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发育异常。
这种异常会导致左冠状动脉的起源不正常,从而增加了儿童患心脏病的风险。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这种情况,双源CT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诊断工具。
本文将介绍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疾病,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临床上却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的心脏疾病。
此种病变导致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直接影响到了冠状动脉的供血功能,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心肌的供血和功能。
虽然这种异常出生时可能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可能会因为心脏供血不足而表现出心绞痛、晕厥等症状,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双源CT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的放射科进行,患儿需要躺在检查床上,通过放射源对患儿进行照射,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接收到的影像进行重建,生成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
在进行双源CT检查时,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影像信息,患儿需要在检查前遵循医生的指导,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等。
通过进行双源CT检查,医生能够获得患儿心脏和周围血管的详细影像信息,包括异常起源的左冠状动脉的具体位置、管腔大小、管壁形态等。
通过这些详细的影像信息,医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病变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双源CT在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其高分辨率的影像展示能力。
这种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够清晰呈现出心脏和周围血管的结构和形态,不仅有利于准确定位病变,还可以显示出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
其次是其非侵入性的特点。
传统的心脏诊断方法可能需要进行心脏造影等侵入性操作,而双源CT检查只需要患儿配合进行简单的扫描,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影像信息,避免了传统检查方法可能带来的创伤和不适。
双源CT检查还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能够呈现出任意角度和位置的影像,有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变情况。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儿童的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中两个主要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而不是从主动脉上发出。
该病虽然症状轻微,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双源CT成为诊断此种疾病的一种有力工具。
本文将介绍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双源CT的基本原理双源CT是一种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它采用两个不同能量的X射线源进行成像,将两个成像结果合并后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减小X射线辐射剂量,降低对患者的伤害。
1. 预处理在进行CT扫描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如穿上解剖学定位标记,脱去金属物品等。
然后,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进行CT扫描。
2. 扫描模式双源CT扫描分为两种模式,即螺旋扫描和轴面扫描。
轴面扫描适用于小儿患者,由于扫描时间较短,可以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和伪迹率。
扫描完成后,需要对得到的影像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将图像进行重建和增强,以提高其清晰度。
其次,还需要对冠状动脉进行分割和追踪,以便于进一步定位和诊断。
4. 诊断通过双源CT扫描的结果,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
如果确诊,则需要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的走行和血流动力学,以确定其对心肌的影响程度。
三、诊断结果及临床意义通过双源CT诊断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并描述其解剖和动力学特征。
这对指导手术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之,双源CT成为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的一种先进方法,其诊断效果准确,操作简单,无创伤且辐射剂量低。
因此,推广应用双源CT在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引言儿童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约为每10000例新生儿中的1至2例。
该病常导致儿童心肌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引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并发症。
早期准确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双源CT技术的特点双源CT是一种利用两个相互垂直的X射线源和两个探测器行程的多层螺旋CT。
相较于传统多层螺旋CT,双源CT具有以下优点:1、高时间分辨率:双源CT可以在同一时间指定短至83ms的时间分辨率,使得在高心率儿童患者中仍能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
2、减少混杂效应:双源CT通过将两个X射线旋转90°分开,有效克服了心脏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减少了混杂效应。
3、低剂量辐射:双源CT辐射剂量相较于传统多层螺旋CT可减少至20%左右,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
二、扫描协议的选择儿童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中应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以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
常用的扫描协议有以下几种:1、全心螺旋扫描协议:该协议可以在一个心脏周期内连续扫描整个心脏,获得高时间分辨率的冠状动脉图像。
但该协议辐射剂量较高,适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
2、延迟增强扫描协议:该协议在注射造影剂后延迟进行扫描,可同时显示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图像。
该协议辐射剂量较低,适用于明确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
3、心功能评估扫描协议:该协议可获得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图像,可用于评估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严重程度。
三、影像表现的分析1、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走行在冠状沟内。
而异常起源时,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主干或肺动脉窦,走行在肺动脉旁。
双源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走行。
2、冠状动脉的直径和长度: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时,冠状动脉的直径和长度常较正常情况下增加,双源CT可定量测量并评估。
3、冠状动脉的供血分支:冠状动脉的供血分支异常起源时,常伴有冠状动脉侧支的形成,双源CT可以清晰显示供血分支的情况。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1. 引言1.1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背景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异常,通常在儿童期或年轻成人期发现。
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窦,而当左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异常连接至肺动脉时,就会出现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情况。
这种异常可以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引起严重的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发育有关。
这种异常的确切发病机制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严重的心脏异常,对其背景及病因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情况在临床上的诊断方法,透过双源CT技术的应用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通过对这一罕见病例的研究,我们旨在总结出双源CT在诊断该疾病中的优势及其成像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工具。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双源CT在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方法,我们希望能够为改善儿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一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内容。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确诊为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我们通过检索医院的数据库和病历系统,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研究方法中的样本选择是研究的基础,我们选择的样本应尽可能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
在本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等方面,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双源CT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及容积重建 ( R) 必要时用仿 真内镜 ( E 。图像 由两位有经验 的影像 诊断 医师在双 盲情况 下进行判 定 , V , V ) 结果不一 致时再共
同讨论决定 。 二 、 果 结
DC S T冠状 动脉扫描 30 9 3例 , 检出冠状动脉起 源异常 4 2例( 1 , 出率为 10 % , 2 表 )检 . 8 男 5例 , 1 女 7例 , 龄 3 年 3~7 7岁 ,
期像 以 1%为 间隔重建 , 0 从收缩期 ( )到舒 张期 (o ) 1 期像 , 后 常规 用 D C 自带 的心 功 能半 自动处 理软 件工具 O 9 % 共 0个 然 ST
( yg i ua o naMutMoa t Wok l e SE N ,oeh i G r ay 进 行 多 平 面 重 建 ( 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 P Sn oCr l no l i d ly rpa ,I ME S F rhem, m n ) e d i c e MP 、 MI )
冠状动 脉起 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 的起始 、 走行 或分布异常 , 一种先天冠状 动脉解 剖变 异 , 是 临床少见 , 具有 潜在的心肌 缺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心脏异常,通常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
双源CT诊断是目前诊断该异常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和走行路线,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疲乏、气促、心悸等。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运动或剧烈活动后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呼吸困难和晕厥。
部分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二、双源CT诊断原理双源CT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采用两个X射线管和两个探测器阵列进行成像,能够大大提高扫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
在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时,双源CT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影像,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和走行路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解剖学信息。
1. 术前准备在进行双源CT检查前,患儿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病史,以便在检查中更加关注冠状动脉的异常情况。
2. 扫描技术双源CT检查需要患儿保持安静呼吸,通常采用螺旋扫描技术,通过螺旋扫描可以快速获取心脏的高质量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需要对冠状动脉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3. 图像重建通过计算机对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冠状动脉的三维影像。
医学影像学专家需要对这些影像进行精细的分析,以确定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走行路线及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四、临床意义双源CT诊断对于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能够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的异常情况,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它可以评估患儿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态,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它还可以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指导术后的随访和管理。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双源CT诊断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会在儿童时期被
诊断出来。
这一病症的特点是左冠状动脉的起源位置异常,通常是起源于肺动脉而不是正
常的主动脉。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双源CT已经成为诊断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主要方法之一。
双源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病情,并为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在进行双源CT检查之前,患儿需要服用口服对比剂以增强影像的清晰度,同时还需要注射静脉对比剂来突出血管的影像。
在检查过程中,患儿需要尽量保持安静,以确保影像
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通过双源CT,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左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位置,了解它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评估其对心脏功能和血液供应的影响。
双源CT还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心脏病变,如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或主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心室等,并确定相关并发
症的存在与程度。
在完成双源CT检查后,医生会综合患儿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家族史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以重新建立正常的血液供应和心脏功能。
手术方式包括左冠状动脉移位术、左冠状动脉移
植术等,手术的具体方案会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风险和家族史等因素而定。
在手术干预后,患儿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定期复查心脏功能、血液供应和并发症的
情况。
患儿还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以维持心脏健康和预防复发。
双源CT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缺如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是一类少见的冠状动脉先天性解剖变异。
尽管大部分CCA被认为是良性的,但在少数人群中却可以导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故早期发现对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双源CT作为一种新的心脏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快速、直观的优点,临床得到广泛地应用。
本报道回顾性分析一例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左冠状动脉先天性缺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诊断方法、临床症状及预后。
1.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
反复发作性劳力后胸痛9个月。
患者9个月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骨中下段疼痛,呈牵拉痛,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症状自行缓解。
患者2014年3月在本院行24h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压低。
之后曾自服“麝香保心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近3周疼痛加剧,呈牵拉痛,持续时间较前延长,伴乏力,休息后症状自行缓解。
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于2015年11月24日入院。
体格检查:血压108/72mmHg,心率86次/min,律齐,其他无明显异常。
心电图:大致正常心电图。
临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图示:整支左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回旋支)缺如及单支右冠状动脉(见图1~3),右冠状动脉粗大、走形遥远且不伴有明显狭窄及大的分支。
图1 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三维表面重建图展示了包括前降支及回旋支在内的整支左冠状动脉缺如(细箭头),左心室后外侧壁由明显优势的单支右冠状动脉(粗箭头)供血图2 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展示明显优势型右冠状动脉的整体走行(箭头)图3 右前斜位右冠状动脉造影图显示粗大的右冠状动脉不伴有较大分支(箭头)2.讨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在冠状动脉病变中比较罕见。
Yamanaka等通过对1960年至1988年期间126595例接受心导管插入术的患者研究分析,发现其中仅有1686例伴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约1.3%。
在这些冠状动脉畸形患者中,87%为冠状动脉起源或分布畸形,13%为冠状动脉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双源CT诊断发表时间:2014-01-13T09:56:20.1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作者:朱勇华管雪静(通讯作者)[导读] DSCT: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Somatom Definition)。
扫描前4-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无需使用控制心率的药物。
朱勇华管雪静(通讯作者)(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行双源CT检查的400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发现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者为35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0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主要观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与分布。
结果 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包括左右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65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60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副冠状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右冠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18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10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
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关键词】双源CT 冠状动脉变异 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011-03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lyanom alies,CCAA)是指冠状动脉有异于正常解剖结构的先天性疾病,大多无临床症状而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20%的患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包括心肌梗死、心率失常、甚至在早年或成人时期猝死[1],传统诊断方法依赖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GA),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其与血管内超声一样作为有创性检查手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随着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渐已成为发现和诊断CCAA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存在先天变异350例患者加以分析总结,以期探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09-12至2012-12间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计4000例,共发现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解剖变异350例,男250例,女100例,年龄20-77岁,平均48.5岁。
心率55-120次/min,平均76次/min。
大多数患者以心前区疼痛不适、胸闷、心悸等为主诉就诊,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双源CT检查,亦有部分行健康体检而发现。
1.2 扫描技术DSCT: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Somatom Definition)。
扫描前4-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无需使用控制心率的药物。
扫描前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使其能够在扫描期间很好的配合屏气。
为了更好的显示冠状动脉,扫描前3min可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舌下喷雾或片剂舌下含服以扩张冠状动脉,硝酸酯类禁忌者除外。
患者胸壁按规定连接心电门控电极。
先行冠状动脉平扫,再行冠状动脉强化扫描。
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下1cm到心底部膈面以下1cm,扫描方向为头足方向。
经右侧肘前静脉以4.9-5.8ml/s流率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65-75ml高浓度碘海醇(37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之后以相同的流率注射50ml生理盐水,使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触发层面定为主动脉根部,触发阈值设置在100HU。
在延迟4-6s后开始自动扫描,平扫扫描参数:准直0.6mm,螺距0.2-0.43,根据扫描时心率的变化自动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2个球管的管电压为100-120KV,电流350-380mA,探测器准直为32x0.6mm,有效层厚3mm,重建图像层厚0.75mm,重建间隔0.5mm,旋转时间0.33s,扫描时间6-10s。
CAG:采用GE 双C臂12500血管造影机,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使用BMW导管,对比剂:碘碘普罗胺(370mgI/ml),左侧冠状动脉采用左前斜50°、头位30°、左前斜45°+头25°、右前斜30°、左前斜25°+足30°等投照体位,右冠状动脉采用左前斜50°、左前斜45°+头25°、右前斜30°等投照体位。
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显像。
其结果分别由2名心内科医师评价。
1.3 采集的数据分析扫描完成后,利用DSCT最佳期相选择技术自动重建出的最佳舒张期和最佳收缩期影像数据,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分析,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由两名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图像,主要观察冠状动脉的走行、形态、起源及与房室、大血管有无异常交通,讨论后得出最后诊断。
2 结果临床资料 4000例受检者中,350例发现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检出率为8.7%,130例无任何症状,110例自感有时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症状,60例有高血压病史,40例有冠心病病史,10例行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解剖变异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右侧冠状动脉解剖变异75例,左侧50例,冠状动脉瘘22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3例.本研究中共发现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图1)、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0例(图2),表现为冠状动脉开口位于冠状窦上方主动脉前壁;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图3),表现为前降支、回旋支各自开口于左冠状窦,无左主干显示;副冠状动脉10例(图4),表现为圆锥动脉独立开口于右冠状窦,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图5),表现为变异冠状动脉从对侧冠状窦发出,走行于右心室圆锥部和升主动脉之间或肺动脉前方,右冠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表现为右冠脉从左前降支发出后,走行于升主动脉之间或肺动脉前方,相应节段冠状动脉受压变窄,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表现为右冠脉短小、纤细及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图6),表现为左冠脉前降支、回旋支与右冠脉圆锥支间见多发迂曲增粗的畸形血管,畸形血管见多个球状动脉瘤;右冠状动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图7),表现为右冠状动脉全程扩张,远端与左心室相交通,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8例,其中瘘口位于主肺动脉者6例,位于右肺动脉者4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前降支-主肺动脉瘘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9例,瘘口位于右心室1例、左心房1例、主肺动脉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图8),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瘘口位于上腔静脉及肺动脉。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表现为冠状动脉某一节段走行于心肌内,其中左前降支119段,中间支11段,第一对角支12段,第2对角支10段,82段冠状动脉近段管腔可见粥样斑块并狭窄。
图1右冠脉高位开口于右冠窦上方,Fig,1: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has a high opening on the top of the Coronary Sinus.图2 左冠脉高位开口于做冠窦上方,Fig,2: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has a high opening on the top of the Coronary Sinus.图3 左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双开左冠脉窦,Fig,3: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nd the left circumflex has both opened the left Coronary Sinus.图4 圆锥动脉独立开口于右冠状窦;Fig,4: Cone artery has an independent opening on the right Coronary Sinus图5 右冠脉开口于左冠状窦。
Fig,5: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has a opening by the left Coronary Sinus.图6 左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动静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形成。
Fig,6: malforma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the left circumflex,and Arteriovenous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leads to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图7 右冠状动脉扩张并左室瘘,Fig,7: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ectasis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
图8 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
Fig,8: an example from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to pulmonary artery, and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subclavian artery,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descending aorta and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3 讨论3.1 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在正常情况下,左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向前下0.5~20cm分为前降支及回旋支。
前降支为左主干的延续,走行于前室间沟,沿途发出左圆锥支、左室前支、室间隔支及多条对角支、终止于心尖或绕过心尖到达于后室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