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合集下载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提起《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我就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如梦如幻的情感漩涡。

影片的开头,那古老而神秘的布拉格城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韵味。

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石头铺就的道路,斑驳的墙壁,仿佛都在诉说着无数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他们的爱情在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里绽放。

托马斯,一个风度翩翩却又玩世不恭的医生,他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深邃。

特蕾莎,一个单纯而又执着的女孩,她的出现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托马斯原本混沌的世界。

记得有一个场景,特蕾莎为了见到托马斯,千里迢迢来到布拉格。

她拖着那个略显沉重的行李箱,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充满期待的神情。

她站在托马斯的门前,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头发和衣服,那小心翼翼的样子,让人看了心疼又心动。

当托马斯打开门的那一刻,特蕾莎眼中的光芒瞬间绽放,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们两个人。

托马斯带着特蕾莎穿梭在布拉格的街头巷尾,他们走过热闹的集市,那里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特蕾莎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她的手紧紧地挽着托马斯的胳膊,生怕一松手就会失去他。

托马斯则耐心地给她介绍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特蕾莎听得入了迷。

还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小酒馆里。

灯光昏暗,音乐悠扬,人们在舞池中尽情地舞动着。

托马斯和特蕾莎坐在角落里,面前放着几杯酒。

特蕾莎的脸上泛着红晕,不知是因为酒意还是因为兴奋。

托马斯轻轻地握住她的手,他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然而,爱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托马斯的花心让特蕾莎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之中。

她一次次地试图改变托马斯,却又一次次地失望。

记得有一次,特蕾莎发现了托马斯和另一个女人的暧昧,她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

她的哭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荡,那是一种绝望的、心碎的哭声。

托马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的脸上露出了愧疚和无奈的神情。

但是,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此结束。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布拉格之恋》的观后感1看了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

看完还是喜欢看书,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和更细腻的表现。

关于生命之重,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

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

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

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

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人,他们认为纯洁的灵魂是刚好21克的。

这个21克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含义?难道生命就真的也就21克重吗?“习惯了,一辈子就是一天”,在《似水年华》里,齐叔如是说。

修正那些古书就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一修就是一辈子。

可是,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托马斯认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Einmalist R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

)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对于托马斯来说,活着,要有意义,要有生活的乐趣。

可是,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

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在书的开篇,作者一直在讲“永恒轮回”,“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一直听说《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很棒,终于找了个空闲时间,把自己窝在沙发里,好好地欣赏了一番。

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电影里的布拉格,美得让人窒息。

那古老的街道,斑驳的墙壁,还有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有轨电车,仿佛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特别是那些建筑,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却又不失浪漫和优雅。

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似乎都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情感。

影片中的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让我感触颇深。

托马斯,一个风流倜傥的医生,周旋于众多女人之间,看似洒脱自由,实则内心孤独迷茫。

特蕾莎,一个单纯善良的小镇姑娘,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不安,闯入了托马斯的世界。

他们的相遇,就像是命运的安排,充满了戏剧性。

记得有一个场景,特蕾莎为了托马斯,离开家乡来到布拉格。

她提着那个破旧的行李箱,站在托马斯的门前,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忐忑,那种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勇气。

而托马斯打开门看到她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也是复杂的,有惊喜,有意外,或许还有一丝不知所措。

他们在一起后的日子,并不总是甜蜜和顺利。

托马斯依然改不了他的花心,特蕾莎为此痛苦不堪。

有一次,特蕾莎发现了托马斯和别的女人的暧昧信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那种心碎和绝望,真的让人揪心。

她质问托马斯,声音颤抖着,而托马斯却只是沉默。

那一刻,房间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让人感到无比的压抑。

但是,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此结束。

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和磨难后,他们依然彼此牵挂,彼此依赖。

就像那次他们一起去郊外度假,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和幸福。

特蕾莎靠在托马斯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托马斯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眼神里充满了温柔。

那一幕,真的让人觉得,爱情就是这样,有争吵,有痛苦,但也有甜蜜和温暖。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他们一起在餐厅吃饭。

特蕾莎紧张地摆弄着餐具,而托马斯则谈笑风生。

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

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

电影《布拉格之恋》最主要青表达的是生命中的轻与重,与小说中深厚与凝重的阐述方式不同,导演考夫曼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而如战争的爱情,告诉我们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

关于爱的解释,阿里斯托芬是这样解释的:“人的自然被这样切成两半后,没一般都急切地欲求自己的另一半,急急抱住不放,互相交缠,恨不得合到一起……他们终生厮守在一起,甚至彼此之间不晓得说想从对方得到什么。

”这最好的阐释了理想状态中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在电影《布拉格之恋》中,重新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削减了哲学的成分,更多着墨于男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爱如何选择。

电影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它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故事内容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

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个故事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男主人公托马斯流连情色,为此几次与特莉莎分离,经过许多次的分分合合,汤马斯夫妇终于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

虽然日子过得平淡,可他们心灵得到宁静。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特莉莎问正在驾车的托马斯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

最终,男女主人公的心灵与肉体终于达到了统一和谐,生命却在这个时候殒逝,但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也是幸福的。

故事让人感慨生活中太多的时间错位。

当一个人还不懂得爱的时候,留在身边的人有多好都是无用。

特莉莎的爱让托马斯从抗拒到接受另一个人进入他的心灵,彼此交换拥有和被拥有,让他懂得爱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

《布拉格之恋》观后感班级:10土地资源管理姓名:夏聪敏学号:105121035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看过很多遍。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布拉格之恋》则完全不属于我所钟爱的电影之列。

厚厚一本书,被压缩成不足三小时的电影。

一部描写心理的,甚至包括很多潜意识的小说,要用影像的方式来呈现,可想而知,其间会有多么大的出入。

电影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在布拉格,有位医生……”。

陈述的方式,缓慢但是不显得罗嗦。

接着便是支撑电影的五个大的部分:托马斯去特蕾萨的小镇和特蕾萨相遇;托马斯和萨宾娜;布拉格政变;瑞士的特蕾萨和萨宾娜;最后,是回归田园的托马斯和特蕾萨。

整体构架和原著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菲利浦·考夫曼添加进了无法细数的只属于电影镜头的美感,配上背景若有若无的音乐,伴随长时间的人物面部表情定格,模糊的背景,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构筑人物命运的主线,反而显得苍白而不重要。

男主角的扮演者刘易斯我认为在这部片子中不够有张力,或者说他不符合我心目中的托马斯的模样。

比诺什的眼睛很亮,很无辜。

萨宾娜的扮演者我喜欢她的倔强的下巴和蓬乱的头发。

片中有几处还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两位女主角互相照相时的一幕,比如萨宾娜决定离开教授时的表情。

片中描写了老调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老套故事,片中解读了医生托马斯自己本人的人生历程,即解释了人生本身的存在意义。

心灵与肉体,轻与重,忠诚与背叛,人类永远在二元对立中寻找自我,寻找灵魂家园的归属。

作为医生的托马斯风流倜傥,无数女人甘愿拜倒在他的脚下,甘愿做他的情人,随意的性爱是他追逐自由的方式,情欲是人类最为原始,人的本能,最为活跃的意识行为,托马斯在一个又一个的女人的身上向外科用手术刀一样,探寻一个又一个情欲的高峰,他充分着享受着”轻“,享受不用承担婚姻责任和世俗法规的束缚,就在这个时候上帝把特丽莎这个胆小,单纯,向是放在藤框里的孩子一样送到了他的面前,第一次他让一个女人在自己家里过夜,是爱情吗?是什么让托马斯选择了婚姻?“非这样吗”托马斯反复问自己,在自己曾经享受的自由和婚姻的现实中托马斯困惑了,他不知如何选择,他不知在何种状态下选择自由,在丈夫和情人的角色中受着煎熬,此时的“重”已是不堪忍受,桀骜不驯的情人女画家萨宾那和妻子特丽莎是他二元世界不可调和的两部分,相比较与个人生活的茅盾,在大的政治环境下人的选择往往也是无奈与悲凉的,托马斯写了篇针砭时事当局的“布拉格之春”的文章因为拒绝承认错误撤回文章而被开除,由有职业责任的医生变成了无任何正式职业的劳动人民,托马斯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可以随意的利用职务之便享受性爱的随意,自由之感。

[观后感]布拉格之恋影评

[观后感]布拉格之恋影评

[观后感]布拉格之恋影评布拉格之恋影评布拉格之恋影评精选(一):《布拉格之恋》——卡列宁的微笑电影中文名评布拉格之恋2007-10-1105:20九尾黑猫九尾黑猫想看-评分6。

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的轻与重她是顺水漂流的婴儿偶然的命运之鸟布拉格之春是昆德拉一生的痛“慢慢迷途终有归途。

”——刻于弗兰茨墓碑上的献辞一、生命的轻与重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重?婴儿刚出生时心脏的重量只有21克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重量也在增加。

当死亡降临时,心脏已经几倍于21克的重量,却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器官。

有人说过,人是由身体各器官维持的智慧。

但是照这么看来“人但是是被躯体连累的灵魂而已”。

弗兰茨与萨宾娜的轻与重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大学教授弗兰茨死于一次抢劫,没人会看到他死后的躯体,以此提醒他们这逝去的生命。

在这个弗兰茨生前眼中“倾倒尸骸和乱石的垃圾场”,人们只能看到沉重的墓碑,无数沉重的石头封存了亡者之魂,并一语不发的压在这生命之上,让飘过此处的人都感到死亡的重压;自由画家萨宾娜在移居美国多年后,立下了遗嘱,期望自己死后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抛撒在天空中,她的生命是否就真的如空气一样轻盈了?他们两人用不一样的死亡方式诠释了生命消逝后的两种状态,相似的是他们同样正因死亡而获得最终的满足。

弗兰茨的死亡让他拾回了以前在萨宾娜面前丢失的尊严,他摆脱了软弱,摆脱了让萨宾娜离开他的那些原因。

萨宾娜则再次实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背叛:她背叛了多愁善感的父亲、醉鬼丈夫、完美情人弗兰茨、沦陷的布拉格,在她正因抵达了背叛的尽头而失措不已落入一片虚空中后,这是她抛弃生命中存在的事物后所不能承受的轻。

经历了对坟墓的恐惧之后,萨宾娜最后发觉了对生命最后的背叛——她需要永不停止的出走,不愿意被死亡之墓碑所禁锢。

她同样心满意足的享受这种解脱,从困扰她的事情中被死亡解救出来。

托马斯和特蕾莎的轻与重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在最初相守的七年中纠缠捆绑,他为了偷情又满足自己对特蕾莎的同情心,不得不让生活充满了隐瞒、谎言、虚应的情话。

晦涩的布拉格之恋.

晦涩的布拉格之恋.

晦涩的布拉格之恋丹尼尔·戴·路易斯的电影从不让人失望。

尤其是菲利浦·考夫曼编导。

这次他们两个要震撼并且侵占我们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布拉格,原著出自一个颇具争议但是同时才华横溢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城市差异日益缩小的时代,小资盛行,于是几乎人人都知道米兰·昆德拉,几乎人人都听闻那个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

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

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

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米兰·昆德拉无疑很聪明,他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说“一个作者企图让读者相信他的主人公们都曾经实有其人,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看来菲利浦·考夫曼深深领悟了这句话,他让影迷们相信,如果《布拉格之恋》这部电影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全相符合,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曾经长时间不愿意去尝试这部电影。

我说过,对于改编原著的电影,一定会让人觉得仓促或者轻浮,似乎火候不到,半生不熟的别扭。

但是因为菲利浦·考夫曼,因为那天想看看某些沉重的爱情,结果我毫无防备爱上了丹尼尔·戴·路易斯。

爱上他的眼睛。

有些片刻我甚至有种错觉,以为我就是特蕾萨,甘愿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献给他,直到没有回头路。

我不知道除了丹尼尔·戴·路易斯,还有谁能出演托马斯。

他那浅蓝色迷人的眼睛,只需一秒专注,就能让女人心醉。

只是他从不停留。

电影开头是这样描述的,“在布拉格,有位医生……”。

曼妙的陈述方式,缓慢但是不显得罗嗦。

接着便是支撑电影的五个大的部分:托马斯去特蕾萨的小镇和特蕾萨相遇;托马斯和萨宾娜;布拉格政变;瑞士的特蕾萨和萨宾娜;最后,是回归田园的托马斯和特蕾萨。

布拉格之恋,沉重浮生

布拉格之恋,沉重浮生

布拉格之恋,沉重浮生片名:《布拉格之恋》获奖:42届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独立精神奖最佳摄影1968年的布拉格,春天在城市阴霾的天空中渐渐崭露头角。

风度翩翩的青年医生托马斯,走进了郊外的一家咖啡馆,在咖啡馆光线暗淡的窗前,他见到了正低头翻看《安娜・卡列尼娜》的姑娘特丽莎,他是跟踪她来到这里的,他要了杯威士忌,这个淳朴的乡村女招待,她清新如春天般的气息吸引了他。

托马斯其实是个花花公子,他的情妇――女画家萨宾娜,喜欢戴着男式黑色礼帽,在家里的大镜子前和他纵欲。

她不相信爱情,托马斯本来也不相信,他们以游戏人生来试图证明,生命本来很“重”,而生活却可以由各人的选择变得很“轻”,在放纵的姿态背后,身体只是人内心的傀儡。

不过托马斯对于人生的游戏还不太彻底,特丽莎使他改变了立场,这个春天般单纯的女人,有着对传统道德和家庭生活的渴望,在她的世界里,生命意味着勇于面对,为了爱情她可以放弃一切。

他爱上了她,他们结婚了,他离开了萨宾娜。

但是沉重并未从这对爱人身边散去,战争的阴云,让托马斯和特丽莎,背负着沉重的沧桑和挫败,他们来到了日内瓦,这里美丽的天空中看不到战火的痕迹,而命运像一张无形灰网,以巨大的力量将他们紧密结合,在这里他们再次见到了萨宾娜,这个曾影响过托马斯的女人,她在这里生活得很不错,甚至还办了个人画展。

她和一个叫弗兰茨的男人在一起,他是个教授,循规蹈矩的生活使他对性格不羁的萨宾娜,有着近乎执着的迷恋。

但他和她,就像托马斯和特丽莎之间,有着对人生、对爱情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萨宾娜的反叛如同托马斯的放荡,是个人理想和信念被击败后消极抵抗的姿态,纵欲不是目的,当时那个年代个人命运的飘摇,本来就是注定并不可撤消的。

而在特丽莎心中,却燃烧着对光明孜孜以求的火焰,她在这火焰之下选择回到布拉格,生命对她是如此的重,对他却是如此的轻,她需要这个男人的全部,她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坠落与飞翔——电影《布拉格之恋》观后感
一、走出名著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不讨巧,是因为它追随了一部名著。

2个小时的娱乐,无法诠释用一生来解读的精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抽出当中大量的人生哲学,也就
剩下俗而又俗的爱情故事了,装在《布拉格之恋》里。

外科医生托马斯,一个花心男人,他相当长的人生岁月,辗
转腾挪在不同女人的床上——不是自己的床,好处是可以随时抽身,抽身后,责任、义务、担当,恋不上他。

女护士特蕾莎,“像一只顺流漂来的草篮中的孩子”,她不
同于其他女人之处还在于,她直接漂进了托马斯的生活中心,漂
到了他的床上。

这令人惊喜,又令人棘手。

看着她的无辜与全情托付,托马斯也只有“暂时收留”的姿态。

这一收,就收了她的一生,也收了他自己的一生。

她专心爱他,他花心依旧。

她各种的疼痛、难过,越聚越多,越集越大——最终决定离开了。

在没有她的日子里,他很是毫无顾忌地轻狂了一阵子,然后,他从那无根的“轻”里跌了下来,开始想她,开始感受从未有过
的“重”——原来,爱一个人,不是想和她做爱,而是想和她共
眠。

两个人的再次相聚,都想拥有同一张床,绑定彼此。

他们选
择定居田园。

这回归里有诗意,有宁静,有尘埃落定的澄澈。

城市、情人、喧嚣,是淡出的风景,并将永远淡出。

一场车祸,突然带走了这两个历经重重、找到归属的生命。

二、托马斯的满足背后
托马斯的相貌、职业、公子哥的潇洒,都赋予他吸引女人的
特质。

他有着比别人更多、也更轻易的满足。

这极易导致生活缺
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充实感、归属感。

人们容易将幸福视
为理所当然,从而不再认为它有价值,仿佛幸福从来就没有过,
只有体验了丧失、困扰,甚至悲剧之后,才能重新认识其价值。

特蕾莎与众情人的区别,是标签化的女人,与独一无二的女
人之间的区别。

当托马斯的感知,将特蕾莎从众情人当中抽出,
她就不再是一个标签化的女人了,可以被他简单总结,简单固定。

他必须整个地包容她、吸收她、理解她,这意味着他要耗费更多
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她身上。

这虽然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毕竟被完
成了。

三、特蕾莎对爱的需要
特蕾莎吃醋、难过,从一般女人的心理分析,都很正常。


说中有她早年不被母亲尊重的许多描写。

环境与人格的紧密关系
历来不容忽视。

完美健康的人格需要完美的外部世界(环境),生命早期爱的匮乏,导致对爱的渴望。

不难看出特蕾莎七年婚姻中
软弱、依赖、缺乏独立与自信的性格。

她最后的出走,内在的自主,终于赢来托马斯外在的认可。

四、背叛是更为彻底的“轻”
在异国他乡,萨宾娜收到了托马斯夫妇的死讯。

她是他的红颜知己,他们是对方最好的情人。

轻浮的岁月里,她由他来去,不依赖,不拖累,大度到可以帮助他的妻子特蕾莎。

她的怀抱永远为他敞开,因为他懂她,她也懂他。

他们是彼
此停靠的港湾,也是彼此飞翔的山岗。

每一次的激情燃烧,换来
每一次的清冷寂然,理智与情感,是不会失控的双刃剑。

世上有
了一个托马斯,就有了一个萨宾娜,如同一个人在镜子的内外。

她却不能容纳大学教授弗兰茨。

他是传统与保守的代表。


解除了家庭所有的关系,带着一腔痴情为她而来,她却逃走了。

她嘲笑他,嘲笑他的忠诚。

背叛是她终生的信仰。

托马斯死后,
她立下遗嘱,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天空——背叛到极致,人生不
过如一把空气。

其实,萨宾娜更应该是一名艺术家。

她会看见别人视而不见
的东西。

西默尔说:“科学家看见某物是因为他了解它,而艺术
家了解某物则是因为他看见了它。

”一个陈规化感知的人应当被
放之于档案馆而不是照相机行列。

这才是萨宾娜与弗兰茨的区别
所在。

五、有人坠落,有人飞翔
萨宾娜完成了她自己,她一生的轨道都在她童年的经历里了,
再也没有偏离。

当她的骨灰在空中飞扬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种坠落?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坠落,轻到无声,疼痛凄美。

托马斯与特蕾莎,成为彼此的救赎,完成了生命由轻到重,又由重到轻的转换——当责任、义务进入生命,当肉体甘愿被另一半束缚,从而摆脱更多的牵绊,一种自然而然的担当,比起逃避与追逐,何尝不是一种“轻”呢?即使去了天堂,他们也能飞翔。

自由,是最大的轻,不论心灵,还是肉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