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勘探,哇塞,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技术呢!它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深入的“体检”。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那可是有一套严谨的步骤和超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得选好合适的工区,这可不能马虎,就像盖房子得选好地基一样重要。

然后要布置好测线,这就像是给地球画好了“经络图”。

接着就是激发地震波啦,这可得掌握好力度和时机,不然怎么能得到清晰准确的信号呢。

在接收地震波的时候,那些仪器设备可都得精挑细选,还得好好调试,确保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波动。

哎呀,这里面的讲究可真是多啊,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呢!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至关重要的呀!就好比走钢丝,必须得小心翼翼。

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毕竟是在野外嘛。

而且那些设备也得稳定运行,不能出啥岔子,不然这工作还怎么进行下去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地震勘探的应用场景那可太广泛啦!找石油、找天然气,它可都是大功臣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深入地下,探测到那些隐藏的宝藏。

这就好像有一双透视眼,能看穿地球的内部,多厉害呀!
就拿找石油来说吧,曾经有个地方大家都觉得没啥希望了,但是通过地震勘探,嘿,居然发现了大油田!这可把大家乐坏了呀!这就是地震勘探的厉害之处,能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奇迹,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希望。

我觉得地震勘探真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它让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惊喜!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地球内部的秘密之门!。

地震勘探培训2

地震勘探培训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 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
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
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 器的道号集合 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 (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
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 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总的原则: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 象,施工简单。 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分类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 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 上的观测系统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 络测线垂直主测线。
4、构造细则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 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 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 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
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 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
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
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 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主要内容: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 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 体工作。 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
一、试验阶段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 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 方法和技术。
主要任务:
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的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的工作内容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的工作内容嘿,你知道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员都干些啥不?今天我就来给你讲讲咱这充满刺激和挑战的工作内容吧!咱这工作啊,首先就是到处跑。

可不是那种游山玩水的跑哦,是带着任务去各种偏远山区、荒野啥的。

就说有一次吧,我们接到任务要去一个山区调查泥石流的潜在风险。

一大早,我们就背着各种装备出发了。

那山路啊,崎岖得不行,车开到一半就没法走了,只能靠两条腿。

一路上,我们得穿过茂密的树林,那树枝子不停地划拉着脸,感觉都快成“大花脸”了。

到了目的地,就得开始仔细观察地形地貌啦。

拿着地图和仪器,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要看看山坡的坡度是不是太陡啦,土壤是不是松动啦,还有周围的植被情况等等。

有一回,我发现一个小山坡上有一些裂缝,这可不得了,赶紧拿出本子记录下来,还得拍照取证。

然后用工具挖开一点土,看看里面的情况,分析分析是不是有滑坡的可能。

这时候可就得小心了,万一不小心引发点啥,那可就麻烦了。

除了观察地形,还得和当地的老乡聊天。

老乡们可都是“活地图”,他们知道很多关于这片地方的事儿。

有一次,一个大爷跟我们说,以前下大雨的时候,山上有块石头滚下来过,可把他吓得不轻。

我们一听,赶紧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去看看,说不定这就是个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呢。

和老乡聊天可得有耐心,有时候他们的方言咱还听不太懂,就得连比划带猜的,那场面还挺逗乐。

采集样本也是个重要工作。

有时候要挖点土,有时候要捡几块石头。

有一次我们在河边发现一些奇怪的石头,看着像是被水冲蚀过的,但又不太一样。

我们就小心翼翼地把石头装起来,准备带回去研究。

这石头还挺沉的,背着它走了好长一段路,感觉自己都快成“挑山工”了。

在野外工作,吃饭也是个大问题。

有时候带的干粮不够,就得找些野果子吃。

有一次我们看到一棵树上结了好多果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吃,犹豫了半天。

最后还是有个经验丰富的同事说看着像某种可以吃的果子,我们才敢尝一尝。

嘿,你还别说,味道还挺甜的。

不过这也是冒险的事儿,万一吃错了,可就麻烦啦。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总结汇报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总结汇报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总结汇报
近期,我们团队在地质勘查野外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内容。

1. 完成了对目标区域的地质调查和野外勘探工作,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物组成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2. 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了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获取了地下构造和矿产资源的相关信息。

3. 进行了地质样品采集和分析,对矿石、岩石等样品进行了室内实验和测试,获取了相关地质信息。

二、成果展示。

1. 发现了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征,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初步掌握了目标区域的地下构造特征和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 地质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区域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三、存在问题。

1. 在野外工作中,遇到了天气变化、地形复杂等困难,对工作进度造成了一定影响。

2. 部分地质样品采集和分析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下一步工作。

1. 根据野外勘查成果,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加强对目标区域的深入研究。

2. 完善地质样品采集和分析工作,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为后续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地质信息。

3. 加强团队协作,克服野外工作中的困难,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总的来说,此次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目标区域,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地质信息和数据支持。

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配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 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 供分辨能力。 ⑷ 道间距(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x 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这样的目的是 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设计要求,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激发岩性: 疏松岩层(土层)中激发的地震波能量较弱,频率较低,且大部分能量被松 散的岩层吸收;坚硬岩层(石灰岩)中激发得到的地震波振动频率较高,但高 频成分很快被地层吸收,且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破坏井壁周围的岩石上。因此激 发岩性应选取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湿砂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 弹性振动能量。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一、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二、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三、地震波的激发 四、地震波的接收 五、地震勘探中的组合法
四、地震波的接收
1.对地震接收仪器的要求
现代地震勘探的采集仪器主要由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 器、监视器等硬件组成。 地震采集系统仪器的结构、性能应充分考虑野外工作环境、地 球物理特点,地震仪器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地震仪器应具有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的性能。 (2)地震仪器应具有较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3)地震仪器对地震脉冲应具有良好的分辨力。 (4)地震仪器应具有多道接收的特点。 (5)地震仪器各道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6)小型轻便、性能稳定、操作简单、省电、智能化。
(data processing) 地震资料解释 (data interpretation)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野外工 作分为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主要的内容是激发地震波、 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
序列的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测量班组 放线班组 钻井班组 爆炸班组 仪器班组 震源班组
排列长度:270m
放炮方式:中间放炮
3.观测系统的图示法
互换关系 互换点 炮点与接收点位置互换,但观测到的是界面上同一反射点,所用 时间相等,这样两个点间的关系称为互换关系。这两个点称为互换 点。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
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查清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查明大 的局部构造。
•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的一半,(测
线间距达几百米—几公里),有联络线。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为:
N S 2n
• 式中: N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是一端 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 例如,24道接收,三次覆盖一端放炮,放完一炮后,炮 点的排列向前移动4道检波点距。若十二次覆盖,则应 移动1道检波点距。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 纵排列 —单边放炮、中点放炮、双边放炮
•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 交叉排列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 就要沿测线要许多个激发点分别激发进行连续多次接收。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 观测系统示意图
• 观测系统示意图,用 综合平面法。
• 将标所在有同炮一点水平O1线、上O2。等 • 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
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 45o的直线,将同一排 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 到这些45o斜线上,每 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 列,获得一张原始记 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 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 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 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栅形排列(线束状排列)
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 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 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 的覆盖次数。表示为:几线几炮 。
•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 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CRP)或共深度点(CDP)。
• 共反射点R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 M重合,称M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点的 共反射点道集。
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 波形特征的变化,及其地质上的 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波形图 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 静校正量。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1、概念
•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 行的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 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待征。
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3、直角排列
目的是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方法: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另外半个排列布
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AC, 激发点离开O点一定距离放炮。
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时差
t1、t
2
,在图上沿两个
说话一定比例尺标出矢量 t1、 t2 ,求 t1 与 t2 它们的合矢
量 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
• 障碍物不很宽时,例如100—300米之间,应用延长时距 曲线,可以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 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迫踪。
•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一方面会出 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共中心点方法 )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 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 地震排列。
•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
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关系。
•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震地质条 件和采用的方法。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 的反射,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 O3。 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 的反射。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一节 野外的工作方法
一、野外工作的内容 • 试验工作
——干扰波的调查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 造特性等 ——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
• 生产工作
——生产测量 ——地震波的激发 ——地震波的接收
二、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线上,适 当选择炮间距和道间距,可获得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 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2)弯线技术
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为了适应地形的特点而 布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3D地震资料,也 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沿弯曲 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得在测线两旁 分布的共反射波带。
•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 的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 缺点:近炮点的几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这种简单的连续观测系统,是属于单边放炮,它的特点是 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的后排列铺在第一炮 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间 的反射。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间 的反射。
• 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 为以M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当然在野外生产工作中,并不是一次激发只用一道 接收。而是用多道接收。但是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在 许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 共反射点道找出来。
•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矩为1个道间距, 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 距,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观测系统。
• 观测系统设计是指在室内,依据施工区的地质情况,先 画出激发点与接收点的位置关系,野外施工时按这种关 系定点、激发和接收。
• 总的原则—能连续迫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
此干涉的现象,施工方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 最简单观测是一次连续观测系统,即每个反射点只采集 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以连续追踪 界面R。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五、四种类型的观测方式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 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 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 如果把上述4条线的交点表示 一个接收点,并把每个接收 点的波形绘在交点位置上, 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 反射点和共炮检距的形式排 列成图,这图叫地震波列图。
• 地震测线布置包含两个内容: 1)设计观测系统; 2)野外测线位置的确定。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一、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 地震测线
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测线的布置对 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对测线布置两个总的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
的走向。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 线(密),联络测线(稀)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形式是根据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 效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方面条件确定的。通常 在勘探区域内布设多条测线进行观测。
• 把设计好的测线布置到实际的施工地区。由于所有的 地震道都需要进行叠加(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所以 要求在地面上精确地定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Ⅱ、面积型
1)十字交叉排列
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为了获得均匀的地下 反射点,激发点和接收点间距相等,形成一个反射点呈 面积分布的网格。
缺点:
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 组成较大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 大损失,由于是一次覆盖,对压制 多次反射不利。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目前这种3 D观测系统在我国各油田采用较普遍, 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条平行的接 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
野外施工实施:
• 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同时 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下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接收 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第三束 线······的施工,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积的观测。
• 三维地震的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实际上 是由非纵观测线系统和纵测线系统组成。
• 三维地震观测比二维要复杂得多,一般应尽量考 虑复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 现在的三维观测系统有专门的软件。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2、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类型 路线型
Ⅰ、路线型
面积型
1)宽线剖面
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可以 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