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什么是柔性管理

什么是柔性管理

什么是柔性管理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

对人的管理既可以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

两者比较,以人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更加能够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职工的内在激情,从而创造最佳业绩。

什么是柔性管理人才柔性管理的特征人才柔性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管理思想。

其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古代管理思想。

人才柔性管理,核心是尊重人才,本质是尊重创造。

人才柔性管理的主题词是“非强制性”,就是依据人才群体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运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方法,引导、保护、开发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要管理与开发,又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自然而然、自觉自愿;既要管理与开发,又不是硬管强压,而是不违背人才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人才柔性管理有鲜明特征和特殊效能:1、人才柔性管理的人文性人才柔性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对管理对象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

《易经》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中“人文”喻指人事条理,而“化”则有教化、风化、内化之含义。

因此,人才柔性管理必须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关爱人生,这是柔性管理必须坚持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行为。

在人才管理与开发中,对于心理障碍、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运用柔性管理的方法,进行协调和激励,使人才的情绪向着稳定、高昂、持久的方向转化,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激励效能。

2、人才柔性管理的感应性坚持心灵沟通、感情认可的感应性,这是人才柔性管理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的向往,靠人格的高尚和心灵的互动,靠不息的激情和至诚的精神。

这种心灵感应的实施是一种心领神会、发自内心的行动,是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共55张PPT)

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共55张PPT)
分善恶,做老好人。
第二、知
“知者不惑”。“知”指理性的智慧,是
人格的第二个因素。孔子认为,“仁”和“知”
是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人如果不学习,就会
“愚”,就会不“知人”(人与个人之间的的
伦理关系)。怎么学习呢?那就是“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
第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是指人 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孔子主张 刚直不阿,见义而勇。
段这样的话: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
④“尚贤使能”的用人之道
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视兵器为不祥 之物,反对武力,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治天 下。即君子治理天下,最好不用“兵器”, 不得已才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管理过程中, 谨慎使用“惩罚”。
C、“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意思是说,
善于捆绑的人,虽不用绳索,但都捆绑得更牢,
而且无法解开,因为本来就没有“结”。在用 人问题上可理解为留人留心,让他无走之心。 在管理上靠规章制度不如靠企业文化。
想。
而“上德若谷,无弃人物”,即“上德”的 人心灵“虚明宁静,无私无欲”。要达到“上 德”的目标,必须少私寡欲。达到“上德”以
后,人就能豁达大度,包容万物,进而能够以善
对不善之人,即“无弃人”也能珍惜万物,即
“无弃物”。
③“少私寡欲,守柔处弱”的成人之道
老子认为,要达到“上德不德”的理想人格,
荀家子大( 师公,元他前的主31要1-思前想2体30现年在)《,荀名子况》,中字。卿,赵国人,荀子即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不拘泥于儒家学说,成为先秦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是儒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传统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表 现 为 一 种 激 励 方式 。
守 同时 ,通过 对 先进 者 的 奖赏 ( 括精 神 和 物质 两 方 包
面 ) ,使 人 们 获 得 一 种 守 法 的 动 力 ,从 而 激 励 人 们 认 真 工
作。
加 强 企 业 的 精 神 文 化 建 设 , 还 应 注 意 对 员 工 的 遂 德
企 业可用基本理念 和规章制度很快 地同化后来员工 ,
使 员工步调一 致;在 “ 人治 ”管理条件 下,由于 “ 惟亲不
惟 法 ” 不 重 视 制 度 建 设 , 要 做 到 这 些 是 力 不 从 心 的 。 另 外 . “ 制 化 ” 的 规 范 管 理 也 具 有 较 强 的连 续 性 。 即 使 企 法 业 管 理 者 被 更 换 了 ,企 业 也 可 在 企 业 宗 旨 . 规 范 的 管 理 制 度和流程方案下照常运作。 4 “ 制化 ” 管 理 的 激 励 慢 化 作 用 。 . 法 就 企 业 而 言 . 企 业 建 立 健 全 一 系 列 的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制 度 . 并 通 过 这 些 制 度 对 员 工 进 行 管 理 。 管 理 者 通 过 加 大
用。
62 JX O 00 SXI2 1 /
执 法 力 度 ,使 制 度 形 成 一 种 威 慑 力 ,迫 使 人 们 去 自觉 的 遵
人应 当效法 自然具 有 自强不息 、刚健 有为 的奋斗精神 。奋
发 图 强 , 自 强 不 息 不 仅 是 儒 家 的 传 统 精 神 .也 是 中华 民 族 的 优 良 传 统 。 自强 不 息 的 精 神 不 仅 表 现 为 一 种 凝 聚 力 ,还
姓 ,则注重与 民休 养生息 .不去过多的破坏人 们的生活环 境。而通过建 立法律制度对 反抗 者进行惩罚 ,以维护 自己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

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与发展
要点一
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起源 于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 提升,这一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
要点二
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推动,创 新性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特别是 在文化产业、教育领域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创新性发 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思 想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 创造性转化的思想 • 创新性发展的思想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未来发展
01
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 定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它源于 中国古老文明,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统一。它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具 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
重点不同
创造性转化更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重新诠释 ,使其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和价值;而创新性发展更注 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方法不同
创造性转化主要采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等方法,对中 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重构;而创新性发展则更 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总结,通过实践检验和 修正理论。
在绿色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这些思想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 加符合现代绿色发展的需求。同时,创新性 发展也将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绿色发展中更具 引领力和影响力。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浅谈析传统文化“用人”思想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摘要:文章从古代“用’思想的历史研究视角归纳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以史为鉴,知史明智,以期探讨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与有效管理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当管理面临着文化差异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必要。

只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恰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方法,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等,体现了古人对如何用人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对加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人”之道概述1.为政之要,帷在得人中国古人常用的重要方法为类比法,古代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物的比较而来的,人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的。

从孔子的“性相近也”,到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之后荀子更明确提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为万物之灵”之说。

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

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

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做治国之首务,为政之根本。

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

”三国时,诸葛亮强调:“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晋代葛洪认为:“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

”唐太宗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后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代先贤思想无不映射出了人才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古之贤者对人才作用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按现在来说,就是他们这类人,往往只能够待在企业或单位,虽然有本事,但没办法自立。

用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就是把人分成了四种资源类型,有了这种分类,一个企业或单位就可很清晰地明白,该怎么去用好这几类人了。

而象这样的理论,在古代著作中不胜枚举。

对人的分类也各有区别,经典的要数《人物志》和《素经》,还有就是古代的兵法典籍。

并且也早于西方人事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政在得人,人得则政举,尧舜之智,不遍物而急于人事,下逮文王武成,皆以举能其官称得其人为尚……”。

而所谓的传统人事管理,应是在二十世纪的事了。

真所谓此人事非彼人事也。

很多现代(西方)管理理念,更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术的分支。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许多内容,就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东西。

正如彼得.圣吉的朋友和工作伙伴杨硕英所认为的那样:“系统思考精华所在的系统基模是很亲切的,因为它们像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本、末、先、后,和轻、重、缓、急更容易掌握运用;圣吉一直致力于将东西方古老智慧的结晶和最新的管理科学融合。

他对老子的领导哲学尤为推崇;而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有许多与儒、道、释三家思想又非常相近。

至于想要真正精熟圣吉所提出的这些‘新领导能力的上乘武功’,我还想不出有比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中所提示的‘见、修、行’三位一体的修证纲要更好的指引……”。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招聘中的运用与借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观点:古代观人之术,实乃是一种经验科学,是对历代看人经验的总结。

结合此类经验,以建立一套招聘模式。

西方有专门的择业测验,譬如哈佛的学生择业咨询服务处就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估价。

测量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个人兴趣,并且把一个人的兴趣同在不同职业上成功的人的兴趣作对比,兴趣相近,也许说明这个人可以考虑他们的职业。

象斯特郎-坎倍尔测验,测验的第一部分的六个职业主题是:实干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进取型和常规型。

第二部分按第一部分的六个主题将基本兴趣分门别类。

列入实干型的兴趣为:大自然、农业、军事活动、手工操作;列入研究型的兴趣有:科学、数学、医学;艺术型为:音乐、戏剧、美术;社交型为:教学、社会服务、体育运动、宗教活动;进取型为:公共演说、法律、政治、经商、推销、企业管理;常规型:办公室工作。

然后将个人的兴趣和在职者比较,兴趣相近,说明很可能自己会喜欢他干的那一行。

因此,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借用类似的测评方法,先看看来应聘的人是否符合相关工作的兴趣,然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入下一论的测试。

如丰田公司选拔计划,应该说是很系统的。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的测评方法更直接,也更有效。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并且在一些门户网站上都有这种专栏,比较时髦的还有所谓的西方星座。

看相算命,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有,除了上面提到的星相外,还有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想法等等。

中国的看相自有一套,在春秋战国就很多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包括国外的,都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

但中国人还有一套,叫做“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

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而心相有几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

有相无心,相随心转。

”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了。

譬如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怎么样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也变了。

还譬如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眉间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的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

孟子也喜欢看相,他注意的是人的眼神。

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周易的理论是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东西,而由此引申出的五行观,是如此认为的:利从事与土性有关的行业有土产、房地产、基建工程、土方、装修、修路、各种工程设施建设、布匹、服装、纺织、粮食、农作物、山货等工作和经营。

其他金、木、水、火也各有相关的行业。

每个人只要找出自己相对应的属性,就可以找到相适应的行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在单位招聘的过程中,就可以如此的运用:按照五行的理论,先找出企业自己的属性,然后在应聘人员中找到相适应的人群,再进行专业理论的测评,同时在进行与应聘人员面对面的谈话中,分析和观察应聘人员的个性和能力,古人认为“夫人初甚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

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

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

”一般的人很难真正的认识一个人,更何况是招聘那短短的一段时间了,需要招聘单位的招聘组,学习一定的、与企业、单位要求相匹配的观人方法和经验,才能真正的了解这个人的能力和品性。

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籍资料,如“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而“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就可以作为选择的甄别参考。

古代相关用人思想我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与思想家深知合理用人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用人思想。

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任用贤能之士看做治国之首务,为政之根本。

如墨子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唐太宗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司马光说:“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明太祖朱元璋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为具体,他说:“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

”他把“治天下”比作“构大厦”,盖大楼是百年大计,靠的是一批有精湛技艺的工匠;“治天下”更是长远大计,靠的是一大批善于治国的人才。

“贤”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能”主要是指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本领。

荀子提出“无能不官”、“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认为没有能力的人不能任命为官吏,对于每个官吏的等级地位,要与他们的贤能程度相当,这也就是“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

管仲主张“察能授官”,是使用人才的总原则,认为“授事以能,则人上功。

”“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靠不知,与不可,强不能,靠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强调只有根据人们的实际能力分配任务,才能鼓励人们积极争取立功。

善任就是用人所长,古代用人最忌求全责备。

司马光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是“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

司马光认真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发现无一不与当朝者用人政策相关,因而得出:“兴亡在知人”的结论。

可见,合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

只有知人,才能做到“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主。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古代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

管仲说:“不知贤,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这五个问题都是有关用人政策的问题,它说明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只有知人才能用人不疑,只有用而不疑才能不使小人谗言危害霸业。

宋代政治家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意为宁可择人时多费一些精力,看准了再用,但不可轻易任用却不信任,不敢放手让其施展才干。

用人不疑,就是对人才的充分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能够增强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向心力。

五、古代的管人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倡导人本管理,而管好人的关键是要重视人的利益需求,管理要做到分工合理,恩威并用,领导者要能够身先道御,以身示范。

“欲”和“求”是指人的欲望与需求。

正确认识与合理满足人的欲求,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之后受主、客观世界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欲求;欲求的发展有三条规律,第一是“欲不可去”,人人都有欲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第二是“欲不可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也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第三是欲物“相持而长”,亦即物质和欲望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增长。

荀子分析,人的欲望若得不到必要的满足,就会导致争斗、祸乱和贫穷;既要促进社会发展,又要防止祸乱,就应制定礼义,以培养人的合理的欲望,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使人的欲望与社会财富的增长相适应。

人的欲望发展是有层次的。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把人的欲求分为两个层次:“仓廪实”、“衣食足”是低层的物质欲求,“知礼节”与“知荣辱”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可欲者,皆谓之欲”。

这里,王夫之把人的欲求分为生理、物质、权力和功名四个层次。

应该说,我国古代关于欲求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深刻的。

先秦时期,有些政治家就认识到,管理者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而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这是由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