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一选择题(单选)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2024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

2024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政治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本题为多项选择题,选出所有正确选项)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A. 平等权B. 政治权利和自由C. 依法纳税D. 人身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人民D. 中央军事委员会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B. 它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C. 它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D. 它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未成年人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A.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B.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C. 我国已经是发达国家D.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列关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 它由全国人民直接选举产生C. 它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D. 它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A.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B. 遵守宪法和法律C. 保守国家秘密D. 追求个人幸福下列关于我国国家机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B. 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 我国国家机构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D. 我国国家机构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C. 宗教信仰自由D. 监督权下列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B. 法治就是人治C. 法治只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不要求公民守法D. 法治只适用于刑事案件,不适用于民事案件11-15题(略,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自行设计选择题,涵盖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法治建设等知识点)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成人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成人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成人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大全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我们去研究。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大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大全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资料大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具体包括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以及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和物质。
3.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并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包括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是指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自然科学前提包括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思想理论来源则包括___的辩证法和___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唯心主义有两大分支,唯物主义有三大分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注:文章中的格式错误已经被删除,仅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
2.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障。
这一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五、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1. 当代国际形势的特点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2023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整理

2023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整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3年的成人高考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广大学子更好地备考,本文将重点整理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同时,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前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以及爱自己的国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宪法与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形势: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
国内政策:我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包括“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
国际关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合作。
以上是2023年成人高考政治学科的主要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祝大家考试顺利!。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大全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大全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一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旳世界观和措施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措施论记忆口诀▲哲学是世界观与措施论旳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旳世界观。
答题要点 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旳整个世界总旳主线旳见解和观点。
B.措施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旳主线措施旳学说。
2.哲学旳基本问题记忆口诀▲思维与存在旳关系问题答题要点 A.是思维与存在旳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旳关系问题。
B.(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 (2)思维、精神能否对旳认识存在和物质。
3.哲学旳基本派别记忆口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答题要点 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旳本源记忆口诀▲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答题要点 A.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旳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旳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基本特性记忆口诀▲以实践为基础旳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旳无产阶级哲学.答题要点 A.是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旳科学 (1)马哲是对详细科学旳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详细科学为基础 (2)各门详细科学旳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
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旳世界观。
(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旳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旳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旳统一。
C.马哲旳三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D.马中、中马、二飞、一毛二邓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旳伟大工具记忆口诀▲科学世界观和措施论答题要点 A.目旳:是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B.主线措施:是理论联络实际二、物质和意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旳物质观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旳哲学范围记忆口诀▲唯心唯物,物质意识谁先谁后答题要点 A.唯心主义二大分支 B.唯物主义三大分支C.物质旳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旳主线属性和存在方式记忆口诀▲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答题要点 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B.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主线属性,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旳状态。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一、政治的概念和特征政治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和组织行动的过程。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政治是权力斗争的体现。
政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的运动和斗争,通过政治行为来争夺和运用权力。
2.政治是组织行为的结果。
政治活动需要组织和机构来实现,比如政党、国家机构等。
3.政治是对人的影响和调控。
政治可以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生活进行调控和影响,通过政治来解决社会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高利益的代表。
它的性质和作用如下: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群众争取权益。
–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具体内容如下:1.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方针。
它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党章规定。
它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核心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邓小平理论阶段: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常见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
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
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
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
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
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
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2)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