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艺术》-考前辅导-问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写作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象是为什么?

(一)无意识领域的存在

(二)难以准确定位的机体感觉

(三)“意象遥化”现象的存在

(四)语言的制约

写作者运用语言的创造过程并不完全与意象的形成同步或同轨。许多作者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心理屏幕上的形象一闪一现,意象一步步推衍,此时还有内部语言大致将它们固定下来,似乎离完全地用语言把握住它们已经不远了。但当以语言符号将它们记录下来的时候,本来还比较清晰的影像都突然模糊起来,意象又离开了我们的大脑。有时隔一段时间它们也许会重新出现,而有时曾经浮现于脑海的东西就永远地沉没了,这时作者会产生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2,写作的内部语言有哪些特征?

简约化、跳跃性、无语法形态、生成速度快

3,谈谈对汉语特质的认识

用汉语作为写作思维的工具就要善于充分发挥汉语特殊的长处。(一)从语音角度说,汉字的声调可概括为平声和仄声,这两类声调字

的组合,可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二)从词汇角度说,汉字有见形知义的妙处,在象形字、指事字和会

意字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即使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其形旁也多有像物之形的痕迹。象形的中国文字可直接表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字变成声音通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

(三)从语法角度说,汉语的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语言

学不以语法为对象,而以文字为对象。继承了古代汉语这个传统特征,也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继续保持重意不重形的特征。对此,王力先生还有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对于语言来说,汉语的“人治”的语言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有时可以利用修辞的变异性规律来突破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4、写作语言的基本运用方法。

(一)择炼

择炼是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最为基本的一环,在古代就已倍受写作者重视,主张“缀字属篇,必须择炼”。择炼包括炼篇、炼章、炼句、炼字等,择炼关系到文意的准确显示。

(二)造境

造境是对写作语言表现力的总体要求,包括生动地描绘形象,深刻地寓托思想,真挚地倾注情感,恰当地创造语境氛围等诸方面。写作语言的创造性应用会发挥出语言的综合性效应和立体感张力。(三)暗示

暗示是使文章语言含蓄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比一般含蓄更富于心理上的冲击力量,所以往往蕴藏着更深的意义。

恰当应用暗示的写作语言会使内涵更加丰富,造成言少而意丰的效果。双关语、歇后语、比喻、象征、省略等修辞手段构成的“少言”、“不言”或留下“空白”的暗示性言语的表达效果,会形成一种“景

外之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言语空间美;写作语言在语句的构造上常常可以打破常规语法,从而更富有内在的表现力,如错位倒装句式的运用,不用动词的名词句的运用等等,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恰当,都能达到按正常语法句式所写的语句所达不到的效果。写作语言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它在语言规范的制约下,允许作者根据文章语境表达的需要加以灵活地使用。

5、写作者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一)感知能力,在写作活动中,感知是作者获得外界事物整体认识的第一步。人的感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人倾向于实际应用,有人倾向于科学认识,而有人则倾向于审美感受。所以,感知又可分为实用感知、科学感知、艺术感知三类。

写作活动要求作者的感知广泛、深刻。这种感知构成一种特殊的“敏感”——直觉。理论文章的作者在对具体现象的观察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敏感”;文学作品的作者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也常常会涌起这种“敏感”。由感知所产生的“直觉”,是作者认识外界事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写作活动的契机和开端。感知有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感知的个性差异来自作者不同的素质、修养,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兴趣习惯。

(二)观察能力,什么叫有见识,就是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你看得出来,别人看得肤浅的东西,你看得入木三分。这也可以称之为观察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这是一个作者基本能力的第一点。

(三)记忆能力,这里主要讲的是情绪和形象的记忆。这种记忆能力作为写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认为这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

(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可以说是写作的翅膀。由于想象力的丰富,而引起广泛的联想,这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推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向高,浮想联翩。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生动地阐述了记忆、联想和想象的关系:

(五)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与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

(六)分析综合能力,前面所谈到的各种能力,如果概括起来说,大都是从写作者形象思维能力方面着眼的。但是写作的文体不同,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文体,如议论性的、实用性的,新闻性的、说明性的等文体,就更需要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是文学性的文体,也需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感情的逻辑,这里面也渗透着逻辑思维的因素。逻辑思维的基础是要把握形式逻辑的规律,那就是要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不能说互相矛盾的话,不能说无根无据的话。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割成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分析,认识才能深入;只有通过综合,认识才有结果。

6、选材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一)选用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在主题未形成之前,材料决定主题 ,

正确的观点是从客观实际和实践所积累的大量材料中形成并提炼出来的;一旦开始动手写作了,主题就要统帅材料,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为主题服务。

(二)选用真实可靠的材料;无论是以议论为主的理论文章、科研论文,还是讲究绝对真实的新闻报道类文章,真实可靠的材料是文章的生命。

(三)选用新颖生动的材料;材料新颖是指材料要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具有时代精神和特色。主题新颖与否与材料的选取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我们既要关注这些新鲜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材料,又要注意挖掘平凡生活中蕴藏的情趣和意义。

(四)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增加文章的密度和分量。

7、素材与题材的区别和联系。

素材: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积累起来的原始材料,它是感性的、零碎的、分散的,这些材料并不能直接纳入文章之中。

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例如: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赵树理的作品多以山西农村生活为题材,蒋子龙的作品多以工厂生活为题材,刘心武的作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