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资料
关于从学习古代诗词中体悟的文化自信的作文

关于从学习古代诗词中体悟的文化自信的作文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不识古人一字,焉解今朝语?"穿透历史的烟云,我们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汲取着先贤智慧的甘露。
五感法犹如一叶轻舟,载着我们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从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的眼睛(视觉)捕捉到古诗词描绘的壮丽画卷。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带我们领略华山之雄姿;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满月当空,令人顿生团圆之喜。
耳朵(听觉)倾听着古诗词的悠扬旋律。
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让我们仿佛置身寂静山林,鸟鸣声声,令人心旷神怡;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了词人的愁思万千,听来不禁黯然神伤。
口鼻(味觉)品味着古诗词的独特韵味。
陆游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体会到山水的清幽之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带给我们寻觅的喜悦与失而复得的感动。
手(触觉)感受着古诗词的文化脉络。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醉翁亭的美景,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令人心生向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隐士的归隐思想,读来令人心平气和,回味悠长。
大脑(最强的感觉器官)思考着古诗词蕴藏的文化内涵。
屈原的《离骚》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篇反映了社会现实;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
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启迪着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找到文化自信那把钥匙》
哎呀呀,说起古诗词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以前小时候觉得背那些古诗词好难呀,啥也不懂,就死记硬背。
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玩。
那时候正热得不行,大白天的知了在树上拼命叫着,我就感觉特别烦躁。
然后晚上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在院子里乘凉,突然他就慢悠悠地吟起了一句古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我当时就愣了,哇,这不就是白天的情景嘛!我一下子就好像懂了一点点诗词里的那种意境。
从那以后呀,我就开始慢慢地去品读古诗词了。
我发现古诗词里有那么多美妙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有美丽的风景,有深刻的道理。
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小世界,等着我去探索。
通过品读它们,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文化宝藏之中。
越读就越觉得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古诗词真是太了不起了,慢慢的呀,我心里就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你看啊,这些古诗词经历了那么多年还能流传下来,这得多厉害呀!它们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自己文化深深
热爱和自豪的那扇门。
以后呀,我还要继续品读这些古诗词,去发现更多的美好,让文化自信在我心里扎根更深呢!嘿嘿!。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

古代诗词体现的文化自信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古代诗词,那可真是宝贝中的宝贝!每当我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词句中,就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和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来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你瞧,李白那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有气势!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把那种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和豁达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就觉得,老天让我来到这世上,那我必然有我的用处,就算钱都花光了又怎样?咱不怕!这种自信,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样子,或许是手持酒杯,站在高山之巅,迎着风,大声喊出这句诗,那画面,简直太酷了!再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年轻时登上泰山,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心中涌起的是征服一切的壮志豪情。
他坚信自己能够站在最高处,把其他的山都踩在脚下。
这不仅仅是在说爬山,更是在表达他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啊!他仿佛在告诉世界:我杜甫,将来必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古代诗词里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上。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种坚决保卫国家边疆,不让敌人侵犯一寸土地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
这诗句背后,是对国家强大的信心,是相信我们的将士有能力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我想起有一次去参观一个诗词展览。
展览厅里挂满了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一幅幅龙飞凤舞,墨香四溢。
我在一幅辛弃疾的前停住了脚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那刚劲有力的字体,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
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这位满怀报国之志的英雄,在醉意中抚摸着宝剑,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他是多么渴望能够上阵杀敌,为国家收复失地,重振山河。
他对国家的热爱,对胜利的坚信,都融入了这字字句句中。
当时,我身边有一位老者,他戴着眼镜,看得特别认真。
我忍不住和他搭话,一聊才知道,他是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
他跟我说,古代诗词就是咱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无论在什么时候,读起这些诗词,都能让人充满力量,充满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传承的作文例子素材

文化自信需要传承的作文例子素材段落一,聊聊古典美。
说到古典美啊,就得提提咱们那些古籍了。
那些书啊,简直就
像是时光的印记,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
读起来,就像是和古人在
对话,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奇妙。
就像诗经啊、楚辞啊、唐诗宋词,都是咱们的文化宝藏,读着读着,就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
自信。
段落二,非遗的魅力。
非遗啊,那可是咱们民间艺术的瑰宝。
你瞅瞅那些剪纸,哎呀,精美得不得了,还有刺绣、京剧,哪个不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非
遗项目,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咱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看着这些,心里就油然生出一股子骄傲感。
段落三,现代与文化的融合。
说到文化自信,可不是说咱们就得守着老一套不放。
现在啊,
中华文化也在与时俱进,电影、音乐里都有咱们的文化元素。
那种
融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咱们的文化,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活力,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段落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现在啊,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可是越来越受欢迎了。
孔子学院都开到世界各地了,还有那些文化节、文化交流活动,都让外国人见识到了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
从古诗词看文化自信的作文

从古诗词看文化自信的作文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诗词,那可真是宝贝中的宝贝!通过这些古诗词,咱们能清楚地看到咱们中华文化的自信从何而来。
你想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短短几个字,就把那种壮志豪情、那种自信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站在山巅,仿佛在告诉世界,咱中国人有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源于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识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再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这老兄,多潇洒!多自信!他坚信自己的价值,哪怕钱财没了也不怕,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才能定能有所作为。
这反映出咱们中华文化中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肯定,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
还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笔下的竹子,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依然坚定挺拔。
这不就像咱们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毫不动摇的坚守。
古诗词里的文化自信,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咱们前行的路。
它让咱们知道,咱们的文化有深厚的底蕴,有强大的力量。
咱们不用去羡慕别人,咱们自己的就足够好。
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传承和发扬这些古诗词,让这份文化自信永远在咱们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全世界都看到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

品读古诗词建立文化自信,作文素材《品读古诗词,让自信满格》
哎呀呀,咱来说说这品读古诗词和建立文化自信的事儿哈。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过年,那大年初一的早上啊,全村都热闹非凡。
我跟着家人去村里的祠堂祭拜祖先,一进去就看到那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古诗词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儿呀,就那么展现在眼前。
我看着那些诗词,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一样。
你说怪不怪,平时在课本上读到这些诗词可能没那么深的感觉,可在那个情境下,我一下子就感觉到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是多么的了不起。
然后祭祀开始了,长辈们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些古老的吉祥话,听着就特别有韵味,那不就是咱古诗词里的那种文化韵味嘛!就在那一刻,我心里那叫一个自豪呀,咱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咱们平时读那些古诗词,真的就像是在挖掘宝藏一样。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和心境。
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我们能看到那壮阔的边塞风光;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们能体会到那份恬淡的田园之乐。
这都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贝呀!
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会越来越自信。
这自信可不是凭空来的,是老祖宗们用一首首诗词给我们积攒下来的呀!咱可得好好品读这些古诗词,把咱的文化自信一代代传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华文化的厉害!嘿嘿,这就是我的一点小感悟啦,大家一起读起来吧!
咋样,我这说的是不是有点道理呀,哈哈。
在古诗词中体会文化自信作文

在古诗词中体会文化自信作文月下独酌。
月亮这么亮,好像古代那个诗仙也是在这样的夜晚,举杯邀明月。
那时候的诗,简单又直接,却能触动心灵深处。
说起来,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你看那些古诗词,每一首都
像一幅画,藏着历史的秘密。
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文
化人,心里那个得意啊!
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古时候的英雄好汉,都是骑马闯天涯的。
那些诗词里,就写了他们怎么打仗、怎么生活。
那种豪情壮志,真
是让人热血沸腾。
说到现在的中国,哎呀,那可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看看身边
的高楼大厦,再看看手机里的各种APP,都是咱们自己研发的。
这
种自豪感,不就是文化自信吗?
还有啊,你别看我现在这么能说,其实我以前是个“文盲”。
但后来我开始读诗、背词,才发现原来中华文化这么有趣。
这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文化自信,真的是无价之宝啊!。
从学习古代诗词中体悟文化自信作文

从学习古代诗词中体悟文化自信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代诗词可有意思啦!
每次读那些古代诗词,我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
比如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我眼前马上就出现了那超级壮观的瀑布,好像从天上冲下来,太厉害了!
还有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美的画面呀,我都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古代诗词里藏着好多好多我们中国的文化呢。
就像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呀。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很有才华。
他们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让我们现在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风景和心情。
我觉得特别自豪,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我要好好学习古代诗词,把我们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古代诗词。
古代诗词就像一个个魔法盒子,一打开,里面全是奇妙的东西。
你们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叔叔把春天早上的感觉写得好生动,我好像也睡在那个春天里,听到了小鸟的歌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哥哥看着月亮就想起了家,我读着读着也能感受到他的想念。
我们中国有好多好多这样的诗词,它们是我们的宝贝。
每当我读起它们,心里就特别高兴,因为这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别的国家没有。
就像我们会背好多诗词去参加比赛,每次都能得奖,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诗词厉害呀!
所以,我们要多学古代诗词,为我们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
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
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
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
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
“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
”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
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
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
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
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节目做到了。
”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流淌,
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它已经成为一个引子,将长期默默植根于校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出来。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活动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
“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里。
”
“中国老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和爱好,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古典诗词的美,根植于文化传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骆玉明对记者说,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随着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出现诗词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当然,也有人疑惑:“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古典诗词?”对此,骆玉明的回答很干脆:“倡导古体诗词的阅读、朗诵等,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本身,诗词的熏陶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他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不安、琐碎,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
应当承认,不是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
会像诗词中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也恰恰如此,诗词所创作出的更美好的精神空间和诗意生活,是人们心向往之的。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武亦姝等学子的走红,也让人们把目光投射到我们的教育上。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应试思维等现实阻力。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不少学生课余私下问王希明和黄荣华:“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绝不等于分数,更不等于应试;进一步来说,也不能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侧重考验记忆和背诵划上等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放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放在人一生的范畴内,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更具有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
”上海江东书院、“宝宝念诗”微信公号创始人韩可胜说。
文化要弘扬: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
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
在上海,教育系统将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从语文学科、拓展课程等多个渠道入手加强古诗文教育教学,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要求,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要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历久弥新,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
”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苏东坡就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
茂,还应当花开环球,让全人类爱好美好的人们共知、共享。
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美轮美奂的文艺晚会和《梁祝》《高山流水》、鸡年春节世界各地欢度中国传统节日的盛况等,都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积累了数千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实力和魅力,需要走出去,也应当走出去。
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要有这个文化自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一台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能否找到符合大众文化追求、生活节奏和欣赏方式,顺应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
继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员邓文卿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自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