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合集下载

网络基础第二章习题

网络基础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一.单选题。

1、在脉冲编码调制中,如果规定的量化级是128个,则需要使用(A )位编码。

A. 7B. 6C. 5D. 42、使用载波信号的两种不同频率来表示二进制值的两种状态的数据编码方式称为( B)A.移幅键控法B.移频键控法C.移相键控法D.幅度相位调制3、异步传输模式(ATM)实际上是两种交换技术的结合,这两种交换技术是(A)A.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B. 分组交换与帧交换C.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D.电路交换与报文交换4.信号可以分为(A)两种信号。

A.数字和模拟B.比特和波特C.数据和信息D.码元和码字5、衡量网络上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是每秒传送多少个二进制位,记为( A )。

A.bpsB.OSIC.ModemD.TCP/IP6、在数字通信中广泛采用CRC循环冗余码的原因是CRC可以( A )。

A.检测出一位差错B.检测并纠正一位差错C.检测出多位突发性差错D.检测并纠正多位突发性差错7、调制解调器用于完成计算机数字信号与(A )之间的转换。

A.电话线上的模拟信号B.同轴电缆上的音频信号C.终端匹配器(端接器)D.网络适配器8、目前因特网还没有提供的服务是( D )。

A.文件传送B.电子函件C.远程使用计算机D.实物传送9、OSI参考模型中的最上层是( D )。

A.表示层B.网络层C.会话层D.应用层10、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Gbps,lGbps等于(A)。

A. 1×103MbpsB. 1×103KbpsC. 1×106MbpsD. 1×109Kbps11、Internet 2可以连接到现在的Internet上,但其宗旨是组建一个为其成员组织服务的专用网络,初始运行速率可以达到(A)。

A. 51.84mbpsB. 155.520MbpsC. 2.5GbpsD. 10Gbps12、以下哪一个协议是国际标准( A)A.X.25B.TCP/IPC.FTPD.UDP13、以太网使用的介质控制协议是( A)A. CSMA/CDB. TCP/IPC. X.25D. UDP14、TCP协议工作在以下的哪个层(C )A.物理层B.链路层C.传输层D.应用层15、以下属于低层协议的是( B)。

第二章 网络技术与互联网

第二章 网络技术与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 •环型拓扑 •树型拓扑 •分布式(网状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 •混合型拓扑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缆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网络硬件系统
•服务器 服务器是区域网的核心,用于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资 源,并负责对这些资源的管理,控制网络用户对这些资源 的访问。按照提供的服务不同,可把服务器分为文件服务 器、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 器、视频服务器等。 •客户机 能使用户在网络环境上工作的计算机都称为客户机, 有时也会称为工作站。网络中的服务器大多数情况下只存 放共享数据,具体的处理则由客户机完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和网络资源使用 的软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往往 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功能、类型等。目前使用的网络操作 系统主要有 Netware、 Linux、 Unix、 Windows 2000 Netware、 Linux、 Unix、 Server、 Server、 Windows NT、Windows Server 2003等。 NT、 2003等。 •网络应用软件 网络应用软件是利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发出来的一些 软件,Java、ASP等。 软件,Java、ASP等。 •网络防火墙软件
5、交换机(Switch)。类似于集线器,但功能较集线器要 、交换机(Switch)。类似于集线器,但功能较集线器要 强得多。交换机为独享设备,而Hub是共享设备。比如一个8 强得多。交换机为独享设备,而Hub是共享设备。比如一个8口 的10Mb交换机可以保证每一路都是10Mb,而一个8口的10Mb 10Mb交换机可以保证每一路都是10Mb,而一个8口的10Mb Hub却只能共享10Mb带宽。 Hub却只能共享10Mb带宽。 6、路由器(Router)。是用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连接的 、路由器(Router)。是用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连接的 设备。通常是一台专用设备或者就是一台计算机,在其上面可 运行能识别各种网络协议及能选择合适路由的软件。路由器可 以在复杂网络中为网络数据的传输自动进行通信线路的选择, 在网络节点之间对通信信息进行存储转发。路由器是互联网的 关键设备。 7、网关(Gateway)。又称为协议转换器,能够互连各种 、网关(Gateway)。又称为协议转换器,能够互连各种 完全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是互联设备中最为复杂的设备。 8、网桥(Bridge)。用于连接两个同类型的网络,可以是 、网桥(Bridge)。用于连接两个同类型的网络,可以是 专门的硬件设备,也可以计算机安装的网桥软件来实现。 •防火墙及相关外部设备。 防火墙是用于分离内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隔离设备,用于 保护内联网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外来非法用户恶意攻击的。

三级网络第2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三级网络第2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P14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城域网:
城域网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城域网设计的目标是要 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 早期的城域网产品主要是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目前各种城域网建设方案的 共同点是:传输介质采用光纤,交换结点采用基于IP交换的高速路由交换机或 ATM交换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核心交换层、业务汇聚层与接入层的三层模式。
( C ( D (
P30
A
用户线 交换机
(
用户线

B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是面向连接的,即必须经过以下三个 步骤的联网方式: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采用电路交换时,通信过程中一直占有一条物 理通路。
P31
分组交换的原理(一)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 定长度的数据段。
P5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P6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3)第三阶段:开放式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广域网、局域 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提出了开放系统的互连参考模型与 协议
P15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广域网 :
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它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具备 以下特点: (1)适应大容量与突发性通信的要求; (2)适应综合业务服务的要求; (3)开放的设备接口与规范化的协议; (4)完善的通信服务与网络管理。 广域网中涉及以下概念:X.25网、帧中继、SMDS、B-ISDN与ATM网。 X.25网:建立在速率较低、误码率较高的电缆传输介质之上执行过程比较复杂。 帧中继: 建立在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的光纤上。 ATM网:新一代数据传输与分组交换技术,能够保证用户对数据传输的服务质 量QoS 的需求。结合了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符合B-ISDN的需求 。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第二章局域网组网技术 本章自测试题及答案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第二章局域网组网技术 本章自测试题及答案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第二章局域网组网技术本章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25道,每题3分,总计75分)题目1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太网采用()协议标准。

选择一项:A. IEEE 802.3B. IEEE 802.5C. IEEE 802.11D. IEEE 802.16反馈正确答案是:IEEE 802.3题目2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令牌总线网采用()协议标准。

选择一项:A. IEEE 802.3B. IEEE 802.5C. IEEE 802.4D. IEEE 802.6反馈正确答案是:IEEE 802.4题目3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宽带技术采用()协议标准。

选择一项:A. IEEE 802.5B. IEEE 802.6C. IEEE 802.7D. IEEE 802.8反馈正确答案是:IEEE 802.7题目4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局域网的典型特性是()。

选择一项:A. 高数据速率,大范围,高误码率B. 低数据速率,小范围,低误码率C. 高数据速率,小范围,低误码率D. 低数据速率,小范围,高误码率反馈正确答案是:高数据速率,小范围,低误码率题目5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无线局域网采用()协议标准。

选择一项:A. IEEE 802.3B. IEEE 802.5C. IEEE 802.11D. IEEE 802.16反馈正确答案是:IEEE 802.11题目6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是()。

选择一项:A. 100 Base - SXB. 100 Base - 2C. 100 Base - CXD. 100 Base - T反馈正确答案是:100 Base - SX题目7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使用双绞线做为传输介质的是()。

选择一项:A. 100 Base - TXB. 100 Base - 2C. 100 Base - CXD. 100 Base - T反馈正确答案是:100 Base - TX题目8正确获得3.00分中的3.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不属于卫星通信技术优点的是()。

第2章Internet基础

第2章Internet基础
Internet基础知识_我国互联主干网 11
1.3 我国互联网主干网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 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它主要 面向教育和科研单位,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 CERNET分四级管理,分别是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 地区主结点、省教育科研网、校园网。CERNET全国网络中心设在
Internet基础知识_我国互联主干网 12
1.3 我国互联网主干网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 CHINAGBN简称金桥网,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是我国 最早建设并获国家承认的具有国际信道出口的中国四大互联网络之 一。 中国金桥信息网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通 信和信息服务。目前已有数百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ISP接入金 桥网。金桥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青岛、沈 阳、重庆、长春、天津、杭州、厦门、东莞、宁波、南京等大城市 建立骨干网节点,并在各城市建设一定规模的区域网,为用户提供 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服务。
气象、铁道、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国家专利局、国家计委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以及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5个城市的科研机构,共1000多家科
研院所、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企业。CSTNET拥有科学数据库、中
国科普博览、科技成果、科技管理、农业资料和文献情报等科技信 息资源,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
8
1.2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
三、普及及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 正式开通,全国范围内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提供服务。

盛立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二章

盛立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二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很多是敏感信息 ,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露、信息 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
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攻击行为日趋复杂、隐蔽性更强,网络钓鱼、勒索软件等新型攻击手段不断涌现,给 企业和个人带来重大损失。
协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协议封装
在发送数据时,数据首先被封装在协 议数据单元(PDU)中,然后逐层向 下传递。每经过一个层次,就会加上 该层的协议头部或尾部信息。
协议解封装
在接收数据时,数据从下层向上层逐 层传递,每经过一个层次,就会去掉 该层的协议头部或尾部信息,还原出 原始数据。
技术
防火墙定义
是一种隔离技术,一种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实施安全防范 的系统。
防火墙功能
它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
防火墙分类
根据实现技术不同,防火墙可以分为包过滤型、代理型和有状态检 测型等。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定义
是一种限制对网络上传输数据的访问权的技术 。
第三阶段
国际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 ,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 络互联互通,形成国际互 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分类
根据规模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根据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和网状型。
根据传输介质
有线网和无线网。
0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OSI参考模型
01
概述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开放的分层 体系结构,用于描述网络协议的 层次结构。
数据加密方法
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法。
数据加密标准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必背要点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必背要点

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复习资料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型主机阶段、小型计算机阶段、微型计算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Internet阶段。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的应用。

3.计算机硬件系统:芯片、板卡、整机、网络。

4.传统硬件分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

现实硬件分类: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手持设备。

5.按应用范围划分: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6.按服务器采用的处理器体系结构划分:CISC服务器、RISC服务器、VLIW服务器。

CISC 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RISC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VLIW是“超长指令字”。

7.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划分: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是指在标准高度的机架式机箱内可插装多个卡式的服务器单元,实现高可用和高密度的结构。

8.工作站分类:一类是基于RISC(精简指令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的专业工作站、另一类是基于Intel处理器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工作站。

9.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指多长时间系统发生一次故障;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指修复一次故障所需要的时间。

10.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以空间换取时间;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双高速缓存的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

11.主板:CPU、存储器、总线、插槽、电源。

12.主板种类:按CPU插座分类:如Socket7主板、Slot1主板等;按主板的规格分类:如AT主板、Baby-AT主板、ATX主板等;按芯片集分类:如TX主板、LX主板、BX主板等;按是否即插即用分类:如PnP主板、非PnP主板等;按数据端口分类:如SCSI主板、EDO 主板、AGP主板等;按扩展槽分类:如EISA主板、PCI主板、USB主板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模型。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模型和TCP/IP模型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互联网、物联网、企业网络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类型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

作业与练习:1. 了解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2. 分析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计算机网络应用。

第二章:网络通信协议教学目标:1. 理解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 常见网络通信协议:、FTP、TCP、UDP等3. 协议分层: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应用层协议等4. 协议的实现:协议栈、协议编码和解码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通信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作业与练习:1. 分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网络应用所依赖的通信协议。

2. 了解不同通信协议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三章:网络硬件设备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教学内容:1. 网络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2. 常见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卡、调制解调器等3.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等4. 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路由选择、交换机转发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网络硬件设备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互动: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网络硬件设备的特点和配置。

作业与练习:1. 分析网络硬件设备在网络中的角色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技术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考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资源共享的观点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①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资源主要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

②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互连的计算机之间应该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每台计算机都可以联网或者脱离网络工作。

③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考点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网络分类方法网络分类的方法很多,常用以下两种分类法:①根据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与点一点式网络。

选择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是点一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②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分类,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

2.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1) 局域网(LAN)局域网分为共享局域网与交换局域网(或是共享介质式局域网和交换式局域网)。

局域网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

在局域网领域中,采用以太网(Ethemet) 、令牌总线(Token Bus) 和令牌环(Token Ring) 原理的局域网产品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 城域网(MAN)城域网(MAN)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

其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

(3) 广域网(WLAN)广域网也称远程网,它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早期的网络主要是广域网。

考点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1.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计算机网络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网络拓扑设计。

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2.网络拓扑的分类网络拓扑可以根据通信子网中通信信道类型分为以下两类:(1) 点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采用点对点线路的通信子网的基本拓扑构型有 4 种:星型、环型、树型与网状型。

(2) 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采用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基本拓扑构型主要有 4 种:总线型、树型、环型、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

3.点对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1) 星型拓扑星型拓扑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管理,但由于其集中控制方式的结构,一旦中心结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全网的瘫痪,可靠性较差。

(2) 环型拓扑环型拓扑的环中任意一个结点的故障都会造成全网的瘫痪,这是环型网络可靠性的瓶颈。

(3) 树型拓扑树型拓扑可以看做是星型拓扑的一种扩展,主要适用于汇集信息的应用要求。

(4) 网状拓扑网状拓扑又称为无规则型。

网状拓扑的优点是系统可靠性高,但是由于结构复杂,就必须采用路由协议、流量控制等方法。

广域网中基本都采用网状拓扑结构。

考点4 数据传输速率和误码率1.数据传输速率(1) 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是比特/秒(bit /s) ,记作bps。

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1/TS为传榆速率,单位是比特/秒(b / s或bps);T 为发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秒(S) 。

例如,在通信信道上发送1比特信号所需时间是0• 0001卩s,计算数据传输速率为多少Gbps。

计算步骤如下:①T=0. 0001 s,首先要换算成公式里的标准单位一一秒,T=0. 0001 s=10-10S。

②传输速率S=1/T=1/10-10=1010bps 。

③将bps 换算成Gbps:1Gbps=169bps, 1010bps=10Gbps。

小知识:①s、ms^ s、ns为时间单位,其换算如下:lms(毫秒)=10-3S ; lus(微秒)=10-6s ; lns(纳秒)=10-9S。

②bps、kbps、Mbps Gbps为传输速率单位,其换算如下:lkbps=103bps ;1Mbps=106bps;1Gbps=109bps。

(2)带宽与数据传输率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从定量的解度描述了“带宽”与速率的关系。

①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B=f)的关系:Rmax=2*f②香农定理则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s—步最:tft綸世■皐* bpt.黑单住角IkH41.助1000. AJOOGH N心收为參^Gbps,1 * ] 000卜维¥Q(M 日帼呵H 心151 ■ 10”色 J•和宙〔丨'■於作J<XW ・ 10-J0 OOOLbrm-◎ 晌t'P?卓口毗£即戸:OflChpri "i I*.小葡谀Ik>E为亦敦・处寨为远11・H申a称州底致.b再为播竝哑村故” j;■已対I N. ’•求対St h期迄卽沈足対難适tr抵示肉2 •误码率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它在数值上近似等于:计算机通信的平均误码率要求低于10-9 。

考点5 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在早期广域网的通信子网数据交换方式中,采用的方法基本分为两类: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

存储转发交换又可以分为两类:报文存储转发交换( 简称为报文交换) 与报文分组存储转发交换(简称为分组交换) 。

分组交换技术又可分为: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方式与电话交换的工作过程类似。

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数据交换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个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

(1) 电路交换的3 个阶段电路交换的通信过程分为3 个阶段。

①线路建立阶段;②数据传输阶段;③线路释放阶段。

(2) 电路交换方式的特点电路交换方式的优点是:通信实时性强,适于交互会话类通信。

电路交换方式的缺点是: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数据量,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发现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差错。

2.存储转发交换(1) 存储转发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区别存储转发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区别表现在两个特点:①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 进入通信子网;②通信予网中的结点是通信控制处理机,它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差错校验、存储、路由选择和转发功能。

(2)报文和报文分组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分为两类:报文存储转发交换(简称报文交换)与报文分组存储转发交换(简称分组交换)。

利用存储转发交换原理传送数据时,被传送的数据单元相应可以分为两类:报文和报文分组。

①报文:如果在发送数据时可以不管数据长度,而只是把它当做一个逻辑单元,则可以在数据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和控制信息,并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包成一个报文。

②报文分组:除了将数据处理成报文外,另一种方法是限制数据的最大长度,例如,限定分组的最大长度是15008。

源结点需要将一个长报文分成多个分组,由目的结点将多个分组按照顺序重新组织成报文。

报文分组也简称为分组。

报文是不论数据长度,不管数据多长,都处理成一个单元。

而报文分组则将数据分成多个小组,传送到目的地后再组合成原数据。

如果传输一个5斤的包裹,报文交换是将整个包裹作为1件,再加上有关寄件人、收件人等的信息,一起发送;而报文分组是以I斤为限,分成5个包裹(即分组),一个一个发送。

正因为报文和报文分组将数据处理成不同的规格,所以用这两种方式传输数据时,其效果也不相同,见下表。

报文和报文分组的对比区别1 区别2 区别3报文不论数据多长,都处理成一个单元数据长,传输时岀现错误难发现一旦错了,需要整个数据重发报文分组按规格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分组数据短,传输时岀现错误容易现一旦错了,只需要发岀错的那个分组考点6数据报与虚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分组交换技术可以分为两类:数据报与虚电路。

1 •数据报方式数据报是报文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

在数据报中,分组传输前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前建立“线路连接”。

源主机发送的每个分组都可以独立选择一条传输路径,每个分组在通信子网中可能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到达目的主机。

数据报方式具有以下4 个特点:①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②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和丢失现象。

③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④数据报方式的传输延迟较大,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2.虚电路方式虚电路方式试图将数据报与电路交换结合起来,发挥这两者方法各自的优点,达到最佳的数据交换效果。

虚电路的工作过程分为3 个阶段:虚电路建立阶段、数据传输阶段与虚电路拆除阶段。

虚电路具有以下4 个特点:①在每次分组传输之前,需要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逻辑连接。

②一次通信的所有分组都通过虚电路顺序传送,因此分组不必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信息。

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与乱序的现象。

③分组通过虚电路上的每个结点时,结点只需要进行差错校验,而不需要进行路由选择(这一点和电路交换的特点类似)。

④通信子网中的每个结点可以与任何结点建立多条虚电路连接。

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最大的区别是:数据报方式在分组发送前,发送方和接收方不需要建立一个连接;而虚电路需要建立一个连接。

虚电路顾名思义和电路交换是相似的,两者的区别是:电路交换要在发送方和接送方之间建立一个物理连接,而虚电路需要建立一个逻辑连接,称之为“虚电路”是因为这种电路不是专用的。

每个结点可以同时与多个结点之间具有虚电路。

虚电路具有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优点,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

考点7 网络体系结构1.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交换,每个结点必须要奉行一致的规则。

这些规则规定了所有交换数据的格式和时序。

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被称为网络协议。

2.网络协议的3 个要素网络协议主要由3 个要素组成。

①语法:规定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②语义:规定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

③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考点8 IS0 /OSI 参考模型1.OSI 的基本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最著名的ISO标准是ISO/ IEC 7498,又称为X. 200建议。

OSI 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含的可能的服务。

OSI 采用了三级抽象,即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格说明。

0SI 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只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的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