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培养孩子双性化气质有什么方法-如何培养双性气质

合集下载

幼儿园实施两性平等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实施两性平等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实施两性平等教育的方法幼儿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性别认知和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培养,幼儿园应该积极实施两性平等教育。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实施两性平等教育的方法,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性别认知教育幼儿园可以从简单的性别认知开始,如教授孩子们辨别男女的基本生理特征、性别词汇和常见性别角色。

通过玩具、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对性别有初步的了解,让他们认识到男女是平等的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2. 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和经验幼儿园应该建立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不论性别,给予每个孩子相同的机会和资源。

老师应该鼓励男女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户外活动等,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消除性别上的偏见。

3. 引导儿童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思维幼儿园应该帮助孩子们理解到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构建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的行为和兴趣爱好,不受性别限制。

4. 教育家长和家庭参与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两性平等教育。

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会、讲座和家庭活动等,向家长传达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孩子们将得到更全面和一致的两性平等教育。

5.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幼儿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孩子们的不同学习需求。

可以选择与性别平等教育相关的绘本、游戏、音乐、影片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性别平等观念。

从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来看,幼儿园实施两性平等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性别平等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平等、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性别意识培养

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性别意识培养

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性别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性别平等教育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受重视的教育领域之一。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教育的起点,也承担着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重要任务。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两性平等教育方案,对于幼儿园来说至关重要。

一、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1.1 培养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在幼儿园阶段,性别意识的培养是孩子形成性别认知和性别身份的关键时期。

通过性别平等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尊重男女平等的观念,避免产生性别歧视和偏见。

1.2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性别平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儿童学习性别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2.1 知识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绘本和游戏,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的基本理念,让他们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2.2 角色模仿阶段通过“家庭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模仿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分工与责任,帮助他们了解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平等性。

2.3 亲子互动阶段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性别平等教育活动,提升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的认知。

2.4 倡导性别平等教育幼儿园应该倡导性别平等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和社会更加重视性别平等教育,形成合力。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两性平等教育方案的制定非常有必要和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应该把性别平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男女平等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回顾,性别平等教育方案的制定需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男女平等的观念。

也需要加大对家长和社会的倡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性别平等教育的合力。

希望幼儿园能够在性别平等教育上下更多的功夫,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男女平等观念的优秀下一代。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共生课堂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

全人格教育:双性化气质的孩子的培养法

全人格教育:双性化气质的孩子的培养法

双性化气质的孩子的培养法作者:佚名来源:网络分享:全人格教育刚刚在央视八套热播的海外剧《乞丐王子》,让人们在这个夏季轻松了不少。

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人思考,剧中的主人公给出生不久或者上幼儿园的女孩儿买手枪,给男孩儿买布娃娃,说是从小培养女孩的理性思维、独立气质;让男孩子不那么莽撞、学会体贴别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更优秀。

其实,有人把这称作双性化气质,双性化气质对孩子的性格发育是好是坏?需不需培养?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今报记者万道静实习生武小茹●玩具也有“男女”性别之分邻居家的大妈到上海女儿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给孙子带的礼物也是阳刚十足,遥控的汽车玩具、变形金刚、手枪等。

“男孩子就应该从小培养他的男子汉气质,不能像女孩。

”大妈说。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玩具也有性别。

飞机、大炮、手枪等器械类玩具属于男孩子,布娃娃则属于女孩子。

在一些超市,记者也发现,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买玩具时都是按性别给孩子选择玩具。

你会给儿子买女孩的玩具、给女儿买男孩子的玩具吗?记者分别询问了几位年轻的妈妈,大部分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尤其是给男孩子买布娃娃。

“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郑州福斯特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说。

男孩子应该突出属于男孩子的气质,力量、责任、进取、支配和果断是代表男人的,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独特的气质,有爱心、善良和温柔。

●孩子的体格智力需要全面发展在电视剧中,人们认为,太过男性化或太过女性化在社会交往中都存在致命的弱点。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保科科长朱晓华建议,家长可以从小就适度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以完善孩子的性别角色。

“在童年时期,家长在完成孩子对性别认知的同时,没有必要强化男孩子、女孩子需要做些什么,应该玩什么玩具。

应该从体格、智力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多去尝试,不要用性别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朱晓华说。

传统观念认为男子气质的突出之处是刚强,女子气质的珍贵之处是温柔。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

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发现同时具有两性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

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他们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男女两性心理品质水平,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

吾国人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力,纠正幼稚时代已成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

陶老先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幼儿阶段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我园对小班幼儿实施“两性化”人格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教育。

一、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两性化”人格我们抓住孩子喜欢游戏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

因为体育游戏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较强的集体性。

要达到游戏的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制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相互合作去完成各项活动。

同时,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增加一些竞争成分,通过这种初步相互竞争的游戏,可唤起幼儿渴望取胜的心理,有助于从积极意义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竞争意识。

二、利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两性化人格的发展我们创设了医院、娃娃家、儿童超市、体操房等角色游戏区,根据孩子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指导,发挥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鼓励每个幼儿全面发展。

同时注意两性的差异,让男孩子参加一些安静的游戏,如担任娃娃家的爸爸,学会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女孩担任儿童超市的经理,培养其自强、自立、自信的品质。

这对幼儿的语言、动作、思维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3~6岁男幼儿双性化教育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发表时间:2018-09-26T14:10:28.35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9月总第34期作者:张现芸[导读] “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晴隆县莲城街道中心幼儿园贵州561400摘要:“双性化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性别角色刻板现象”,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孩就是要坚强、刚毅、勇敢、自立、顽强、有领导能力,逻辑能力强。

事实上,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双性化教育”。

本论文通过对50名3-6岁男幼儿父母的调查,着重从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概念,内容,重要性,教育方式这四个方面,来了解家庭中父母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与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提出恰当的建议。

关键词:父母;双性化教育;现状;影响因素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我国众多家长的思想中还残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双性化教育全面、系统、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真正实施双性化教育。

究其原因,是由父母,幼儿园,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尤其是父母,父母作为男童第一任教师以及长时间相处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一、双性化的研究1964年A.S.Rossi首先将“双性化”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之中,提倡将“双性化”作为人们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即个体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积极的人格特质。

20世纪70年代,Bem对双性化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不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它们是相对独立的特质。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避免走极端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

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的初衷了。

小孩有同性倾向怎么教育

小孩有同性倾向怎么教育

小孩有同性倾向怎么教育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他们表现出同性倾向时。

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但无论如何,一个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教育和引导拥有同性倾向的孩子,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积极的身份认同。

一、接受和尊重孩子的倾向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受和尊重自己孩子的倾向。

性取向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身份认同。

因此,无论孩子表达的是同性倾向还是异性倾向,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通过积极的态度和支持,我们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包容和尊重的家庭环境。

二、提供包容性教育提供包容性教育是关键的一步,以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性取向。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1. 平等教育:教育孩子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无论他们的性取向如何。

2. 同性恋历史:向孩子介绍同性恋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帮助他们了解同性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

3. 文化多样性:鼓励孩子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以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理解力。

三、提供支持和资源拥有同性倾向的孩子可能面临来自社会和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因此他们需要额外的支持。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支持和资源:1. 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支持网络,例如同志社区或亲友团体,这样他们可以与面临相同情况的人分享经验和支持。

2. 寻找专业帮助:如果孩子面临严重的困扰或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团体的帮助。

3. 提供积极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积极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社交圈子和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教导孩子自爱和自尊无论孩子的性取向如何,教导他们自爱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引导孩子发展积极的身份认同,帮助他们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并将其视为自己全面个性的一部分。

2. 反对歧视和偏见:教育孩子尊重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身份,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度培养孩子双性化气质有什么方法:如何培养双性气质
适当培养双性化气质
李教授认为,太过男性化或太过女性化在社会交往中都存在致命的弱点。

李教授建议,家长可以从小就适度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以完善孩子的性别角色。

比如鼓励男孩跟女孩一起“扮家家”,让他在游戏中学着照顾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开发女孩对枪炮等机械类玩具的兴趣,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独立意识。

但一定要适度,这种双性气质的培养一定不要扩展到着装、用品等方面,因为这对儿童来说是太强烈的性别暗示。

性别教育5岁前是关键时期
李教授在讲座中说,研究发现,5岁前是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应通过颜色、着装等方式让儿童初步认识到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

3~4岁时,家长可与儿童共浴,并指导儿童对身体器官的认识、爱护和接纳。

但孩子5岁后,父母就不应该随便察看儿童的身体。

“李宇春” 不等于审美标准变化
李教授曾在一个班级内做了个调查,发现喜欢李宇春的女生占了绝大多数。

但被问及是否愿意自己像李宇春时,女孩们纷纷摇头。

李教授解读为:追捧不等于审美标准的变化。

李宇春的出现正好符合未成年人,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标新立异”的需要,家长、社会只需加以适当引导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