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 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一次地 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微思考地震烈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提示:如下图。
3.地震构造示意图
名称 震源 震中 震源 深度
等震线
震中距
地震波
西南地区为什么地质灾害多发?
提示: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该区地质灾害是地质、 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我国西 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 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②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 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加了重力作用, 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 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 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 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 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 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高中地理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归纳拓展
泥石流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不 运动物质的 同 体积大小
较大
点 是否必须有 可以无水的
水的参与
参与
山区沟谷中 较小
必须有水的参与
滑坡
泥石流
相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
同 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点 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拓展延伸]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 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例如旱灾引发的次生自然 灾害:
地震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 害链条。例如: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__震__源___、B为震中、BC为__震__源__深__度___、AB为震中距。 (2)D位于__等__震__线___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地__震__烈__度___。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__震__源__深__度___、震中距、_地__质__构__造____、建筑物 的坚固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新知突破•储素养
知识点一 地震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 突 然 发 生 __断__裂___ 或 错 位 , 使 长 期 积 聚 的 __能__量___ 急 剧 释 放 , 并 以 __地__震__波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2节《地质灾害》。

第六章讲述自然灾害。

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形成自然灾害。

对于多数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其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几种常见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本章内容包括四节,讲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地质灾害,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六章《自然灾害》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示意图、活动与案例形式依次阐述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

本节内容分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两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掌握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危害及防预措施知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归纳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培养读图、阅读、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6.2地质灾害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2地质灾害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程标题、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将包括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关键信息。风格上,板书将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阅读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练习板书内容,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以及适时地更新板书内容。
4.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应急措施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监测措施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实地调查等;应急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疏散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等基本知识;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具体的地质灾害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然后,我会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提问与解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提问与解答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质灾害案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增强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互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诱发 (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塌方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或区域图分析该地地壳运动、地势起伏及 降水量状况,确定易发生的地质灾害。 (2)根据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灾害的成因
分析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因位 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多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导致地表岩石破碎,再加上地形 复杂、山体坡度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滑坡、泥 石流灾害频发。第(2)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 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 还与震源深浅、震中距、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 关系。一般而言,震源深度 越浅,距离震中越近,所在 地地质构造越不稳定,地面 建筑抗震指数越低,受到的 破坏越多,烈度越大
【典例示范】 (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
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区域图,判断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处。 (2)知道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
【解析】地震的原因可以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 ,根据地壳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地震对当地的危害有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等。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 环境破坏。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含义: (1)发生条件:地壳中的岩层在_地__应__力__的长期作用下, 会发生倾斜或弯曲,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 受的限度,岩层突然_断__裂__或错位。

6.2 地质灾害课件.ppt

6.2 地质灾害课件.ppt

二、滑坡和泥石流
(一)滑坡
1.概念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 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发生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工程建设频繁
植被覆盖率较低
3.分布: 我国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 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4.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破坏道路
掩埋人员
摧毁房屋
(二)泥石流
1.概念
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
视频:泥石流
2.形成的主要条件
地形陡峻
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丰富松散物质
3.我国泥石流的分布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
1.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2.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学习目标
✓ 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 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一、地震
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How did earthquakes form?
(一)地震的形成过程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 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地质灾害
第六章 第二节
图6.10 唐山抗震纪念碑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 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 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 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 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的 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是新课标“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中所要求内容。

“地质灾害”是常见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别,要求运用资料,以典型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对标课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达成课标要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本节承接本章上节《气象灾害》内容,与气象灾害相似,地质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其中我国常见并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基于此,教材分“地震”和“滑坡泥石流”两个标题,分别介绍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分布。

本章下节课内容为《防灾减灾》,全面介绍了应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措施,所以本节课省略了地质灾害的“避灾、防灾措施”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探究,辨析三种常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应用相关术语描述其特征,分析其形成的一般规律(重点和难点);2.主要以我国为例,利用地图归纳三种地质灾害的一般分布特点(重点);3.运用实例说明三种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认识其关联性;四、【教学思路】本节课以“汶川地震”作为主题贯穿始终,主要以视频和图文材料为载体,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并理清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引入【师】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

【生】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说说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一)探究“地震”1.引入案例《2008年,汶川之痛》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材料探究: (1)请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提示(1)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上,板块内部岩层突然断裂而形成。 (2)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 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 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度 和破坏的程 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 构造和地面建

定的,它的单位是“度”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等震线与烈度 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在一次 地震中,等震线并非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形状,即震中距相同的 各点的烈度不一定相同,因为烈度不仅与震中距有关,还与震级、 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
(3)我国地震: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分布于台湾、
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链接生活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提示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
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 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 现象。 (2)产生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 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 人员伤亡。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 石块的特殊洪流。 (2)产生条件:地形陡峻、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造成重大的 人员伤亡。 3.分布 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链接生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 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标阐释 激趣诱思
1.运用资 料,说明 地震、滑 坡和泥石 流成灾的 原因。
(综合思
维) 2.结合实 例,说明 地震、滑 坡和泥石 流分布及 危害。
(综合思
台湾“9·21”大地震,是 20 世纪末期台湾最大的地震, 发生时间为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时 47 分,震中 在日月潭西偏南方 9.2 千米处,规模高达里氏 7.3 级。震源深度 8 千米。全岛均感受到严重摇晃。共 持续 102 秒,死亡人数 2 000 多人,伤者 6 534 人,有 40 845 栋房屋全倒、41 373 栋半倒。地震给人类造 成的危害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一个烈度。 ( ) (2)烈度与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距离近地区的烈度一定大于距离 远的。 ( ) (3)在冰岛地区多火山、地震,主要因为当地处于板块的交界处。 () (4)发生滑坡的地区一定经常发生泥石流。 ( ) (5)泥石流一般形成于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中。 ( ) 答案(1)× (2)× (3)√ (4)× (5)√
维)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一、地震 1.概念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 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 (1)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表示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 地震有多个烈度。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距 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
探究一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2.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 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 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答案D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读某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 C.滑坡 D.泥石流
4.若要设计该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则下列因素中可作为预警主
要根据的是( )
A.气压
B.风速
C.雨量
D.温度
答案3.D 4.C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5.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 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
坏 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 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地震
问题探究
材料一 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 (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 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 失1 500亿元……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名师精讲
1.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
念。
概 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
震 级
表示地震释 放能量大小 的等级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 地震释放的能
来的,它的单位是“级”

表示地面遭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 震级、震中距、 烈 受地震影响 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震源深度、地质
新知预习
3.危害
自主检测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
等灾害。
(3)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
(1)地震易发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世界范围看: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