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PPT课件

.
33
第三节 控制实验法
四、控制实验的三种类型(方案)
1、前后测方案 2、前后测对照组方案
3、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
.
34
第三节 控制实验法
案例:霍夫兰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的关于“一面提示” 和“两面提示”说服效果的实验设计和过程:
课题目的:检验“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并进
实验对象:美军士兵
.
4
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1、简单随机抽样 其方法与掷色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其好处是保
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
5
乱数表之一部分
.
6
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2、系统抽样
也称等距抽样,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 表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 抽出即可。
.
13
2、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 ⑦ 答案设计要穷尽和互斥
例1:你看访谈节目的目的是什么? a.娱乐 b.关心所谈的问题 c.喜欢主持人
例2:你的教育程度如何? a.小学毕业 b.中学毕业 c.大学毕业 d.研究生毕业 e.博士毕业 f.其它
.
14
3、问题的回答方式:
多项选择法
例:在下列媒体当中,您认为哪一种媒体最能 帮助您获得国际信息?(选择一项)
行比较
信息刺激材料:两篇宣传讲演稿(观点相同:“战胜日本尚需时日”;提示法不
同:一篇采用“一面提示”,另一篇采用两面提示)
操作步骤和方法:将被实验者随机分为等量的组
数据整理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方法、结论或发现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
有关“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之说服效果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行动、事物、现象等,研究者系统地收集 和分析资料,并且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 论,并进而发展成为理论。
38
实证研究方法
1、定量quantitative:对事物进行量化的
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的研究方法。
2、定性qualitative: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
13
E、报纸和杂志:版面设计研究 实验方法研究读者对不同版面设计如 字体、字号、横排、竖排、栏目宽度 等的评价
F、报纸和杂志:可读性研究 测量影响读者理解印刷材料的难易度
14
(2)电子媒体:受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 收视率研究
15
(3)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 一条广告涉及的所有元素都要检验 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 效果方面 行动意念
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组织通过现代传
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活动的科学。
5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研究 :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 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 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 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2)实验法
《网络口碑信息特征对受众再传播意愿影响研 究》
《情色化新闻对性意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1、定量研究
(3)内容分析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博客文献的研究》 《我国主流报刊对“住房议题”报道的内容
分析》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笔记)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
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
(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2)回击了“推论问题”;(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据。
4、盲点(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三章

行为的影响
电影对日常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公开模仿电影角色的打扮、行为、 恋爱方式 电影引发青少年犯罪 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
二、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
应用假设演绎法:
(1)提出问题 (2)提出研究假设 (3)选择研究方法 (4)收集实际资料 (5)验证假设
( 6 )关注焦点:无焦点事件、事件启动、组织 进展、央视、官方回应、播出问题、节目及其评 价、同类型晚会、经济运作问题、法律许可问题、 事件性质评价 (7)图片使用情况:有图、无图 ( 8 )图片来源:无法判断、记者拍摄、网民原 创、其他媒体报道、其他网民发布 ( 9 )图片主题:导演照片、调侃明星、节目展 示、演员形象、宣传语展示、漫画、活动现场、 其他 (10)对媒介议题的反映情况:全文转载、拼合、 深度解读、对立、预设、不相关
3.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网络媒介议程设置对受众议程的影响:
议题数量 议题来源 内容结构
4.确定样本 2008年11月23日至2009年2月28日期间,新 浪新闻、新浪博客和论坛中以“山寨春晚” 为主题的相关文章
4.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内容分析:随机抽样 统计分析 :假设检验、列联表分析
定量研究的概念化模型
1.设定研究课题: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理 论依据; 2.建立假设:科学假设:H0(原假设)、 H1(备 择假设) 3.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明确的、可观察的、可测 量的变量定义 4.确定样本(调查设计/实验设计):代表性。测 量工具。 5.收集数据:客观、严谨 6.分析资料:统计方法 7.结果
特性: 1.客观性 2.系统性
3.实证性
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1929-1932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27

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的观点:一切事物或有机体都是一 个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 是有机的结合。
开放的观点:一切有机体之所以有组织 地处于活动状态,是由系统与环境不断 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第四节 “三论”与传播学研究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以及统计数学 方法的出现使传播学突破了传统方法的 局限性,与哲学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 逻辑学方法相比,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 在内容上都使传播学研究更加科学化和 程序化。
一、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于 20世纪上半叶创立的,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 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 科。
一、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方法的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和认识的客体 物质手段:主体在研究客体过程中使用 的各种工具 理论工具:人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使 用的理论知识的总和
二、科学方法的特性
1.规律性 2.实践性 3.经验性 4.解释性 5.认知性 6.多样性
三、科学方法与传播学研究
科学方法是所有学科通用的研究方法, 对所有学科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同时 每门学科的研究又有自身的独特性。 科学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 是传播学研究的精神手段,其所倡导的 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开展实地 研究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成果
一、枪弹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 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 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 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 1960)。
核心观点: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 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 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 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 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 为。
传播学教程——精选推荐

《传播学教程》补充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联系: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但是,作为各分科之基础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中《传播》一章1.库利对传播的定义(P1)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2.铁路。
被库利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铁路交通是人和动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二)1911 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思想的法则》中《传播》短篇1.无明确定义。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念都必须包含像与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2.观念和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三)后来的学者融合库利和皮尔士的定义。
1.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没有解答:社会互动由符号还是意义引起的。
有些定义强调符号,有些定义则强调意义。
(四)信息科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1.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2.理由: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二、传播与信息(一)传播:信息的传递与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科学给出的传播定义)(二)信息的定义(P2)。
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历史。
总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
1、方法论
▪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两种基本的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1、自然科学传统VS 人文学科传统
客观、精确、量化—直观、切实体验、主观理解
▪2、科学的VS 思辨的
系统、实证、客观、开放—直觉、顿悟、洞察、推理▪3、定量的VS 定性的
总体、大样本、结构、统计—理解、小样本、非结构▪4、实证的VS 主观的
观察、实验、检验—思辨、想象、比较
▪……
2、研究方式
▪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3、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等)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
4、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课程目标
▪了解社会研究方法
▪培养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新闻传播学研究
循环定义
弗兰西斯·培根:四种假象
1、种族假象(the Idols of the Tribe)
2、洞穴假象(the Idols of the Cave)
3、市场假象(Idols of the Market-place)
4、剧场假象(Idols of the Theatre)
实证方法VS逻辑推理
▪实证分析
◆使用我们观察事件的能力作为知识的根基
▪逻辑推理
◆从若干命题(前提)直接得出一个命题(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证方法VS逻辑推理
▪逻辑演绎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用一个错误的或是未经证明的前提作为根据的。
▪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前提。
NOTE:实证方法和逻辑推理各有利弊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
1、理论的概念--理论是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微观理论
3、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
精确性高
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
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
提供观察的视角
能够分类和概括
构成理论的元素
3、概念的层次
4、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
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
5、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
因果关系-共变关系
时间顺序
非虚假关系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密尔因果关系三标准)
6、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7、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
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三、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2、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
从观察到概括
从概括到理论
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
3、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
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why
▪假设对于任何研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搜集数据的类型
❖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
❖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不受剧场假象、洞穴假象的蒙蔽,不会不加
批判地接受理论
what
▪假设(hypothesis )定义:
▪1、根据经验做出的猜测(an educated guess )
▪2、基于某个理论或以往的研究结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作的预测
▪假设(hypothesis )要素:
▪一个好的假设确定了最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想要解释、描述和预测的因变量
研究者在研究中用来解释结果的自变量
是否符合建立假设的标准?
▪打孩子屁股惩罚是不好的
▪学生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不是玩电子游戏
▪智力是一种遗传的个性
▪为了避免认知不和谐,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以符合自己的行为
▪人们在一个情况不明的环境中,更有可能顺从群体中的其他人
▪自尊心低的人不那么可能自愿地去参加获得额外学分的项目
理论:攻击性行为和暴力是后天习得的
▪假设一:那些收看了包含有较多暴力题材的电视节目的孩子,比收看的电视节目中没有暴力题材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暴力倾向
▪假设二:受到了父母粗暴惩罚(比如“挨打”)孩子比受到了父母采用相反的其它方式对待的孩子,要更有暴力倾向
▪假设三:接受过“如何解决冲突的技巧”教育的孩子将更少使用暴力
变量variable
▪某个人、某件事物、某环境或某研究条件的任何特征,该特征能够有不同的取值或类别▪例:性别
年龄
收入
教育程度
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定类变量(nominal variable)
定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
定距变量(interval variable)
定比变量(ratio variable)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
问题领域
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4、合适性--最佳选择
三、选题易犯的错误:大、空、杂
四、文献回顾
1、意义与作用--了解已有成果
提供思路方法
提供背景资料
可览天下之先、可采众家之长、
可启创新之思、可提研究之质、
可借历史之鉴
2、文献回顾的方法--查找、选择、阅读
第三级文献来源、次级文献来源、原始文献来源
图书馆,互联网
搜集文献资料遵循的原则:
◆逆时性
尽量搜集新的文献,因为新的文献比旧的文献资料更全面、更可靠(相对)
◆全面性
反映研究问题的全貌,揭示其本质,取决于研究目的
◆直接性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因为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要相对更高些。
◆选择性
时间距离近、权威经典、与主题密切相关
阅读研究论文
▪简介(Introduction)
▪方法(Method)
▪结果(Results)
▪讨论部分(Discussion section)
第一次作业及要求
•选择一个研究问题(按选题四标准陈述为何要选这个问题)
•与此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大体有那些(你将从那些方面/主题/领域去检索前人的成果,分别有多少成果?)
•这些前人的成果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启发或供借鉴之用之处,又存在什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