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_梅琼林

合集下载

浅谈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浅谈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浅谈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文化”是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众多学科的链接点,不同领域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研究,出现了各学科的交叉研究。

本文试图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指出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方法论在文化学研究中的运用,理清文化研究的思路,为进一步的文化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标签:文化研究;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方法俄罗斯学者叶梅利亚诺夫说:“今天已无须证明,在社会人文科学的所有概念中,对于研究和理解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文化’概念更重要了。

”可见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是任何社会科学门类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文化的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范畴之广泛,为各社会学科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

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在人类文化研究上的应用日益发展,各种基于文化的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区思想、习俗、制度以及共享的价值观念,对不同学科角度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对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

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

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厦门大学704人类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目录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5)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厦门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7)厦门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8)厦门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9)厦门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0)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11)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1)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8)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9)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8)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44)厦门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51)厦门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57)厦门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63)厦门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68)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704科目名称:人类学通论招生专业: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考生须知:答题书写须使用黑(蓝)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各类答案(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均必须写在答题纸上规定处,不得直接在试卷(试题纸)或草稿纸上作答;凡未按上述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后果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总分值50分,每小题分值10分)1、应用人类学2、萨林斯3、维柯斯计划4、入赘5、民族自我中心观点二、简答题(总分值:60分,每小题:30分)1、简述文化的概念特点和构成。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后现代象征人类学关注社会构成原理施奈德(美国)《亲属制度研究批判》解释人类学通过不断解释来认知人类格尔兹 (美国) 《地方性知识》《文化的解释》
大致历史框架
19世纪晚期 人类学的研究中以直线连续性的历史发展概念占主导
作用,认为所有人类群体都经过文化演进(cultural evolution)的各个特定阶段,自「蛮荒阶段」(savagery)到 「野蛮阶段」(barbarism),最后达到「文明阶段」,亦即 西欧人的状态。
大致历史框架
阶段范式名称主要观点主要人物主要著作
早期 单线演化论所有的社会都历经一条单一的演化过程,从最原始到最先进​非比较人类学​线经验人类学“理性”研究( 有神学背景)​性社会关系人类学​
一 战 前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进化论泰勒(英国) 《原始文化》摩尔根(美国) 《古代社会》传播论多中 心主义,近代世界由古代多种文明衰变格拉布纳(德国)​单中心主义,其他文明由单一文明衰变史密斯(英国)《人类 史》
一 战 后功能主义人类学和文化史的存在都是存在某些功能的马林诺夫斯基(英国) 《两性社会学》普里查德(英国 ) 《社会人类学》、《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理查兹(英国) 《东非酋长》结构—功能主义经比较获得人类学的 理论的概括布朗(英国)《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文化相对论文化系统是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博厄斯(美国)《人类 学与现代生活》年鉴学派社会学宗教为社会内聚力的核心动力 ​ 二 战 后结构主义研究人怎样和平相处斯特劳斯(法国)《忧郁的热带》新进化论普遍进化论怀特(美国)《普遍进化 论》文化生态学多线进化论斯图尔德(美国)《文化变迁》文化唯物主义​哈里斯(美国)《文化唯物主义》经济人类学 家非市场的人际关系中研究社会内聚力的缺憾​政治人类学家从政治角度反思​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ω µ 性的 。我们与过去的关系也变成空间性的了 。 ” “ 如果时
一个 6000 年的过去的话 , 那么康德的同代人就会有对于一
迷醉 , 时间不再负有任何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 而只是如蝉 蜕般地黏附在速度的快感上 , 昂扬且迷醉的冲向烦恼人生 的奈何桥 。 缓慢的乐趣消失了 , 昆德拉伤感地指出 : “ 那

的来临 , 人类信息的传递才可以得以在瞬间完成 , 传播时
车之间 , 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 , 他们都随着乡间小路 、 草原 、林中隙地和大自然消失了 。 ” 虽然昆德拉并不是专 门针对传播速度 , 但他关于速度的精辟分析 , 显然正是对 传播速度一个有力的注解 。
ww
w.
种拼贴 、同质 、复 杂 的 后 现 代 风 格 。麦 克 卢 汉 的 “ 地球 村” 概念 , 在笔者看来 , 更具有社会空间层面的含义 , 是 一个典型的社会空间隐喻 , 它意味着传播速度的提高使得 整个世界逐步同质化 , 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差别被摒弃 , 人类将走向一个没有等级的社会 。美国学者戴维 ・ 哈维的
笔者认为 , 媒介时间所取消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 , 而非钟表上的时间 。萨特从存在哲学的意义上探究了时间 的问题 , 把潜在性 、可能性和未来性看成界定人的基本维 度 , 没有这未来性的维度 , 人就是没有希望的 、濒死的 , 而这个未来性的向度则给人以希望 。当然 , 现代主义大师
普鲁斯特不同意萨特的观点 , 他更看重的是人的过去 , 因
ψ λ 对自身的突出来对世界进行客观化 。 在中世纪以前 , 人们
对空间感到神秘 、敬畏 , 这是一种人化的 、混沌的空间意 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人们开始建立一种有序的 、可 测量的空间概念 , 这显然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 可见 , 空间分为两种 , 一种是物理空间 , 一种是社会空间 。 电子媒介时代的极限的传播速度正改变着人们对这两种空 间的观念 。 第一 , 在物理空间方面 。人们已经对物理空间不再有 神秘感 。人们在征服空间上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 18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梅琼林,《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梅琼林,《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梅琼林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代审美化生存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形象狂欢装饰了当代生活并使其充满新奇多变的视觉快感,充分体现了当代美学趣味的指向性转换,即由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一种强调纯粹的快感满足的美学;同时,人们以丧失现实实在性的形象为中介来感知社会现实图景和建立个人生活模式,拟像取代了实物,人们生活于模型幻境所带来的超真实快感中。

如此审美化生存制造了一个快乐主义的陷阱。

首先,它未能实现官能快感和精神超越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片面的感官狂欢导致审美救赎功能的失落。

其次,超真实的拟真视界使审美化成为一种遮蔽本真现实的媒介,人们生活于想象界的虚幻快感中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改造的能量。

由此,形象也成为了控制主体的一种方式。

所以,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尽管看起来很美,却无法逃脱某种“死灰感”。

人类已进入一个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象媒介数量巨大,形象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铺天盖地的形象制造了人们沉醉其中的符号情境。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

”①形象狂欢已经成为当代审美化生存的最主要的组织者。

一、视像快感与感官美学电视、电影、画报、网络、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包装、公共建筑甚至人体等媒介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形象空间,急遽膨胀的形象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华美精致的商店橱窗,电视屏幕上明眸皓齿的漂亮女郎……形形色色的形象展现着斑斓的色彩、迷人的外观、眩目的光影,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装扮得流光溢彩。

美容健身、形象设计等行业飞速发展,当代人费尽心思打造自己的外表;车站、剧院、展厅等公共建筑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超越了功能主义;购物中心和商场更是日益装潢得美轮美奂……日常生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喜欢雕饰、富于视觉快感。

①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01
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受众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媒介和信息是受
02
众选择的对象。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注
03
重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REPORT
RESUME
C ATA LOG
D AT E
ANAL YSIS
批判 学派
03
SUMMARY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批 判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符号和文本进行 比较研究,揭示文化 差异和传播规律。
符号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具有表征 意义的功能。
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 共享,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主要观点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30s-195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播效果研究,代表人物有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媒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代表 人物有默多克、麦克卢汉等。
多元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 媒介效果、受众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有 费斯克、布尔迪厄等。
REPORT
ANALYSIS
SUMMARY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 教程第三版课件)
RESUME
CATALOG DATE
目 录CONTENTS
1 传播学研究史 2 经验学派 3 批判学派 4 认知学派 5 社会符号学派
CONTENTS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学者们突破了纯文学研究的范围,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此外,作为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学者们还就今后的学术走向做出了深刻思考。

一、文学的学术史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

神话、诗歌、散文等均于此时期呈现辉煌境界。

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也在《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书中有专门讨论。

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楚汉之争,先秦文学典籍遭到破坏,到了西汉初期,学者们整理承传先秦文献典籍,出现了许多学术门派。

于是有关学术史研究,成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1年,学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而存三百零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时,对孔子删诗说提出了质疑。

《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发表了范震威的《孔子删〈诗〉诸说的辨证与阐释》,对这一学术问题作了全面论析,指出在20世纪的百年中,司马迁的删诗说与孔颖达的未删说又被衍化成四派,即删《诗》说、未删《诗》说、修订刊定说、不置可否说。

作者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做确证前,应该诸说并存,而原创的删《诗》说仍占主流话语地位。

”我们认为作者的态度是谨慎的,删诗说应占主导地位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因为2001年底所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正为孔子删诗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张晨的《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⑴将《史记》中所涉及的《诗经》材料作了全面分析,然后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揭示了司马迁的《诗经》观,文中实际上对《诗经》的性质、功能以及孔子与《诗经》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讨论。

这是一篇比较扎实的文章。

类似的文章还有刘立志的《荀子与两汉〈诗〉学》⑵、李丹的《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3)、王承略的《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与命运》(4)、姚静波的《试析班固对屈原之批评》(5)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前的传播学研究来看,对实际应用的层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传播的本质、传播的哲学思考则比较少。

在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仅从操作层面去审视传播已显然不能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传播活动的本质、传播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影响上,来审视一切传播现象。

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人类传播的意义,为当前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视野和理论范式。

一、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渊源尽管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不管是在学科领域、理论背景、发展历史、实践功能等方面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理论渊源的。

①在文化人类学的各种理论中,最容易与传播学产生关联的是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

传播论学派(diffusionistschool)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德国,后又影响到美国和英国。

这里“传播”的英文词为diffusion,是一个取之于物理学的概念,是“扩散”、“漫流”的意思,与现在传播学中的英文词communication有所区别。

但它们所关注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即在研究对象上基本是一致的。

这无疑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架起沟通的桥梁创造了很好的理论前提。

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德国、奥地利为主的历史传播学派,另一个是英国的极端传播学派。

就学术渊源而言,德、奥传播论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家F・拉策尔(1844-1904),他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论述了人种、文化的变迁,“其著作中已经提示了一种传播模式的思想,是为后来传播主义人类学思想的端倪。

”[1](P114)这一学派的中坚人物是格雷布内尔和施密特,他们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都是在世界某一个地方一次产生的,然后开始向外传播,与其他文化结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圈。

这种文化传播、借用和被借的过程,便构成了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

英国的传播学派的理论支点在于:埃及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惟一摇篮。

其代表人物是极端的传播论者里费斯,他认为世界文明都是由埃及传播而来,即所谓的“泛埃及论”。

尽管这个学派的观点十分武断和偏激,但还是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以博厄斯为首的一批人类学家对这种观点进行发挥和改造,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其实质是多中心传播论,主要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异之处与互渗影响。

对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传播研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梅琼林连水兴[摘要]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传播学主体性方法论〔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148-05作者简介梅琼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水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①就目前所见的文献而言,国内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并不多。

刘强《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一文(载《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对本文写作启发颇多,特此致谢。

2007年第7期148传播学派与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学之间的关联,中国学者刘强认为: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在对文化传播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的同时,第一次触及到了人类文化中的传播问题,“这不仅是对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应该说也是现代传播学思想的滥觞。

”[2]在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产生之前以及之后近百年的发展史上,文化人类学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进化论学派、历史批评学派、文化功能学派、法国社会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等等。

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预示着文化人类学完全有能力为现代传播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知识储备。

从另一个理论层面上看,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不同的学科:一是考古人类学;二是语言人类学;三是社会文化人类学。

社会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包括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

民族学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以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现存文化的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而民族志主要是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详细描述和记述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这两者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文化人类学的几个不同学科分别使用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同样有理由、也有能力成为现代传播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和知识储备。

20世纪上半叶以来,现代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也表明,该学科一直都在有意无意中借鉴和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知识背景和理论资源。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曾引用了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的观点说:“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到传播。

”施拉姆还指出:“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会(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绝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

”[3](P2-4)在这里,施拉姆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揭示出人类传播的本质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整合,也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二、回归主体性:传播学关于人及其文化的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传播学家们通常把传播学的母题规定为传播过程的研究,把传播学的主题界定为研究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却有意无意地—人。

—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传播活动的主体——淡化了传播活动的本质——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人本主义转向的重要性,比如施拉姆就曾指出:“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别人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互相建立联系的。

”[4](P4)根据这种观点,他把自己所进行的传播研究称为人类传播研究。

虽然施拉姆对“人”这一主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其缺陷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传播学者胡翼青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经验主义传播学在关注人的方向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它还是不可能彻底超越自己。

原因是不管是实证主义还是后实证主义,其理论假设都对人复杂动机的研究一筹莫展。

因此,“施拉姆的传播学研究就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关于人类传播的理论体系,他的研究体系依然不得不遵从经验主义的假设和基本理论框架,他并没有真正实现着重研究人的理想。

”[5](P207)针对这种状况,胡翼青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传播学研究理念。

他指出:经验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人文主义转向,传统与批判两大学派的融合,预示着传播学未来的出路,而“信息人”将成为未来人本主义范式的研究核心,多元方法论将成为未来人本主义范式的研究路径。

胡翼青基于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历史提出了“信息人”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概念,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传播观念,无疑对传播学研究及其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问题在于,对整个传播学研究而言,我们是否应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呢?关于人的本质,我们是否应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推进传播学研究对“人”这一主体性的回归呢?我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恰恰在这方面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借鉴,同时也提供了开启传播学研究新视野的可能性。

在文化人类学看来,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

当代人类学大师克里福德・格尔兹149说,人是一种编织意义的网而又囿限于其中的动物,这个意义的网,即是文化。

他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中。

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6](P250)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成为人类本质最重要的展现。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说,文化是如此重要,必然成为任何社会科学门类所无法规避的话题;同样,文化的范畴是如此深刻和广泛,也必将为任何社会科学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当然,对传播学研究而言也不例外。

事实上,对于人类“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一些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比如莱斯利・怀特在考察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时,就发现了人类传播行为的巨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个时代纵向地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

”[7](P23)哈里斯则更为直接地指出:“要说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相似,最有力的解释是传播。

”[8](P187)而露丝・本尼迪克则强调说:“在对文化整合进行理解时,有一个社会事实必须予以考虑,这就是传播的意义。

”[9](P2)显然,人类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建构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理论桥梁变得更为容易了。

文化人类学对现代传播学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传播学对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的吸收和借用,这主要表现为对人及其文化的重视,也就是所谓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回归;二是传播学对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借用和发挥。

对于传播学这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而言,方法论上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传播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欧洲批判学派与美国经验学派双峰并峙的流派结构和理论分歧。

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对立的根源就在于,这两个不同阵营中的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预设,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分歧表现为坚持人文主义还是趋向于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主要致力于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主要关心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

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立的方法论原则,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

与此相反,实证主义相信所有科学都只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他们认为,因果律是建立在能够通过经验证实之上的,因而就排除了科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对一般规律和科学理论的影响。

因此,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应当模仿自然科学的传统和方法,对社会现象做出因果性说明,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精密的、实证的科学。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正是在方法论的分歧和对峙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方法论上,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而美国的经验学派则更多地采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