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全书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共分为九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最后一单元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一单元:绪论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ardHall于1959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

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

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信息。英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去?”“吃饭了吗?”这对外国人来说会觉得是侵犯人隐私的问题,在中国确是司空见惯。

3.话题的选择。中国人大多喜欢以询问人家籍贯年龄等较隐私的话题开始一段谈话,然而外国人对此却较为反感。一般

以兴趣、节日、工作、天气或者书籍等话题作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话题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应当尽量避免涉及隐私跟政治宗教的话题。

4.年龄。一般来说,在西方文化中,询问陌生人的年龄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询问30岁以上女性的年龄。

5.拜访礼仪。中国亲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间的串门是很随便的,邀请别人来访也无需对方确定具体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而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

6.赞语与赞语应答。赞美某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一件东西或者一种品质等,接着,用一些理由去支撑你的赞美,最后再问一个跟赞美对象有关的问题。这样可以让你的赞美令人易于接受。对于赞语的反应,中国人一般是比较谦虚的回应,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感谢人家的赞美。赞语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例如作为问候语,或表达感谢之情或者庆贺等等。

第四单元:语言交际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重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

1.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的差异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短语的意思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里有着不同的意思或者文化涵义。例如,中国人把龙当做是一种权利的图腾,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然而龙在西方人眼里中却是一种恐怖恶心的怪物,代表着邪恶。又如,同样表达“副”,英语中根据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表达,例如vice-chairman ,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 lieutenant gov ernor, undersecretary 。中英文主要的语义差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的相似的词语(例如“三伏”“三九”)。2>、在中英文中都存在一些短语中在表面上指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实际上指代不同的事情(例如“social science”不等于“社会科学”)。3>、某件事情或者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另一种语言却又许多不同的表达。(例如“wife”和“湾”)4>、有些对等表达的词组只是部分对等(例如family不一定等于“家庭”)。

2.谚语的文化反映。谚语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人类经历和观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种语言的有些谚语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明显的对应谚语,也有些找不到对应的,也有些是不精确的对应表达,还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应的,但是实际上有种不同的使用语境。

3.禁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有语言上的禁忌,

有动作上的禁忌也有颜色跟数字上的禁忌等等。中西方文化都对讨论性交际和特指身体某一部分的言语非常禁忌。另外骂人也是一种禁忌。

4、文化思维模式。西方人思维模式呈直线型,而东方人则呈圆圈性,犹太人是切线和半直接结合的方式,罗马人是比较迂回的思维模式,而俄国人是直接跟迂回相结合的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美国人趋向于归纳事实,俄国人主要是推论演绎,阿拉伯人主要是依靠直接。

第五单元:非语言交际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身体语言、副语言和环境语言。非言语交际包括在交际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简单地说就是“不用语言的交际”,被称作”无声的语言“。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或情绪状态。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口头表达是伴随着眼神、面部表情、姿态等身体语言的,通过理解身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副语言。包括语速、音量、停顿、沉默与非语义声音。

环境语言。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心理的环境因素。

其中环境语言主要包含着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