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 Word版含解析
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

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1. 水循环的原理水循环,也被称为水循环系统或水循环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在不同的形式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循环之一,通过这个过程,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再利用。
水循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蒸发:太阳能的热量使得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汽,进入大气中。
•凝结:水蒸汽在冷却的空气中凝结成云或雾。
•降水:云或雾中的水滴聚集形成水滴,逐渐增大并下降为降水,如雨、雪、冰雹等。
•地表径流: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而回归海洋。
•入渗:降水过程中,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提供给植物生长或变成地下水源。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根吸水,将水分经过植物体蒸腾到大气中。
•冰雪融化:冰雪融化后变成水,进一步参与水循环过程。
2. 水循环的应用水循环在自然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水循环的一些应用:2.1 农业灌溉水循环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的水资源。
通过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将水供给作物生长。
农业灌溉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在作物根区域喷灌、滴灌或泡灌,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活用水水循环确保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水循环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供应了城市和乡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经过处理和净化的水源可以通过供水管网输送到家庭、学校、医院等各个生活场所,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
2.3 发电水循环通过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可再生的能源。
通过利用水资源的重力和动能,水电站将水流转化为电能。
这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4 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在城市排水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收集、处理和排放城市中产生的废水和雨水,保证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
合理设计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积水和洪水问题,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3.水【循课环堂意义思考二】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江汉平原的形成,以及崎岖不平的喀 斯特地貌等得形成的原因。
2、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当堂训练】 导学案P56:5-6
图3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
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A 5.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
橡胶林后 A.蒸发量增多 B.下渗量增加
C.地表径流减少 D.气候更加湿润
C 6.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
带来的影响有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植物蒸腾、 径流下渗减少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植物蒸腾、径 流下渗增加
【当堂训练】 导学案P56:3-4
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
观用水、厕所用水等。读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D 5.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B 6.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可逐步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等目的。
洪水时:迅速排水
雨水花园 森林
湿地
绿化屋顶 生物滞留
下雨时:吸水
湖泊
透水路面
平时:蓄水、净水 干旱时:释水
雨水回收
海绵城市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 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 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 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水圈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水圈水循环知识点总结1. 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和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等不同环境,是地球上水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1)蒸发和蒸腾:太阳能的照射使得地表水和植被上的水分发生蒸发和蒸腾,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2)凝结和降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会发生凝结,形成云和雨。
降水会使得水重新回到地表,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
(3)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等水系;另一部分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循环的影响因素水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温、大气环流、地表覆盖情况等。
(1)气温:气温直接影响蒸发和凝结的速率,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会影响水蒸气的输送和降水的分布,是影响水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3)地表覆盖:地表的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类型等都会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情况,进而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4. 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1)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能够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蒸腾作用,从而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的比例。
(2)水循环对生物的影响:水的供给对生物生存至关重要,水循环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繁衍。
5.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对水循环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工业生产、城市化和农业活动。
(1)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会导致大量的地面硬化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影响地表水的径流和地下水的渗漏。
(2)农业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农业用水的方式和量会影响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的供给。
6.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对维持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水循环,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总结,相信大家对于水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重要性,以及我们自身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简要知识点总结一、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水循环中,太阳的热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并凝结成雨、雪、露、霜或冰,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形成水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气,形成云层。
2. 凝结:水蒸气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积聚成为云块。
3. 降水:云块中的水滴因为重力作用而落下,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露、霜或冰。
4. 表面径流:降水流向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等。
5. 地下径流: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最终回到大海、湖泊、河流等水体中。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再利用。
2. 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保证了陆地上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3. 人类生活和生产:水循环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动力源,是水蒸气的主要来源。
2. 表面特征:不同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都会影响地表水蒸发和降水的分布。
3.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风力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4. 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等都会影响水循环的进行。
综上所述,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地球生态平衡、人类生活和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模板

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模板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表和地下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受太阳能的影响,是地球上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下面将从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面上升到大气中,再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散发等过程。
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地表水受到太阳热量的作用,变为水蒸气升入大气。
2.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形成小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云层。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会下落到地表或海洋上。
4. 地表径流:地表的降雨会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5. 地下径流:部分降雨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资源。
6. 蒸散发:植物地表和水体表面的水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输送到大气层。
三、影响水循环的因素1. 太阳能:太阳能是水循环的能源,太阳能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循环的速率。
2. 水体条件:水体的温度、盐度、运动状态等都会影响水蒸气的产生和降水的形成。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输送和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4. 植被覆盖:植被可以影响蒸腾作用和土壤持水量,从而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
5. 人类活动: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等活动都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
四、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生态平衡: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维持植被生长、动物生存等具有重要意义。
2. 供给饮用水:水循环提供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饮用水资源。
3. 农业生产:水循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
4. 工业用水:水循环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
5. 防治自然灾害:适度的水循环可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五、水循环的现状和挑战1. 地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严重影响了水循环和生态环境。
水循环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水循环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水循环原理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等环节。
这一原理不仅在自然界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农业灌溉水循环原理在农业灌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农作物吸收土壤水分后,其中的水分会通过蒸腾作用转化为水蒸汽,进入大气中。
这些水蒸汽通过凝结形成云,再经过降水,被输送到地面。
农业灌溉利用了这一水循环原理,通过引水、蓄水和输水等方式,将降水或其他水源供给农田,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引水:利用水源地的水源,通过水渠、水管等方式引入农田。
•蓄水:通过水库、水塘等水域,蓄存大量水源,以备灌溉之需。
•输水:通过设备、管道将水源输送至各个农田,实现精确灌溉。
水净化与循环利用水循环原理也应用于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过程中。
当水被污染后,可以通过净化处理使其恢复到可使用或排放的状态。
净化过程中,水会经过去除悬浮颗粒物、杀菌消毒、去除有机物等步骤,最终达到可以再次利用或回收的水质标准。
•去除悬浮颗粒物:通过过滤器、沉淀池等设备,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杀菌消毒:采用紫外光、臭氧等方法,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
•去除有机物:利用活性炭、生物滤池等,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
水资源管理在城市和工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十分重要。
水循环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降低水的浪费和损耗。
•雨水收集利用:利用建筑物的屋顶和下水道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冲洗马桶、喷洒植物等非饮用水用途。
•废水处理利用:通过废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
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需要非饮用水的领域。
水循环与气候调节水循环原理对于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蒸发和降水的循环,水分的迁移调节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了气候。
•蒸发降温:蒸发过程中,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了周围热量,降低了地表的温度。
•降水加热:降水过程中,水蒸汽凝结成水滴,释放出潜热,使降水区域的周围环境变暖。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利用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利用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之源。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蒸发成为水蒸气,通过大气层的运动,最终再次降落为雨水、雪水等降水形式,重新补充到水体中的过程。
水的循环现象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循环利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给压力日益加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一、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包括蒸发、凝结、降水、渗透和流动等过程。
1. 蒸发:水蒸气通过太阳的照射,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其他水体的表面蒸发升华成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2.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时会和空气中的微粒结合形成云雾。
3. 降水:云中的水滴或者冰晶通过凝结和碰撞,最终聚集成为雨水、雪水等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上。
4. 渗透:降水后的水分通过地面的渗透作用进入土壤,形成地下水。
5. 流动:地下水根据地形和地势的不同,通过渗透、渗流以及地下蓄水层的孔隙、裂缝等通道,流向低洼地区或者河流湖泊。
二、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生活用水: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用水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饮水、洗浴、清洁、烹饪等。
2. 农业用水: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农田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合理运用水资源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均衡发展。
3. 工业用水: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例如电力、制造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水。
4. 生态用水:水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湿地的保护、江河湖泊的生态恢复等都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水资源的循环具备自然再生的特点,但是其供应量有限且不平均分布,水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挑战。
1. 水资源短缺: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或者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人类生活和生产受到限制。
水循环及应用

水循环及应用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础的自然循环之一,它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还涉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会从水循环的概念、特征以及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解析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也叫做水循环系统,是指地球大气层、大洋和陆地上的水在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
它是一种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主要包括水从海洋和其他水体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在大气层中形成云层、降水、流入地表和地下水体等环节。
水循环是生命的重要保障和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文地理过程之一,对于维持地球水循环平衡、保障陆地上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水循环的特征1、网络性水循环是一种网络性的循环系统,全球的水分布广泛且密集,在空气中形成的云层和水滴向着全球范围内的各个方向随风漂流,降落后又汇成各种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源,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水循环网络,全球的水循环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的。
2、平衡性全球的水循环保持着一种经典的平衡状态,其各个关节之间相互协调,来维持着水资源的平衡流转,确保地球各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同时,水循环也是大气层中温度和湿度平衡的基础,保持着地球大气层的稳定状态。
3、受环境影响大水循环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多。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升高、干旱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情况,从而影响大气中的水气体相平衡和水循环过程。
人类活动的增多会导致自然水体的减少、水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地球水循环的平衡状态。
三、水循环的应用1、灌溉农业水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在人工灌溉中,通过引水渠、水泵、管道等补给系统来将水泵送到作物根部,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因此,对于农业来说,合理利用水循环,科学合理用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向。
2、城市供水城市供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水循环的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提取和调配,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1.正向利用(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3)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4)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5)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影响(1)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3)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4)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1.水循环原理应用(1)沼泽地的形成:(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发生的领域。
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
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2)近年来图示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沙【答案】(1)D (2)A“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 )A.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B.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C.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D.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水质2.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A.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B.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C.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D.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答案】1.B 2.D3.下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不同B. 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C.绿水主要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D.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蓝水(2)关于绿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B. 对海陆间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C.对植被的地域分异没有直接影响D. 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绿水的减少【答案】(1)D (2)A【解析】(1)读图判断,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都是大气降水,A错。
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不相同,B错。
蓝水主要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蒸发、蒸腾的水,C错。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蓝水,D对。
(2)读图,绿水指蒸发、蒸腾的水,在大气中是水汽,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A对。
图中的绿水对陆地内部循环影响明显,对海陆间水循环产生影响小,B错。
水汽影响到降水量,对植被的地域分异有直接影响,C错。
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径流减少,蒸发、蒸腾的水汽多,会导致绿水的增加,D错。
考点: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每道试题4分,共32分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回答1~2题。
1.该方法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1.B 2.B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全球陆地、海洋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的数量关系。
读图回答3~5题。
3.表示海洋降水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箭头①的含义是(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C.水汽输送 D.植物蒸腾5.参与箭头①环节的水量为( )A.甲、乙的差额 B.甲、丙的差额C.乙、丙的差额 D.乙、丁的差额【答案】3.B 4.C 5.A下图中M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时令湖。
该湖要么滴水不存,要么碧波荡漾,其最不寻常的特点是湖中难得有水。
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四地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7.M湖的湖水主要来自( )A.河水、冰川融水 B.河水、雨水C.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地下水8.M湖难得有水,主要是因为( )A.气流下沉,降水稀少B.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C.气温高,蒸发旺盛D.土质疏松,水的下渗量大【答案】6.C 7.B 8.A【解析】第6题,结合图示四地所处位置,丙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受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水循环最活跃。
第7题,M湖地处内陆,为热带沙漠气候,与时令河相通,夏季降水较多时,受雨水和河流水补给明显。
第8题,结合纬度位置知,M湖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河流对湖泊补给水量少,导致湖泊难得有水。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
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10.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答案】9.D 10.A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
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
读“武汉局部地区河流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C.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D.石油运输造成的污染严重1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B.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C.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D.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答案】11.D 12.B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
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C.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1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①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③退田还湖,扩大湖区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3.B 14.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