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 :专题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1课时专题卷(通用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锋面附近,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锋面逆温。

下图示意a、b、c三个锋面自下而上的气温变化情况。

据此回答1~2题。

1.锋面逆温出现的原因是()。

A.受地面辐射影响,距地表越近,气温越低B.冷暖气团交汇,气流运动剧烈C.锋面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D.锋面云量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锋面的逆温层较厚,对流运动较弱B.b锋面的逆温层气温垂直变化不大C.c锋面出现逆温层D.由地面至三个锋面的下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解析第1题,锋面的下部为冷气团,上部为暖气团,所以在锋区的垂直方向上,气温是随海拔的升高而上升的。

第2题,由图可知,b锋面的逆温层的气温垂直变化不大。

答案 1.C 2.B(2013·新课标Ⅰ,4)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 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第3题。

3.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解析本题以区域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

该区域位于45°N 附近,为西风带影响区域,距海仅有180千米,但西部植被覆盖区与东部高原荒漠区紧邻,显示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巨大差异,所以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 B(2013·江苏地理,25~26)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4~5题。

(双选)4.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及成因。

【推荐】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讲)-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推荐】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讲)-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考向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量在大气、地表之间转换的过程,并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2.命题规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例1】(2018·新课标Ⅰ卷)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9—11题。

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答案】9.B 10.B 11.A10.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为东北日出西北方日落,四个选项均为上午时段,太阳位于东方,客车向南行驶,即太阳位于客车的左侧,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此应右侧靠窗,AC排除;据图可知,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时速80的话,也需要3个小时,若12:00出发,则当客车开到遵义到毕节这段时,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之后了,太阳会出现在西北方,位于客车右侧会被太阳照射,所以,B正确、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经度的确定,地方时的计算,一天中气温最高一般位于午后2点左右,当地地方时14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京时间为16点左右,可知该地与北京的经度差30°,即该地大致位于东经90°,由此可以大致确定该地的地理位置。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2 大气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2 大气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1.练高考(2018·新课标Ⅲ卷)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分)(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4分)【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

(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概念、成因、天气变化和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试题点评】易错提醒:第(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2018·北京卷)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6.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7.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答案】6.B 7.A【解析】精准分析: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气压中心的形成。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的地方,风速越小。

新资料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练习:大气的运动规律

新资料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练习:大气的运动规律

新资料 2019 年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练习:大气的运动规律( 限时: 45 分钟总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 (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得 4 分。

共 44 分)1、下列图是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经过城市中心的等压面或等温面示企图。

四幅图中,绘制正确的选项是() 。

A、甲B、乙C、丙D、丁下列图为某地域 1 月、 7 月等温线表示图, m表示大陆海岸线,读图回答2~3题。

2、有关图示地区的判断,不行能的是()。

A、甲位于大洋西岸B、甲位于大洋东岸别为C、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D、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3、假定甲、乙两地的 1 月和 7 月温差分别为16℃和 6℃, b、d 两线数值分24℃、 25℃,那么 a、c 两线数值挨次为() 。

A、8℃18℃B、9℃19℃C、18℃ 8℃D、19℃ 9℃下列图为2017 年第17 号热带风暴“纳沙”的挪动路径表示图,读图回答4~5 题。

4、当台风中心抵达图中A、偏南风M地时,海口的风向是B、正东风()。

C、正西风D、偏寒风5、顺着台风行进方向,以台风路径为界,可以把台风分为右半圈和左半圈,航海者以为右半圈比左半圈风险更大,其重要缘由是() 。

A、右半圈与大陆的距离较远,风险大B、右半圈的风向和台风的挪动方向凑近一致,风速增强C、左半圈纬度偏低,地转倾向力较小,风速较低D、左半圈的风向和台风的挪动方向凑近一致,风速增强下列图为冷锋表示图,读图回答 6~8 题。

6、甲、乙、丙三地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摆列次序是() 。

A、甲 >乙>丙B、乙 >甲>丙C、丙 >乙>甲D、乙 >丙>甲7、乙地此后一段时间天气转晴,同时() 。

A、气温、气压上涨B、气温、气压降落C、气温上涨、气压降落D、气温降落、气压上涨8、假定甲地位于丙地的偏北方向,那么该锋面() 。

A、位于北半球,向南挪动B、位于南半球,向南挪动C、位于北半球,向北挪动D、位于南半球,向北挪动读北京和张家口 (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 两地近 50 年的均匀气温柔降水统计图( 图中直线为总趋向线 ) ,回答 9~ 11 题。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25页精选文档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25页精选文档

系统是 (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例2]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高温少雨
[特别提示] 判读等压面关键把握三点: (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高空相反。 (2)风压关系: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2.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特别提示]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高、 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1.下面两图中,甲图是
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
式图,乙图表示在不同
纬度的四地垂直竖立高
度相同的旗杆,正午时
旗杆顶点的影子周年变
化范围。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和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而形成的气候m、n和b、e
C.s、e和t、c
结合上图,可以归纳如下判读规律:
(1)读数值: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判读出图中任意一 点的气压值数值大小和范围以及高低气压中心。如图中丙点的气压
值为1 005hPa<P丙<1 010hPa,A、D两地为高压中心,B、C两地为 低压中心。
D.t、r和c、e
(2)甲图中d气候分布地区旗杆的影子与乙图中可能对应的是 ( )
A.①②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强化练(有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强化练(有答案)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一、单选题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③C.④D.⑤2.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⑤增强下图为加拿大沿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温尼伯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4.造成温尼伯和莱斯布里奇两个城市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下垫面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下图为某地降水量与风速月际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6.该地区春季风力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受冷锋影响频繁B.受东南季风影响C.气温回升导致对流运动强烈D.植被枯萎导致地面摩擦力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7.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8.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A.甲B.乙C.丙D.丁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某区域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睛好天气,该系统中心位于右图中B地。

左图为摄影爱好者在该地一公园内所拍摄的景观照片。

椐此完成下面小题.9.若受此系统持续影响,则该地区可能A.空气质量越来越差B.风力明显增大C.昼夜温差减小D.阴雨连绵10.若A、C两地也在废天气系统控制之下,与C相比A地天气相对A.湿冷B.干冷C.暖干D.暖湿二、综合题11.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温暖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温哥华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有“加拿大雨都”之称。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温哥华西部高大山脉的成因。

高中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地理新教材 1.2大气运动规律

高中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地理新教材 1.2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23·广东卷,9~10]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

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1~2题。

1.在图a中,符合图b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2023·全国乙卷,9~11]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

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

据此完成3~5题。

A.1小时40分钟B.2小时00分钟C.2小时40分钟D.3小时20分钟4.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A.降水多B.受海洋影响强C.风力强D.受山地影响强5.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A.雨雪天气B.温带气旋C.晴朗天气D.冷锋过境[2023·浙江1月卷,24~25]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

“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

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若甲地上空1 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数值a>b>c>d)分布是()7.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②云顶辐射长波辐射,冷却剧烈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④云顶水汽蒸发较多,冷却剧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2·浙江1月卷]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

2019届 二轮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一(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 二轮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一(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及其影响》专题训练一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

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1~2题。

1.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

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C.日均温减小D.日温差减小2.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高低B.植被覆盖C.太阳辐射D.海陆位置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随着深度增加,在不同时段的土壤热通量并非为单一的递增或者递减的变化,说明吸热量和散热量在不同时段是波动变化的;40 cm以下始终为正值,说明以吸收热量为主,且变化较小,只能说明日均温变化幅度小,不能反映日均温减小。

第2题,读图可知,1 cm附近的土壤热通量昼夜变化较大,且在正午前后吸热最多,在凌晨以散热为主,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规律相同,所以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答案▶ 1.D 2.C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

读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地夜雨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夜雨量大B.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夜雨量大C.地处高原,夜晚降水量较白天小,夜雨量小D.临近河流,白天水汽较夜晚充足,夜雨量小4.夜雨率高有利于该地( )。

A.棉花的生长发育B.地表水下渗量减少C.土壤水分含量增加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湟水谷地,受地形影响,夜晚冷气团沿山坡下降,谷地上方为上升气流,形成夜雨。

第4题,夜雨率高会直接导致该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该地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夜雨率增加会使地面下渗量增加,由于该区域山地地形较多,夜雨率高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频次增加。

答案▶ 3.A 4.C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某区域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晴好天气,该系统中心位于图乙中b 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合突破专题二第1课时一、单项选择题(2018·天津和平区期末)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厚度随时间变化。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B)A.1~2月B.4~5月C.7~8月D.11~12月2.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D)A.植被茂盛,吸收大气中CO2最多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C.风力减弱,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D.地表增温,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解析】第1题,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的上升幅度越大。

根据图中曲线,4~5月气压值变化最大,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4~5月,B对。

A、C、D错。

故选B。

第2题,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也越高。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D对。

植被恢复,雨季来临,全球变暖等不是主要原因,A、B、C错。

故选D。

(2018·重庆三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河谷1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据图完成3~4题。

3.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C)A.190米B.260米C.330米D.400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8个小时B.8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C.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D.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温差约2℃,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谷底、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330米,C对。

A、B、D错。

第4题,逆温现象指的是下面温度低,上面温度高,不易形成对流现象。

持续时间即谷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的时间,持续时间约为14个小时,A错误。

根据图示各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6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最大,B错误。

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吹山风有关,也与天气状况有关,C错误。

气温日较差越大,夜晚降温幅度越大,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

(2018·山西孝义一模)负积温是冬季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累加,是重要的农业气候生态指标之一,负积温的高低,制约着当地农作物和果树的安全越冬,影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和农药施用量。

下图示意1961~2008年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负积温空间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图示地区负积温值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B)A.纬度位置B.地形地势C.距海远近D.大气环流6.甲地负积温等值线明显弯曲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B)A.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B.减少农药使用量C.利于果树的安全越冬D.改变耕作制度【解析】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判读。

读图分析可知,同纬度西部负积温等值线南凸,说明其数值大于东部,说明西部较东部冷,主要是由于东部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西部黄土高原,地势高,起伏较大,故答案选B项。

第6题,甲处负积温等值线向高值凸出,说明该处负积温值较同纬度偏低,积温低,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A错误;因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下降,B正确;积温低,农作物和果树容易遭受冻害,不利于安全越冬,C 错误;不会改变耕作制度,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018·广西南宁二测)2018年1月7日艾因塞弗拉镇迎来了38年来第三场雪(前两次降雪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

气象局解释,本次降雪是由于欧洲的高气压令冷空气向南扩展至北非所致。

图为艾因塞弗拉镇周边地形分布示意图。

气象专家认为该镇连续三年出现降雪与北极地区海冰融化加快有关。

据此完成7~9题。

7.2016年以前,有利艾因塞弗拉镇冬季形成降雨的条件是其(B)A.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B.地处迎风坡C.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D.地势较高,气温较低8.2016年以前冬季,艾因塞弗拉镇受来自欧洲的冷空气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C)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地处背风坡,有焚风效应C.北部的地中海对冷空气有增温作用D.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冷空气的到达9.下列对艾因塞弗拉镇近三年出现降雪的成因分析中,最可信的是(D)A.极端天气增多,海冰大量融化致使北极地区海水温度降低,寒流增强B.全球气候变暖,海冰大量融化致使北极地区海水盐度降低、海面上升,空气变冷C.北大西洋暖流增强,海冰大量融化致使高纬地区气温增高,湿度增加,气温降低D.全球气候变暖,海冰融化吸热增多,致使中高纬地区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冷空气强盛【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艾因塞弗拉镇位于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海拔近1000米,北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

再仔细审题,该题设问为“2016年以前,冬季形成降雨”的条件。

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该地地势高,正好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所以降水较多,B对;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边缘,气候应干旱,和题目不符,A错;该地濒临地中海,不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C错;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不利于形成降雨,D错。

故选B。

第8题,本题要抓住“2016年以前冬季”来分析。

冬季,该小镇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A错;冬季,该地位于西风的迎风坡,B错;来自欧洲的冷空气到达该地之前,先经过地中海,冬季时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所以地中海对冷空气有增温作用,C对;由图可知,该地的西南部、南部有高山存在,北侧是地中海,不是四面环山,D错,故选C。

第9题,由材料可知,冬季该镇连续三年出现降雪是由于欧洲的高气压令冷空气向南扩展至北非所致,与北极地区海冰融化加快有关。

全球气候变暖,使冬季气温升高,北极地区海冰融化加快。

海冰融化吸收大量热能,使地面温度降低,近地面气压升高,使来自欧洲的冷空气可南下到北非形成降雪,故D对;极端天气有冷有热,天气变冷时海冰不会融化,A错;冬季海平面上升会使气温升高,气压变低,使冷空气南下距离近,对北非影响小,B错;北大西洋暖流增强,海冰大量融化致使高纬地区气温增高,湿度增加,气压降低,使冷空气南下距离近,对北非影响小,C错。

故本题选D。

(2018·山东烟台模拟)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C)A.2月1日、晴天B.4月1日、晴天C.9月14日、多云D.12月1日、多云11.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 A.地形B.土壤C.气候D.纬度【解析】第10题,该日的太阳辐射实际数值小于理论数值,天气状况可能是多云,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A、B错。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当天的昼长约11.5小时,即接近昼夜平分,说明接近二分日,日期可能是9月14日,C对。

12月1日昼夜长短差异大,D错。

第11题,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和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即若是平原地区,此时未日落,A对。

同一地区的同一日期,土壤、气候、纬度不变,不是日出、日落时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B、C、D错。

二、综合题12.(2018·重庆三诊)下图为南亚地区地形分布图,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图中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并解释图中印度半岛中部草原区的形成原因。

(2)与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南亚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比较气候图,指出南亚热带季风大陆性的主要表现。

(3)水稻生长对天气变化较为敏感。

印度水稻生产很不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稻主产区经常受到异常天气的影响。

运用所学西南季风知识,分析印度水稻主产区在6~8月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经常出现异常天气的原因。

【答案】(1)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夏季,南亚大陆增温形成低气压,引起西南气流;又因赤道低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二者共同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草原区的形成原因:草原带的东西两侧有南北向山地,阻挡海洋气流;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蒸发强,水分条件只能满足高草生长。

(2)表现:①有突出的热季(3~5月);②雨季短,旱季长(雨季比中南半岛迟一个月)或降水集中程度高;降雨变率大(雨量变化幅度大)。

(3)原因:印度水稻种植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一般6~9月进入雨季,给农作物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但西南季风通常不稳定,风力过强的年份,水稻种植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从而影响水稻生产。

【解析】(1)夏季,南亚大陆增温形成低气压,吸引气流辐合。

夏季赤道低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二者共同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印度半岛中部草原带的东西两侧有南北向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纬度较低,蒸发强。

导致该区域水分条件较差,只能适宜高草生长,形成草原带。

(2)读图,与东南亚相比,南亚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表现是有突出的热季,3~5月,气温年较差较大。

雨季持续时间短,比中南半岛迟一个月,旱季长。

降水集中程度高,降雨变率大,雨量变化幅度大。

(3)原因:印度水稻种植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一般6~9月进入雨季,给农作物生长带来有利的水分条件。

但西南季风的强度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

风力过强的年份,水稻种植区降水量过多,会出现涝灾。

季风势力偏弱的年份,降水量过少,会出现旱灾,从而影响水稻生产。

13.(2018·湖南邵阳第三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淮河、长江流域水污染问题严重。

2016年对淮河、长江安徽段调查发现,农业水污染超过工业、城市水污染,成为危害河流、湖泊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安徽省地形自北向南跨5个纬度,分为淮北平原(砀山、蚌埠)、江淮丘陵(合肥、滁县)、沿江平原(安庆、芜湖)、大别山区(岳西)与皖南山区(屯溪)。

下图为安徽省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下表为安徽部分地形区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单位:mm)。

安徽部分地形区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表(单位:mm)最大值最小值6~8月占全年比重(%)淮北平原1338.0 433.0 54.5江淮丘陵1538.0 610.0 43.3沿江平原2036.0 567.0 37.2皖南山区2523.0 933.0 34.7(1)描述该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说明该省夏季降水占全年比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3)分析降水特征对该省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析该省农业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1)年降水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南部多、北部少);山地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地区。

(2)特征:纬度越高,夏季降水占全年比重越高(南部低北部高),原因:取决于夏季风影响时间长短和影响频次;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主要来自于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纬度越高受夏季风影响时间越短,受夏季风影响频率越低,降水越集中于夏季,其他季节降水少,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比重越大(任答2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