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摘要】:《皇帝内经》指出:“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说明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在现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满足于对物质、文化、精神的消费以外,人们开始对健康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养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养生的分类有很多种,以下着重浅谈中医四季养生。

【关键词】:中医四季养生

【正文】:“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主动调整自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古代医家也强调:“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就告诉我们四时的阴阳,即生、长、收、藏,为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逆其四时阴阳变化的危害

春季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物复苏,天地生机盎然,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春在五脏关系中属肝,而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志为怒。因此在春季期间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力戒暴怒忧郁。在运动方面可选择散步、踏青、太极拳、八段锦等,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宜出汗太过,结束时应擦干汗液,换上干衣物,以防着凉。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使身体的阳气更好的生发,有助于肝气的升发与春季升发的特点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饮食方面,春季肝木旺盛,处理不当易造成“肝木乘脾”,应“多辛甘少酸”以养脾气,用辛甘发散之品、清淡之品以助人体阳气,如黄绿蔬菜、水果等,不宜食酸涩收敛、寒凉、油腻之品,以防损伤脾阳。在起居方面,春季适宜夜卧早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

夏季养“长、化”: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盛,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关系中分别属心、脾,而心的生理机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生理机能是主运化和主统血。在炎热的夏季,以暑湿之气为主,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损伤人体的阳气。当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这容易造成伤津,津伤时,即见气短口渴乏力、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症。而且暑多夹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有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湿邪易困脾阳,因为脾是喜燥恶湿的,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这将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易出现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大小便不爽的症状。因此,夏季除了顾护阳气以外,同时也应养阳。在情志方面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保持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要心平气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心静自然凉,来达到养心的目的。在运动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适度运动,如:瑜伽、晨运、游泳等,尽量避免过量剧烈运动而导致中暑。夏季出汗较多,在饮食方面多喝水和水果,宜适当食酸味及咸凉食品。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性寒凉,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在起居方面,夏季睡时最短,提倡“夜卧早起”,以便充分地接受大自然阳气的沐浴。

秋季养“收”:秋季,天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收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季五行属金,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以宣发肃降为其运动形式,同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季的主气,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当燥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湿,因此燥邪也易通过口鼻而入,燥伤肺津、肺络,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痰中带血等。由于秋季在志为悲,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培养乐观的情绪,使神志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秋季,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可以选择散步、长跑、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

养肺气,消除秋愁。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在饮食方面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秋梨、蜂蜜、山药、百合、萝卜、柿和橘等。在起居方面,提倡早睡早起,每天保持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同时也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冬季养“藏”: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冬季五行属水。因此,要注意冬季“藏”的特性,而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就是“养藏”,要注意收藏阴精,保护阳气。冬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肾,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寒是冬季的主气,其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寒邪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可导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袭表,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鼻涕等症。在情志方面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保持精神安静、心情的愉悦,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如过度兴奋、激动或忧伤、焦虑,则易扰动体内潜伏的阳气,甚至使阳气耗散,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冬季只有做到安神定志、清心宁静,才能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应与平衡,才能养“藏”,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的目的。冬季运动可促进体内气血流通,增强御寒能力,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长跑等,但在室外锻炼要注意预防感冒以及冻伤。在饮食方面,冬季是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因此宜多温少寒,补肾助阳。如大枣、羊肉、鸡肉、核桃等;同时也可以适当补肾阴,如六味地黄丸、龟甲、鳖甲等,与冬季闭藏规律相适应,护阴潜阳补阳。在起居方面,冬季提倡“夜卧早起”,避寒保暖,以顺应阳气的变化;否则如果起得太早或太晚,都可能会使阳气无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时在冬季还需要注意不要房劳过度,尽量不要违背了冬季“藏”的特点,以免耗伤人体肾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然之道。“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在养生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在了解和把握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要结合季节特点,顺应阴阳的变化,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适当的调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