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生物灾害教案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发生原因。
3.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了解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及投影设备。
2.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3.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了解哪些自然灾害,并请学生将其标在地图上。
二、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1.通过一段视频素材,引入自然灾害的概念。
2.解释自然灾害的定义,并将其分类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
3.分别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和生物灾害(疾病、虫灾等),并简要说明其发生原因。
三、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5分钟)1.利用PPT课件,展示世界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并介绍其主要影响和损失。
2.结合中国地图,重点介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包括洪涝、地震、旱灾等。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5分钟)1.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等。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自然灾害,人类应如何应对及减少其影响。
五、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20分钟)1.分小组讨论,整理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2.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通过PPT展示。
3.解释和讲解各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并强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意识。
六、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地图、视频等多种资源,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自然灾害的分类、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保护意识。
生物灾害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灾害的定义、种类、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生物灾害的定义和种类。
2. 生物灾害的危害。
3. 生物灾害的防治方法。
教学难点:1. 生物灾害的防治策略。
2. 学生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2. 生物灾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物灾害防治手册或相关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生物灾害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灾害?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生物灾害的定义和种类- 教师讲解生物灾害的定义,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
-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灾害,如干旱、洪水、病虫害等。
2. 生物灾害的危害- 教师列举生物灾害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 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生物灾害带来的影响。
3. 生物灾害的防治方法- 教师介绍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如预防措施、应急措施、治理措施等。
-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生物灾害的防治建议。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灾害防治实践,如模拟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应急演练等。
2. 各组汇报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对生物灾害防治的建议。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生物灾害防治的资料,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2. 设计一套生物灾害防治宣传海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物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篇一: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第1课时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 1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2、分类:(国际标准)[学生活动]:那么台风是怎样②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学生活动]:请同学对照课本p74、结构及其天气(p7图1.10)图1.9和图1.10(相当于热带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并伴随大风;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无降水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发生季节:全年,以7—11月最为频繁6、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p11说明:(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以西北太平洋最多。
7、分布:①南北半球大洋西北部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和主要影响区域。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生物灾害教案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第三节生物灾害【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对生物灾害的了解和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了解鼠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1 .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2.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虫灾和鼠灾的危害。
【教学难点】虫灾和鼠灾的防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教材上的案例(2004 年塞内加尔蝗灾)或其他蝗灾为导入点,导入新课。
让学生生物灾害有个感性认识。
(设问)你能否说出其他的生物灾害?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学生讨论)结合过去几年国内外发生的生物灾害,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除了蝗灾,还有鼠灾、棉铃虫灾害、禽流感灾害等等,综上所述,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灾和鼠灾。
我们教材上主要讲述了后两者。
我们先来学习虫灾。
一、虫灾(导学问题一)什么是虫灾?(学生活动)根据案例总结。
(总结归纳)虫灾就是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导学问题二)虫灾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分布特点?又有什么危害?(可以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虫害、分布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虫灾可以分为: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
前者包括:粘虫、蝗虫、稻螟等等,主要随温度梯度分布,主要危害农作区的农作物,对于我们农业大国,危害十分巨大;后者包括:松毛虫、天牛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危害林区的林业发展,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导学问题三)历史上,上述虫灾中的哪些灾害发生最频繁?(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回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可用课件演示)演示我国蝗灾的有关资料。
(总结归纳)是蝗灾。
我国的蝗灾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危害巨大。
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中国的生物灾害,包括生物灾害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物灾害的现状和影响;
2.认识生物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掌握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4.了解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生物灾害的类型和原因、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2.教学难点: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授课、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5.1 课前导入
通过讲述生物灾害的影响、新闻案例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此类灾害的关注。
5.2 概念解释
1.生物灾害的定义;
2.生物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5.3 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1.生物灾害的起因;
2.生物灾害的发生机理;
3.生物灾害的危害。
5.4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1.生物防治的原则;
2.生物防治的方法;
3.综合防治方法。
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历史上的生物灾害案例进行分析,了解生物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5.6 总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工具
投影仪、PPT、讲义、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评估
采用课堂小测和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
八、教学扩展
通过宣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外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面对日益频发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了解其成因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高三地理课程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学习并了解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其实施策略;4. 培养学生解决自然灾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外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1.2 自然灾害的分类按照影响范围、发生原因和灾害类型等因素,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1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有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气象变化、自然环境破坏等多种因素。
2.2 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环境的恶化往往导致灾害风险增加,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
3.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其实施策略3.1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可以采取预防、减轻和抵御等多种防范措施,如加强建设、灾害预警、科学管理等。
3.2 自然灾害防范的实施策略自然灾害的防范实施策略包括政策法规制定、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公共意识培养等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防范措施等内容。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等问题。
生物灾害高中地理教案全套

生物灾害高中地理教案全套话题:生物灾害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目标:学习生物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生物灾害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生物灾害、生物灾害的成因、生物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治生物灾害的措施。
教学难点:生物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一、导入1. 生物灾害是指由生物因素引发的灾害,如虫害、病害等。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生物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2. 通过观看一段与生物灾害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灾害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 生物灾害的定义:由生物因素引发的灾害,如虫害、病害等。
三、分类1. 按照灾害性质可分为:动植物灾害、虫害、病害等。
四、成因分析1. 生物灾害常见的成因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
五、影响分析1. 生物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产、疫情爆发、生态平衡受损等。
六、防治措施1.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综合治理等。
2. 以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虫害、病害为例,讨论如何预防和控制它们。
七、总结1. 总结生物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2. 强调生物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呼吁大家重视生物灾害防治工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某一种生物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并向全班做简单汇报。
九、作业布置1. 同学们对当前地区常见的生物灾害进行调研,写一份关于其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的报告。
以上是关于生物灾害的高中地理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地理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的地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3. 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预测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灾害应对的应急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地理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3. 地理现象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对人类和其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
根据灾害类型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
2. 常见地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2.1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
台风是由海洋热量和水汽驱动的强风旋转,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正常水平的降雨,干旱则是指某地降雨量长期低于正常水平。
这些灾害的成因与气候变化、气象系统相互作用有关。
2.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地面塌陷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下岩浆喷发,滑坡和地面塌陷则是由于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变化引起。
这些灾害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有关。
2.3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和海啸等。
洪水是指降雨量大于地表水流通能力造成水体泛滥,干旱是水资源供应持续不足,海啸则是海洋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浪猛烈。
这些灾害的成因与水文特征、水循环有关。
3. 地理现象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是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和条件。
地质现象如地壳运动、地表形态特征等与地质灾害密切相关;气象现象如大气环流、降水等与气象灾害息息相关;水文现象如水循环、江河流域等与水文灾害有直接关系。
4. 学生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自然灾害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可以参考历史灾害事件,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常见灾害情况。
学生可以进行野外考察、实地观察等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预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三节生物灾害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对生物灾害的了解和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了解鼠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2.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
虫灾和鼠灾的危害。
【教学难点】
虫灾和鼠灾的防治。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教材上的案例(2004年塞内加尔蝗灾)或其他蝗灾为导入点,导入新课。
让学生生物灾害有个感性认识。
(设问)你能否说出其他的生物灾害?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讨论)结合过去几年国内外发生的生物灾害,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除了蝗灾,还有鼠灾、棉铃虫灾害、禽流感灾害等等,综上所述,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灾和鼠灾。
我们教材上主要讲述了后两者。
我们先来学习虫灾。
一、虫灾
(导学问题一)什么是虫灾?
(学生活动)根据案例总结。
(总结归纳)虫灾就是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导学问题二)虫灾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分布特点?又有什么危害?
(可以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虫害、分布及其危害。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虫灾可以分为: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
前者包括:粘虫、蝗虫、稻螟等等,主要随温度梯度分布,主要危害农作区的农作物,对于我们农业大国,危害十分巨大;后者包括:松毛虫、天牛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危害林区的林业发展,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导学问题三)历史上,上述虫灾中的哪些灾害发生最频繁?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回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可用课件演示)演示我国蝗灾的有关资料。
(总结归纳)是蝗灾。
我国的蝗灾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危害巨大。
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可以看出我国的蝗灾危害之重,危害之广。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38《活动》题。
大约4-5分钟。
(承转)我国洞庭湖地区最近几年屡次发生鼠灾,成群的老鼠遍布田野和河道,给生产
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鼠灾
(导学问题一)什么是鼠灾?鼠灾有哪些种类?
(可用课件演示)演示各种老鼠的类型。
(学生活动)研究教材,阅读课件,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鼠灾是指鼠类造成的灾害的统称。
鼠类包括:家栖鼠和野栖鼠;根据鼠类栖息的场所包括:。
农田鼠灾、草地鼠灾和森林鼠灾。
(导学问题二)鼠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9,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总的来说鼠灾的危害有以下几点: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
(学生活动)用3-4分钟的时间自学教材P40“知识窗”。
再用4-5分钟时间完成当页的“活动”。
(总结归纳)青藏高原上的鼠害即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生物灾害的危害之重,也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演化的过程,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灾害
一、虫灾
1.概念
2.种类
3.危害
4.我国蝗灾
二、鼠害
1.概念
2.种类
3.危害
【随堂练习】
1.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的害虫主要有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两大类
B.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也日趋严重
C.低温造成的蚜虫灾害是气象灾害,不属于虫灾
D.在虫灾中,蝗灾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2.有关森林虫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森林工业不会造成损失
B.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C.危害不大,不足防治
D.依靠害虫的天敌即可消灭
3.“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指()
A.森林雷灾B.乱砍滥伐C.森林虫灾D.毁林开荒
4.野栖鼠根据其喜欢的栖息的场所可分为()
①田鼠②林鼠③家栖鼠④草原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布置作业】
复习第二章所有知识点,并预习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相对前两节较简单,而且重要性较小。
所以教学要求较低,容易组织教学,学生容易接受。
如果班内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应该对农业生物灾害了解不少,可以让他们“现身说法”,可以对教学效果又不小的提升。
[学案设计]
课题:生物灾害
【学习目标】
1. 认识几种有害昆虫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2.列举我国蝗虫灾害的危害。
3.了解鼠类的类型。
4.列举鼠类对农田、草地、森林的危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观念。
【知识预习】
一、虫灾
1.虫灾:造成的灾害,一般是指造成的灾害。
2.农作物害虫的分布特点是随分布。
3.我国虫灾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是的粘虫、的蝗虫、的稻螟等,表现出的特点。
4.森林虫害有“”之称,典型害虫是、等。
5.蝗灾往往与、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蝗灾有的趋势。
二、鼠害
1.鼠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
2. 、、等野栖鼠分别造成鼠害、鼠害和鼠害。
3.鼠害的危害主要包括:、、、。
【课堂小结】概念
农作物害虫
虫害害虫种类
森林害虫
我国蝗虫灾害
生物灾害
概念
家栖鼠
种类
鼠害野栖鼠
危害:①②③④
【典题解悟】
生物防治中,控制害虫密度所用方法为()
A.使用化学农药B.保护利用本地天敌
C.诱导植物产生抗体D.引进外地天敌
解析:生物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要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使之不超过一定的阀值,主要途径有保护、利用本地天敌和引进外地天敌;而诱导植物产生抗体,不属于生物防治;使用化学农药,也不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BD
【当堂检测】
1.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域成为重蝗灾区的原因主要是()
A.农药灭虫效果差 B.旱涝灾害多发 C.飞蝗天敌少D.周边地区飞入多
2.有关我国鼠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农田鼠类每年吃掉的粮食与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大致相当
B.鼠类只会加剧草原退化,草原退化不会使鼠害密度增加
C.近年来,由于技术得当,我国林业鼠害已越来越轻
D.鼠类不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洪涝以后的水位降落和干旱,容易引发()
A.鼠害 B.蝗灾 C.松毛虫虫害 D.蚜虫虫害
4.下列地区既是我国粘虫危害较重地区又是蝗虫危害较重地区的是
A.三江平原 B.成都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河中下游平原
5.2004年春,世界一些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禽流感,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御对策:疫情发生地3km内家禽全部扑杀;3至5km内强制免疫;10km内活禽市场必须关闭。
读我国某乡镇禽流感疫情分布图。
判断(1)~(3)题。
(1)该分布图的比例尺是()
A.1:100000 B.1/20000 C.1:300000 D.1/60000
(2)图中数码代表的村落,必须强制免疫的是()
A.①③⑤B.③⑤C.③④⑤D.①②
(3)禽流感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造成人口年龄结构严重老化 B.传染疾病,影响人口素质
C.造成区域环境容量增加 D.制约第一产业发展,不影响第三产业发展
参考答案:
1—4 BABD 5.(1)D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