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难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那么大家知道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吗?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质灾害,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地质灾害呢?生: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

师:很好!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学习新课(1)地质灾害的类型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质灾害的类型。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其中,地震和火山属于内动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属于外动力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成因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如地震、火山等。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如滑坡、泥石流等。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洪水、干旱等。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引发地质灾害,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

(3)地质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地质灾害会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

3.环境破坏: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4.社会影响: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那么大家能告诉我,我们国家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吗?生:山区、沿海地区等。

师:很好!那么我们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呢?生: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实施工程治理等。

4.课后作业1.请列举五种地质灾害,并简要说明其成因。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难点: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及自救互救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洪水、干旱、地震、台风等。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1)展示地质灾害类型图片,引导学生识别。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3)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3.讲解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地震防御措施:a.建筑抗震设计;b.地震预警系统;c.地震应急演练;d.宣传地震知识,提高群众防震意识。

(2)泥石流、滑坡、崩塌防御措施:a.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地表植被;b.合理规划人类活动,避免过度开发;c.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d.宣传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4.自救互救方法(1)地震自救互救方法:a.遇到地震时,保持冷静,迅速寻找安全地带;b.利用身边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砸伤;c.在废墟中寻找生存空间,保持呼吸通畅;d.帮助身边受伤的人员,共同度过难关。

(2)泥石流、滑坡、崩塌自救互救方法:a.遇到泥石流、滑坡、崩塌时,迅速向安全地带撤离;b.利用身边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砸伤;c.帮助身边受伤的人员,共同度过难关。

5.课堂小结(2)强调地质灾害防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2)结合所学内容,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地质灾害防御方案。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让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质灾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二地理 人教版 专题灾害地理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 人教版 专题灾害地理教学设计

【总结】智利灾情较轻的原因是:1.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2.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3.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4.人口密度小【讲述】除了“震级”之外,还有一把衡量地震强度的尺子,叫做“烈度”。

我们用烈度表征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而烈度往往与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建筑物的坚硬程度等有关。

一次地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烈度。

【提问】那像地震这类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我们想要预防它,是不是需要知道它经常在哪儿发生呀?地震分布的地区在哪儿?【讲述+提问】好,那么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我们称之为“构造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带和板块的边界重合,无论是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都容易发生地震。

那我国一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你们知道为什么么?【提问】能不能猜一猜我国哪些地区容易发生地震?播放我国地震分布图【讲述】我国地震频率的分布规律是西多东少,越是靠近板块交界处地震发生越频繁。

因此我国的“青藏地区、新疆、东经105°的南北地震带以及台湾”四个地区地震多发。

【提问】地震发生多的地区灾情就一定严重么?播放中国地震受灾人口图【讲述】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受灾情况与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

【提问】针对于地震带来的灾害,你们有哪些防御措施呢?【总结】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发展科技,建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震预报预测;制定应急预案及救灾措施;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承转】一场地震发生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比如山地晃动引起滑坡,岩石碎屑赶上下暴雨还会引起泥石流等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另外两种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讲述】还是先来看一下滑坡和泥石流的视频,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滑坡和泥石流大多发生于哪些区域?两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播放视频】【讲述】总结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构建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

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1. 教学目标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况,包括类型、成因、地点等;2.掌握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常见灾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3.培养学生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综合应变能力;4.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地质灾害类型;2.地震及其预防措施;3.山洪及其防治;4.泥石流及其应急处理方法;5.实验探究:模拟地震过程。

3. 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形象化的PPT课件和视频资料辅助讲解;3.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实验。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质灾害分类1.以图片、实例等形式引入,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通过PPT课件或实地考察的形式,展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地点、后果等;3.分小组探究某一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并撰写小组报告。

第二课时:地震及其预防措施1.回顾地震的定义、原因及波动类型等知识点;2.结合视频资料或案例,掌握地震预测、减灾、抗震技术等预防措施;3.设计实验探究,模拟地震产生的波动及其传播变化。

第三课时:山洪及其防治1.了解山洪的成因、特点和危害;2.通过实地调查、PPT课件等多种方式,探究山洪的防治方法;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并展示解决山洪问题的案例。

第四课时:泥石流及其应急处理1.以实例、图片等方式介绍泥石流的定义、原因及形式等;2.通过小组研究、教师讲解等方式,了解泥石流的应急处理方法;3.组织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泥石流应急处置的过程。

第五课时: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模拟地震过程,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级等参数;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实验报告,掌握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科学实验方法。

5.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小测或期末考试等形式,测评学生对地质灾害及其防范知识的掌握情况;2.通过学生小组报告、调查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3.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考核其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复习

高中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复习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复习教案[考纲要求]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知识讲解](1)主要地质灾害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 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分类: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我国死火山:山西大同;休眠火山:长白山的白头山、黑龙江五大连池;活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昆仑山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白头山、五大连池)、台湾、海南岛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火山喷发 分类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定义: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及巨大的砾石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占2/3,地表起伏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破坏,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3. 了解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2. 投影仪或黑板笔3. 教学讲义或学生课本4. 地质灾害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一些地质灾害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预测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2. 地质灾害的分类:a. 外因地质灾害:由外界力量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地震、风化、冰川等。

b. 内因地质灾害:由地壳内部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如火山喷发、地壳断裂等。

三、地质灾害成因和特点(15分钟)1. 地震的成因和特点:a.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滑动引起。

b.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2. 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a. 泥石流是由于雨水、融雪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

b.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侵袭范围广、破坏力大的特点。

3. 滑坡的成因和特点:a. 滑坡是由于地面松散物质的滑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b. 滑坡具有速度慢、破坏范围相对较小的特点。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5分钟)1. 地震的防御措施:a.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构造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b.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c.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

2.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a. 建设防泥工程,如固壁、拦砂坝等,减少泥石流的侵袭范围。

b. 做好山体治理和植被恢复,减少泥石流的滑坡源。

c.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 滑坡的防御措施:a. 加强土壤的固结和加固,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b. 做好防滑措施,如加固斜坡、灌浆等,防止滑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训练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1)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三、教学用具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5.12汶川大地震吗?这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二)讲授新课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
(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

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

(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
(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

学生回答。

【提问复习旧知识】
(1)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哪三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我国各类火山的分布如何?(我国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和新疆境内,他们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休眠火山,他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山西的死火山群,在人类历史以来没有重新喷发过。


【提问】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灾害?会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
学生集体讨论、发言。

【提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在印度尼西亚人们愿意在火山周围进行农业生产,因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变得比较肥沃。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
[提问,引导讨论]带着以下问题看书第134页—第135页及录像片
(1)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哪些地方?
(2)它们主要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3)滑坡和泥石流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生?
(4)区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过程的异同。

【播放录像】《泥石流发生过程》。

【景观图片】滑坡、泥石流。

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

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

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5.关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投影片】“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

【提问】我国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地区大体一致。


【提问】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泥石流与地震的分布地区大体一致是怎样形成的?
(2)以上四种地质灾害之间相互有什么联系?
(3)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吗?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

6.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师提问】人类一些不合理的活动会诱发地质灾害,而人类也不会被动的接受灾害带来的损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学生就近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防御地质灾害主要应做三项工作:
(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法规;
(3)实施预防措施(具体措施可启发学生多提出一些)。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四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在我们的家乡—江西,应重点防御哪种地质灾害?如果发生地震,我们如何做才能保护自己?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归纳】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做法,如在学校、在家里、在公共场合等,结合实际进行防震教育。

(三)巩固提高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B.森林退化C.泥石流D.洪水泛滥
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
A.海啸B.滑坡 C.火山D.台风
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
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
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
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
1.AC 2.AB 3.AD 4.D 5.BC
(四)小结作业
上网收集相关各类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怎样保护自己?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诱发什么地质灾害?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