边界断裂可能与南华纪裂谷断裂复活有关[13]。
④裂陷内存在火山灰等与拉张作用有关的沉积响应。
根据高石17井资料,灯三段为厚约2 m的泥岩,从具有大于300 API的伽马响应特征看,与峨边先锋剖面灯三段蓝灰色泥岩的异常高伽马值特点类似,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先锋剖面蓝灰色泥岩为火山灰蚀变形成;另外,钻探揭示灯四段厚度仅为15 m,为泥质白云岩和泥质粉砂岩(粉砂成分由白云岩组成),属相对深水的斜坡沉积,其与城口修齐河剖面及秀山高东庙剖面等代表大陆边缘裂陷深水沉积的岩性和地层厚度类似。
图1 德阳—安岳台内裂陷伸展断裂及其展布图(左图据本文参考文献[14]修改)震旦纪伸展作用在四川盆地的直接响应是形成德阳—安岳台内裂陷。
关于德阳—安岳裂陷,有学者称之为绵阳—长宁裂陷,形成于寒武纪;也有人称之为侵蚀谷,属震旦末期侵蚀作用成因;还有人称之为侵蚀拉张槽,为侵蚀作用和拉张作用成因[14-19]。
笔者提出德阳—安岳裂陷形成于震旦纪灯影期,经历灯一—灯二期拉张、灯二末期暴露、灯三—灯四期拉张、灯四末期暴露、麦地坪期拉张、麦地坪末期暴露、筇竹寺早期拉张、沧浪铺期填平补齐8个演化阶段,其中,在灯影期的2次拉张均伴生裂陷边缘台缘带的发育。
研究揭示,德阳—安岳裂陷早期(灯一—灯二期)仅在北部的德阳—安岳一带发育,南部在长宁地区仅有裂陷雏形,且与德阳—安岳裂陷间不连通;中晚期(灯三—麦地坪时期)由于再次的裂陷活动才使南北裂陷贯通,形成统一的台内裂陷;晚期(筇竹寺—沧浪铺时期)强烈的沉积充填作用致使裂陷填平补齐而消亡。
据印模法恢复[17],裂陷大致沿安县—德阳—乐至—安岳—内江—富顺—长宁一线呈南北向展布,由内江向北和向南均呈喇叭状撒开;台内裂陷南北延伸长约为350 km,北部喇叭口宽约230 km,南部宽约100 km,最窄位于内江一带,宽约40 km;台内裂陷总面积约为60 000 km2。
德阳—安岳裂陷对四川盆地震旦纪古地理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震旦纪伸展作用还造成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裂离,形成秦岭洋盆[20]以及在扬子板块边缘形成晚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拗拉槽。
1.2 古地理背景依据上述构造分析,受德阳—安岳裂陷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纪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具有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灯一—灯二时期表现“一隆四凹”的古地理背景,“一隆”即雅安—重庆—万州台隆,“四凹”即与松潘—甘孜海相连的扬子板块大陆边缘西凹陷、与秦岭洋相连的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北凹陷、与华南洋相连的大陆边缘东南凹陷、克拉通内德阳—安岳台内裂陷,此外,在台隆内长宁地区发育小型孤立的裂陷(图2-a);灯三—灯四期,由于德阳—安岳台内裂陷持续张裂并与长宁裂陷贯通,将四川盆地分隔成东西2个部分,从“一隆四凹”演化为“两隆四凹”的古地理格局(图2-b)。
“两隆”是指德阳—安岳裂陷西侧台隆和东侧台隆,西侧台隆位于成都—雅安—威远一带,东侧台隆在广元—重庆—万州一带,“四凹”与前叙四凹同。
在上述宏观构造背景下,台隆演化成碳酸盐岩台地;“四凹”演化成陆棚—盆地,介于隆凹之间的坡折演化成大陆边缘型台地边缘或内裂陷边缘型台缘。
图2 四川盆地灯影组构造—古地理背景图2 灯影组岩相古地理特征灯影组分为4个层段,其中灯一段和灯三段为海侵域,灯二段和灯四段为高位域,高位域相带分异明显且是储层主要发育层段,因此,下面以灯二段和灯四段为例阐明灯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2.1 灯二期岩相古地理特征灯二沉积期,受“一隆四凹”古地理背景的控制,四川盆地主要发育3相区7种相带(图3):包括大陆边缘相区的斜坡—盆地相,台地相区的台缘带、局限台地、裂陷边缘台缘带,裂陷相区的斜坡—盆地相。
下面主要介绍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的台缘带、裂陷边缘台缘带、斜坡—盆地3个相带。
台缘带发育在现今四川盆地的外围,由微生物丘滩组成,据广元旺苍、南江杨坝、什邡清平、遵义松林等野外地质剖面,微生物丘具有明显的丘状正向地貌特征,可见多个沉积旋回,单个旋回厚度介于2~5 m,累计厚度介于50~260 m;丘可划分出丘基、丘核、丘盖等沉积微相,丘基一般由泥粉晶白云岩和微生物黏结颗粒白云岩组成,有的由风暴角砾岩组成;丘核由微生物凝块白云岩、微生物叠层白云岩、微生物纹层白云岩组成,往往具有层纹石白云岩和泡沫状、叠层状微生物格架岩双层结构,丘核赋存有大量的储集空间,是储层发育的主体;丘盖由微生物纹层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组成。
李凌等对清平剖面的研究也获得类似的结果[21]。
除了微生物丘外,颗粒滩也是大陆边缘台缘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遵义松林和金沙岩孔剖面为例,可见发育3~4个旋回颗粒滩,累计连续厚度约为20 m,发育交错层理。
颗粒滩由豆粒、鲕粒和砂屑组成,豆粒大多介于2~6 mm,以椭圆为主,微生物圈层发育,鲕粒以0.5~1.0 mm为主,圆度高同心纹层发育,颗粒间为亮晶胶结。
图3 四川盆地灯二期岩相古地理图裂陷边缘台缘带沿德阳—安岳裂陷两侧发育,呈U形分布,宽5~40 km,长约500 km,向西在什邡一带、向北在广元附近与大陆边缘台缘带相接。
裂陷边缘台缘带由微生物丘滩体组成,据高磨地区高科1井、高石1井、磨溪9井等井钻探结果,微生物丘滩体与大陆边缘台缘带丘滩体具有相同的沉积结构构造和岩性特点:①地震剖面上,微生物丘滩体呈“丘状”和“杂乱”反射特征,单个丘滩复合体面积较大;②资阳地区资4井及高磨地区高科1、磨溪9井等还揭示裂陷边缘台缘颗粒滩较发育,由砂砾屑白云岩、微生物黏结颗粒白云岩组成,单层厚1~3 m,累计厚达80 m,发育斜层理等沉积构造。
钻探也揭示,裂陷边缘台缘微生物丘滩体是优质储层的规模分布区。
斜坡—盆地相是近期研究新发现的另一重要相带,位于德阳—安岳裂陷内,西北方向与松潘—甘孜海盆相连。
斜坡—盆地相的确定具有以下3方面依据:①大川中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清晰显示,由高石梯—磨溪台缘向盆地—斜坡,灯影组明显减薄,地震相由台缘的丘状或杂乱反射变为高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②高石17井钻探揭示,该井震旦系厚度约为170 m,主要岩性为疙瘩状泥质白云岩,泥质含量较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该区近期完钻的资阳1井也揭示震旦系厚度不足100 m,为薄层泥质白云岩夹石灰岩;③川西北地区青川官庄剖面和广元陈家坝剖面显示震旦系为斜坡—盆地相黑色泥页岩、硅质岩及重力流沉积[22]。
2.2 灯四期岩相古地理特征灯四期,由于德阳—安岳裂陷不断向南张裂及长宁裂陷的向北扩展,裂陷边界也向台内迁移,导致裂陷范围扩大并最终贯穿盆地南北,古地理背景由“一隆四凹”演化为“两隆四凹”。
与灯二期相比,尽管仍然发育3相区7种相带(图4),但相带的展布发生了较大变化。
限于篇幅,下面仅介绍裂陷边缘台缘和裂陷内斜坡—盆地相的特点。
图4 四川盆地灯四期岩相古地理图图5 高石梯—磨溪地区微生物丘滩体分布图灯四期裂陷边缘台缘带由东西2条组成,东部台缘带分布在广元—盐亭—安岳—泸州一带,呈南北向展布,长约450 km,宽4~50 km;西部台缘发育在都江堰—成都—威远—宜宾—马边一带,呈向东凸出的弧状分布,长约300 km,宽4~30 km。
钻井揭示灯四段台缘微生物丘滩体与灯二段类似,地震丘状反射特征明显,单个丘滩体规模也较大,据高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统计,高磨地区灯四期台缘带可划分出21个丘滩体,面积约为1 620 km2(图5),单个丘滩体面积平均为77 km2。
裂陷内斜坡—盆地相的展布变化也较大,主要原因是近期对德阳—安岳裂陷向南展布研究取得进展,有证据显示德阳—安岳裂陷在灯三—灯四期进一步向南裂陷,最终可能与上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盆地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