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
(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
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V V V =='=211sin sin sin β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2.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 炮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 则应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条线的含义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 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 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野外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然后在室 内进行叠加处理,这是60年代出现的地震勘探的一大 进步。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当O1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 当O1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 当O2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O2A表示(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O1 O 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 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2)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 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 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也称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或其他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

第一章 地震波理论基础1、岩石介质:弹性介质、黏弹性体2、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3、地震介质模型:1 均匀介质 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
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
2 非均匀介质 岩性分界面常常与岩层的弹性分界面有很好的耦合性,所以,地震勘探所探究的弹性分界面常常就是地质(岩性分界面)。
连续介质3 单相介质和多相介质4:波的几个特征• 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 波前: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各点组成的面叫波前。
• 波面:介质中同时开始振动的各质点所组成的曲面叫波面。
• 波后:介质中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各点组成的面叫波后。
• 波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 ,然后又沿那条“路径”从P 点向别处传播,这样的理想路径就叫通过P 点的波线,又叫射线。
5、振动曲线:描述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波形曲线:为了反应各点的振动之间的关系,把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 ,即描述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曲线6、不同的质点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曲线;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波形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波剖面”。
7、视速度: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时,所得结果叫做正弦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Va 、λa 来表示。
8、当 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9、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而且: 表示:沿着界面,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视速度是相等的。
1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未到90。
时,折射角已增大到90。
,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全反射”现象。
11、斯奈尔(Snell )定律:P :射线系数θθλλSin V TSin T V a a ===2211v v ρρ≠a v v v v v ==⇒=22112121sin sin sin sin θθθθP V V V ===透反入βααsin sin sin '12、惠更斯(Huyaens)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子波源,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子波。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12345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123456789101112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列图类型: 共深度点波列图; 共炮点波列图 与 共接收点波列图—可做炮点与接收 点静校正;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注意:
①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 ②适用于S<500米情况。
延长时距曲线
变观设计
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 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
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
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fold
1、概念: ①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 ②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 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 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 制多次波等干扰波;
V S * M / 2n V : 炮点移动的道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
双边放炮,M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 次数。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
假设O2O3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 布置测线,为了获得O2O3下面的 反射界面,在O2激发,O3O4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4,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bc,又在O3激发,O1O2接收, 得到时距曲线3,对应的反射界 面为ab,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 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 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 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 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 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 对比困难。
炮线
接收线
三 维
二维单炮记录
三维单炮记录
炸药震源反褶积前单炮 观察二者之差异
3、海上三维常用观测系统 1)双船作业
炮 舰
电缆(双)
注意:电缆偏角
双船作业 2)单船作业:(目前最多的一船拖八缆四枪) 单船双缆双震源(一次仅1个震源激发)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空间采样间隔 三维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既有横向采样间隔, 又有纵向采样间隔,即道间距和测线距。空间采样间 隔由空间采样定理确定。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A
B
C
D
E
F 单 边 放 炮
炮号
1
2
21
17
22
18
23
19
24
20
3
4 5
13
9 5
14
10 6
15
11 7
16
12 8
6
1
2
3
4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MS V 2n
M x d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反射波的最高频率 要计算空间采样间隔,就需确定反射波的最高频 率,反射波的最高频率是根据地震分辨率的要求确定, 所谓分辨率是指地震波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分辨率 分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两种,垂向分辨率是指 沿垂直方向能分辨多厚的地层,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 波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把满足垂向分辨 率和横向分辨率的两个频率中的较高频率,作为满足 总分辨率的最高频率,计算空间采样间隔时,应采用 满足总分辨率的频率。
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
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 按断块来布置。
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概念:geometry 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 置关系。
第二节 观测系统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V 炮点移动道数
MS V 2n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Dx 道间距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 点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2)、弯线观测系统: 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 理软件处理。
2、面积型: 1)、十字交叉排列 一条等间距 的激发点线垂直于一条等间距的接收点线,形 成、以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网格。
C
M
N
A P
B
Q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 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 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 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 激发点在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 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
D
L型
十字型
T
T
2)发点
SWATH
蓝色为炮点 红色为接收点 黑色为炮线 绿色为接收线 这是9线10炮束线状观测系统 炮间距离不一定一样,但是通常炮排之间是一样的, 同一束里排列南北向滚动,当然炮点也要滚动,放炮的先后顺序根据野外情况来 定,不是严格的,考虑节约时间。通常炮线距和接收线距也不是均匀的。但是, 各束之间保持一致。至于这束放完,假如是向右滚动,那么就要考虑接收线和炮 点的重合(满覆盖)
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
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 共反射点线——垂直线; 共炮检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 2、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 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 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 叫波列图。
Xmax <= Xdepth_max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与道距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 有时地层的倾向与走向很清楚时,一般把检波点线选 择沿倾向方向排列,则垂向上的倾角很小,所以线距 就选得大一些。一般是道距的倍数。
现在勘探向高精度勘探、高密度勘探 发展,三维勘探占了大量份额,即使 海洋,三维勘探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
⑥共反射时距曲线——双曲线
t共反
1 V
2 2 4hM x共反
t0 t共反| x 0
2hM V
( M点回声时间 )
⑦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 的记录 csp--crp
x3
o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x2 x1
反射段
观测系统的分类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24 1 V 2 6
(道间距数 )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
双边放炮
六、列线图与波列图
1、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 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
时距平面图
综合平面图 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 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的直线, 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ne fold
端点放炮 中间放炮
45o S R,S R,S R,S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
④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 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crp,cdp);
x4
x3
d o2
x2
o1
d
x1
o4
o3
s1
s2
s3
s4
A
⑤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 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
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最大炮检距 决定最大炮检距的因素是反射波的能量、反射系 数、动校正的拉伸程度和求速度的要求及对多次波的 压制效果等。 为了勘探深层,求准速度和压制多次波,需较大 的炮检距,但为了保持稳定的反射系数,为了减少动 校正拉伸和具有足够大的信号视波长期希望炮检距越 小越好。这一系列因素均与勘探精度和勘探效果有关, 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地选择最 大炮检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