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合一看生态自然观构建
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天人合一思想》摘要:(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面,“道”是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天”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依据,是至高的,起到支配的作用,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不能背离自然界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即“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去之” 、“养长时,则六畜育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当代人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天人合一思想解决环境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和价值两面进行论述,从而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及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提供借鉴。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的道家思想里面,“道”是思想的核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人作为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也和自然一样来自于“道”,“道”是主体,是根本。
他衍生出来的“阴”和“阳”也是相互融合,相互平衡,在对立当中又体现着统一,这与环境伦理学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重合的。
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统一的,即“天道”和“人道”。
孔子认为“天”是一切万物的根源,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依据,是至高的,起到支配的作用,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不能背离自然界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即“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人们应该在人伦天道化、天道人伦化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整个自然界和宇宙。
(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庄子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说明顺应“道”可以成功,违背“道”的宗旨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儒家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子钓不纲,弋不射宿”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
“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它体现着中国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仁德和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在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文明观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旨在揭示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深刻贯通性。
其中的“天”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之天”,即人类所身处的广袤宇宙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二是“义理之天”,即宇宙自然的最高原理和根本规律。
相应地,“天人合一”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始终是宇宙自然的一个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天地和人由同样的元素构成,并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这一有机整体而独存;二是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和人类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这一法则便是“生生之仁”,天地以生生之道化育万物、运转不息,人类应当本于生生仁德创造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其中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认为最具仁德和智慧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希望人类能够“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即发现并把握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造福人类、造福天地。
《周易》也常常要求人类通过向天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人格,我们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类应当学习天地健动不息、含弘光大的精神来培养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
《周易·贲》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将“天文”与“人文”并提,也揭示出自然法则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性。
“天人合一”是新自然观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新自然观的核心展开全文“天人合一”是新自然观的核心(2009-08-06 16:20:58)分类:科技进化生命过程标签:天人合一自然观生命过程人类天性和谐主观客观主观能动性主体客体“天人合一”是新自然观的核心武觐文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
集中说明人与自然关系是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说明人与自然两者的和谐统一状态。
人是自然物,人在自然中诞生,最终又回归自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自然,人类也没有能力脱离自然。
人可以改造一些自然物,但人从来没有改造过自然界的总体。
人始终处在自然总体的掌控之中。
“天人合一”的思维是针对天人分离的自然观而提出的,进化自然观是强调人通过进化可以战胜自然和主宰自然,配合进化观的哲学思维则是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
“天人合一”思想是针对进化自然观与进化自然观认识方法论而提出的。
人为何物?人是自然物,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
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即人的天性。
人必然要吃东西,要呼吸氧气,人需要性爱,具有认识自然的欲望,有成就感等,这些自然性决定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决定了人类的诞生、生存、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在人类的初期必然是茹毛饮血;在农业时期必然刀耕火种,破坏森林;工业化时期必然导致城市化,把协调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割裂为人类生态消费的城市和绿色植物生产的农田、草原的生态系统。
使物质循环系统遭受毁坏,环境污染。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天性决定的,人类必然发展,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而城市化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
不去探讨人性中的天性,也就是不去探讨不按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人类的演化规律。
人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中仅是消费者,是有机物的分解利用者,而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
由于人类栽培植物生产粮食,似乎人也变成了生产者。
其实人破坏了生物量最大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后,使之转化成生物量小的农田,实质上人是良好生态系统的破坏者,是生物量的消费者。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合⼀”的⽣态观⼀、“天⼈合⼀”的理据(基本假设)中国“天⼈合⼀”的⼤智慧是⼈类境界最⾼的⽣态观。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有男⼥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有⽗⼦然后有君⾂,有君⾂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这是将⾃然与社会,天道与⼈道合⽽为⼀。
其中最⾼的⼈伦关系是顺天道,和礼义。
天道为阴阳乃⾄宇宙构成的根本,⽽地道为柔刚,⼈道为仁义,都是天道阴阳的具体体现,因为天道阴阳本具有仁义之性,因为“天地之⼤德⽈⽣”,⽽天地⽣养万物就是出于天地的仁义之德。
究竟⽽⾔,“天⼈合⼀”的境界是阴阳和合,刚柔和合,仁义和合,⽽⽣,乃⾄⽣⽣不息。
⼆、“天⼈合⼀”的践⾏(道德实践)《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就是说⼈的本性是天之所命(赋予),顺着天赋本性⽽为(去做)就是⼈道,修治推⼴⼈道,使⼈⼈都去实⾏(敬天安命),谓之教化。
⼈道由性出(⼈性本善,善者顺天),⼈性由天授。
天道与⼈道相通⼀贯。
宇宙的根本性质,已包含于⼈的本性之中,即宇宙的本性是⼈类社会道德根源,⼈类社会道德是宇宙本性的⾃然体现。
究竟⽽⾔,顺其⾃然,就是将⼈的善良本性发挥到天性的地步就是道德的最⾼境界。
三、何谓“天道”与“⼈道”(敬天与诚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
”即“诚”是天赋的道,实⾏“诚”就是⼈道。
有了诚的境界,就是不学不思也合乎道,不必勉强,不必思虑,⾏为⾃然合于道。
《中庸》把⼈道源于天道,同时⼜以诚为天之道,这就是认为宇宙本体具有社会道德属性。
把社会道德提升到具有宇宙的普遍意义,以道德规范来说明⾃然界,就是天道和⼈道合⼀。
因此观之,我们今天的社会危机,其核⼼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的核⼼是诚信危机,诚信危机的核⼼是违反⼈性,不敬天命。
如果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的教化没有教会我们诚信和率真(⽽是虚伪乃⾄怀疑⼀切),具体落实到每个⼈的思想和⾏为上我们不是率性⽽为(⽽是违背良⼼做事),⾃然就违反天性(瞒天过海)……我们不断遭受天谴,就再⾃然不过了。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谈保护环境

从儒家天人合一的角度谈保护环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环境污染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
在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的今天,重新检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与特点,加强人们现代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天人合一”一词出现得较晚,但这一观点却很早就有了。
最早出现于《周易》中, 已经蕴涵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
《易经》中“天人合一”的主要内涵是:首先,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追求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
其次,充分肯定天与人的区别,肯定人的主体性,这是追求天人和谐的基本前提。
人是认识的主体,而天是认识的客体,在认识天这个客体的同时也在了解和认识自身。
再次,自然界有客观性的普遍规律,人的活动也有客观性的规律,人要服从于普遍规律,这是《周易》“天人合一”观念的核心观点。
这一观点说明人们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自然规律与人的规律一致,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天的关系之主要问题在于人如何做到与天相适应而不相违背。
二、现代环保现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和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
随着工业化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和破坏,不仅扰乱了自然环境,而且污染了生活环境。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们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大为不利。
三、环境问题的分析1 .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是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高额利润的刺激,使得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高速增加。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人合一”是一种古老而又奇妙的生态观念,源自古代的中国哲学思想,它描述的是一种
完美和谐的局面,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互相帮助的天人之灵的境界。
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思想,即“天地合一”。
它坚持“天一”,认为“天地合一”具有宇宙形态,人也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只要人们把自己固有
的道德精神恢复到协调一致的境界,它就能够达到完成及谐运行的状态。
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在深刻理解和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古月认为,宇宙中的每一切都应是和谐
一体的,人类也要处于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正如一只蝴蝶的飞
舞可能会造成一场风暴,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天人合一”。
叁,天人合一的价值思想
“天人合一”的价值思想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它认为,人要认识自然,推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尊重的心态去读取它的规律,而不是以自私的观念去支配它,只
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实现和谐圆满的理念,才能实现宇宙的完美的对立和谐。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圣要求,旨在提醒人们,
只有当自然界和人类共存于一个完美和谐的宇宙中,才能实现地球的衰老和和谐发展,从
而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美好的生活。
最后,我们要坚持和推崇“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宇宙的完美和谐。
论中国古代“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生态自然观

以和谐相处。但其实中国的天人关系历经了“天
天有五行,地 有 五 岳;天 有 七 星,地 有 七 表;
性相通”(孟子)、“天人相分”(荀子)、“天人相 天有八气,地董仲舒)、“天人合一”(张载)、“天人交胜” 四维,地有四渎;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刘禹锡)等观点的相继纷呈和漫长的发展历程, (《河图括地象》)
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 色篇》)。宇宙自然中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并 不仅仅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它们亦是激发人 类审美灵 感、提 升 人 类 审 美 趣 味 的 动 力 源,正 如 钟嵘《诗品》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歌咏”。概而言之,“自然”在中国传 统艺术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艺术 家的审美对象和创作主题,而且还是与艺术家互 动交流、激 发 艺 术 家 创 作 灵 感 的 隐 性 主 体,更 是 艺术作品所力求达到的审美效果和评判艺术作 品高下的标准之一,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古代艺 术创作实践及其时空结构的构建与呈现。之所 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一贯 主张“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天人思想。
而且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是既强调“天人合一”又
天地和 合,生 之 大 经 也。(《吕 氏 春 秋 · 有
同时认识到“天人有别”的。这种天人关系可用 始》)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的一句话加以概括,即
从这两个表述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哲学视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卷十一·阴阳义第四十 域中,天与地是相互辉映的,二者和谐统一,是宇
202103 No03,2021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1年 3月 Mar.,2021
论中国古代“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之生态自然观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作者:韩巍巍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2期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人”对“天”逐步熟识尊重自然、敬重生命,是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和价值理念。
自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形成了天地至上、敬天重地的文明意识。
当时,祖先们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认识能力有限,对打雷、闪电、山崩、洪水等自然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出于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人们不敢肆意进行浪费生存资源、过度捕猎伐木等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相反,由于生存条件原始落后,人们对自然资源十分依赖,为祈求生存环境的风调雨顺,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祭天、祭地、祭山川、祭日月、祭四方,逐渐成为历代統治者共同的行为,以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产生了试图凭借人力改变自然条件的思想萌芽。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述,后羿为免生灵涂炭而射日、夸父想要战胜自然而追赶太阳、大禹治理水患,这些神话传说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体现了祖先们试图用人力改变自然并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主动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的规则和法令也在先秦各诸侯国相继出现。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便是最早关于环境保护规则的雏形。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是其中最严苛的条款。
这不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同时也体现出对资源保护的极端重视。
随后,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保护环境的法令《田律》在秦国诞生。
《田律》中规定:春天二月时,禁止到山林中去砍伐木材;夏季来临前,不准焚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能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直到七月,这些禁令才可以被解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天人合一看生态自然观的构建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自然观
自然是人之根本,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
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
特别是在当代,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一定威胁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进历程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不同的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新的和谐”演进过程,具体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1.和谐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崇拜自然。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只能依靠自然界维持生存。
这一阶段,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隶,人类处于对自然的一种恐惧、崇拜和完全服从阶段。
到了农业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不断增大,但总的看来,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程度依然很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被动地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
相对和谐的状态。
2.失衡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征服自然。
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的改造。
进入工业社会后,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和新产品的陆续问世,使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作为一种对付自然的有力武器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
人类一跃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
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也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危机。
在此阶段,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开始征服自然,也在饱尝苦果。
3.新的和谐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与自然间的冲突和协调。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迫使人类开始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观念作全面深刻的反省。
人们在反思中发现:一方面,人类与自然其实同根相连并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辩证统一;另一方面,人类可利用和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是一的、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于是,人类开始正视、思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调谐”的思想共识渐趋达成,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失衡迈向新的和谐而自觉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过渡阶段。
因此,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第一个阶段原始被动和谐的简单复归,而是建立在发挥人的主动性基础之上。
二、中国“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关系
我国古代一直就有类似的自然观,这是一种有机自然观,其特点
是把天地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人与天地相似,是自然的产物,元气阴阳是天地与人的共同的物质基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依共生。
这种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目的论思想,在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主流哲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儒道两家都以天、天地或者宇宙指代自然,把宇宙看成动态的流变过程,对宇宙的探索也就是对
自然的探索。
两者的自然观都是与道德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都得出要关爱大自然的结论,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道,道是一种圆满自足的存在,因此万
物在道之中也具有平等的价值,人应该像爱惜自己一样关心万物,
应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存境界。
儒家认为宇宙是个生生不息的流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两者都具有价值,但只有人才能实现仁义道德,因而具有最高价值,因此人应该首先关心人,其次才关护自然万物。
当然,“仁”作为天人合一的中心范畴,体现了理学有机论整体思维的根本特征。
它把自然界看作有机系统或整体,处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之中,并且具有“生意”,即某种目的性。
仁从人道提升为天道,和《易传》中“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题结合起来,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从自然界合目的
性的观点出发,说明二者的关系。
它不是把自然界仅仅看作机械的物理客观对象,而是看作有机整体向生命过渡的无穷过程。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把自然看作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自然是一个
不断生成的过程,万物与人的整体进化都来自共同的天地的生生之德。
自然是有目的的,生命是它的根本目的,但生命还有它自己的目的,就是善,它要向完善、完美的境地发展,而这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
人是天地的产物,又是天地之心,人通过天人合一,实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对万物施以仁爱之心,从而使自然界的目的得到更好
的实现。
三、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系统论、自然规律理论、相互协调理论等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有启示作用,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1.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发明时,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
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成为统
一整体。
既然是统一的整体,同存于宇宙系统之中,就应该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人与
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认识提供了理性思维方面的借鉴价值。
2.认识自然规律合理的利用自然
今天,我们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时刻不忘它是建立
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认识、利用上的,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人类必须开始对自然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它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关系之上而不是征服关系,要纠正征服自然的观念,确立遵循自然的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改变自然现状,而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正如古人治水,采取“堵”的方法,终究没能治住洪水,而采取“疏”的方法,却控制了洪水。
因为“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其次,我们可以局部控制自然,而不能在整体上改变自然,自然界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我们无论认知和力量都很有限。
再次,我们可以微观地影响自然,而不能宏观地驾驭自然。
无论是从微观宇宙还是宏观宇宙角度看,我们远未全面掌握自然规律,只能局部或暂时干扰自然,绝无“征服自然”的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去适应它,在适应它的基础上去利用自然,推动经济的发展。
3.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因此,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要实现二者科学的相协调发展,我们应倡导一种态度,落实两个转变。
一是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几千年来,文明
人足迹所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
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环境的污染,资源的
短缺,生态的恶化将会带来全球性的悲剧。
为此,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努力协调好二者关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落实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转变。
传统的发展模式,用简单的gdp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
诚然,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而且这种发展模式主要依靠
大量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
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面和谐协调发展道路。
三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更显不足。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达到人们所
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