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国际合作

什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国际合作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自应对的问题,而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携手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涵盖了众多方面,其中一些重点领域对于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气候变化应对是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核心重点之一。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其影响范围广泛且深远,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破坏等。
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相关的议定书,如《巴黎协定》,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各国需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
例如,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中国家则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并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关键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开展物种保护研究等合作行动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各国之间需要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跨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跨境环境污染治理是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重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往往不受国界限制,会在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影响。
例如,酸雨、沙尘暴等环境问题可能由一个国家的排放源引起,但却会对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地区造成危害。
因此,各国需要在监测污染、制定排放标准、共同治理跨境污染等方面加强合作。
通过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等方式,有效控制和减少跨境环境污染的影响。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正面临着短缺和退化的危机。
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了推动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展开论述。
一、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作为联合国系统中的环境保护领域专门机构,致力于推动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此外,还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等组织,它们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制定环保政策等方式,为各国环保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机制。
二、国际环境保护合作项目国际环境保护合作项目是各国在环保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要方式。
比如,中美合作打击气候变化项目是中国与美国合作的典范,双方共同努力,进行技术交流、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中欧清洁能源项目、日本与非洲国家水资源管理项目等都是在环保方面取得成功的合作项目。
三、国际环境保护交流平台国际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与学习。
例如,国际环境保护论坛是各国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的研讨会,通过分享经验、交流观点,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此外,还有国际环保展览会、国际环保论坛等,这些交流平台的举办为各国环保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国际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国际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是提高环保技术水平的关键。
各国环保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推动了环保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例如,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等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环境政策,共享环保资源,加强监测与治理,实现环保目标。
国际合作还可以为环境保护行业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机遇与可能。
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介绍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

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介绍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亟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机制应运而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和政策沟通,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一、合作机制的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第一步是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为此,国际组织和机构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致力于协调全球环境保护合作,通过各种项目和倡议推动跨国合作。
国际环境合作机构的成立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技术创新与分享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重点关注技术创新与分享。
各国在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可以推动低碳技术的国际转移,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各国可以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合作,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共性挑战。
三、知识共享与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还应注重知识共享与教育培训。
通过共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各国可以相互借鉴,提高环境保护行业的水平。
此外,开展环境保护领域的教育培训活动,培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等活动有助于加强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四、政策沟通与协调环境保护行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政策沟通和协调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各国应通过政策对话和合作协商,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在环境标准和政策制定方面,各国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形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此外,国际间的环境法律和法规合作,也是加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五、案例分析: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典型项目(这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的案例进行拓展,描述具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如国际碳市场机制、全球环境基金等)六、结论环境保护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关键领域

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关键领域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保护已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领域的合作至关重要。
首先,气候变化是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核心领域之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 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升温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
这需要各国共同制定和执行减排目标,加强能源转型,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同时,还需要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交通、推动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例如,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积极采取行动,共同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做出贡献。
其次,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栖息地破坏等。
许多物种正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边缘,这不仅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国际社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以及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各国需要加强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合作。
比如,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区,共同保护迁徙物种的栖息地;加强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打击力度,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切断非法贸易链条;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的合作项目,共享数据和经验,共同制定保护策略。
再者,海洋环境保护是另一个关键领域。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海洋正面临着塑料污染、石油泄漏、过度捕捞、海洋酸化等诸多问题。
国际合作在海洋环境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模式有哪些

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模式有哪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还是森林砍伐,都不是单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的。
因此,国际合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模式都有哪些呢?一种常见的模式是多边环境协定。
这是由多个国家共同签署和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例如,《巴黎协定》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多边环境协定。
通过这一协定,各国承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 摄氏度之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国需要定期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报告其减排进展,并接受国际监督。
另一种模式是国际组织主导的合作项目。
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这样的国际组织,在协调各国的环境保护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UNEP 发起和推动了众多的环境保护项目,如“全球环境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些项目涵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
跨境生态系统保护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模式。
许多生态系统跨越了国界,如河流流域、山脉、森林等。
以亚马逊雨林为例,它跨越了多个南美洲国家。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雨林,相关国家需要共同制定保护策略,加强监测和执法,打击非法砍伐和盗猎等行为。
在河流流域方面,上下游国家需要合作管理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质保护。
还有一种合作模式是技术和知识的共享。
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技术和经验方面往往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短缺。
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经验,通过合作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加快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跨国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保护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携手合作。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等,国际合作成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建立健全的国际环保法律和政策框架是推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
各国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共同协商,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这些法规应当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自然资源保护等。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确保各国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环保责任。
加强环保教育与意识的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以及每个人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和作用。
这不仅要在各国国内开展,更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环保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促进各国之间的环保理念和经验的传播与交流。
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在推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各国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通过建立国际环保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各国可以及时分享环境数据、科研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较为先进,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资金支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方面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国际社会应当通过建立环保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私人资本投入环保领域,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建立多边环保合作机制是推动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在协调各国环保行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区域环保合作组织也能够针对特定地区的环境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当今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保护环境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务,而是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面对环境挑战,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并执行环境政策,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首先,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环境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各国可以通过合作机制共同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数据,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
这样一来,不同国家之间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就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同时,环境信息的共享还可以帮助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其次,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环境技术的转让和互助。
环境技术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环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技术支援,帮助其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能力,也有益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第三,国际合作有助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环境保护需要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而这些法律和政策往往需要在国际层面上进行协调和制定。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商讨并制定符合全球环境标准的政策框架,如《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帮助各国共同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环境政策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另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资金的流动和投资。
环境保护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某些贫困国家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资金援助和投资,帮助其改善环境状况。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和基金也可以通过合作机制为环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全球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中还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和意识的提升。
环境保护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各国认识到单靠一国之力无法解决,因此,国际社会开展了多层次、广泛的合作。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包括其背景、主要形式、成功案例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问题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生态平衡,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国际社会在20世纪后期开始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二、主要合作机制1. 国际条约与协议许多国家通过签署国际条约与协议来推动环境保护。
这些条约和协议通常涵盖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并为国家间合作提供了框架。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于1992年签署,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其核心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气温的上升。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于1992年签署,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利用,并公平合理地分享与生物资源相关的利益。
•《巴黎协定》:2015年通过,目标是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升高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2. 国际组织与机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便是协调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机构。
它通过技术支持、政策建议以及資金援助帮助各国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金融机构也推动可持续发展项目,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3. 多边合作平台除了传统的国际条约,许多多边合作平台也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作用。
例如:•G20的环境议题:在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会讨论全球环境挑战,并提出合作倡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各成员国通过开展环境保护项目,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三、成功案例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全球环境基金(GEF):自1991年成立以来,基金会为多个国家资助了数千个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一、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在一个地球村里。
地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总的生态系统,一个地方的环境问题会不同程度直接、间接的影响倒其他地方的环境状况,危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2. 国际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各国必须合作。
国际环境问题是全球整体性的问题。
它具有全方位、全因子、整体问题与局部问题交叉和互助促进、既有当前症状又有滞后效应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枪匹马能够单独胜任的。
必须全球携起手来。
3.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理因素的差异,要求相互取长补短,进行合作。
4. 调查全球范围内的污染,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监测和调查研究。
交流防止环境恶化的知识与经验,也有赖于国际合作。
5. 国际合作是国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法实施的必要条件。
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克服利益冲突,制定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协调意志的国际环境法规则;唯有合作,才能克服政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有效地实施国际环境法二、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依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依据本身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就。
1. 纲领性文件:首先是《联合国宪章》。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极合作之国际法原则的宣言》,将“各国依照《联合国现宪章》彼此友好之合作义务”列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各国应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之各方面彼此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增进国际经济安定与进步、各国之一般福利及促进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之发展。
[1]其次是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的第7条规定:“种类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在范围上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 或者因为它们影响共同的国际领域,将要求国与国之间广泛合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
”此条款尤其强调为实现环境目的,需要共同的努力,即“为筹措资金以支援发展中国家完成它们这方面的责任所需要进行的国际合作”。
《宣言》第22条规定:各国应进行合作以进一步发展有关它们管辖或控制之内的活动对它们管辖以外的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受害者承担责任和赔偿问题的国际法。
宣言的24 、25 条也都是关于国际合作的规定。
2. 1982年,在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之后,召开的内罗毕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发表的《内罗毕宣言》。
共10 条内容,其中心就是强调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精神。
如第10 条作为国际社会重申的几大问题之一,即“重申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在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国努力和国际合作”。
就是明显的加强协商、合作原则的规定。
3. 199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里,有9 项原则规定了加强磋商、合作的内容。
其中有的是重申《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的有关内容,是它的具体化,更多的则是一些新内容。
最后一项原则明确规定“:各国和人民应诚意地本着伙伴精神合作”。
这是人类在从1972年开始全球合作保护环境后,对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更深刻认识。
4. 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已签署了《南极条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35种国际环境公约。
这些条约构成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三、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则经过若干次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达成了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既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成果,也是以后在环保领域的法律依据。
这些条约中体现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则。
1.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是国家法的基本原则,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也表述了这一原则。
这个原则作为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对其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另一方面国家要对其主权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对他国造成环境问题负有责任。
而国际环境合作不应对国家主权造成损害。
2.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世界各国共同享有一个地球,共同分享地球资源,共同承担环境责任。
共同责任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基础。
但共同责任是有区别的,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区分为发达国家发展过度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向地球排放了大量的污染,从而积累形成严峻的环境问题,而到目前来说,发达国家也仍然是当今环境问题的责任者。
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污染和破坏府主要责任,并有义务在资金、技术上帮助发展国家参加全球环境保护合作。
发掌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要求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打破贫困??环境问题??贫困的恶性循环。
[2]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内容1. 建立全球性环境保护系统,如监测系统和查询系统等。
现在国际上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国际环境资料查询系统和有毒化学物的国际登记中心。
我国已经参加这三个系统。
黄河、长江、珠江、太湖四个水系已参加全球水监测系统,北京、上海、沈阳、广洲和西安等城市已参加世界城市大气污染监测。
2. 发展国际综合治理体制。
近年来,地区性国际综合治理出现了较大发展。
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区治理环境组织到1984 年就已超过50 个,特别是根据地球自然条件,出现了综合治理体制。
欧洲已开始从分片治理发展到制订全欧环境保护计划。
3. 建立国际协作制度。
处理有关国际环境问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有关国家之间经常进行协商和互通情报。
很多国家条约都有此规定, 并已逐渐形成国际惯例和制度。
1974 年北欧四国的《环境保护公约》就规定,互相之间主动通气、征求意见,遵守共同规定的法律秩序,实行互相监督。
4. 援助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不发达状况造成的。
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应进行援助,包括削减或免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以增加它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 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各种应急计划。
除上述内容外,国际合作原则还要求各国共同努力提高现有技术,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新技术,并应用于现代社会。
6. 共享共管全球资源。
如对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外层空间、世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7. 禁止转移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
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各国加强了在控制包括向海洋倾倒垃圾的污染和危险废物转移。
五、国际环境保护的合作官方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根据1972年12月1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联大第2997号决议通过,1973年1月1日成立。
总部设在肯尼亚的内罗毕。
全球设七大区域联系办公室。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制定规划,首先是收集环境问题及解决环境问题进行努力的信息,根据信息选出每年的特殊主题提交给下次行政理事会议的环境状况报告。
然后,制定目标和实施具体行动的战略,将环境规划提交给有关的国际组织和政府。
最后在选出环境基金资助的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领域大致分为六类:人类设施、人类健康、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环境和发展、自然灾害。
六、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的作用(一)非政府组织(NGO)的所指:1. 专门性民间国际环境组织:以保护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环保活动,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前名为“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1948成立,以及绿色和平组织 (Green Peace)??1971年成立。
2. 国际法学团体:纯粹学术性机构,其中,国际法研究院(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和国际法协会(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最负盛名。
3. 其他非政府组织:除了上述两种非政府组织以外,其他非政府组织也从各自的角度关心并从事全球环保活动,促进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比如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ISO)。
(二)非政府组织对国际环境合作的贡献1. 非政府组织通过参加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谈判、参加环境条约的拟订、组织非政府组织论坛等各种方式,促进了国际环境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主持召开的每次世界性环境会议都有非政府组织的广泛介入;在环境问题和环境条约的国际谈判中,从确定问题、议定日程及目标、提出有关规则、提供专家意见和有关信息、进行游说等各方面一直到缔结环境条约。
由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际环境条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京都议定书》、《防治荒漠化公约》2. 非政府组织参与审议和监督环境条约的实施和执行。
比如自然保护同盟派出旗舰驶往南太平洋,反对法国进行核试验,以致被炸毁;反对捕鲸,派出船舶封锁直布罗陀海峡,阻止苏联的捕鲸船队通过;反对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曾举行新闻发布会,揭露一些国家越境转移废弃物的真相;海湾战争后,派出船只调查污染状况,敦促召开国际会议,以“国际法律保护”的名义监视战争新造成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协助中国政府抵制跨国公司在转基因食物方面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
3. 非政府组织可作为诉讼方或法律顾问参加国际诉讼程序。
1998年10月,WTO在对“海虾-海龟案”这一涉及到环境与贸易争端案的终审裁决中,正式确认了非政府组织在WTO争端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专家组可以在争端解决过程中直接接受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材料与报告。
七、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实施现状来自环境的挑战是全球性的,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有协调、合作的客观需要,但是实际上,国际社会在环境领域中的合作仍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1. 在环境问题上画地为牢,不积极合作许多国家和地区只关心自己领域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而不关心其他区域或其他国家的环境整治。
其结果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缓和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这是因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上来。
例如,工业国减少污染的同一性质支出在70 年代为2%-2.5%, 这一数值在德国和日本已提高到5%, 在美国提高到4%, 但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由于更重视生存和增长的需要而在环境上投资不多,加之这些国家处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段,从而易于使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