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败毒散是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名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组成,主治外感风寒湿所致的表证。
荆防败毒散出于《摄生众妙方》,是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而成,主治同败毒散。
什么是表证?中医诊断学认为以发热、恶寒、脉浮为特征的证候就是表证。
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仅包括平时常见的感冒,还涉及为数众多的病毒性传染病。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主要的外感病因。
六淫邪气主要侵袭皮毛,或从口鼻而入,侵害肺系,对口、鼻、咽、喉、气管和肺形成损害,症状表现为全身的发热、恶寒、肌肉骨节疼痛,以及局部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等。
对这类病证的治疗应该以祛外邪为主。
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关系紧密,常相互交织,杂而为病,有时难以分开。
钱乙设计了这张针对多种病因都有治疗作用的败毒散。
方中以羌活、独活、生姜散寒,羌独活并用可治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合茯苓以祛湿;川芎、薄荷祛散风邪,善治头痛;配伍前胡、枳壳、桔梗、甘草以行气、止咳、化痰,强化治疗肺感外邪之后的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状;若体虚,以少量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而柴胡则可退正邪交争所生之热。
实际上方中柴胡的用法最为巧妙,另有深意。
外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寒热经常转化,判断外感风热或由寒化热的标志,往往是病人表现出的热重寒轻的症状。
如果从柴胡退热的角度来说,败毒散对风热外感也具有适应性。
可以说,败毒散的用药涉及外感六淫中风、寒、湿、火四个环节,几乎可称为一个通治之剂、万能之方。
研发理由和前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毒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小儿秋季泄泻以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
败毒散出现后的900年中,全国风靡,医案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其间许多医家对败毒散进行了加减,以适应不同病人的病情,这就形成了败毒散系列,其中荆防败毒散就是对败毒散的一个高超的改进。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1035-1117),字仲阳。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
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
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原序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脉既难凭,必资外证。
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
问而知之,医之工也。
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
种种隐奥,其难固多。
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
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
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
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
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
盖晚年所得益妙。
比于京师,复见别本。
然旋着旋传,皆杂乱。
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
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
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
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
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
儿科类文献

《保婴撮要》
20卷,明·薛氏父子薛铠、薛己合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薛铠字 良武,精于医学,尤善儿科,撰《保婴撮要》10卷。薛铠死后,其子薛己于前 10卷中增加验案,并续补后10卷,成20卷。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对内、外、 妇、儿、骨伤各科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甚多。
薛己学术上深受钱乙、陈文中及李杲影响,重视脾胃,尤其重视脾胃阳气升发作 用。同时,又能注重肾的阴阳生化,在治疗上强调温补脾胃,善用甘温,力避克 伐滋腻。他所总结的脾胃病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术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 汤、脾胃虚寒用四君子汤加炮姜、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及用六味丸、八味丸调 治肾命阴阳水火等法,给后世很大影响。本书卷1为总论部分,论述初诞法、护 养法、虎口三关色脉诊法、脐风噤口证治、五脏所主证治。
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根据儿科发病急、变化快,小儿不易服药的临床特点, 对于药物的剂型、服法等诸方面,十分注意,以适应儿科 病的具体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载方120首,除 口服汤剂23首外,余皆为丸、散、膏剂及外用药。这些方 药用药精、药味少、剂量小,易为小儿所接受,由于剂量 小,又易于脾胃受纳吸收。
善于化裁古方
钱氏于处方调剂,十分注重前人的经验。但其又不固守古方,而是结 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个人的用药体会,灵活加减,予以化裁, 或在药味上进行加减,或在剂型、服法上变更。
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从《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减桂、附化裁 而成,成为后世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在香连丸的基础上加白附子以 祛寒,就化裁出白附子香连丸。香连丸加入豆蔻仁、诃子肉、没石; 又化裁成没石子丸。以上虽均治腹痛泻利诸症,但各自在寒温通涩方 面已有变化,充分表现出钱氏对古方认真钻研,灵活化裁的学术特点。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成就述评

古 代儿 科又 为 哑科 , 小 儿 不 能 准确 用 语 言 表述 其
病情及 发病 过程 , 通过 问诊 、 切诊 也很 难获得 确 切 的病
情信 息 , 为 医生诊 断 和治疗 带来 了很 大 的困难 。为此 , 诊断4 , J L 病 症望 诊 显 得尤 为 重 要 。钱 氏认 为 , 4 , J L 肌 肤嫩 薄 , 未 经八珍 五 味 之渍 , 未 受七 情 六 欲 之攻 , 脏 腑 气血 的变化 和虚 实 盛衰 比成人 更 明显 的反 映 于肌 表 ,
谨、 临证 制方 、 有理 有法 、 效力 确切 , 影 响深远 。其 学术 思 想 丰 富 了 中 医儿 科 学 的 内 容 , 推 动 了儿 科 学 的发
之邪侵 犯 , 在 内易 为 饮 食所 伤 。钱 乙对 d x J L 生 理特 点 的认识 和 总结 , 为后 世 医家 正 确 掌握 4 , J L 疾 病 的发 展
圣” 、 “ 儿科鼻祖 ” 。其专攻儿科 4 O余载 , 对z h J L 科的 医学 理论 造诣 很深 , 经 验极 为丰 富 , 其所 治疾 病范 围较
广, 选方 用药 十分灵 活 , 善 于继承 古法 与创研 新方 相结 合, 深得 仲景 “ 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之 旨。其 治 学 严
医生 在 自然条件 下就 可直接 观察 到患 儿 的神色 形态 的 异常 变化 , 并 以此为依 据来 分析 判断 疾病之 所 在 , 为 五
4 , J L 从 出生 到成年 , 处 于不 断生长 发育 的过程 中 , 脏腑 、 气 血及 形体 的生 理 特 点 和病 理 变 化 都 与成 人 有 很大 差别 , 决 不是 简 单 意 义上 的成 人 的 缩影 。4 , J L 随 着年 龄 的增长 , 其形 、 神 等各 方 面 都 不 断 发生 变 化 , 这 种变 化在 西晋 王叔 和《 脉经》 中称 为 “ 变蒸 ” , 其 含 义 为
小儿药证直诀古籍全本

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1=标题= 卷上剎证治法一、小儿剎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剎,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剎至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剎以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剎,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剎乱者是正气已散,故剎无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剎弦急,食伤则气滞,故剎沉且缓,惊则气浮,故剎为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剎经及伤寒论辨剎篇,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剎四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剎诀较胜於剎经者,风是外感,於剎当浮,冷为寒,剎必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剎理,推测求之可也。
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

南苏子(炒)、苦葶苈子(微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丸剂
6
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五钱,白云苓一钱,北五味五分,杭麦冬一钱,炙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汤剂
7
清宁散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煮散
4
消乳丸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治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一两(炒),甘草(炙)、陈皮各半两,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
右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丸剂
5
苏葶丸
《医宗金鉴》(清•吴谦)“小儿……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
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煎。
煮散
3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
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剉)、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
序号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
泻黄散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热弄舌。”
名医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名医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作者:文佳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7期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
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茱萸加强熟地黄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
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
本方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从事临床儿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后其学生阎孝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最初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宋朝元丰年间,宋神宗赵顼的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钱乙来为她诊治,疗效颇佳。
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有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瘛疭。
瘛疭为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
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神奇的医术,神宗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诊断后给皇子服用黄土汤,皇子痊愈后,神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医丞,赐给他紫衣金鱼袋。
六味地黄丸是怎么來的钱乙任职后,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向他“讨教”。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
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
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概述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
他的生卒年限,以前一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一部《小儿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儿科学贡献很大。
钱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乙的生平事迹并考证他的生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钱乙自己曾经为当时一位儿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的跋言;钱乙的学生阎季忠(又作孝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以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有关钱乙的记载(图为钱乙)。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内容文词大致相同。
说是钱乙的父亲擅长医术,而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乙3岁的时候,他父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去世,年幼的钱乙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氏家中。
钱乙年龄稍为长大时,跟随吕氏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父亲寻了回来,又过了7年,父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乙已是40岁左右的人,他以一部名叫《颅囱方》的小儿科书籍在山东行医,声望很大,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士的时候,他能为钱乙写传,而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乙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而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乙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至于《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说:"乙在宣和间以巫方氏颅囱经治小儿,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一1195年,那时钱乙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乙自己写的文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说,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当时是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
再以阎季忠辑《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中所说,由于幼年多病,屡经钱仲阳治愈,阎季忠说:“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
大观初……而仲阳老矣,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盖晚年所得益妙”。
阎氏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写这篇序文的,说明了阎季忠幼年患病时由钱乙治愈,而钱乙当时还在少年,犹未成名,到了大观初年(公元l107年),仲阳已老,复指出后六年又得杂方,是仲阳晚年的医方,因此知道公元1113年该是钱乙的卒年,同时也可以把阎氏说的"后六年又得杂方",是指公元1113年钱乙去世后六年,又得杂方,从而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阎季忠以晚辈的身份辑成《小儿药证直诀》刊行,并写出序文。
于是根据钱乙享年82来推算,他的生卒年限就可以肯定为公元1032-1113年。
更可以说明钱乙在40岁左右“始以颅囱方著山东”,50岁左右(元丰中)为治愈统治者神宗的子女有功而为翰林医官,继则提升为太医丞,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已经62岁,所以他说“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正因为钱乙在20多岁(年尚少)已经开业行医,而真正成名则在40左右以后的事。
《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小儿药证直诀》的辑成,正是由于阎季忠对钱乙在学术上的崇拜,何况自己幼年多病,都是钱乙为之治愈,早已有心收集钱氏方药,终于在宣和元年以晚辈的姿态,完成这部著作,这是按照钱乙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全书一共三卷。
上卷记载了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所谓“脉证治法”,除了提出简要的脉法外,指出钱氏特别重视“望诊”,正因为小儿患病时“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小儿的机体还是“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而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这些对辨证论治就有它的特殊之处。
何况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是词不达意。
中卷是“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是我国有名的古代小儿科病历,记载了儿科的常见病和传染病,描写了23种病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下卷记载了“诸方”,这是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创制的很多方剂(图为《小儿药证直诀》书影)。
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卷里面对麻疹的记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又描写一例百日咳的记载:“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
而且钱乙是提出“惊风”名词的第一人,他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根据临床的表现,把惊风分为急、慢两种,认为急惊风是“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认为慢惊风是“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qlz6ng抽动),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从此,后世儿科医家对惊风的病因病理,都循着钱氏的立论。
《小儿药证直诀》下卷里面所载的“诸方”正是钱乙创制了多种疗效可靠的方剂,如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的“泻白散”和清心火,利小便的“导赤散”以及治疗脾虚腹泻的“白术散”等,直到现在还常被医家所采用。
所以,我国医学历史上出现了小儿科专家,应该说是从钱乙开始。
阎季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还在书后附写了《阎氏小儿方论》。
他说,由于家里的孩子多病,用钱氏的方药,取效如神,于是再进一步研究各种方法,很有心得,比如小儿的惊风、疳积等病证,又补充了钱乙尚未完备的地方。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最后,还附录了董及之的著作《小小斑疹备急方论》,这是一部讨论小儿天花的专书,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曾为这部书写了跋言,说是“及之出方一帐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认为董及之是一位学术精湛的青年医家而表示钦佩。
可见钱氏并不因为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已经是年高望重的“翰林医宫太医丞”而骄,还是积极鼓励青年后辈,这是有非常可贵的治学精神!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俶纳土,曾祖赟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钱乙,字仲阳,祖籍是钱塘人,他的家族与吴越时的国王,钱镠有宗属关系。
宋太宗,平定江南时,钱乙的曾祖父钱赟,随着钱俶归宋,家庭随之北迁。
于是就安家在,今天的山东省郓城县。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针术,嗜好饮酒,又喜欢外出远游。
突然有一天他隐姓埋了名,向东行到了海上, 就一去不归了。
当时钱乙才只有三岁,而母亲在父亲东游海上之前,就己故去了,同父亲的双胞妹,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 钱乙的姑母哀怜他孤弱,就把钱乙收为养子。
钱乙逐渐长大了就开始读书,跟吕君学习医术。
姑母将死时,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叫哭泣, 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往返寻找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 才去迎接他父亲归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都很惊叹,感慨激动地为此事流下眼泪,很多人都赋诗赞颂钱乙,寻亲迎父的事。
七年之后, 他父亲以寿终告亡,钱乙按照礼法办理丧葬之事。
钱乙事奉养父吕君,就像事奉亲父亲一样。
养父吕君死了,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安葬守孝,又为吕君惟一的女儿办理了婚嫁之事,每按照年节时,他都去凭吊吕君,伺待自己的血亲一样。
乙,始以《颅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 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 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 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 逮士庶之家, 愿致之, 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钱乙最初,以小儿病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元丰年间, 皇帝的外甥女有了病,而召钱乙为她诊治,而被治愈有功,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 特例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
第二年,神宗皇帝第九个儿子,仪国公,又得了手肺足抽筋的病。
而太医院里的医生没给治愈。
长公主朝见神宗时, 禀报说,钱乙虽出身在民间,但他有奇异的医术,帝就宣召,让钱乙入宫。
钱乙给皇子,服用了“黄土汤”之后,而获愈。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在众人面前给以表扬,而且又问他,用“黄土汤”为什么能治这种疾病?钱乙回答说:我采取以土去抑制水, 这样木才能平复,这风很自然的就被控制住了。
( 注:瘈瘲病(手足抽筋、振颤类)多属于风邪,因为脏属肝木(木为风)而犯脾,才会得瘈瘲这类病。
所以在治疗上,勿须平肝木(之风)。
黄土汤的作用,恰恰是温阳健脾。
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已。
)况且前几位医家们的治疗,已接近了痊愈,我来治疗,是恰逢皇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