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019

合集下载

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作者:张汝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3期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相比于其他社会制度的生态文明具有天然优势。

本文从绿色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态;绿色发展;习近平;十九大新时代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继往开来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创新,也映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可持续发展的远大志向和坚定决心。

一、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诸多影响社会发展的社会经济矛盾以及自然生态矛盾统统凸显。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破坏一直是令人头疼的社会难题。

绿色发展应时代而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中华文明从古至今都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自然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只有遵从自然的成长规律,始终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在大自然中长久生存下去。

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绿色资源和环境,中华民族才能有永续发展的可能。

(二)绿色发展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目标“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既看当下、规划现实社会的美丽蓝图,又要把眼光放长远、勾勒美丽中国的未来。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正在实现着。

绿色是中国梦的点缀。

为了能让当代中国人今后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环境,绿色发展必须严格践行。

绿色发展将会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其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0.31•【文号】•【施行日期】2019.10.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综合正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考研政治思修高频考点必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考研政治思修高频考点必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2019考研政治思修高频考点必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基本要求包括:①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循;②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立改废释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③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

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制度;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④着力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利监督网络。

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③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④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合力,推进法治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⑤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包括:①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②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x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25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的主要内涵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公平和分配公平。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 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 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有充分的 自由发展空间。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全面 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十六届六中全会
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2019-7-11
谢谢你的观赏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1.“社会”的含义
我们认为,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以有目 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地理 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
2019-7-11
第一,宏观层次上,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 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 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
谢谢你的观赏
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 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治宪政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宪政建设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通过建立和完善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法治宪政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

首先,在宪法领域,中国于2018年修改宪法,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

2019年通过宪法宣誓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宪法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在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加强了立法工作,积极推动法律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2015年通过了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此外,中国加大了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了公民的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的法治化。

二、法治思想理论的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注重实践,也注重理论积累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法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还强调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注重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典范。

法治思想的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

中国注重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公众更加了解法治,树立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遵循”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遵循”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大遵循”作者:陈娟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5期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国际背景上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目标任务和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指导思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这种新形式下,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方法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时代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准确拿捏现实状况。

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亦需如此。

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列宁所强调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既不夸大现实成就、也不忽视发展软肋,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当前的党情、国情、世情进行分析,继而明晰现阶段的发展境遇。

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列宁曾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在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自然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分析矛盾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分析社会矛盾的主要构成及各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等。

通过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来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这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对时代特征的本质性概括和总结。

其三,要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看待各种时代关联。

恩格斯曾说:“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

【新教材】部编版(2019)必修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课件

【新教材】部编版(2019)必修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课件
第三课第一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生 产总值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今天,世界形势不断发展变化,中国越来越成 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国际格局,国际和 地区安全形势、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从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东盟经济自贸区等世界级 合作平台的建设,到近几年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和主导金 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这些变化都使人可以直接体会到中国与 日俱增的国际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 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019年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019年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前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同时并举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从历史看,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看,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从外部看,借鉴苏联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 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 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 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 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3、对失误的纠正
⑴举措: ①农村纠“左”
②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成效: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 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十年建设成就
大庆油田
成功试验第一 颗原子弹
包头钢铁基地 包兰铁路
⑴失误的表现:
实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 质 ——总反路映线了的良内好容愿望是,什强么调?主错观在能动哪性里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什么是“大跃进”?错在哪里?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
倾 什么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 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 问题。
(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 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 发展战略推动。(10分)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典型例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 的共同原因是()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C.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C
跃进号角(宣传画)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人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改造前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7%
19%
3%1% 8%
1%
33%
1%
【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兰新铁 路
人工合成结 晶牛胰素岛
武汉钢铁基地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1)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表现:53页
(2)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 两个时间:1973、1975 两个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粮 1.639亿吨
49 ﹪
9.3 ﹪
棉 130.4万吨
193 ﹪
53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1957)
⑴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一五计划的实施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⑷基本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背景: 经济形势严峻,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结果: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 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国民①给收经入济就建损设失造人成极民大币破5坏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 建国②拉30大年了全与部发基达国本家投差资距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 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图1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思考:20世纪50~7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⑷基本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同时并举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⑸突出成就:
⑹历史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⑴计划经济起步的标志:一五计划的实施
⑵时间:1953年-1957年
⑶目的: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⑷基本任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同时并举
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⑸突出成就: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成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 因素。(9分)
(1)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制度突破。(9分)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 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 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 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危害?
“大跃进”中, 番禺全县集中了 约六万人炼钢。 不少农村的“风 水林” 、荔枝树 被砍伐烧炭作炼 钢使用。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轻重),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资源浪费, 农业生产下降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人民公社空化山运吃动坐:1958年
①主要矛盾 (2)内容:
先进制度
②主要任务
落后生产力
(3)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
2、探索中的失误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时期)
4.1978年—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7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看下面材料,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高考真题】(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 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D
【典型例题】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 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 产生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 年 D.1979年
名称 钢 煤 粮食 棉花
产量 15.8万吨 3243万吨 11318万吨 44.4万吨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减少80 ﹪ 减少48 ﹪ 减少25 ﹪ 减少48﹪
材料二: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 27 印 57 国 美元 度 美元
亚洲 (平均)
44 美元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社义制度确立)
2.1956年--1966年
中共八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对象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途径 合作社 合作社 公私合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