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灌溉制度试验方案

灌溉制度试验方案

二、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各地当前节水灌溉发展的需求,在近3~5年内全国灌溉试验协作工作应当包括以下一些试验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主要研究作物耗水规律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分析给出作物各生育阶段的日需水强度、阶段最小需水量和全生育需水量等数据。同时对作物各生育阶段适宜的株高、叶面积等生理指标进行研究探索。 为了便于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情况,试验过程中应当观测棵间土壤蒸发(或水面蒸发)和深层渗漏,分析确定棵间蒸发(或水面蒸发)和深层渗漏在作物总耗水量中所占的比例,探索减少棵间蒸发(或水面蒸发)和深层渗漏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措施。
三、试验布设与数据采集
(4)棵间土壤(水面)蒸发量测定
棵间土壤蒸发量用埋设在作物行间的特制小型蒸发器,采用换土称重法测定。每隔2~3天观测一次,灌水或降雨后的1~5天内,每天8时称重,然后换取原状土称重后再将蒸发器置于作物行间的固定部位;棵间土壤蒸发量可由蒸发器内土壤重量的变化确定。 棵间水面蒸发量可用不漏水的容器盛水后放入行间,定期称重测定。棵间水面蒸发量根据蒸发器中水量(或水面高度)的变化确定。
四、需要重要研究的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主要作物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逐日、逐旬需水量 各生育时期需水量 Kc= ETa / ET0 求各旬、各月、各生育阶段的Kc值。
作物需水量
四、需要重要研究的内容
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溉总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依据特殊设计的,研究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溉总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研究不同的灌水次数和灌水时间组合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构成因子及最终产量的变化规律,确定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溉总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为制定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提供依据。

新建灌溉管网施工方案

新建灌溉管网施工方案

新建灌溉管网施工方案1. 引言灌溉管网是农田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土地所需的水源,并通过管道将水供应给需要灌溉的地区。

本文档旨在为新建灌溉管网的施工方案提供指导,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2. 施工前准备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工程设计从施工方案开始前,需要进行灌溉管网的工程设计。

设计应考虑到灌溉需求、土地地质条件、水源供应能力等要素,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2.2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管道、阀门、接头等。

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并保证供应充足。

2.3 施工人员培训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施工流程、安全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

特别是对于新进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

2.4 工程场地准备清理施工场地,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物,并清除可能对施工造成影响的植被和堆放物。

3. 施工流程新建灌溉管网的施工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3.1 准备工作施工前,首先需要进行测量和布线。

确定灌溉管网的铺设路径,并进行现场测量,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性。

然后进行施工图纸的制定和施工方案的评审和批准。

3.2 基础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是灌溉管网施工的关键部分。

包括挖掘沟渠、铺设管道、安装阀门和接头等。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和标准要求进行施工操作,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管道的牢固度。

3.3 管道连接和测试在管道铺设完成后,进行管道连接和测试工作。

确保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和流量的正常通过。

测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压力测试和水质测试,以验证管道系统的性能和质量。

3.4 支线管道和配套设施施工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支线管道和配套设施的施工,包括灌溉喷头、喷灌管道、滴灌系统等。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管道布局的合理性和设施的正确安装。

3.5 通水试验和调试施工完成后,进行通水试验和系统调试,确保灌溉管网的正常运行。

检查各部位的渗漏情况,调整阀门和喷头的灌溉范围和喷洒角度,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灌溉需求。

农田灌溉水利工作实施方案

农田灌溉水利工作实施方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田灌溉水利工作实施方案农田灌溉水利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灌溉设施的不完善,我国农田灌溉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水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方案将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1. 提高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供应。

2. 提高农田灌溉的工作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推广农田灌溉的科学技术,提高农田灌溉的节水效益。

4. 加强对农田灌溉水利工作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灌溉水利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2)优化灌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3)加强对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设施的损坏。

2. 推广农田灌溉的科学技术(1)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2)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

(3)推广灌溉自动化技术,提高灌溉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加强农田灌溉水利管理(1)建立健全农田灌溉水利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

(2)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加强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4. 加强农田灌溉水利宣传与教育(1)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灌溉水利意识。

(2)组织开展农田灌溉水利知识宣讲活动,提高农民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农业水利技术的水平。

四、工作进展计划1. 第一年:加大资金投入,完成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2. 第二年:推广农田灌溉的科学技术,开展农民灌溉技术培训。

3. 第三年:建立农田灌溉水利管理体制,加强对农田灌溉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灌溉试验站年度工作计划

灌溉试验站年度工作计划

灌溉试验站年度工作计划一、目标与任务灌溉试验站作为研究和推广先进灌溉技术的重要基地,应该在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利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和试验,为灌溉管理和农田灌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因此,我们的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与任务。

1. 提高灌溉试验站的科学研究水平,推动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将着重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农田灌溉制度,提高自动化灌溉设备的水平等,以提高水利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的产出。

此外,我们还将开展与“互联网+”农业相结合的试验和研究,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水平。

2.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我们将积极与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共同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3. 深入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我们将加强农田灌溉设施的水平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保养水平,确保农田灌溉设施的稳定运行。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提高农田灌溉系统的效率。

4. 提高灌溉试验站的服务水平,加强农民水利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

我们将积极开展农民水利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水利知识和技能水平,推广灌溉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灌溉方式向现代化的灌溉方式转变。

二、具体工作安排1. 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1) 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和研究,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利利用效率。

(2) 推广地下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设备,提高农田灌溉设备的水平。

(3) 研究和推广自动化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2.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1) 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2) 共同培养和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3)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 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1) 加强农田灌溉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益。

村灌溉管网工程实施方案

村灌溉管网工程实施方案

村灌溉管网工程实施方案项目背景我国农村区域众多,水资源有限,很多地区长期处于水荒状态,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已成为当地发展的瓶颈。

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该项目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灌溉管网工程,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目标及期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主要期望达到以下目标和要求:1.在农村地区建立完整的灌溉管网系统,实现对农田的全覆盖,使农民得以精准灌溉,提高农田水利用率;2.确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使当地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实现节水效果;3.提高农村地区农田的产量和品质;4.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施计划及方案1. 前期准备•进行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农田进行勘测和调查,明确灌溉面积和不同区域的灌溉需求;•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水资源管理方案。

2. 工程建设•按照前期准备的结果,设计合理的灌溉管网系统和灌溉方案;•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和材料,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按照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进行工程建设和安装调试。

3. 运行管理•建立灌溉管网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和运维;•建立灌溉管网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建立统一的灌溉水费管理机制,保证经济效益和项目长久可持续发展。

风险控制本项目属于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和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1.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做好项目计划、质量、成本和人员管理等工作;2.开展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隐患;3.建立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密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

综合效益该项目实施后,将为当地带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1.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增加农田产量;2.有效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3.提升农田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当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4.提升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水平,实现节水效果,有利于全国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规划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规划


人工生态植被需水量与灌溉


是人工生态林,饲草料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1 2、我国灌溉试验工作的发展历史


1 解放前就做过1些水稻试验,具有较长的历史;
强 灌
2 510年代大规模建站试验,在灌区建设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3 810年前期全国协作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
验 工
成果,对全国节水灌溉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几起几落,造成资料连续性不够,无法满足
必 要
全国新形势下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

1 3、灌溉试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 加 形势:需求迫切,发展良机

1 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

2 农业现代化,要求科学灌溉;

3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多元化;

4 新的灌溉方式和技术不断发展;
验 工
问题:积累不足,工作基本瘫痪

以上的渠灌区,5千亩以上的低压管道灌区,千

亩以上的喷灌区和500亩以上的微灌区
网 2 种植模式

在连片种植、具有1定规模的粮作区果林区,
设 总
牧草区,蔬菜区分别设置数据采集点 连片种植 的水田区域和水浇地区域也应分开处理
体 3 数量

每个3级站范围内3-5个,全国300-500个

3、全国灌溉试验站网的 几项主要任务
全国灌溉试验总站:
溉 试
1 协助水利部农水司做好全国灌溉试验工作的发

展规划;

2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业务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泵站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泵站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农⽥⽔利⼯程灌溉泵站管⽹⼯程施⼯组织设计⽅案农⽥⽔利⼯程灌溉泵站管⽹⼯程施⼯组织设计⽅案第⼀章编制依据本施⼯组织设计编制依据如下:⼀、《**新区万顷良⽥⼤路⼀期农⽥⽔利⼯程施⼯设计图(庄基中⼼河南)》(河海⼤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农⽥低压管道输⽔灌溉⼯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三、《低压输⽔灌溉⽤应聚氯⼄烯(PVC-U)管材》(GB/T 13664-2006)四、《市政⼯程施⼯技术规范》五、《给⽔排⽔管道⼯程施⼯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六、国家、⾏业及地⽅有关政策、法律、法令、法规九、**市和新区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第⼆章⼯程概况⼀、⼯程简介分部⼯程名称:**新区万顷良⽥⼤路⼀期农⽥⽔利⼯程庄基中⼼河南1#、2#灌溉泵站管⽹⼯程建设地点:庄基中⼼河流南建设单位:**新区新农公司设计单位:河海⼤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质量标准:合格⼯期要求:2014年4⽉20⽇⾄2014年5⽉20⽇,⼀个⽉。

⼆、⼯程施⼯条件本分部⼯程位于姚桥庄基中⼼河流南,负责该地块的灌溉任务,灌溉⾯积约800亩。

⽬前施⼯的⽥块的⼟⽅基本平整,种植的⼩麦已经长势良好,施⼯时需要尽量缩⼩作业⾯,减⼩农作物损坏。

由于临近长江,施⼯场地地下⽔⽔位较⾼(⼀般开挖1.5m后及出现地下⽔)。

第三章施⼯总体部署⼀、项⽬组织机构建⽴以项⽬经理为⾸的项⽬经理部,承担整个项⽬施⼯全过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明施⼯等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作。

项⽬组织机构框架如下⼆、施⼯总体部署1、施⼯区和施⼯阶段划分(1)施⼯区划分本⼯程总体按照两个管⽹分两个施⼯段进⾏流⽔作业。

做到既不处处开花,⼜不造成劳动⼒与机械设备的浪费。

(2)施⼯阶段划分根据本⼯程特点,将本⼯程分成以下六个施⼯阶段。

第⼀阶段:施⼯准备。

重点完成⼈、材、物进场,进⾏施⼯平⾯布置,充分做好开⼯前的各项准备⼯作,确保开⼯⽇期。

第⼆阶段:沟槽开挖。

开挖采⽤机械明挖,⼈⼯配合,重点是沟槽开挖截⾯尺⼨和标⾼控制。

灌溉工程施工方案(3篇)

灌溉工程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工程概况本灌溉工程位于我国某地区,主要目的是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工程涉及灌溉面积5000亩,灌溉水源为某水库,灌溉渠道总长度为30公里,包括主渠道、支渠道和斗渠。

工程总投资为1000万元,工期为6个月。

二、施工准备1. 组织机构成立灌溉工程施工指挥部,下设施工、质量、安全、材料、财务等五个小组,负责工程的全面管理工作。

2. 人员配备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配备相应的施工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

3. 施工设备根据工程需要,购置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搅拌机、压路机、切割机等施工设备。

4. 施工材料根据设计要求,准备混凝土、水泥、钢筋、砂石、管道等施工材料。

5. 施工图纸收集整理施工图纸,确保施工过程中图纸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施工方案1. 施工顺序(1)施工准备:包括施工场地平整、施工道路修建、临时设施搭建等。

(2)土方开挖: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主渠道、支渠道和斗渠的土方开挖。

(3)基础处理:对开挖后的基础进行平整、压实,确保地基承载力。

(4)混凝土浇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包括渠道衬砌、涵洞、渡槽等。

(5)管道安装: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管道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

(6)工程验收:完成工程后,进行质量、安全和功能性验收。

2. 施工方法(1)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推土机进行土方开挖,确保开挖深度、宽度、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2)基础处理:采用压路机对开挖后的基础进行压实,确保地基承载力。

(3)混凝土浇筑:采用搅拌机进行混凝土拌合,采用泵送或自落式浇筑方式,确保混凝土质量。

(4)管道安装:采用管道铺设、连接和调试方法,确保管道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3. 施工技术要点(1)土方开挖:严格控制开挖深度、宽度、坡度,确保渠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2)基础处理:对地基进行压实,确保地基承载力。

(3)混凝土浇筑: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拌合,确保混凝土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工作方案篇一:土壤例行监测实施方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1、监测范围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的全部地市(州),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各选择2个地市级行政区。

每个地市(州)选择3个当地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作为监测区域。

蔬菜作物包括:果菜类(番茄、茄子、黄瓜、冬瓜等等)、叶菜类(白菜、油菜、茼蒿等等)、根茎类(莴苣、萝卜、洋葱、竹笋、洋葱、花椰菜等等)2、基本情况调查在采样开始前,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农业生产情况种植品种、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灌溉水来源、单位面积产量;农用化学品使用情况等。

(2)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当地使用主要农药品种、数量和污染情况。

(3)污染源调查污染源数量、类型及分布等,找出影响最大的污染来源。

3、布点、采样和制样(1)布点和采样蔬菜种植基地按网格布点,网格尺度按100m?100m设定。

从中随机(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5个地块,在每个监测地块的中心部位布设1个采样点。

采集0~20cm表层土壤。

每份样品采样量为2kg。

采样前记录点位坐标,拍摄照片。

要求所选的3个蔬菜种植基地在行政区域、蔬菜品种或土壤类型上有明显不同。

(2)样品制备①风干样品的制备风干:在风干室将土样放置于风干盘中,除去土壤中混杂的砖瓦石块、石灰结核,根茎动植物残体等,摊成2~3厘米的薄层,经常翻动。

半干状态时,用木棍压碎或用两个木铲搓碎土样,置阴凉处自然风干。

粗磨并分样:粗磨后过2mm筛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用四分法弃取、称重,保留三份样品,其中一份500克样品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国家样品库样品(2mm);另一份500克样品置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省级样品库样品(2mm);剩余样品称重(保留大约分析用量四倍的土样),研磨过1mm尼龙筛后分成两份。

一份装瓶备分析用(1mm),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等项目的分析。

另一份继续进行细磨。

细磨并分样:用玛瑙球磨机或手工研磨到土样全部通过孔径毫米(60目)的尼龙筛,四分法弃取,保留足够量的土样、称重、装瓶备分析用();剩余样品继续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毫米(100目)的尼龙筛,装瓶备用()。

②新鲜样品的制备为分析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项目,应采集新鲜土样,土样采集后应始终在低于4℃暗处冷藏,并在7天内进行前处理,40天之内完成分析。

4、监测项目土壤理化指标:土壤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铅、铬、铜、锌、镍、锰、钴、钒、银、铊和锑。

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苯并[a]芘、氯丹、七氯、代森锌。

根据当地特有的污染物选择上述未列入的特征污染物开展监测。

(注:各省市区对未开展监测的项目请用附件详细说明未开展监测的原因。

)5、监测时间和频次1~8月,监测一次。

避免在施用农药、化肥后立即采样。

6、分析方法执行《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总站生字[2011]161号),没有列入的项目的监测方法执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国家环保总局,2006a)。

7、评价标准及方法(1)评价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对于GB15618没有的评价标准执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

篇二: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一)监测点布设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

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1、监测指标。

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40cm为必测层。

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土层。

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

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

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

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深度10cm、30cm、50cm、80cm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

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求平均值。

3、采集时间。

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

收集或测定主要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等数据。

2、田间试验。

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观测记载作物生长期间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和作物受旱表象,建立不同土壤含水量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旱涝表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

通过对已有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不同土层深度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以及作物受旱和受涝表象指标,经专家会商形成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四)墒情评价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

各地可参照以下指标和原则进行评价,并逐步建立本区域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1、水浇地和旱地:渍涝:土壤水分饱和,田面出现积水,持续超过3天;不能播种,作物生长停滞。

过多: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上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80%),田面积水3天内可排除,对作物播种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不足:土壤水分低于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不能满足作物需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

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干土层深5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干土层深10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干枯死亡。

2、水田:渍涝:淹水深度20cm以上,三天内不能排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

过多:淹水深度8~20cm,三天内不能排出,危害作物生长。

适宜:淹水深度0~8cm,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不足:田面无水、开裂,裂缝宽1cm 以下,午间高温,禾苗出现萎蔫,影响作物生长。

干旱:田间严重开裂,裂缝宽1cm 以上,禾苗出现卷叶,叶尖干枯,危害作物生长。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禾苗干枯死亡。

(五)信息编报1、信息汇总。

省、地、县各级监测单位每年1月更新行政区内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基本情况表格,每月10日、25日按时更新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及对应耕地类型的墒情等级面积和比例等。

出现旱涝灾情要及时上报。

墒情监测点在每月10日和25日开展监测,将作物长相长势、降水、灌排情况、农事措施等调查数据于当天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固定自动监测和流动自动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非自动监测应在采样日2天内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烘干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须转化为体积含水量。

2、墒情会商。

在关键农时季节或发生重大旱涝灾情时,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墒情会商。

根据监测结果、农业生产、天气变化和水源设施等情况,对墒情进行综合会商判断,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建议。

3、报告编写。

各级土壤墒情监测单位按监测类型区和主导作物进行数据归类、汇总、分析和评价,按照统一格式撰写墒情监测简报。

内容包括: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和墒情等级、天气状况、同比、环比墒情变化趋势及预测、对策措施建议以及相关图表等。

如果监测区域内发生旱涝等灾害,还应包括不同耕地类型受害程度和面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补救措施等。

墒情报告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并由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审核签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