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海尔案例分析(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一、案例研究的目的①、检验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竞争力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中是否适用;②、总结企业在国际化扩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③、分析中国企业在向跨国企业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更新自身的资源、能力组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满足全球化竞争的要求,成长为一家有品牌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全过程。
二、案例分析①、能力拥有2013 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992 亿元,(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自2002 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11 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直强调无内不稳,如果在国内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到国际上去。
企业国际化一定要首先立足国内,为开拓国外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即“无内不稳”。
1984 年~1991 年,海尔用了7 年的时间,实施名牌战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个冰箱产品。
通过做冰箱积累了一套经验,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管理模式,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1998 年,多元化战略阶段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由一个名牌产品发展成为全部系列家电名牌产品群,增强了企业的整体实力。
1999 年3 月,海尔集团投资3 000 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姆顿建立了第一个海外海尔工业园———美国海尔工业园,在美国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地化经营模式。
以此为标志,海尔的海外直接投资彻底摆脱了为出口服务的目的,真正进入到国际化阶段,也就是说海尔用了11 年的时间苦练内功之后才开始的国际化道路。
海尔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在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生产体系参与模式多数采用分包、OEM 等形式,把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外国企业的品牌优势相结合,很多企业出口的时候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却以出口创牌为导向,跨国经营中,海尔集团则坚决贯彻“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原则,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海尔集团均坚持采用自有品牌,凭高质量让用户对海尔品牌达到“认识”的目的,这也给海尔企业的国际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变化频繁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和持续增长,成为了企业管理界探讨的宗旨。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企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企业更加需要有效的策略动态变化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它是一种概念性理论,具体而言,它强调企业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来达到更高水平的表现。
本文将以此为核心,详细评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并分析它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概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全称叫做“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理论”,它是一种实用性理论,最初由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家弗兰克霍尔曼(Frank Holman)提出,后来由美国管理学家查尔斯福斯特(Charles Fost)扩展,他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对企业能力有效管理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发展。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进化宿主”、“动态能力”和“促进”。
“进化宿主”部分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它主要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系统流程等。
这些部分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变化、做出反应和实现创新。
“动态能力”部分指的是企业具备的能力,分为策略能力、执行能力和技术能力。
策略能力指的是企业从长远的角度制定的企业策略,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调整自身走向,完成变革和创新,从而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
执行能力指的是企业的技能和技术,它能够帮助企业实施策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技术能力指的是企业融合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这种能力可以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促进”指的是企业在内部环境中对动态能力的推动,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和系统性的改进等来实现。
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论,它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朱晓琴【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摘要】九十年代末兴起的动态能力理论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热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认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探索竞争优势的源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任务,对此的认识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产业观到现在的动态能力观,学者们跟随环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范式和视角追寻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文章相继描述了各个时代有关竞争优势来源的主流观点,并对目前流行的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详细地阐述,以及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作了简要评论。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which aros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ies has become the newest hotspot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rea. It marks the cognition about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always be the task of both theory horizon and praetieal horizon, and this understanding also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From the initial industry view to current dynamic capability view, a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researchers have used different paradigms and perspectives to pursue the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ele describe the mainstream viewpoint about the soure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quence of each time whieh based on the study of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n expound currently popular dynamic capabilitytheory at length, and at the end this article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riefly.【总页数】4页(P129-131,135)【作者】朱晓琴【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相关文献】1.国外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的现状综述 [J], 王铁成;车用太2.动态本体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J], 王娜; 蒋智慧3.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系研究 [J], 余乐山;杨梦茹;徐凝4.基于ZPD理论开展通用能力动态评价的研究现状综述 [J], 孙璐;张胜华5.皮纹在体育运动选材中的研究动态与现状综述 [J], 董树英;季淑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

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动态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动态能力,指的是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过内部资源和流程的重新配置,实现创新和适应的能力。
近年来,动态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热点,然而,大多数研究仍基于西方情境,对于中国这一特殊情境下的动态能力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对动态能力的研究进行系统的述评,并探讨在中国情境下如何开展深入研究的建议。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二、动态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动态能力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如何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组织结构和战略决策,以适应并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这种能力被视为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取得长期优势的关键。
动态能力研究主要涵盖了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战略决策和执行力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动态能力研究多采用案例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理论推演等方法。
案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个别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经验,揭示其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则利用大样本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理论推演则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
动态能力研究还注重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比较,揭示动态能力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动态能力研究也开始关注企业内部的微观过程,如知识管理、决策机制、学习机制等,以更全面地理解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情境下,动态能力研究还需要特别关注制度环境、文化因素以及市场结构的影响。
中国独特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市场竞争格局,使得企业在培养和发展动态能力时面临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范文

《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篇一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赖于其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指的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通过学习、整合和重组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更新和提升其能力和技能。
其中,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的嵌入性前因以及其与创新绩效结果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获取、整合、应用和保护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前人研究已经表明,知识嵌入性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识嵌入性指的是知识在组织内部被共享、理解和应用的程度。
当知识被有效地嵌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时,企业的动态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的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
具体地,我们将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知识嵌入性的影响因素,如组织文化、领导力、信息技术等。
同时,我们将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四、研究结果1. 知识嵌入性的前因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发现知识嵌入性的前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文化:鼓励知识分享、合作和创新的文化有助于提高知识的嵌入性。
(2)领导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知识资源。
(3)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存储、检索和应用知识。
此外,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和外部合作等因素也对知识嵌入性产生重要影响。
2. 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地,当企业的知识嵌入性越高时,其动态能力越强,进而导致更高的创新绩效。
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对动态能 力的本 质 内涵和 成长 路径 进行 分析 以 后, 提斯等人还对动态能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 认 为动态能力具有 难复制性 和难模 仿性 , 可以成 为 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 势的来源 。 ⑥ 三、 态能力理论最新进展 动 自 初步提 出动 态能力 理论框 架 从提 斯等人 以后 , 众多学 者致力 于该理论 的进一 步丰富和 拓 展,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文将从 5 下 个方 面对此 作
⑨ Tc t 1 7p 5 Ee r & ai e a , , 0; nat Mr , e e l 9 . i hd c . 9 9 s t n
20 ,.15 00p1 . 0
《 国外社会科 学》 Do六年第二期 二
为“ 能力是配置资源的才能, 通常采用与 组织的 流
程相结合的方式来 实现一个 意愿 的结果 ”“ ,这种 能力可以被视为企业 内部所 产生 的一种 ‘ 中间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何概念都具有两大逻辑特 征 : 内涵和外延 , 因此 , 对于动态能力 概念的深 化也可 以从这两 个 角度加 以把握 。 首先 , 察动 态能力的本 质内涵 。提斯等人 考 已经对动态能力 进行 了初步界定 , 强调 了动态 能 力 的两个侧面 : 一是动态性 , 即企业要 依据外部 环 境变化适 时而变 ; 二是能动性 , 即强调 对企业 内部 各项资 源和技 能 的整合 和重 新配 置。艾 森哈 特 ( . ina t K . hr ) M s d 和马丁(. ai) Ee ( A. n依据战略 管 J Mr t 理 中 对 能 力 定 义 的 一 贯 传 统, 组 织 惯 例 从 ( uns和流程的角度给动态能力下 了一个更加 o i r te) 规范化 的定义 , 他们认为“ 动态 能力是企业利用 资 源 的流程— 尤其是 获取 、 整合 、 重置和释放资 源 的流程— 应对 或者创造 市场变 革。因此 , 态 动 能力 也就是随着 市场涌现 、 碰撞 、 分裂 、 演化和 消 亡 的企业用 以获取新 的资源配 置的组织或者 战略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进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引言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进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制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制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no,1994)。
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究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进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
1997年Teece与Pis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no et l.,1997)。
Eisenh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猎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rdt & M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
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
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XX)。
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进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XX)。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
《2024年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范文

《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篇一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_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动态能力逐渐成为了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种动态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利用和整合内外资源,进行知识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上。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其嵌入性前因以及与创新绩效结果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基础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自身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和抓住新的机会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基于知识的,涉及到知识的获取、整合、应用和创新。
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三、嵌入性前因分析1. 内部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推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2. 外部知识获取: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如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的合作和交流,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这些外部知识可以丰富企业的知识库,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 组织学习和创新文化: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文化是培养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土壤。
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文化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内外知识,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四、创新绩效结果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创新: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 业务流程优化:企业可以通过动态能力的提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3. 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实证研究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企业的动态能力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 言
塑 、获 取 和 释 放 资 源 以 适 应 甚 至 创 造 市 场 变 革 的过 程 ( i n ad E s h rt& Mat 2 0 ) 主张 动态 能力是 不仅 能 帮助 e rn,0 0 , i
D tr1 3 )受 其影 响 ,ec ee,9 4 , T e e与 Psn (9 7 首 次提 出“ iaO 19 ) 动 态能力” 念 . 概 将其 看 作 足 能 为 公 司创 造 新 产 品 和新 流程 并 且 能应 对 市场 环 境 持 续变 化 的一 系 列 竞 争 力和 能 力 的 子 集 ( ec T e e& Psn .9 4) 随后 . 位 学者 系统 地 提 出 i o19 a 两
首 次 系统 地 提 出动 态 能力 的概 念 , : 司调 整 、 即 公 整合 、 重
塑公 司 内部 和 外部 技 能 、 源 和运 营 能 力 , 资 以适 应 环 境快 优势基 础 的能 力 , 过影 响企 业 资 源来 开拓创 新 ( 通 葛宝 山 、
速 变化 的能 力 (e c ,i n ta.19 ) E sn ad 等人 董 保宝 ,0 9 。 T ee Ps o e 1 9 7 。 i h rt a , e 2 0 ) 将 动 态 能 力 描 述 为 公 司 通 过 资 源 利 用 的流 程 来 获取 、 整 合 、 塑或 放弃 资 源 , 重 以适应 市 场环 境 变化 , 至引领 市场 甚 入 在公 司 间的 流程 , 由特 定 的战 略和 组织 流 程构 成 其 本
取和 削 离 资源 以适 应市 场 变 化 甚 至引 领 市场 变 化 的公 司
的一 系列 程 序 ( i n ad Es h rt& Mat ,0 0 。Z ha等人 将 e r n 2 0 ) ar i 动态 能力定 义 为 : 用符 合 决策 制定 者 观点 和设 想 的方 式对
动态 性 . 同于 实 体 能力 和整 合 能力 . 不 动态 能 力是 一 种重
动态 能力 观点 的 起 源最 早 可 以追溯 到 2 0世 纪早 期 .
而且 还能 帮助公 司提 经 济学 家 熊彼 特 在 其 著作 《 济 发 展 理论 》 经 中提 出对 现有 提升 公 司识 别潜 在技 术 变革 的能力 。 竞 争 力 进 行 创 造 性 破 坏 以及 创 新 型 竞 争 的 思 想 ( c u Shm
■2 1 第 3期 0 2年
■现 代管理 力理论 研 究述评
●刘 光 宗 肖 洪 钧 刘 庆 贤
摘要: 文章在对 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综述性研究基础上, 以独特的视角分别从动态能力概念、 理论派别划分 和研究方法 3 方面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归纳 、 梳理和总结, 为今后深入探究和发展动态能力理论提供 了清晰的视 角。最
供 了一 个 新 的 独 特 视 角 之 后 . 多 学 者 陆 续 提 出 r对 动 许 态 能 力 的 概 念 和 理 论 框 架 . 观 点 并 统 一 . 于 动 态 能 但 对
升 通 过 创 新 来 适 应 变 革 的 能 力 ( o ar l& Hes R t eme h s. 2 0 ) Bye 和 C f将 动态 能力 定 义为公 司整合 、 塑 、 0 7 。 llr o f 重 获
质 在 于 反 映 公 司能 力 如 何 随 时 间 推 移 而 受 到 市 场 动 态 变 化 与 公 司 能 力 演 化 机 制 的 影 响 贺 小 Ⅲ 等 人 采 纳 T ee等 ec
3 .基于 惯例 的视 角 。 ne ,.G与 Z l . WitrS ol M提 出动态 o
能力 是 一种 稳 定 的 、 习 式 的组 织活 动 . 学 通过 这种 组 织活 升公 司绩 效 ( ol Zl o& Witr2 0 ) ne ,o 2 。He a 和 P tr f lt f eer 在 a 《 动态 资源 基础 观 : 力 生命 周期 理论 》 为 动态 能力指 构 能 认
力 的概 念如 何界定 及 其 【 涵 与外 延 足什 么的 问题 . 人 】 国内外
l ne z 即 公 学 者们 的观 点可谓 足众 说 纷纭 , 衷 一是 。因此 , 必要详 Ho igr提 出动 态 政 治 管理 能 力 的概 念 , : 司为 了提 莫 有
细梳理 动态 能力理 论 研 究 的现状 . 未来 理论 发 展奠 定基 升未来 的价 值 或者 保 护公 司 现有价 值 以 防止未 来贬值 . 为 而
础。
影 响其 所处 的政 治 环 境或 者 适 应其 所 处 的政 治 环境 的动
二 、 基 于 不 同 视 角 的 动 态 能 力 界 定
态过程(le 0i r& H lne,08 。曹 红 军等 人将 动态 能 v o i r20 ) zg 1 .基 于流 程 与 机 制 的视 角 9 7年 T e e与 Psn 力界定 是管 理其 他能 力 的能 力 ( .19 ec i 0 a 曹红 军 、 赵剑 波 , 0 ) 葛 2 8。 0 宝 山等人 认 为 动 态 能力 是 企 业 保持 或 者 改变 其作 为竞 争
塑 的 能 力 。 iy和 T sma Re l l uh n将 动 态 能 力 的 内涵 界 定 为 : 感 知 、 塑 和 捕 捉 的 活 动 ( el & T sma ,0 7 。 l e 和 重 R iv l uh n 2 0 )O i r v
动 态 能 力 的 理 论 框 架 . 探 索 公 司 竞 争 优 势 的 来 源 问 题 提 公 司资 源和惯 例进 行 重塑 的 能力 。 为 作者认 为 能力本 身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