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概况

周观彦等[9]采用胆胃康胶囊(由青叶胆、黄芩、枳壳、竹叶、柴胡、白芍、泽泻、茯苓、菌陈、淡竹叶、灯心草等制成)治疗RE30例。结果:治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73.3%(22/30),总有效率为90%(27/30)。孟玲[10]采用舒胃颗粒(由柴胡、川芎、香附、枳壳、延胡索、乌贼骨、浙贝母、陈皮、云苓、白术、石斛、九香虫、黄连、吴茱萸、炒山药、白及等制成)加三七粉配合糊剂卧位服药法治疗RE60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法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粘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范畴,约1/3的GERD患者存在RE。该病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上消化道动力障碍,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RE临床上常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为主,长期反复发作且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对RE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服药物、内镜治疗等,虽可使疾病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本病易复发、疗程长、药物副作用大。目前,中医药治疗RE已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具有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情况综述如下。
1.2基本方加减治疗
王文凡[4]采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治疗RE50例。基本方:半夏10厚朴10紫苏10茯苓15生姜2片,黄连6吴茱萸3黄芪20党参15陈皮10。加减:肝郁气滞加柴胡、枳壳、郁金;胃阴不足加石斛、沙参、麦冬;脾胃湿热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栀子;脾胃虚寒加制附子、吴茱萸、炒白术;久病入络,瘀血内阻加莪术、生蒲黄、延胡索;反酸、烧心明显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4周为一疗程。结果:50例中,治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侯延平等[5]采用疏肝健脾方治疗RE60例。基本方:白芍15g,甘草5g,柴胡10g,枳壳30g,香附10g,川楝子10g,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烧心明显者加牡丹皮10g,黄连5g;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30g;呃逆、暖气明显者加旋覆花15g,代赭石30g。用1000ml清水浸泡30min后,文火煎煮40min,取汁300ml,每日服1剂,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病变改善情况、提高食管内pH值,减少食管反流的次数,缩短反流时间,增加LES静息压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韩达伟[6]采用疏肝清降制酸汤治疗RE52例。基本方:柴胡12g,郁金12g,白芍15g,瓜蒌仁12g,黄芩12g,旋复花l0g,代赭石15g,甘草6g,海螵蛸l0g,珍珠母20g,煅瓦楞20g。每日1剂,头煎加水500ml,煎取200ml,二煎加水300ml,煎取200ml,2煎混合共400ml,每次服200ml,早晚各1次,共8周。结果:52例中,治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1%。隋吉娟[7]采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RE45例。方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方药如下:党参20g,炙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旋复花15g(包煎),代赭石20g(先煎),佛手15g,苏梗15g,木香10g(后下),陈皮15g,半夏10g,大腹皮15g,莱菔子10g,麦芽20g,神曲20g,鸡内金20g,白及15 g,海螵蛸15g,吴茱萸6g,瓦楞子15g(先煎),浙贝10g,麦冬15g,石斛15g,炒山药20g,黄连6g,甘草10g。日1剂水煎早晚口服,4周为1个疗程。结果:45例中,临床治愈29例,显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2%。陈小丹[8]采用加味半夏厚朴汤治疗RE68例。加味半夏厚朴汤药用半夏、茯苓各12g,厚朴、苏叶、瓜蒌皮、旋覆花、生姜、香附、蒲公英、威灵仙各10g,白花蛇舌草15g。脾胃虚寒加党参10g,干姜10g,肉桂3g,砂仁6g,胃阴不足加山药10g,玉竹10g,北沙参10g;胸骨后痛甚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加失笑散、檀香3g,嗳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0g,或合左金丸。水煎,每日1剂,分2次于上、下午温服,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68例中,临床治愈33例,好转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7%。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概况

粒 _。 使 混合 R 】可 。 E模 型 大 鼠食 管 黏 膜 GAS水 平 显 著
提 高 ;栀 子 豉 汤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及 其 合 方 [ 可 使 4
RE模 型大 鼠食 管 组 织 中及 血 浆 GAS 、MTL含 量 明
反 流性食 管 炎 (elx eo h gt ,R rf s p a i s E)属 食 管 u i 黏 膜炎 性病 变 ,是指 由于 胃和 ( ) 十二 指 肠 内容 物 或 反 流入食 管 ,引起 食管 黏 膜 的炎 症 、糜 烂 ,甚 至 溃 疡 质 的分泌 。有研 究 表 明贲 门失 弛缓 症 患 者食 管 中呈 抑 制 性作用 的 VI P神经元 大量 缺失 ,而呈 现 兴奋 性作 用 的胆碱 能神经 元相 对增 多 ,可 能 是该 病 发 生 、发展 的 机 制之一 l _ 】 。V P可 通 过增 加 NO 使 平 滑肌 舒 张 ] I 。
功 ,几乎 没 有通 透性 。食 管上 皮 前 、上 皮 及 上 皮 后 屏
主要 生理 功能 为 降低食 管 下 括 约 肌 的张 力 ,抑 制 胃肠 运 动 ,扩 张 血 管 、增 加 肠 血 流 量 ,刺 激 胰 胆 分 泌 、 。 是一 个促 胰腺 碳 酸氢 盐 和蛋 白分 泌 的刺 激 剂 ,可加 强 胰 泌 素及 胆囊 收缩 素 ( C C K) 促碳 酸氢 盐 分 泌 ,并 能 促 进胰 多 肽释 放 等L 2 引。研究 显示 半夏 泻 心 汤 、生姜 泻 心汤 、甘 草泻 心 汤均 可使 大 鼠 回肠 内 的 NT 含量 明显
关 , 中药 抗 氧化 的研 究较 多 ,很 多 中药 复方 如 调 中颗
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1. 引言1.1 背景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受损,出现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则是指病因与肝胃不和相关的一种特殊类型。
肝胃不和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概念,其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导致气滞、痰湿等病理现象。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肝胃不和型疾病应以理气和胃、燥湿化痰为治疗原则。
目前,西医常用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探索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左金丸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药方剂,具有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并观察其对疾病的影响,以验证左金丸加减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性。
通过对照组的设置,评估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探讨左金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意义,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招募了10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50名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实验组,接受左金丸加减治疗,另外50名患者被分配至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症状评分、内镜检查、血常规等检查。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持续观察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等药物治疗。
治疗后再次进行病情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在数据分析方面,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酸、嗳气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抗酸药物、制酸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长期服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能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行探讨。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上属于“食滞”范畴,是由于饮食不当、气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食物反流至食管造成的炎症。
中医认为人体机能的失调、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炎的因素。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方法: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最常用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方剂之一。
它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功效,通过改善胃肠道功能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平衡,有助于减缓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2.藿香正气丸3.茯苓泽泻丸茯苓泽泻丸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食管炎症、胸闷等症状。
茯苓泽泻丸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车前草等,其通过利尿和清除体内湿气的方式,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针灸疗法:关元、中脘、承灵活络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消化系统的虚实不同有关,因此针灸疗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中脘、承灵活络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更加细致、温和,可以减少副作用,而且中药在调理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药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情严重者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应该持续接受西医的跟踪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为会议 重要课题 。 虽然西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 但 者总有效率 的差异不大 ( P <O . 0 5 ) , 无 统计学意义 。但 治疗组防 其副作 用较 多 , 例如长期地服用西药会干扰可 F e z + 的吸收 , 或引 止复发的效果明显好 于对 照( P <O . 0 5 ) , 有统计学意义。而陈氏 起 肾功能损 害等。而中医 、 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 不但疗 效突 将 1 0 2例反流性食 管炎辨证分 型为 : ( 1 ) 肝郁 胃热型采用丹栀逍 出, 而且副作用少 。 现对反流性食管炎 的中医药研究情况进行简 遥散 ; ( 2 ) 胃阴亏虚型采 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 3 ) 气滞血瘀型采用 要 的综 述 , 以促进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 。具体 内容如下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 因、 病机 的认识
中医学 中并无 反流性食管 炎及 胃食管反 流病这一 名词 , 根
启膈散加减。 治理 6周后 , 痊愈 3 0例 , 显效 2 8例 , 有效 3 5例 , 无
效 9例 , 总有效率达 9 1 . 9 %。其 中肝 胃郁热组有效率达 1 0 0 %。
2 . 3 专 方 治 疗 姚 峰㈣以 四逆 越左 丸 加 味 治 疗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则肝木 自甚 , 故为酸也” 。 指 出反酸与肝木有关 。 《 杂病 源流犀烛》 治疗 。治疗时间均为 4周 , 结果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 ( 9 2 %) 明显好
日“ 吞酸者 。 郁滞 日久 , 伏 于脾 胃间 , 不 能 自出 , 又咽不下。 倘 肌表 于对照组( 7 5 %) , 两组 的差异显著( P < O . 0 5 ) , 有统计学 意义 。
3 2例 ) 和治疗组( 5 0例 ) 。对照组给 蠕 动将 食物送至 胃中 , 传 化物而不藏 , 通 降为顺 , 故 应属于 “ 胃” 管炎病人随机分成 和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关键词】GERD抑酸Hp根治胃失和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
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1]。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后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
内镜检查可以对RE进行确诊,并评价食管炎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Barrett’s食管(BE)。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学术周讨论并通过的关于GERD的亚太共识中,认为胃镜是诊断NERD的金标准。
1/3的GERD病人有食管黏膜破损,可以通过常规内镜检出2]。
GER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的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西医药治疗抑酸治疗是该病的主导措施,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初始治疗中,抑酸剂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伴有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也是达到长期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及临床治愈的现实途径。
因为GERD是一种时发时愈的慢性疾病,一般初始治疗缓解,但停药半年后复发率可达80%左右,故通常均需要采取维持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性化的分割应用PPI 原剂量或减量进行间歇性或按需治疗3]。
如反酸、反食特别严重甚至呕吐者,应用促动力药物可迅速抑制症状,此类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升高,促进胃排空,但其可进入血脑屏障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2024年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范文

《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篇一一、引言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肝胃不和密切相关,而半夏厚朴汤和吴茱萸汤作为经典方剂,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1. 病例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计XX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例。
2. 方法治疗组采用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胃胀、嗳气、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的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具体表现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而对照组患者则改善较慢。
2. 临床疗效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痊愈XX例,显效XX例,有效XX例,总有效率为XX%;而对照组痊愈XX例,显效XX例,有效XX例,总有效率为XX%。
3.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恶心、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
四、讨论1. 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的药理作用半夏厚朴汤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功效,而吴茱萸汤则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
两方合用,能够更好地调和肝胃,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
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症状改善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该治疗方法在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 安全性分析从不良反应情况来看,采用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治疗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治疗方法安全性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摘要】从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中医药防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药治疗;综述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病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可归入中医学的“噎膈”、“胃脘痛”、“反酸”等病证范畴。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RE的中医病名目前RE在科研和临床中尚无统一、规范化的病名。
余彩珍等[1]认为就其临床表现描述RE应属于中医之’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
王贤斌等[2]认为RE的主要症状是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烧灼样胸骨后疼痛,故可按胸痛辨证论治。
1997年3月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o疾病部》首次将本病称为”食管瘅“,与RE十分相似,但目前还未普遍应用,仍需进一步完善。
2RE的病因病机王唏显等[3]认为RE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其发病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传变特点;痰浊血瘀是其最终结局。
李春婷等[4]认为在RE的发病中,脾虚失运是本,肝胃气逆是标,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丁•上是RE病机的关键。
段国勋等[5]认为RE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
马银成等[6]认为是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易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
金庆灼等[7]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及脾胃,久则脾虚胃热,水谷不降反随胃气上逆所致。
吴志宪[8]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胃)两脏。
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脾虚湿盛,痰浊内生;或肝脾失和,中焦壅滞,邪郁胸膈,气机升降失常。
3RE的治疗3.1辨证治疗:对于RE的中医辨证分型,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临床分型论治较为混乱。
陈江宁等[9]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102 例病人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气滞血瘀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阴不足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
有效率分别为91.2%、90.0%、81.8%。
郝娅宁[10]等把RE辨证分型为三个证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匀气汤I号(白芍、枳壳、柴胡、法半夏、川连、吴茱萸、炙甘草);脾胃虚寒型,方用匀气汤I I号(匀气汤I号加苍术、紫蔻仁等);肝郁化热型,方用匀气汤III号(匀气汤I号吴茱萸减半,加龙胆草、焦山扼、元胡、大黄等)。
分组治疗RE42例,疗程4周,症状缓解率3组平均为81. 8%,其中肝胃不和组82.6%,脾胃虚寒组76.7%,肝郁化热组38.0%。
林小武[11]将48例RE 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痰瘀结胸、脾虚邪实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以柴胡、白芍、法半夏、黄芩、旋覆花、枳壳、丹参、蒲公英等组方,治疗20例,有效率达100%;痰瘀结胸型以全瓜萎、枳壳、丹参、蒲公英、当归、法半夏等组方,治疗17例,有效率为94. 1%;脾虚邪实型以太子参、大枣、茯苓、丹参、蒲公英、当归、清半夏、郁金、枳壳、桃仁、陈皮、炙甘草、生姜等组方,治疗17 例,有效率81.8%。
田波[12]将38例病人辨证分为4型;脾胃虚寒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气犯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合左金丸;胃阴不足型用一贯煎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9. 47%。
张琼英等[13]引用涂福音教授的观点,将RE辨证分为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5型,临床治疗取良好的疗效。
李文[14]把106例病人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痰气交阻、脾胃虚寒和脾胃阴虚5型。
其中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清热通降、芳香化湿治疗;痰气交阻型采用开胸理气、化痰畅咽治疗;脾胃虚寒型采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治疗;脾胃阴虚型采用养阴益胃、甘凉濡润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3%。
黄贤樟等[15]认为RE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酸水泛溢,提出降逆制酸的治疗大法,并根据病人体质、饮食、病情等因素的差异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本病分为寒邪客胃(丁香柿蒂汤)、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加味)、湿痰内阻(藿朴夏苓汤、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食滞胃腑(保和丸)、肝胃不和(柴胡平胃饮)、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加味)、脾胃阳虚(丁蔻理中汤)7型论治。
3. 2专方治疗3. 2. 1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朱生樑等[16]用丁香降气汤(由丁香、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太子参、川黄连、吴茱萸、甘草等)治疗RE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予T香降气汤),对照组30例(予奥美拉唑),两组疗程均为8周。
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 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0. 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0. 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3.3%。
龚雪康[17]用加味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制半夏、黄芪、竹茹、三七)8周为1个疗程,治疗RE50例,对照组使用吗丁啉,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1),除吞酸外,其他各项单项症状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
1.2. 2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马银成[18]用蒲公英、茵陈、白花蛇舌草、瓜蒌、茯苓、白术、白芍、黄连等组方,治疗RE30例,疗程1个月,总有效率93. 33%;王少龙[19]用泻肝抑酸汤(黄连、黄芩、吴茱萸、蒲公英、白芍、延胡索、沙参、麦门冬、炒莱菔子、瓦楞子),治疗RE48例,总有效率93.7%,高于口服雷尼替丁胶囊和多潘立酮的西药对照(83. 3%) (P <0. 05)»1.2. 3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郑发顺[20]用柴胡舒肝汤加减(柴胡、芍药、陈皮、枳壳、炙甘草、川弯、白茨、内金、香附、法夏、代赭石)治疗RE101例,对照组用吗叮啉、硫糖铝,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 80% (61/65);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 (30/36)。
朱晓燕等[21用]疏肝和胃汤(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白芍、川黄连、吴茱萸等),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疗程8周,总有效率为82. 86%(29/35),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 05)。
1.3中西医结合治疗:宋海波等[22]将156例RE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中药组30例,中西药组96例,中药组中脾胃虚寒型用自拟方食管炎1号(丁香、白豆蔻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九香虫随症加减)。
胃内积热型采用食管炎2号(酒黄连、吴茱萸、随症加减);西药组用洛赛克20rag,每日1次,反酸明显者加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中西药组用以上中药及西药,4周后复查,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中药组(76. 9%)和西药组(80. 0%) (P〈0. 01)。
陈培琼等[23]将60例RE患者平均分为两组,I组予(乌贝散加味)和西沙必利,I I组单予西沙必利,疗程4周。
I组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8周症状改善均优子I I组,且8周后两组症状差异有显著性。
I组和I I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13%和87%、70%。
两组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
3. 4外治法:李恒森等[24]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Phallus, Rugulosus, Fisch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擦,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疗程,共治20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张瑞明等[25]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日服西沙比利,治疗100例RE病人,结果治愈52例,显效48例,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丁-仅用西沙比利的对照组(P〈0. 01)。
4讨论目前在RE中医治疗研究中开展较多的是中医专方疗效的观察,并且大多按照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对照组,进行了疗效比较。
然而,在RE的中医治疗研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①疗程和对照药物不统一,西医治疗RE的药物有促动力药(吗丁啉、普瑞博思等)、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
中医药治疗RE的疗程也不够统一,有长有短,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
②科研设计不够严谨,阳性对照药不是目前公认的药物,甚至没有阳性对照药,治疗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理研究不多,而且本病的疗程较长,长时间口服汤剂不易坚持。
③疗效判定标准还不统一,如有以临床症状作为有效率判定标准,以内镜作为标准,有以有病理为准,也有三者综合考虑。
同时,对于显效或有效的疗效判定也存在模糊性。
④RE中医治疗的实验研究较少,临床中对RE的诊断、愈合、复发等缺乏进一步研究的实验室观察指标,尤其是近年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食管-异型增生-恶性病变,更需要临床检测指标。
总之,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研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组方,开发新剂型,以便患者应用。
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尤其引入基因水平的研究,促进本病病因病机的阐明及疗效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1]俞彩珍.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5, (1): 6-7[2]王贤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 4(2): 79-80[3]王唏显,李廷莶,肖汉玺.从肝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 38[4]高祥华,李春婷.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辨治探讨[J].吉林中医药 2004,3 (24) : 15-16[5]段国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新中医,2000,32(9): 33-36[6]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32(3): 186[7]金庆灼.半夏湾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4): 573[8]吴志宪.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999,21(5): 311[9]陈江宁,涂洁.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2例[J].江苏中医药,1999,20(12): 24[10]郝娅宁,孙喜才,张健.匀气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粘膜经验及食管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5(1): 32~35[11]林小武.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四川中医,1999,17(9):23 [12]田波.中医辨治反流性食管炎[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20-21[13]张琼英,林娜,涂志红.涂福音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 8(1): 36-37[14]李文.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 13[15]黄贤樟,邝卫红.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探讨[J].新中医,1998,32(2): 3-5[16]朱生樑,马淑颖等.丁香降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1): 19-20[17]龚雪康.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 19[18]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22(3): 186[19]王少龙,吴素芹.泻肝抑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0,19(10): 604[20]郑发顺.柴胡舒肝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9(4): 2929[21]朱晓燕,朱生梁,马淑颖.疏肝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 38(2): 26-27[22]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 313[23]陈培琼,陈慧,曹穗平.乌贝散加味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广东医学,2000, 21(5): 435[24]李恒森,杜兆嵩,楚燕瑞等.鬼笔擦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0例分析[J].江西中医药,1996,27(1): 29[25]张瑞明,魏玉静.穴位按摩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J].中医杂志,2001, 42(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