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实验动物疾病及制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 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 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 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 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 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 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 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 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 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 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 热 比 较 稳 定 , 在 –70℃ 可 长 期 保 存 , 对 酸 敏 感 , 1︰ 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 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 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 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 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 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 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 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的主要疾病

1.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2.灭菌与消毒
3.隔离措施
2019/10/20
15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小鼠脱脚病(鼠痘) 是由MPV引起的一种小鼠的烈性传染病。
多呈爆发流行,致死率高。临床表现为四肢、 尾和头部的肿胀、溃烂、坏死甚至脚趾脱落。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急性病例,小鼠突然
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 费;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 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 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许多应 激因素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细小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致死性传 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 心肌炎为特征。
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犬科动物也可感 染。犬细小病毒的抵抗力极强,犬场一经污染 很难彻底根除。一旦发生犬细小病毒感染,常 可使大批动物发病和死亡,造成实验中断。预 防的最合理措施是免疫接种。
2019/10/20
17
四、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仙台病毒病(Sendai)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 之一,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 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 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其遗 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能抑 制诱发肺腺癌;对鼠类生殖繁育有较大影响, 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鼠的死亡率。
22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 中,有的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等,不仅可引起动物的严重疾病, 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有的如鼠棒状杆 菌、泰泽氏菌等,可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 使实验研究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 大浪费。 不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的动物对不
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与控制

一、名词解释1、传染源:传染源就是指受感染的实验动物,包括传染病患病动物/带菌(毒)或死亡的实验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进入动物机体,并能导致传染的途径和通道。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病原体敏感的那些动物。
4、传播媒介:被患病和携带病原体的动物的尸体、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设施、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称之为传播媒介。
5、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的传播。
6、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7、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灭菌。
8、消毒(Disinfection):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
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X)号)l、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彻底灭鼠,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2、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对外采取保密措施,严格封锁消息:实验动物饲育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再次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3、某实验动物场发现了大鼠的流行性出血热,该场应采用如下措施:封锁疫区,扑杀、焚烧饲养单元内的全部动物,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做出报告,对实验动物饲育室内的一切物品进行彻底清扫洗涤,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检测,空厩,重新引种动物。
(X)4、新入场的猴,应立即和其它猴在一起,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X)5、新入场的猴,应被隔离一个月以上,并做好防疫注射和驱虫。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

实验小鼠常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一) 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属冠状病毒科。
自然宿主为小鼠,也容易感染裸鼠与免疫缺陷小鼠。
可引起多种型式的病症,发病时无症状或昏睡,皮毛粗刚,厌食,或有神经症状。
传染途径依不同型分为飞沫传染或经口传染。
造成研究干扰有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刺激,抑制淋巴球增殖反应,抑制小肠淋巴组织Peyer’s Patch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控制方法:1. 清除受感染的族群 2. 利用剖腹产防止污染 3. 杀死所有新出生的小鼠,停止繁殖,成鼠至少隔离6-8个星期,如此聚居地里的病毒才可以完全消除。
(二)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属RNA病毒中的副黏液病毒科第一型。
可构成小鼠最常见的呼吸器官疾病,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多呈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途径: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在上呼吸道复制后进入气管及小支气管中。
在仔鼠或某些品系小鼠,如DBA/2往往受仙台病毒感染发生肺炎。
临床症状:皮毛粗刚,呼吸困难和发生气管啰音。
预防及控制:避免让感染进入动物房内,定期对供货商作健康状况监视,隔离。
(三)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 (PVM)天然宿主:小鼠、大鼠和仓鼠。
属于副黏液病毒属(paramyxoviridae)的肺病毒(pneumovirus)。
通常无临床症状。
病变:引起慢性鼻炎,间质性肺炎。
控制:使用剖腹产及良好的环境障壁。
(四) 鼠痘Mouse pox (缺肢畸形 ectromelia病毒)属Poxviridae之正黏液病毒属。
宿主为小鼠。
鼠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死亡率。
传染途径:直接接触和媒介物:例如小鼠组织,小鼠血清,转移性小鼠肿瘤。
有抵抗力的品系(不明显的感染):C57BL/6和C57BL/10;易感染的品系(显现临床症状):BALB/c、DBA/2、CBA和C3H。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犬和狐狸是自然宿主,病犬 及带病犬是传染源。 B.传播途径:接触、呼吸道、胎盘等 C.易感动物:犬
③ 症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 粪便先呈暗红色血水样,后卫黏液血便或脓 血便,有恶腥臭,体温升高至 40-41℃,精 深沉郁,拒食,虚弱,严重脱水,呼吸困难, 白细胞减少,最后酸中毒死亡,病程为 1 周 左右。 ④ 诊断: 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 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③ 症状
可大致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 往往在未出现皮疹时即大批死亡,尸检可发现肝脾灶状 坏死和肠道出血。慢性感染多呈皮肤型,开始水肿,既 而变成水疱,最终结痂。病灶累及肢体和尾者出现脱脚、 断尾终成残疾。隐形感染,外观健康,可在各种应激条 件下如运输、受冷或X 线照射,病毒被激活,暴发流行。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病鼠 B.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C.易感动物:多种实验动物
③ 症状
可引起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动物发出“呼噜 声”。
④ 诊断
临床表现,多个动物出现“呼噜声”,且有扩散蔓延 趋势。对隐性感染的鼠群可采取血清检测抗体。 ⑤ 预防和控制 动物室周围环境无野生啮齿类动物,建立卫生消毒 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现疫情,迅速封锁 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 菌。
① 病原学:
该病毒对乙醚抵抗,能耐热,在 56℃下 至少能稳定 60分钟,在pH3~9稳定,对 甲醛敏感,4%甲醛液、10%戊二醛溶液 和 5 %~ 6 %次亚氯酸钠的 32 倍稀释液均 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将其灭活。
②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犬或带毒犬 B.传播途径:各种途径 C.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犬,尤其是刚 断乳至90日龄犬。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生物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对实验室的动物、工作人员和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的生物危害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动物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生物危害之一,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甚至对人员健康产生威胁。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常常通过空气传播、器械污染等途径传播。
2. 昆虫在动物实验室中,昆虫可能会对动物实验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苍蝇、蚊子等昆虫可能会传播各种疾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引起感染。
3. 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仓鼠等)在实验室中常常被用于进行实验和研究,然而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生物危害,传播疾病、破坏实验设备等。
二、防治措施1. 严格的环境控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控制,包括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实验室内消毒等措施,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无菌。
2. 实施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一旦发现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中传播,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例如对实验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3. 昆虫控制为防止昆虫对实验室环境和动物的威胁,需要实施有效的昆虫控制措施,例如建立防虫设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杀虫、维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等。
4. 动物管理对啮齿类动物的管理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动物笼、保持动物健康检查等,以减少动物对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威胁。
5.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安全预案等,以应对各种生物危害的发生。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人员健康非常重要。
动物实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动物实验的风险评估及控制一、常见生物危害及风险1.动物源性危害动物咬伤、抓伤、皮毛过敏原等可造成直接危害。
动物感染实验从接种病原体到实验结束的整个过程,包括动物喂食、给水、更换垫料及笼具等,病原体随尿粪、唾液排出,都会有感染性接触、不断向环境扩散的危险。
解剖动物时,实验者还存在接触体液、脏器等标本中病原体的危险。
用于实验研究的野生动物、实验用动物等也可能携带对人类产生严重威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
2.病原性危害包括不合格动物携带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以及实验所用的各种病原污染。
生物废弃物有实验动物标本,如血液、尿、粪便和鼻咽拭子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病毒阳性标本等。
开展病原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使病原扩散传播,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3.物理、化学、放射等危害包括玻璃器皿、注射器、手术刀的直接创伤,或通过伤口感染等。
化学药品(如核酸染料溴化乙啶)、毒品的误用都能造成损伤。
放射性污染常通过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污染。
4.基因重组的危害近年来发展快速的基因工程实验,如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重组病原等,存在潜在的生物危害。
5.废物危害实验动物所产生的三废与尸体如处理不当,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如在没有相应污物和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条件下开展动物实验,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
6.不良动物设施危害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条件与动物实验环境条件不合格,会造成动物逃逸、病原扩散等危害。
二、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和福利伦理审查动物实验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和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负责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动物生物安全活动相关事宜以及动物实验活动安全管理。
实验人员不仅要注重动物实验本身,也应懂得动物福利、伦理和生物安全要求。
因此,动物实验福利和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动物实验,对涉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科学需要、生物安全等各方面内容的每个环节把关。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1)传染源 病鼠和无症状带毒鼠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 (2)传播途径 播。亦可经污染的饲料和用具传播。 主要在实验室小鼠中流行,野鼠中较 少发生。 DBA/1, DBA/2、BALB/c、 A和C3H品系对病毒易感。
(3)易感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
佛山现流行性出血热 宠物兔与鼠同食主人险丢命
不合格的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极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国内曾多次发生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事件
学生感叹:十数年寒窗苦,一病全作废
1999年广州XXX大学博士后张某从事“九五”国家攻关课题 “补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时接触大鼠,3个月后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2003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2006年进行肾移植 手术。 2001年6月,北京发生了因使用质量不合格实验动物和动物 实验不规范致使鼠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感染:一名院 士死亡和700多师生紧急预防接种。
2002 年 , 湖北省药检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在某药厂从事动 物实验工作,由于接触了带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动物而感染流 行性出血热不治死亡。 2006年,东北三省由于个体户养殖、贩运不合格实验动 物,导致几十名教学科研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1. 病原学
本病毒属本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 ,核酸为单股RNA,有囊膜,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 包括6种血清型:大多数实验大鼠携带的就是Ⅱ型病毒。
2、控制措施 及时发现、明确诊断、隔离封锁、捕杀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