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作者:张小平郑红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是力求改造中国文学老旧风气的现状,因此,翻译引进西方文学是改造中国文学的必经之路。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我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例文,描写了生动的课堂情境和细腻的人物思想感情,作者以其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描绘人们心理的同时也为后世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笔者将对《最后一课》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特色做一定分析研究。
关键词:胡适《最后一课》文学艺术引言《最后一课》之所以被胡适先生翻译成汉语在中国传播,是因其明确传递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与此同时,《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性也是非常值得传播和学习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适被《最后一课》中所描述的事件也深深打动了,在震撼他的心灵的同时,他也感慨了都德强大的文字组织能力。
所以,胡适对《最后一课》的翻译过程中融入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和敬佩之情,翻译文章的编写也展现了胡适高超的文字组织水平。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影响很多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文章,他不仅多年收录在中国青少年必修课文中,还启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短文写作。
一、《最后一刻》文学艺术特色分析(一)《最后一课》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以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学生小弗朗士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来描述当时法国人民的生活现状。
尽管有着年龄、教养、身份和经历的不同,但身为同一民族的心情却是相通的。
其传神的人物形态,心理和细节描写,将《最后一课》的情境淋漓地烘托在读者眼前,引人入胜。
课文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凡的老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乡村教师,文章花了不少文字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着装和形态,这样的用意就是为了突显韩麦尔先生是位平凡简单的老教师,他淳朴善良、简单朴素。
“当他将要离开生活了大半生的故乡时,离开那些已经因使用多年而变得光滑的条凳课桌时,离开自己亲手种下的啤酒花和核桃树时,是多么的悲伤和苦闷。
《最后一课》

xx年xx月xx日
《最后一课》
contents
目录
背景介绍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主题分析写作风格结论与反思
01
背景介绍
简介
创作年代:1874年
题材:普法战争
作者:都德
出版时间:1875年
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导致法国战败,领土被割让给普鲁士。这场战争对法国人民和民族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
社会背景
教育主题
05
写作风格
朴素自然
含蓄深刻
充满感情
语言特色
回忆录形式
作品采用回忆录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自述,让读者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叙事技巧
第一人称叙述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进入主人公的角色,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情节简单
作品情节简单,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感受来表现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03
小弗朗士决定要学好自己的母语,以尊重和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高潮
01
哈墨尔老师宣布他要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学习母语的重要性。
02
学生们对这一消息感到悲伤,并开始意识到他们即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04
主题分析
爱国主题
小说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展示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表现法国的爱国传统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强调法语是法国的民族语言,弘扬了法国民族精神。
结构安排
以时间顺序展开
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主人公小时候写起,一直到老年时期,让读者了解主人公的一生。
插叙手法
作品运用插叙手法,将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穿插在故事中,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前后照应
作品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情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担忧。
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析题:——“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
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1.线索:最后一课2.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四、分析课文㈠环境和情节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
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
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
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1、描写人物心理,把握个性特点:《最后一课》具有一种特别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既不是像童话作家那样给你讲美好却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像社会学家那样搬出种种社会现状,让你去进行痛苦的思考。
他能够把你唤进他的作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认识他笔下的人物,“分手”时,你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个个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力量不仅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外貌、表情、语言、行动的手法娴熟,还在于他能够细致确切地把握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以最符合生活逻辑的细节把这些特点再现出来。
小弗朗士的转变过程是依靠心理活动的描写,内心世界的揭示来完成的。
把写着“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字帖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中的国旗,看到“咕咕咕咕”叫的鸽子,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着墨不多,一个热爱祖国,向往自由,不怕敌人的孩子已跃然纸上,看见普鲁士士兵操练也觉得有趣;对“不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的种种行为非常懊悔;在“最后一课”时感到过去觉得又重又讨厌的课本都像是老朋友,这些描写不仅细腻地表现了孩子的心理,而且准确地表现了小弗朗士这一个孩子的心理。
2、材新颖,构思巧妙:作者为韩麦尔先生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表现方式──讲课。
不仅“讲课”形式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讲课”的内容更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亲切、生动,循循善诱,严于自责,既让人们感到痛苦的现实又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既有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和抚慰又有富于哲理、引人深思的教诲。
几乎只凭人物的语言,作者就塑造了一位呼之欲出的可亲可敬的忠诚教师。
都德高超的观察和把握人物个性特点的能力,使《最后一课》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于真实、自然、动人的艺术手法之中。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路上的景物描写:⑴显示了小弗朗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⑵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朗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爱国主义情感。
都德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对普法战争等历史事件也有深刻的反映。
二、创作背景《最后一课》创作于 1873 年。
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都德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最后一课》,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三、故事情节小说以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
那天早晨,小弗朗士上学迟到了,他害怕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惩罚。
然而,当他走进教室时,发现气氛异常严肃。
韩麦尔先生穿着庄重的礼服,镇上的人们也都来到了学校。
原来,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韩麦尔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给大家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真地讲解语法,耐心地教大家写字。
小弗朗士这才意识到法语的珍贵,开始后悔自己之前没有好好学习。
下课的钟声敲响,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宣布下课,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四、人物形象1、小弗朗士小弗朗士是一个天真、调皮、不爱学习的小学生。
但在“最后一课”的影响下,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爱国情怀、懂得珍惜的少年。
2、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教师。
他在得知不能再教法语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愤,但依然坚持上好最后一课,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
五、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描写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后,当地人民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呼吁人们珍惜和平,保卫祖国。
《最后一课》艺术手法赏析

《最后一课》艺术手法赏析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6?—147页)。
王新明《最后一课》赏析

王新明《最后一课》赏析《最后一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1、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1.描写人物心理,把握个性特点
《最后一课》具有一种特别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既不是像童话作家那样给你讲美好却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像社会学家那样搬出种种社会现状,让你去进行痛苦的思考。
他能够把你唤进他的作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认识他笔下的人物,“分手”时,你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个个难以忘怀。
这种艺术力量不仅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外貌、表情、语言、行动的手法娴熟,还在于他能够细致确切地把握每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以最符合生活逻辑的细节把这些特点再现出来。
小弗朗士的转变过程是依靠心理活动的描写,内心世界的揭示来完成的。
把写着“阿尔萨斯”“法兰西”的字帖想象成一面面飘扬在教室中的国旗,看到“咕咕咕咕”叫的鸽子,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着墨不多,一个热爱祖国,向往自由,不怕敌人的孩子已跃然纸上,看见普鲁士士兵操练也觉得有趣;对“不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的种种行为非常懊悔;在“最后一课”时感到过去觉得又重又讨厌的课本都像是老朋友,这些描写不仅细腻地表现了孩子的心理,而且准确地表现了小弗朗士这一个孩子的心理。
2.选材新颖,构思巧妙
作者为韩麦尔先生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表现方式——讲课。
不仅“讲课”形式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讲课”的内容更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亲切、生动,循循善诱,严于自责,既让人们感到痛苦的现实又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既有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和抚慰又有富于哲理、引人深思的教诲。
几乎只凭人物的语言,作者就塑造了一位呼之欲出的可亲可敬的忠诚教师。
都德高超的观察和把握人物个性特点的能力,使《最后一课》在艺术上“炉火纯青”,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于真实、自然、动人的艺术手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