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谈中医学的整体观3

合集下载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

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

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

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同进,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

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

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阴阳阴阳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一般说来,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

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阳热动兴奋强壮明亮无形轻上增长阴寒静抑郁衰弱晦暗有形重下衰减在人体中阳体表背五脏机能活动机能亢进阴体内腹六腑组织结构机能低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二气是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称为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

阴阳的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1)阴是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如表。

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就是从整体着眼的。

首先把人体内脏与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瞧作就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于就是,在临床上总就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与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与生活习惯等。

这种整体观念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就是有机联系着的。

首先把十二内脏瞧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

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就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与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

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就是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

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与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

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人体与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就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

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候不能分开,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与长寿。

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与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核心。

以下是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1. 整体哲学观
整体哲学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中医强调治疗时要根据人体整体状态进行治疗,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个症状或疾病本身。

整体哲学观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面调整使身体恢复健康的过程。

2. 预防哲学观
预防哲学观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失衡和外界因素的刺激引起的。

中医强调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和预防疾病的发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预防哲学观的,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经验哲学观
经验哲学观认为,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是通过长期实践中的经验和观察得出的。

中医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验哲学观也体现在其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断上,中医往往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来诊断疾病,而不是依赖现代科学的仪器和诊断方法。

拓展: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不仅仅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也是中
医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医强调患者的重要性,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中医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医还强调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医师尊重医学伦理、遵守医学规范,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
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易地而处,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多感不太适应,但经过一定时间,也就逐渐地能够适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在病理上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处于低洼潮湿之地的人,多发关节疼痛或痿弱不能行走等病;居住高山上的人,多出现瘿病(大脖子病);湖区多见虫臌病等。许多地方病都与当地地理环境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和环境适应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生命活动的系统。

因此,中医学强调疾病的治疗要从整体上入手,调节人体内外环境,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和协调,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身系统性: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身体整体的情况,同时与各个系统相互协调。

2. 个体差异性: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生
活环境都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在中医诊疗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3. 环境适应性: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夏季治疗感冒时,应该根据气候特点,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夏季的高温环境。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一种以人体为整体、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适应性的医学观念。

在中医诊疗中,医师会从整体上入手,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和协调,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强调人体内外环境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不仅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现,更关注身体整体的平衡和调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病理、治疗、保健等方面都强调整体性。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其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理特征、情志状态、生活习惯等个体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神情志等多个方面共同调节和维持的。

如果出现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衡,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或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调理整体,通过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达到调节身体整体的效果。

总之,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整体性、个体化和调节平衡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治疗不仅是针对局部疾病的治疗,更注重整体调理,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中:谈中医学的整体观33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认识及其在预防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一)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的整体现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首先是由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在心的主持作用下,在经等的内外联络下互相协调的结果,这也就是本文前已述及的五脏一体观,五脏协调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就是病理状态。

其次就是人体精、气、神相作用的结果,根据《内经》:“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周澂之曰:“精者,有形者也”,“精有四;日精也、血也、津也、液也”(嫩医随笔》)。

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则,然精生于谷”(《医门法律》),以及《内经》:“精化为气”,“化生精”,“气生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篇》),“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篇》)。

张介宾:“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察之形声,则坚凝深邃,形之神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类经图翼·医易篇》)等说法。

所谓精,实陈上就是指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类物质;所谓“气”,其含义之一,就是指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功能,所谓神,则是指表现于外的各种正常现象。

人体正常活动的功能,是在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那就是中医学中所谓的“精化为气”,但反过来,这些物质又是在正常生理活动功能作用下才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中医学所谓的“化生精、气生形”。

在物质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下,便产生了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正常现象,就是中医学中所谓的:“两精相搏谓之神”。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但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根本无法截然划分的一个整体。

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常,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就是病理状态。

这些都是明显地说明了中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上的整体观。

(二)对病因学认识的整体观关于病因根据中医书上的论述,多数认识均是以外因和内因来分类的。

以正邪之间消,长、进、退来分析,所谓“邪”,就是指构成人体疾病的一些外在因素,例如六淫之邪,即严重的气候反常变化。

“疫疠之气” “杂气”,即自然界某些特异性致病物质及饮食原因等等。

这些外在因素中,中医学又把自然界严重的气候反常作为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例如中医书上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里所说的“风气”,实际是指整个自然气候环境,由于中医学把自然气候变化看作是构成人体疾病主要外因,所以《内经》中也就有“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的说法。

所谓“正”,那就是指构成人体疾病的一些内在因素,例如精神、情志、体质、性别、年龄、先天和后天等等。

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上述两者。

其中不是由于外因致病就是由于内因致病,但是中医认为外因和内因是密切互关的,是互为因果的,在一般情况下,外因往往决定于内因,换句话说,在一般情况下,外因只有在内因的作用之下才能发生疾病。

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实标上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关系,邪气盛了可以致病,正气虚了也可以致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正与邪之间往往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邪气盛往往是由于正气虚,正气虚所以才邪气盛。

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则又往往是正邪之间消长进退的结果,致病的原因虽由于邪,但发病与否及转归良否则关键又在于正。

《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反复说明这个道理,例如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篇》)。

《灵枢· 五变篇》更是反复举例来说明这个道理,《灵枢》说:“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 论以比匠人。

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新材木……坚者不人,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則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則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凤,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况于人乎”。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然一方面提出了“凤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强调了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但是在同篇中又明确提出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遺形体有衰,病则无由人其腠理”,更强调了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

这些论述,不但十分明确地说明了正气与邪气的相互关系,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也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中医学在病因学认识上的整体观。

(三) 对病机学认识上的整体观所谓病机即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的发病机转,亦即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关于病机的分析,中医学是髙度重视的,《内经》中有病机十九条专章讨论病机的问题。

归纳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有以下几点:其一,只凭寒热虚实来作对症处理,是不能完全解决何题的。

如所谓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素问·至真要大论》)。

其二,要提髙疗效,必须要认真审査病机。

如所谓“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同篇)。

其三,如何分析病机呢?这就是首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按五脏定位。

如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干肾”等等。

其次是根据临床表现,以风火湿燥寒等定性,如“诸燥狂越,皆属干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等等。

风火湿燥寒等名词,其含义可以是指外界自然气侯,但也可以用以表示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所引起的某种病理生理变化,病机十九条中的风火湿燥寒,其含义属于后者,这也就是说,以风火湿燥寒等定性,实质上也就是根据患者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所出现的临床特点,确定其各个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变化。

再其次是要从其相同的症状中,找出其不同的原因,如所谓“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干风”等等,这里所说的“痉”、“强直”,在临床上都是指拘急、抽搐。

但是可以由于“火”,也可以由于“湿”,也可以由于“风”。

说明了同一类似临床表现,其病理生理变化可以各不相同。

其四,在这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认真地分析其先后主次,孰为原发,孰为继发。

然后从根本上进行处理。

如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同篇)作,者认为,这就是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所在。

在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处处体现了中医学对于病机的分析,并不是拘泥于某一个症状或一群症状,而是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追本溯源,治病求本。

无一不是从全面来进行分析疾病的发病机转,这些也都明确地说明了中医学对病机学认识上的整体观。

对子疾病的治疗,从原则上来说,中医学认为首先是治本,《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这也不是千篇一律,这还要以疾病的轻重缓急,疗效出现的大小快慢为转移。

在本病急、本病重的情况下,固然是首先要治本,不过如在标病急、标病重的情况下,有时却又要首先治标,或者标本同治,《内经》说?“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仲景说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金匮要略》)。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

这些都是中医学中“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为什么在对疾病的防治上一定要区分标本而且要区分缓急,治本治标,这是因为屮医学认为疾病的标本是整体的,标和本是相移的,也就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在治疗上,一般情况下治本就是治标,但由于标本是相移的,标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本,因此有时治标也就是治本。

对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临床上不外是从正和邪两方面着手,以标本来说,正就是本,邪就是标,在治疗上固正就是祛邪,这也就是治本即是治标,但反过来除邪也可以扶正,这也就是治标即是治本。

由于如此,所以人体的疾病,本可以及标,标也可以及本,因而在治疗上也可以本病治标,标病治本,《内经》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知标本者,万举万当”(《素问·标本病传论》),这些话明确地说明了标本相移的道理,也明确地说明了中医学在诊断治疗、区别标本认识上的整体观。

3.辨逆从:所谓“逆”、“从",其含义之一,就是包括治疗上的正治与反治,所谓“正治”,也就是指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与症状相逆的办法来矫正其病因作用以后所发生的偏胜局面,以求恢复人体生理正常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

例如:发热就用淸热药,呕吐就用镇吐药,腹泻就用止泻药,从原则上来说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热治寒,以寒治热,以补对虚,以泻对实,完全相逆,所以正治又叫逆治。

所谓“反治”,则完全与此相反,在一定条件下,采取与患者临床表现上完全相同的办法来治疗,例如,呕吐的病人,还要再用催吐药,腹泻的病人,还要再用泻下药,肢冷的病人还要再用清热药,高热的病人还要再用温热药,从原则上来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完全与症状相从,所以反治又叫从治。

为什么在治疗上有正治和反治的不同呢?可以简单的说,那就是因为同一症状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发病机转,以吐泻这一个症状为例,这个症状可以由运化功能低下不能运化饮食而发生,但也可由于食物中毒,其症状的发生是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前者我们应该正治,采取补脾和增强运化作用的办法,而后者则要帮助正气更彻底的来排除邪气,所以就应该反治,不但不能给他止吐止泻,反而更要使他再吐再泻,以求有毒物质完全排出,毒物排出后,他的吐、泻症状便可自然停止。

《内经》说:“何谓逆从?歧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些话不但解释了在治疗上逆治从治的含义,也说明了治疗上的逆从,其根据即在于对患者病机上的全面分析,即所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