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特点
《西厢记》语言特点:
语言优美,抒情色彩浓郁,颇具诗剧风格。

作品曲词华丽典雅,常化用前人诗词意境,同时也就民间生动的口语中加以提炼,富有生活气息。

作者善用比喻、夸张、对仗、对比、排比及叠词、儿化等手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部名著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摘要:作为文学作品,《西厢记》语言艺术性极强,以丰富、文采、押韵、富有表现力等特色,充分奠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探讨《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这部经典,也有助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读者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有助于攀登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语言艺术;丰富性;文采性;抒情性;语言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一、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自古以来撰写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为什么王实甫的《西厢记》能够流传千古,让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深入人心。

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穿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

很显然《西厢记》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以深刻、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吸引着我们。

读者作为一个受过极好教育的人,怎么可能不追求真挚的感情,不想收获美好的爱情,这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共鸣之美。

《西厢记》之美,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还表现在它的戏剧冲突上,《西厢记》写了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和以老夫人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等人他们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制约,起伏交错的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

结构安排上,《西厢记》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伟结构将动人的爱情故事铺成开来,然而语言的抒情性使得结构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复杂特征。

人物塑造方面,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无疑不得益于他们极具特色的对话描写,一组组对话刻画了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方面,这也是《西厢记》最吸引我的原因。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西厢记》是明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的一部代表作,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话剧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部剧以盛唐时期的杜丽娘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精彩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制度、风俗习惯和人伦关系。

首先,人物塑造是《西厢记》的重要特点之一、王实甫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彩的对白,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杜丽娘是一位温婉贤淑、聪明能干的女子,她的坚贞不移、勇敢无畏的爱情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张生则是一位才情出众、聪明高瞻的男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得到了杜丽娘的芳心;而玉奴则是一位懂事善良、机智聪慧的女仆,她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王实甫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语言艺术是《西厢记》的亮点之一、王实甫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如平仄、对偶、揭示、押韵等,使剧中对话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

同时,他对人物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例如,杜丽娘和张生的对白凝练简洁、韵律优美,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而玉奴的口才慧黠、反应机智,给剧情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不仅使《西厢记》成为一部富有戏剧性的作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此外,《西厢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该剧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风俗习惯,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束缚和苦难,为后来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作品铺平了道路。

其次,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强调了个人自由选择、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该剧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一个范本,对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西厢记》通过精彩的人物塑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语言学视角下《西厢记》的多维思考

语言学视角下《西厢记》的多维思考

语言学视角下《西厢记》的多维思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言学视角下《西厢记》的多维思考引言《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文采性也极具魅力。

(1)语言艺术的丰富性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风格的对白,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更强烈。

如剧中的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

”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

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又突出了莺莺的小姐身份,她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

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

②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语言艺术的文采性《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

具体表现为:①文辞华丽王实甫还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剧中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

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样的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可谓是是美不胜收。

②丰富的修辞技巧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人王实甫所作,被金圣叹与《庄子》、《离骚》、《史记》、《水浒》和杜甫的诗歌相列,誉为第六才子书。

其语言艺术独具特色,从唱词到道白,无一不是极具戏剧性和个性化的,又结合当时的方言俚语和前人词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其文辞优美,诗意浓郁的语言特色,本文将从戏剧性与个性化,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与优美的诗词,形式多样的修辞手法与韵律三个方面来论述《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艺术;戏剧化;口语;修辞《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所作。

源自于公元九世纪唐代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人董解元将其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写成了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全书分为五本,各本的标题为: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西厢记》写书生张君瑞路经普救寺,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因老妇人反对未能如愿,侍女红娘竭力相助,二人终成眷属。

杂剧《西厢记》在语言上注重戏剧性,同时通过语言赋予不同角色以不同的个性。

戏剧语言的性格化运用,使《西厢记》具有了文采自然,雅俗共赏,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特点。

《西厢记》的这种语言特色,在张生,莺莺,红娘和老夫人的一言一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张生是《西厢记》这部才子佳人剧的男主人公。

他本是一个埋头诗文,一心考取功名的书生,身如蓬转,行踪不定。

蒲州只不过是他进京应举和探望驻守在附近的友人白马将军杜确的临时落脚点而已。

以下是他在《点绛唇》和道白中的自叙。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

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才高难人俗人机,难乖不遂男儿愿。

空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

在普救寺张生与崔莺莺邂逅相逢,便陷入了追求男女之爱的狂热状态中。

为了追求莺莺,他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寺警时挺身而出、寄书传情、隔墙弹琴、越墙赴会等,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执著追求与莺莺的婚姻,显得至诚而近乎痴傻。

如他见了红娘,知道她是莺莺的侍婢,便自报家门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

这话就让人觉得至诚至痴。

最终,他以自己的执著,至诚,历尽艰难挫折,如愿以偿。

这些戏剧语言深刻的突出了人物性格。

在《西厢记》中,莺莺追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礼教的个性也展露无疑。

如写莺莺自从看见张生以后青春意识的觉醒和伤春的情态。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春晓,栏槛辞春;粉蝶清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如写老夫人赖婚以后,莺莺对月伤怀。

【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的爱宠。

又如莺莺月夜听琴后的反应。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东西,尽在不言中。

又如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她将功名利禄斥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并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由此可见,她的叛逆还在于她对门第观念、功名利禄的蔑视。

自此,一个追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活跃的人物。

她的热情,勇敢,机智,泼辣和富有正义感的性格,令她热心帮助张生和莺莺,最终促成了《西厢记》的圆满结局。

在普救寺解围时,红娘邀张生去见老夫人时,张生特意打扮过,让红娘看他打扮得如何,红娘嘲笑道:【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

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这段极具个性的唱词,语言活泼自然,符合红娘的身份,又刻画出了张生的神态模样,别具趣味。

在老夫人拷问红娘,追查莺莺与张生私成婚姻之事时,红娘表现了她勇敢,机敏,老练的性格特征,说服了老夫人。

【鬼三台】夜做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

他俩个经今月馀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圣药王】他们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

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麻郎儿】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侍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

【幺篇】世有、便休、罢手,大恩人怎做敌头?起白马将军故有,斩飞抵叛贼草寇。

【络丝娘】不争和张解元参辰卯酉,便是与崔相国出乖弄丑。

到底干连着自己骨肉,夫人素讲究。

老夫人是贯穿全剧的角色,她是阻挠莺莺与张生相爱的封建家长,更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婚姻制度的维护者。

她与张生、莺莺和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主线。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老夫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维护家族门第观念和体面。

所以她一上场,就流露出今非昔比,门庭冷落的哀叹。

她渴望通过与郑尚书之子郑恒联姻来维持家族体面,重振门第。

在经历了围寺之难后,毁了莺莺与张生的婚约,最后在不得已承认他们的关系后,仍逼迫张生上京取应,都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与体面。

如围寺之危时,她最先想到的是“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又如她逼张生赴考,声明“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又训斥莺莺“我待要经官来,怕辱没了你父亲,这等事不是俺相国人家的勾当。

”这些言行都是出于维护家族门楣,门阀婚姻的封建礼教的目的,所以夫人就是一个彻底恪守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封建家长的形象。

《西厢记》中运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口语,俗语,民间俚语,并且选取了古代诗词中优美韵致的诗句,文辞典雅清丽,情景交融,名句隽语,美不胜收,为后人传诵者至多。

虽为杂剧,也算的上是最美得长篇叙事诗。

如《长亭送别》一折中【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辞,是写莺莺送别张生走出普救寺后的所见所感。

《西厢记》以语言情景交融,文采风流,形神兼备著称。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与凄凉的西风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又用“总是离人泪”这样一字一泪的语言抒发离别时哀婉凄绝的感情。

深秋的萧瑟之景使人物的内心笼罩上一层凄凉哀婉之感,离别的感伤又因景物的烘托而愈显难捱。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支曲辞还取自众多名句隽语,如范仲淹词《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又如苏轼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有句:“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这支曲辞经过王实甫的熔铸改造,境界顿高,无论是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境界优美,还是语言华美、洗练、自然,音韵和谐流畅,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可谓千古佳作。

【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

柳丝长玉璁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恨迟、怨疾是这支曲辞的主要内容,因为相见恨迟,所以希望“马儿迍迍的行”,“疏林挂住斜晖”;因为怨归去得太疾,所以要“车儿快快的随”,又设想柳丝将玉骢系住,以便长相厮守。

但母命难违,意中人不得不走,自己的车儿不得不行,所以,闻听“去”声,望见长亭,就“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得复杂内心世界。

莺莺与张生在经历了多少相思之苦后,又被迫分离,她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语言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感染力和生活气息,能使读者迅速进入剧情,感受主人公的离别凄婉。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莺莺在送张生赴京应举的途中,交待张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语言朴素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情真意切,将莺莺送别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感,设想的离别后的悲戚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煞】青山隔送行,树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饯别已毕,老妇人先行回程。

分手的时刻业已迫近,莺莺目送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