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观

合集下载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

它是基于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矛盾的力量构成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人体也是如此。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其体质、环境、饮食等因素,对患者的阴阳平衡进行判断和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阴阳学说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现代医学学者认为,阴阳学说的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他们认为,中医理论应当向现代科学理论靠近,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但是,阴阳学说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它也是一种关于生命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敬畏和探索,不断思考和认知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 1 -。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一、引言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中最基本的方法论。

要学习祖国医学,也必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入手。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了便于讨论,本文试图对中医学的方法论就阴阳学说加以探讨。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医学是作为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同时又是临床实践中诊断、处方的准则。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认识事物,辩证疾病的基本概念;又是分析事物,辩证疾病的逻辑系统;同时又为病候分类、治疗对策的方法论。

它作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连系,这是形式和内容的一致。

阴阳学说是对宇宙万物及机体复杂反应的一种由博反约的归纳分析法则,虽然它是抽象的属于演绎方法的概念,但所指的对象是唯物的、具体的,祖国医学以阴阳学说来归纳分析机体的矛盾统一及人体内外环境的矛盾统一性。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中医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的经验积累所发展起来的。

要发掘祖国医学的宝库,首先要了解阴阳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方法论,以明中医学说阴阳的真实意义。

二、阴阳对宇宙事物的归纳分类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观察,知道了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发展着、生长着、衰亡着,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古人认识到同一事物中,有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于是形成了阴阳学说。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医学,接受了这一合理的思想,加以应用的挥,遂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一方面是中医学的宇宙论,同时又是中医学归纳事物分析病候的方法论。

中医学以阴阳二分法对宇宙间的事物加以归纳分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在时间方面: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在空间方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为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治病的原理,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一、阴阳原理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

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

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

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

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

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

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

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

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

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

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

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

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

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

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

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认识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其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指的是阴性、负极、柔性、静止、内向的属性,而阳指的是阳性、正极、刚性、运动、外向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都是在阴阳的作用和调和下完成的。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

中医通过研究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疾病、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反映出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在中药治疗中,选用不同性质的中药,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进行的;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也都有着阴阳五行的考虑。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国的中医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在治疗
许多疾病时都有相当可靠的效果。

中医重视的概念中,阴阳五行被认
为是一种基础概念。

这篇文章将从阴阳,五行两个方面来分步骤讲述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阴阳
1. 概念
中医阴阳的概念是从古代哲学理论上引入的,指的是一切真实世
界的两个相对和对立物。

阴指的是黑暗、沉寂、内向、阴凉和消极等
特性;阳则指向阳光、活跃、外向、阳光和积极等特性。

2. 应用
中医阴阳认为身体的任何状况都有其内在的阴阳互动。

例如,如
果体内某个器官的阳气不足,则医生可以通过使用增强阳气的草药来
治疗病人。

在中医治疗中,平衡体内的阴阳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五行
1. 概念
中医中的五行理论是指的水、火、木、金和土五个元素,这些元
素在世界自然环境中非常重要。

2. 应用
中医的五行理论涉及各种身体的方面和疾病的诊断。

例如,水对
应肾脏和膀胱,火对应心脏和小肠,木对应肝和胆,金对应肺和大肠,土对应脾、胃以及胰腺。

通过观察和分析皮肤、舌头、眼睛和腹部的
病症,医生可以确定哪个元素受累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还体现在许多中医外科手术上,如针灸和中
药疗法等等。

总的来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基础,影响
中医学派系的发展和实践。

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在中医体系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也在其他领域如哲学、文化、农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被
广泛应用。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浅析中医学“阴阳”学说

浅析中医学“阴阳”学说

此,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 在《 道德经》 中指出 , “ 道生
一 一
后, 万物得到动态平衡 , 事物就会正常发展 ^ 体得到

生二, 二 生三 , 三生 万物。 ” 道 是 宇 宙 万 物 之
源, 在宇宙不断运动之中产生阴阳, 阴阳的不断运动 而产生 了世界万物。中医学角度来讲 , 中医学离不
关键词 : 气一元论 ; 阴阳互根 ; 阴阳对 立
中图分类号: R 2 2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l 一1 5 8 O ( 2 0 1 4 ) 0 2 —0 o l 2 —o 2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 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 它的思想范畴属 于中国古代 的 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 是 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对 立统一的基本理论 。阴阳学说能够明确体现中华 民 族 的辩证思维方式。阴阳学说指 出: 世界万物不仅 是单一 的内在存 在对立统一或是外在存在对立统 而是物质性的整体 , 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 , 也
1 2
哲学的角度来讲 , 承气汤之 阴与桂枝 汤之 阳是相互
补体内的阴, 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 阳调节体 内阴 阳平衡 , 这就是阴转化为阳得现象。
五、 阴阳运 动
对立的, 两者也不在统一体中。事物属阴、 属阳是绝
对的 , 宇宙万物 的阴阳师相对独立 , 不可改变。阴阳 不 是 统一 的 , 是 对立 的哲 学关 系 。

开 阴阳,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 中 医学认 为 “ 人 生有 形 , 不离 阴 阳 ” 。也 就 是 说人 体 是 阴阳二气组成, 上下表里、 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 气息息相关。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阐述生命的起源和 本质 , 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阴阳平衡状态下 是健康 的状态 , 阴阳失调 、 阴阳偏盛如 : 阴虚 、 阳虚 , 就 说 明会生 病 , 中 医诊 断 过程 中最 主要 的就 是 分 清

中医 阴阳的概念

中医 阴阳的概念

中医阴阳的概念中医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阴阳是一对对立但又统一的概念,是对自然和人体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种对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有五种基本含义:1.阴阳是相对的:阴阳是对立的概念,它们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对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存在,例如白天与黑夜、寒与热、上与下等。

2.阴阳相互依存: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阴就没有阳,反之亦然。

阴阳的相互依存体现为阴阳的转化、产生和消亡的过程。

例如,由于白天阳气旺盛,太阳光照明,地面温暖,而到了晚上阳气减退,太阳消失于地平线之下,地面逐渐变冷,阴气开始升生。

3.阴阳相互制约:阴阳虽然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制约。

在自然界中,阴阳的相互制约体现为一种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

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引起疾病或不良症状。

4.阴阳有衍化变化的特性:在宇宙万物中,阴阳不断地转化衍化,并通过这种转化衍化来维持宇宙的和谐和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也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例如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的变化。

5.阴阳有阴晖阳消的规律:在自然界中,阴阳有正常的消长过程,即所谓的阴晖阳消,它表现为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或者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

在人体中,阴阳也有类似的规律,例如人体的阴阳气血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增减。

阴阳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是观察和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中医治疗中,阴阳也具有指导作用,例如中医药的应用和针灸疗法都是以调节阴阳平衡为目的。

此外,中医养生理论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护阴阳平衡,健康长寿。

总之,阴阳概念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基础。

它体现了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观摘要: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致力于解释不同文化系统下对疾病、治疗、病理和医学哲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阴阳五行”说,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系统下对医学主题的认识。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民族医学、阴阳学科回顾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健康、患病、医学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在医学人类学出现以前的年代,一些人类学家曾进行过文化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他们试图通过考察进化、迁徙、殖民地和都市化等文化因素对不同族群的影响,来寻求对疾病过程的更广泛的理解。

1医学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的借用中开始形成本分支学科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包括里弗斯关于土著医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理论;克莱曼关于原始医学是分离的文化特征的理论;阿克尔克内希关于原始医学是在社会结构中由文化确定的,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的理论;保罗关于医疗模式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亚体系,而医疗模式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跟保健有关的新要素与整个文化体系以及医疗模式会相互影响的观点;在1960年代出现的将文化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相结合的生态学观点(陈华,2007)。

医学人类学理论的专门化和系统化有助于更具有针对性的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系统下的医学现象,包括疾病、治疗、保健以及医学哲学,增加对上述现象解释的说服力和穿透力。

众多学者已经对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出现了诸如用民族医学来称呼和概括不同社会文化体系下的医学模式。

由于人类学一开始是以原始异文化、异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故西方社会文化不属于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来说的。

故而对非西方医学体系的研究,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

100多年前,许多人类学家以及探险家、传教士等就在研究他们所考察或接触到的异民族的医学资料。

民族医学一般指对各种非西方生化医学理论、信仰、治疗方法和保健习俗进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488-489页。

行的研究,其重点在于治疗的系统和对疾病的认知方面。

所谓民族医学,即在各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自身文化特点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

广义的民族医学还指与西方的生化医学不同的各种非西方医学体系,例如中国的中医、藏医等都属于民族医学。

正因为如此,曾有人主张用“民族医学”取代具有西方色彩的“医学人类学”一词。

但笔者认为,自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全球化模式的出现,所谓的原始异文化、异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人类学开始转入研究复杂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的族群和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原始的简单社会。

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同样开始囊括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人类学开创之初,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也不同于这门学科创始之时,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

使用“民族医学”的学者有他自己的思考,但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只是基于地方话语权的视角来谈论这个问题,却忽视了人类学的发展现状。

既然人类学的性质已不同于过去,人类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学科名字已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于学术界和民众中建立起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实在不需要重新出现一个新的学科名词以引起学科内不必要的学科称呼混乱。

笔者赞同以医学人类学作为总名称,把民族医学视为医学人类学下面的一个研究方向。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须对关键的学科概念和术语进行厘定,所以笔者才对此进行一番讨论,以便于行文的需要。

民族医学的关键概念是由克莱曼引入的“解释模式”。

解释模式是关于病因、诊断准则和治疗的观念。

在临床中,治疗者、病人及其家人所持的解释模式往往不同,他们都根据自己的解释模式来理解疾病并采取对付疾病的措施。

举例来说,感冒在很多人看来是最普通不过的小病,患感冒的病人对感冒的重视程度和治疗方法与医生对感冒的重视程度和治疗方法就各不相同。

有的患者希望借助自身的免疫力令其自然康复,有的患者希望开一堆西医药片,而有的患者则希望服用中药。

不同的观念决定患者做出不同的治疗态度和治疗决定。

所以,对疾病和病患的区分是民族医学研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疾病是指器官的病理状况(医学上的疾病定义),而不考虑其文化与心理的定义如何;病患是指在特定文化和社会条件下、并由此定义的对不适的感知和体验。

其中有些是生化医学定义的疾病,有些则不能用生化医学体系来认识和表示病理状况,也就是说有些病患的原因在社会和精神领域,因此对其治疗也要多方考虑。

文化精神病学与民族医学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许多民间的病患,比如北极歇斯底里症,或乱砍乱杀症,明显是起源于精神因素的,而且这些病患不易与西方的病症分类相符合。

2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对病理、疾病、保健和医学哲学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

笔者希望运用上面所提到的医学人类学理论重新认识和分析中医学医学哲学——“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之“阴阳五行”中医学是汉族传统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具体还有诸如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诊断学和药物治疗学等。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学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因素。

五行观念起源甚古,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阴阳五行学派,以邹衍为代表,将五行说扩展为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复杂体系,以此说明自然界以及受其支配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3五行的要旨在于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在相生相克之中,宇宙得以建立和运行。

道教在融合其他学说的进程中将阴阳五行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

同时,道家“五行”理论还常用来解释时空变化和四时天象方位,南方属火,色赤;东方属木,色青;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属土,色黄。

中医的病痛观和病因理论是在整体观和辩证观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严密求证推理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的。

这就不同于西方医学理论对疾病、病理、治疗的解释。

西方医学是从生物学、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的产生和疾病的治疗。

最早的中医病因理论见于《黄帝内经》。

中医对病因认识主要是一种宏观的把握,它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核心体现。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万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体内的阴阳保持平衡是健康的保证。

由某种内因或外因或内因和外因共同的作用,可能会使体内阴阳失去平衡,而平衡一旦失去就会产生病患。

导致疾病的内应、外因通常都是复杂多样的。

中医的病因认识理论,上及天文,中达世态人事,下至地理无不涉及。

概括来讲,中医的病因学主要包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492-493页。

3张振国、吴忠正著,《道教常识问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7页。

括六淫、七情、疫疠、饮食、劳倦、外伤、痰饮和瘀血等内容。

4在不同文化中,医疗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也不同。

“人们对疾病病因的解释以及对此做出的反应都因文化而异。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疾病与文化之间互动的本质就成为理解人性的一种富有成效的途径,也是医学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独特切入点。

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应就疾病论疾病,而应该把它放在人们所处的文化场景中加以分析与理解。

医学人类学中的很多理论争论正是在研究疾病、健康与治疗的过程中,围绕如何定义与处理文化的问题而展开的。

”(张有春,2009)以一神论为主要信仰的文化中,当病患被认为是因着魔而产生的精神疾病时,法师等驱邪者便为病人洒圣水或用圣水沐浴,用圣水洒在他的住所和东西上,在仪式之前或仪式进行时,宣读宗教或巫术性的告白书。

仪式过程通常伴随焚香,病人吸入的香气,被认为具有召唤、排斥或驱赶恶魔的作用。

流行占卜的文化,往往应用占卜来寻找病因,确定治疗方法或药方,预测治疗的效果等。

在非西方医学中,除上述医疗保健体系外,还有许多,如我国就有藏、蒙、维吾尔、苗、彝、傣族等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医疗保健文化;在佛教、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儒学中都有博大精深的医疗保健文化,都是人类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医学文化结晶。

具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还有催眠术、饮食疗法、水疗法、空气浴、森林浴、日光浴、按摩等。

道教中的房中术也是一种保健养生的方法,它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结合在一起,和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

道家学说所谓的黄老传统,得名于黄帝和老子的名称,两人均被视为传统的创办人,他们都强调在肉体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上进行有意识的锻炼。

黄老传统的忠旨在于实现三宝——精、气和神之间的和谐。

“简单来说,精是指性欲,气是指力量,神是指智慧。

道教炼丹术的福祉在于科学地结合这三个要素,以达到自然潜力、协调本能、情感和理性效益的最大化(克利里,415)”。

重要的精气——“气”将在人体内强劲增长。

迄今,借助练气的方式,人们可以延长他们的生命,甚至成为“神仙”。

4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499-500页。

此外,按照刘达临描述的,“中国古代通常称男为阳,女为阴。

阴阳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人因此产生了促进阴阳调和的观念。

同时,它们的存在由对方所决定。

结果,单阳和孤阴被认为不利于健康。

古人也认为男性的根源是火,女性的根源是水(139)。

”古人把它们视为自然元素的一部分。

这就意味着,如果人的性得到很好的调和,象征着在宇宙内也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人与自然可以融入彼此,合二为一。

因此,成为不朽不是一个梦,这会和现代科学一样真实而具体。

这些想法成为构建房中术的基础。

在汉朝,房中术达到顶峰时期。

根据奥纳特夫人所说,“房中术是一种神秘古老的性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1)”。

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一个汉朝皇室的坟墓中发现了五个著名的文本。

这些文本包含十个问题,阴阳调和,谈论世界的终极指导,一个疗程的有效性以及课程指导。

据道教经典指出,“前三个专门处理与身体健康和性知识,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和做爱技巧。

后两者集中在健康和福祉的心理因素,尤其是减少压力和培育健康的社会关系(克利里,415)”。

“上述文本中有些“被发现是战国时期的铜器文化,尤其遵守丹田修炼法(李,3)。

”文本的目的是通过男女合气之术追求长寿(甚至是永生)。

刘达临在他的书中《中国性史图鉴》提到,“房中术有7个重要的意义:1,它是人类了解自己的艺术;2,它是修炼精气的艺术;3,它是实现健康生育的艺术(尤其是儿子);4,它是夫妻亲密互动的艺术,它是观察男性和女性做爱反应的艺术;6,它是滋养男性和女性人生的艺术;7,它是依据一套道德准则防止通奸的艺术(140)。

”换句话说,房中术是一种性的运动,在运动中一套知识被应用和道德被坚决地重新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