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49.7%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低于全 国58.2%的平均水平,在全国仅排第24位;拥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 业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6.8%,与全国23.2%的平均水平也有较 大差距。 特别是科技投入不足,广东省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7年 来一直徘徊在1.0%-1.2%之间,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低于全国 1.42%的水平,与发达国家2.5-4%的比重有明显的差距。
5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
2008年7月19日,在温家宝总理莅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期间, 汪洋书记在向总理汇报工作中特别提出建议,请求国家编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汪 洋书记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赞同。温家宝总理指出,珠三角地 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处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内外 环境,需要有新规划、新目标,引导这一地区在新起点上实现
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
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 广东 10.7万元/人 相当于 1995年美国的9.7%和1993年日本的9.1%
全国
珠三角
13 万元/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8.58万元/人 仅为香港的19.8%
13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
(2)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不相称
目前,广东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 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技术
2.国家战略全局中对于广东都有明确的要求。
20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
《纲要》编制过程
准备阶段 调研阶段 起草阶段 修改征求意见阶段 审定阶段
21
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度重视是《纲要》 出台的根本保证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
四川未来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

四川未来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饶绍伦;刘银锋;刘泽仁【摘要】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已是大势所趋,其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悄然加速.四川各级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针对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出的时间、规模等现状,结合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分布均匀、结构不合理等特征,正确认识,科学谋划,主动出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大发展.【期刊名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30)002【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四川;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策略【作者】饶绍伦;刘银锋;刘泽仁【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8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纺织服装产业第一大省,由于历史原因,其纺织服装产业的构成非常复杂,但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已是大势所趋,其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悄然加速。
但纺织服装产业为什么要转出广东?转出的时间、规模、原因是什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第4期,第一作者刘泽仁,其余作者与本文同)一文提出,我国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时机还没到来,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冷静应对,但产业转移又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现象。
总之,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的时间应先行,转出的规模应更庞大,转出的原因应更复杂。
因此,研究四川如何尽早更有效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既有紧迫性,也为明天笑纳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1 未来广东有哪些纺织服装产业可能向四川转移1.1 区域生态化建设向环境污染型产业、企业发出驱除令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规划广东产业升级时,提出要“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划所称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 4230 万,土地总面积 41698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 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6640 平方公里。
4、规划的重要原则
(1)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在实现城镇群 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的局部利益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处理好 发展节奏和发展时序,为不同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发展的空间。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关系。既要 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 制,在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活力的同时,发挥政府整合核心竞争要素和配置区域重要 资源的作用。
(2)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在发展需求与供给上出现 了结构性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社 会需求提高与公共供给滞后、城镇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镇 群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3)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各具特色,但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内 城镇同构竞争、重复建设的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建立 有效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于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未来发展 构成了主要挑战。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规
模…………………………………………………………… 2
珠三角新一轮起跑大胆先行先试,五个一体化规划出炉

珠三角新一轮起跑大胆先行先试,五个一体化规划出炉E右/李宜桦陈t宁珠三角—体化进程m加速畦蛆前行,引起利:会极大关注。
近日.政舸挪『J正式公布丁珠-mⅡ个体化胤划B口基础设施、产业柑埘基奉公共服务、城乡脱劓和环境保护K十钵化娓削,规£0钋近期、远期两十H标,近期规划目标到2012年远期规2恻2020年项U垃施一体化承拳出击,150个承^项目总投资近2)i 亿元.扮建殊=肌Ⅲ蛞5■)”产业体系;公共救行公共Ⅲ生、生f^保障、住房保障.就业雠障等十项公共服务将勰碍对接流转:依托省、市县二级绿遭建成】小时区域休闻生活圈.如如年璩!角环境质鼍接近或选到世辨先进水。
P作为推盛球=角体化的函噩行动指‘K十体化规则M“杯任务、蛮施饥制憬谁惜施等古日j F}学漳划布埘.大H阡先行先试突破{j政界限统辱魁捌自埘栳舟各类资源助力推进珠=角—体化进程.基础设施一体化1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2万亿在新鲜出炉的《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舻∞加年)》中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日蹙承^I悝共150项总投资19767亿J c为商蛙整台Ⅸ域内资源加建K域经济佛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直撑,住这批一体化基础垃施大项目的点撑下,珠二角九市要力争_9012年基奉建成城际轨遭空通暮础设施,区域内整体i联网辟厦牢、区域内汕气、电基率实现『目类喇同州阿价无线宽带^¨覆盖卓分刺达90%、60%以J。
枉I m十晕凡项目t I|规划建没的轨道交通项目就有凹项建醴总里{茔达493567公里与此『q时在形成稳定安全的4$f匕睡源供应体系方衄.广束婴完善区域内甘f土撑也源总体布舶建成球-珀内仆环电M和区域内黼配酬络},型址市韧步形成智能化电时.基本建成麟多气源的*然气上千管嘲和贯穿东西两翼玮二角的成品nh输送曹道:区域内油气电基本实现JⅫ婪删『日州同价广东还要韧步建屯怫商联动的一似化水舒掉保护开发格埘.建立统辱高技安钧均水资源开发刹川和侏护体系;基本实现橐约共卓的一体化信息化格局.区域内信息化整唪水平进^全球魈行刊30∞”oi 产业布局一体化掏建珠三角一体化”530”产_p体系企业如果水按照产业《规划》的枷局要求,虽然也能建厂矾&,fH可能得不到政府的融资月I地等优惠政策支持铀建5Ⅻ产业体系形成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速地菲+地一业船局体化规郫幻dj卅帅未来产业发楗喧点和空m Jm J埘。
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8.12.31•【文号】国函[2008]129号•【施行日期】2008.12.3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批复(国函〔2008〕129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请示》(发改地区〔2008〕357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请认真组织实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更大。
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纲要》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继续在改革开放上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促进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推进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合作、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参与亚太地区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竞争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示范作用。
三、广东省要切实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认真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20•【字号】穗府[2010]18号•【施行日期】2010.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穗府〔2010〕18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空港规划》)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空港规划》;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协调和支持。
二、白云、花都、萝岗区,从化市要按照《空港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调整,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三、《空港规划》实施工作中的有关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七月二十日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前言空港经济是依托大型机场,特别是国际枢纽机场的强大航空运输能力,在机场周边地区形成,由临空指向型产业、以及延伸的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组成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广州作为驰名中外的“千年商都”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南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空港、海港为枢纽的门户功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当前,广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发布实施为广州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按照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战略要求和发展定位,广州必须进一步增强高端门户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第一章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状及重大意义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措施和成效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不足及制约因素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第二章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任务四、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第三章实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四章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五章实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互认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六章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要素趋同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七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流转顺畅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八章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九章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十章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指挥协调统一一、初步实现阶段(2009-2012年)二、全面实现阶段(2013-2020年)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与配套措施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二、建立珠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机制三、建立财政投入及保障机制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五、建立法规保障机制六、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机制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促进珠三角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国家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广东再一次面临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都市圈。
编制实施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构建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机制,是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的过程和状态,内涵包括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和指挥协同等八个方面,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十个方面。
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范围是以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肇庆市为主体,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第一章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现状及重大意义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措施和成效近年来,省和珠三角各市不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及医疗救治三大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构建市、县(区)、镇、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架构,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扩大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公共医疗卫生一体化开始起步。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联合图书馆、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公共文化一体化扎实推进。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组织、场地、活动和服务等四个网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
加快公交互通建设步伐,形成科学合理、有序发展的公交网络,公共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投入,生活保障一体化大力推进。
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率先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实现就业保障城乡统筹格局。
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关注困难群体医疗保障,不断完善重病、职业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残疾人医疗救助制度,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进展顺利。
环保一体化稳步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初见成效,流经城市河段水质状况有所改善,煤烟型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二、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不足及制约因素尽管,珠三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区划壁垒的制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以下问题:(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大。
受经济发展和财力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珠三角九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异较大,在各市内部区域、城乡发展也普遍存在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珠三角次发达地区,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整体而言,受政府财力的限制,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呈现总体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及标准不统一。
珠三角区域间、各市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均还存在较大差异,尚未建立起区域内社会公共事务的协作管理机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未充分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自由流动,各市政府难以协调决策、统一行动。
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支出标准不完全一致,而且在制度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构成没有统一。
同时,由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珠三角各市习惯于利用地缘优势和在本行政区域内配置资源,形成的对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在短期内未能完全扭转。
特别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总体水平较高,布局渐趋合理,网络日益完善,但由于被分割在各行政区划内,跨地区对接和共享程度低,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和效率。
同时,珠三角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范围较窄、方式较为单一,可挖掘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四)行政壁垒成为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障碍。
珠三角包括两个副省级市、两个经济特区市和五个地级市以及部分县(市),各级行政区划层次较多,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协调难度大,政策环境不一致,各经济资源要素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同时妨碍了社会政策的整合,制约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
三、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要素。
(一)推动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珠三角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改革的先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 已突破9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社会阶段。
针对当前经济粗放式发展,行政区域过度竞争导致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等问题,人民群众对破除以行政分割、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特征的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上,而且反映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包括公共事务要协调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要均衡配置、公共服务政策制度要相互对接、协调一致等,对提高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推动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丰富,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体化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一体化以包括人力资源在内各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为基础和前提,相应地对保障人的权利提出了要求,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使区域内享受的公共服务不因人口的移动而发生大的变化,从而鼓励人力资源在区域内自由地流向最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的地方,这不仅支持了资金、技术、信息等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避免走上先经济后社会的老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推动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先行一步,思想观念解放较早、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社会多元化程度较高,同时也先期遇到了社会转型和变革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经济关系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矛盾加剧化,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社会管理内容日益复杂,深化珠三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共享、社会共管、制度对接、待遇趋同,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社会管理观念、体制和模式,有力推动我省新一轮体制改革,为我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发挥重要作用。
(四)推动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构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手段。
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民生供给的整体制度安排,系统推进民生保障的“底线均等”和“无障碍享有”、共建共享,为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有利于提振信心、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珠三角、构建优质生活圈,对我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二章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围绕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的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要素趋同、流转顺畅、差距缩小、城乡统一和指挥协调等八个方面入手,努力破除珠三角行政区划、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障碍,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共建共享、流转顺畅、协作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为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